唐山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唐山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2017学年度唐山一中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一)‎ ‎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 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 ‎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3.“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4.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从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5. 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 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 A.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 B.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 D.“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6.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7.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8.《诗经·大雅·荡》载:文王开口叹声长,叹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话不可忘:“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这主要说明 A.文王意在寻找周代商的合理依据 B.先秦时期已注重历史借鉴功能 C.历史传承应与现实政治统治结合 D.历代王朝都汲取前朝灭亡教训 ‎9.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10.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业区的新型封建城市。”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11.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予 ‎ A. 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 ‎ 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 ‎12.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 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 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3.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14.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 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5.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否定公心以彭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6.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 福建(不含台湾)‎ ‎459‎ ‎131‎ ‎545‎ ‎205‎ ‎976‎ ‎511‎ 广东 ‎/‎ ‎1270‎ ‎1959‎ ‎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7.“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18.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 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 ‎19.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20.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晚清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用性  ‎ B.革命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革命运动成为强大的社会风潮    ‎ D.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一场政治运动 ‎21.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说: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材料表明当时要“应世界之潮流”的主要任务是 A.实现民族主义 B.实现民生主义 ‎ C.实现民权主义 D.颁布《临时约法》‎ ‎22.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家庭革命”、“婚娴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 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 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23.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这种现象说明福州地区 A.西方工业文明开始传入 B.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C.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D.城市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 ‎25.阅读1936 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面粉进口 港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26.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 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C.实行无敌国外交 ‎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应扶助合作社经济发展,……应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反映了新中国 ‎ A.照搬苏联斯大林模式  B.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 C.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   D.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8.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 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对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29.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3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反映了在古希腊 A.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主要内容 ‎ ‎ B.海外贸易推动了民主观念形成 C.有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历史传统 ‎ D.商业交换原则影响了政治理念 ‎31. 根据罗马的习惯和法律,代表共和国权力与尊严的元老贵族不得从事包括航运与金融在内的商业活动。共和末年,元老们常常通过亲属参与商业活动,同时,大量经商 致富的“新人”也进入了元老院。政治权力便从各种不同的渠道,被引进到流通领域中去。这里论述的是 ‎ ‎ A.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B.公民法比万民法更灵活实用 ‎ C.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D. 商品经济发展对罗马产生双重影响 ‎32.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33.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 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 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 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 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 ‎34.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 A. 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 B. 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 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 ‎ D. 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35.威廉三世时期,事实上,内阁大臣仍由国王任命,首席大臣只听从国王,代替国王处理国家大事;但当时《王位继承法》却规定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凡国王的上谕均由有关大臣签署。这说明 ‎ A.内阁已正式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B.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制正在孕育中 C.内阁是法定的国王私人顾问机构 D.立法权与行政权已被议会控制 ‎36.杨宁一认为,在开创现代民主的实践中,各国特点迥异:“重自由而轻平等”、“突出平等的价值而对自由的保护不足”、“较好地处理了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使之相对均衡”。与此相对应的事件应该是 A.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 B.英国革命 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 C.中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 D.英国革命 法国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37.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38. 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 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 A. 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B.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 C. 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D.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 ‎39.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联邦政府的组成 B.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 C.联邦法律至上 D.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 ‎40.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 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41.下图是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它表明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42.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43.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政治的完善 B.工业革命的需要 ‎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开拓世界市场 ‎ ‎44.有学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广大英国普通民众并未获得多少切实的权利,但 革命为之确立的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则为每一个社会下层提供了一种合法的渠道,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与更高的社会地位。于是工业革命就从英国开始了。据此可知,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法制秩序确立 ‎ B.下层民众竞相追求社会财富 C.法律平等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 ‎ D.国家政治民主权利逐渐下移 ‎45.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A.各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政府拥有法定货币发行权 C.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性 D.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46.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 ‎ A.早期殖民扩张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47.下图是世界百万人口大城市数量统计表。造成其增长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 ‎1800年 ‎1850年 ‎1900年 ‎1950年 ‎1970年 ‎1984年 大城市数量 ‎0‎ ‎2‎ ‎10‎ ‎29‎ ‎142‎ ‎225‎ A.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进程           B.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C.工业化、人口增长和移民           D.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48.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A. 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 ‎ B.经济衰退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 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 ‎ D.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 第Ⅱ卷 非选择题 ‎49.(2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 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 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 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 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8分)‎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7分)‎ ‎5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述。(要求从多个角度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会议大厅里只有一张桌子,这张长条桌子从中间将大厅一分为二,执政党和反对党各坐一边,隔桌相望。更特别的是,两边前排就坐的议员连头衔都一一对应,一边是执政党的内阁成员,另一边则是与内阁成员相对应的“影子内阁”成员。1907年,保守党领袖张伯伦第一次正式建立反对党内阁,并使用了“影子内阁”这个形象的叫法。从此,反对党组建“影子内阁”的做法成了英国沿用至今的宪法惯例。“影子内阁”的最终目标是寻找机会取代执政党的地位,转为正式的内阁。这种潜在的“替代危险”对执政一方起到制约作用,“影子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摘编自《民主与法制时报》‎ 材料二 “影子内阁”与真实内阁面对和研究同样的问题与事项,有针对性地对执政党的政策提出建议或批评。英国两党制下,“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反对执政党的政策时必须提出可替代性的方案。因为选民在下次议会选举中,不仅要看执政党执政的成绩与表现,还要看反对党是否尽到了反对的责任。‎ ‎——摘编自周淑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党制度》‎ ‎(1)根据材料,概述英国“影子内阁”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子内阁”作用。(9分)‎ ‎2016-2017学年度唐山一中高三年级调研考试(一)‎ 参考答案 ‎1-10 DCBCA ABBCA 11—20 BBBBB ACDCA 21—30 CADBC DDCBD ‎31-40 DADCB DCABD 41-48 BDBAD DDD ‎49.特点: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家庭和睦。(8分)‎ ‎(2)变化:①家庭规模小型化;②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③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打破(家庭经济来源多样化,家庭成员外出谋生增多);④家庭观念的变化(多子多福到节制生育注重教养、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转变)。(8分)‎ 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9分)‎ ‎50.【答案】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3分)‎ 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分)‎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分)‎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 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51.‎ ‎(1)与执政党职责分明,责任清楚;有效监督执政党执政;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6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政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执政党科学决策的,减少失误;有利于在野党积极参政;有利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推动了英国代议制的发展与完善。(9分,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