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尹会娜 审题人:雷丰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禹征三苗时,“乃会群后,誓于师”,启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盘庚迁殷命众悉至于庭,还经常出现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这些历史现象表明当时
A.原始集体议事方式影响尚深 B. 专制主义思想显露苗头
C. 分封制在夏商时期开始推行 D. 贵族议会制度不断完善
2.有学者认为,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分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方国外服体制 B.统一的地方分权体制
C.家国同构体制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3.下表中的诗句节选自《诗经•小雅•角弓》。诗文意在
原 文 译 文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尔之远矣,民胥然兴。 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
A.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 B.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
C.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 D.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
4.荀子说:两个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这是合乎自然的道理。如果人们的权势地位相等,而爱好与厌恶又相同,那么由于财物不能满足需要,就医定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一定会混乱,社会混乱就会陷于困境了。荀子是在强调
A.争夺财物会导致社会混乱 B.高贵者与卑贱者应和平共处
C.消灭役使别人的富贵阶级 D. 阶级差别是维社会秩序所必须
5.秦初并天下,徙天下富豪20万户咸阳;汉初徙齐楚大姓五族于关中。其效果时人谓之“邑里无盈利之寒,野泽无兼并之民”。这本质上反映了
A.秦汉统治者对富人的仇视B.秦汉统治者对富人的友善
C.移民的政治斗争色彩 D.土地私有没有法律保障
6.《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的限制。这说明
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 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
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 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
7.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8.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9.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10.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11.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B. 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D.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12.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
A.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 B.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
C.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D.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13.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B.中书省与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中书省与门下省相互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膨胀
D.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易相互扯皮,降低行政效率
14.当代农学家周昕根据唐代陆龟蒙撰写的《耒耜经》复原的曲辕犁,与当代农村中的常见的铁辕犁很相似,厦门大学收藏的唐三彩“抗犁陶俑”及与之配套的陶牛也与复原曲辕犁一致。这说明
A.唐朝以后我国犁耕技术没有变化
B. 《耒耜经》是我国最早的农书
C. 《耒耜经》的记载比较准确可靠
D.曲辕犁在唐代得到普遍推行
15.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 B.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
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16.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二月规定:“:“大两省官出知外郡,不得奏辟(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同(通)判职官,其诸处知州,亦不得保荐见任(现任)同(通)判。”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推动地方军政权力分离 B.使同判绝对服从于中央
C.确保对地方的有效监督 D.防止知州受到同判制约
17.两宋时期,乡村伦理建设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张载弟子所创制的乡约,强调邻里互助与道德互勉;一种是朱熹所改进的乡村族约,主要是宗族内部的改过迁善教育。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宋时期
A.理学的理论化 B.社会的宗族化 C.儒学的社会化 D.教育的平民化
18.《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
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9.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 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 有助于合理决策 D. 是中枢决议机构
20.有学者将捐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1.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22.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123处院落,房屋1118间,面积约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C.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23.徐光启热衷于农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消息后,他便从莆田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24.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雌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制等四种形式。这些变化在本质上反映了清朝
A.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C.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二、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 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対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家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东汉以后,强宗大族遍布各地,他们筑堡筑堡坞,置部曲,把持地方,操纵官吏,战乱时建立宗党武装,形成割据势力……两宋时期,宗族发展出现“千年土地八百主”的现象,“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随后,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宗法制的发展变化(3分),并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以来宗法制度“全面复兴”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分) 我们应如何认识宗法制的这种演变?(2分)
26.(12分)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孙子。刘贺继承父位,被立为昌邑王。曾经当过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时降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 2011 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海昏侯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简牍、编钟、编磬、雁鱼灯、孔子屏风、10
余吨五铢钱等都已引起外界极大关注。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制度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
——引自新浪财经《海昏侯墓:穿越 2000 年的石破天惊》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出土文物入手,解读西汉时期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27.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武宗在位期间(1307—1311),对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史称至大“惟新”。自大德六年以来物价急剧上涨,至元钞贬值发展到很难收拾的地步。武宗决心专任尚书省整顿财用,至大二年九月,诏行“至大银钞”,以新币一两兑换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至大二年,把海运粮数量再次大幅度提高,使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的明显增加,使政府能够通过控制粮价保持市面的基本稳定,从而缓解币制改革对社会发生的冲击。尚书省臣执政的重点,是通过各种途径开辟财源,以增加国入。这一点与儒家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只注重节流的观点正好相悖。儒臣们主张兴利不如除弊;“利源不可启,以其一启而不可复塞也”。因此他们从尚书省初建,就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批评和阻挠这些理财措施的实行。至大四年正月,武宗死于大都,年三十一岁。继位的元仁宗罢尚书省。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至大“惟新”的主要措施与积极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至大“惟新”的阻力因素。(5分)
历 史 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
B
D
D
B
D
A
C
A
C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B
B
A
B
C
C
D
D
A
B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
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 变化:东汉以后,门阀士族及宗法性豪强同时崛起;宋朝,获得纵深发展,全面
复兴;明清时期,家法族规成为政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点1
分,共3分)
背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贫富转化迅速宗族间相互救助;士族
没落、庶族崛起;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兴起。(每点2分共6分)
(3) 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每点2分
共4分)
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
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
本主义的发展等。(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认识:由等级森严发展到具有民主色彩,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言之成理即可)。(2分)
26.(12分)参考答案:
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3分)
政治上,高等级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削弱了王国势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贵等级地位。政治上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3分)
经济上,10余吨五铢钱,说明了西汉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但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还是得到了发展。青铜器、漆木器、等证明了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质量上乘(3分)
社会生活方面,雁鱼灯、虫草、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既体现了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王侯贵族生活的丰富多彩,豪华奢靡(3分)
文化上,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孔子屏风、成堆的简牍等,反映了汉代儒学受到尊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尊儒学经蔚然成风(3分)(此部分作为补充&如学生答到也可计3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解析:首先表明观点:海昏侯墓的发现为研究西汉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
其次,根据题干要求“从出土文物入手”对海昏侯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进行逐一分析,如:根据材料,墓葬规格和金丝玉剑、马蹄金、金饼、麒麟金等,体现了海昏侯尊贵的政治地位,这表明,虽然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来削弱了王国势力,但王侯仍保留了其尊贵等级地位并享有诸多特权。
27.(1)措施:设置尚书省;整顿财政(改革币制);增加漕粮海运;【每点2分,任答2点得满分4分】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京畿地区粮食供应;稳定粮价;抑制物价上涨与货币贬值。【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6分】
(2)因素:儒家传统观念的冲突;儒家士大夫的阻碍;元武宗在位时间过短。【每点2分,任答3点得满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