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 1 讲 古诗词阅读(含比较阅读)
专题一 2011 版课标 40 首古诗词鉴赏
(一)关雎
《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
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情感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运用“比”的手法点出恋
爱主题。
3.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
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对“淑女”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
深的思念之情。
(二)蒹葭
《诗经》
1.(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时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
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
急和痴迷。
D.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主人公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
内心的情感。
3.(2016·河北)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4.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相思之苦。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
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2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由远及近地描绘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楚画面。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
重灾难。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
景。
B.诗中“十五”与“八十”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的时间之久。
C.全诗运用白描的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句式整齐,全用五言。
D.老兵做好了饭菜等待家人同吃,但家人出去了久久未归,老兵心情很沮丧,不禁落
泪。
(四)观沧海
1.(2018·福州)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
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的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让
我们可以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
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观海所见。
3.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
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
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描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
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五)饮酒(结庐在人境)
东晋 陶渊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
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 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
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3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
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
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4.“飞鸟相与还”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示例】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
(六)木兰诗
《乐府诗集》
1.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
(1)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2)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3)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4)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的手法,概括表现了战争的频繁、激烈、残酷以及时间的漫长。
3.诗中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木兰织布时的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活动,奔赴战场时的心态,凯旋辞官,回
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穿“女儿装”时的欣喜;略写:军旅生活。这样安排详略一方面突
出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
向往,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4.下面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
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心思和军情紧迫,使
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
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强悍的尚武精神。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繁简描写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5.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既是一个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
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
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4
地方。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
伤之情油然而生。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相隔万里但恰
如近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
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
里。
【角度一】饱含温情,富于哲理。【角度二】语言凝练,意境旷达。【角度三】自古以来,
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而是充满了昂扬
乐观的感情,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抓住这句
诗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4.(2017·广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八)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哪些人?全诗表达怎样的情感?
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感时伤世,吊古悲今,感慨
自己生不逢时。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增,
由古及今,表现出诗人的感慨。
3.此诗篇幅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
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
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
映照,格外动人。
(九)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1.(2017·南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
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
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的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D.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身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
家乡的思念。
2. (2018·咸宁)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5
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
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
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
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3.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风恰到好处,波澜中
央孤帆高悬,更显江面壮阔!
4. (2018·孝感)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
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
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5.(2017·连云港)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
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
情。
(十)使至塞上
唐 王维
1.(2017·泰安)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以实景写诗人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2.(2018·乌鲁木齐改编)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
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
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
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
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
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
D.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
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
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4.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请
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
人以亲切、苍茫之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
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6
(十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 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暗含李白对友人的
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首联的“杨花”“子规”在诗句中有什么作用?
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后面两句抒情张本。
4.“愁心”二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愁心”二字中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
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十二)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唐 李白
1.(2018·新疆)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2018·徐州)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
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
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
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苦闷、抑郁的情绪。
4.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
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5.(2017·西宁)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象征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够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
了诗人在失意之际在仍存有希望,形象地展现出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7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表 现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所展现出的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或“表达
了诗人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远大抱负的志向”。)
(十三)黄鹤楼
唐 崔颢
1.(2018·天门)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
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暗含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
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了诗人因友人的离去和自
己漂泊在外的境况,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 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
情。
(十四)望岳
唐 杜甫
1.(2017·曲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自近而远,从朝到暮,由望岳想象将
来登岳,结构巧妙,浑然天成。
B.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C.颈联中“生”“入”二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诗歌着力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和诗人的感受,流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
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2018·恩施)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
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割”字表示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
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雄伟形象。
3.(2018·恩施) 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4.(2017·曲靖)简析诗中“凌”字的妙处。
【示例】“凌”有升、登之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壮志,充满乐
观、豪迈之情。用词精准,言简义丰。
5.(2018·恩施)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十五)春望
唐 杜甫8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由“望”入诗。一个“破”字,视野从城池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
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
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
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所写,
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首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将“国破”
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2017·贺州)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
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
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
惊恐。
4.(2017·贺州)“家书抵万金”一句传颂千古,请对其作简要赏析。
“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诗人思
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5.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
通音信的境况,此时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
尤其是“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音讯久盼不至时诗人急迫的心情,很自然能激
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十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词语准确、形象地刻画了风大草飞的动感画面。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由较为主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
情、议论。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黯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黯
淡愁惨的心境。
D.这首诗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诗歌画线部分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的情景的?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
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3.诗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在诗中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9
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4.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蕴含了怎样的深意。
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
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5.诗中诗人为什么宁愿自己被冻死也渴望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
这是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
尚品格以及对天下寒士无限关怀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
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冬雪喻春花,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
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
伤感的情绪。
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勾画了
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表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
怅之情和对归途遥远的友人的担忧。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十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中的“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激愤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的共勉。
2.(2017·郴州)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
感叹。
3.(2017·柳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
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诗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10
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领悟: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
和必胜的信念;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 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
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
联中的“长精神”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十九)卖炭翁
白居易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既写出了牛车的重量,又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有
什么作用?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
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2018·遵义)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
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4.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后注释“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
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
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翁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
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
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二十)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
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了一幅早莺
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花朵杂乱的景象,浅浅的小草,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这首七言律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B.诗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C.“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白沙堤”这些词语,都突出了
西湖早春的特点。
D.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好湖光山色的喜悦心情。11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示例】“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
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4.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示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不知谁
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二十一)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
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
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
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诗人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
国热情。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
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
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
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十二)赤壁
唐 杜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是咏史怀古之作。
B.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感兴的缘由——一支沉入泥沙中的断戟。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
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直接写出了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
D.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反衬
出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12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歌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咏史抒怀做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诗人一反 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
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
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3. 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历史,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二十三)泊秦淮
唐 杜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句写景,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特殊感受。次句叙
事写景,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面写“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河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
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
忧时伤世之感慨。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贴切
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
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二十四)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深刻的
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句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情景逼真,揭示出
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13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
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
离别的相思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
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二十五)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 李商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困难”“难受”的意思,诗人把两种“难”
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B.“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点明了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楚的
心情。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后被大家引用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D.尾联借神话故事进一步表达相互关切和思念之情。青鸟是神话中的信使,因对方居
住较远,无法经常见面,只能希望有人前去传信,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之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诗中“改”字与“寒”字都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改”字传达出苦情蜜意,“愁”“云鬓改”极言担心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容颜衰老,难
以取悦心上人,表现了她思念男主人公的心情。“寒”字并不只是指月夜月光之清冷,还反
映了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情人不在身边,深感孤单,才觉月光寒冷。此二字,把一对真
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十分真切。
3.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
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
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成”“方”“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二十六)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 李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写孤独之深。“无言”不是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月如钩”中“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
围;同时也与“勾”谐音,勾起词人的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只是写出了种着梧桐树的院落的清冷秋景。
D.“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二十七)渔家傲·秋思
宋 范仲淹
1.(2018·广西北部经济湾)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阕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一个“异”字统领全
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地带风景的大不相同。
B.上阕后半部分景物描写极具感染力,边声、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14
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词人与征夫
们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思念家乡,却又因战功未建,不能如愿而归。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
的景物,表达的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感人。
2.(2018·十堰)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笛瑟悲凉的
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表
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
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情绪。
D. 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
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3.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
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4.(2017·襄阳)“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揭示了征人的矛盾心理,
请具体谈谈。
征人们都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
然的目的。
5.(2018·十堰)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勾画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
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的画面。
6.(2018·怀化)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
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二十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 晏殊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
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
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了旧燕归来,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还
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如对仗工整,音调谐婉,具有音乐美等。
4.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和“旧”的对比,或“去”和“来”的对比。好处:旧的亭台和新的词
对比,突出了物是 人非的惆怅情怀;或“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增
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15
(二十九)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义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
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的第一、二句。
【示例】 首句为正面描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塔之高,第二句为侧面描写,通过
虚写闻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景象,从侧面写塔高。这两句也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
前途充满信心。(或首句通过夸张的“千寻”实写飞来峰上塔之高,第二句通过闻鸡鸣见日
升的想象虚写塔之高。这两句也点出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
高瞻远瞩,不畏保守势力的勇气和决心。
(三十)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题目来看,这首词所记的内容是词人在密州打猎的事情。
B.这首词的前三句写词人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充满了少年人的豪情。
C.“持节云中,何日见冯唐”运用典故,词人以冯唐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D.这首词的下片,表现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
烈反差,流露出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诗人自比孙权欲射杀老虎,既为报答全城百姓,又照应“狂”,更表现了诗人英姿勃
发、意气风发的形象和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
C.“鬓微霜,又何妨!”写出词人时任密州太守,受到朝廷重用,老当益壮,豪情满
怀;更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
D.“天狼”指代辽和西夏,当时宋朝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
扰,“射”表达了词人杀敌立功的壮志。
3.(2018·娄底)本词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其中“狂”字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上阕描绘了太守出猎的壮阔场面。“狂”字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词抒情
的依据,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4.(2018·襄阳)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
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16
5.(2018·铜仁)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6.(2018·娄底)“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
(三十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1.(2018·淄博)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
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 ”“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
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
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
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2.(2018·玉林)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
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
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
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
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
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
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3.(2017·遵义)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4.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转”和“低”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
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三十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17
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
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
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
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了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希望像大鹏那
样展翅高飞,她让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
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十三)游山西村
宋 陆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
收后的喜悦之情。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别
人。
D.这首诗记叙了村行的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
热爱。
2.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颂,而它所描绘的意
境也值得品析,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诗人行走在山水之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以辨认,诗人正
迷惘而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
诗人的心情顿时由疑虑到豁然开朗,欣喜不已。
3.(2018·云南)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村民俗。
4.(2018·云南)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无时”一词写出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
真挚情感。
(三十四)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1.简要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诉说千年来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
且化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穷愁绪和伤时之感。
2.词人借孙权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热情歌颂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衬出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达
了其对此的愤懑之情。18
3.词的下阕怀古,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词人为何如此
推崇孙权。
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
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现出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中原的
强烈的爱国情怀。
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
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
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
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三十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了敌人纷纷落马,残
兵败将,狼狈溃退的景象。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
伤神,波澜起伏,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2.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
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
音,让人心惊不已。
4.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为
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又有壮丽豪放的特点。所以是“赋壮词”。
5.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
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
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6.(2018·西宁)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
和愤慨(一腔悲愤)之情。
19
(三十六)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着真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四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后四句则笔锋一转,
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达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
义的生 死观念。
2.(2018·锦州)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国家危亡之时,起兵
勤王抗元。
B.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揭示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C.颈联巧借地名写出了诗人昔日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
D.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失败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对故园的思
念之情。
3.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连接在一起,形
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4.(2017·孝感)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诗妙在哪里。
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
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三十七)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元曲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
B.这首元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曲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
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这首元曲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元曲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
色彩的事物,烘托出萧瑟悲凉的意境。反衬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三十八)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曲子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把潼关作
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B.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
C.全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议论。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
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0
D.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这是对历史
的概括,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2.(2018·哈尔滨)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3.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
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内心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
激动的情绪。
4.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
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5.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
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里表达出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十九)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清 龚自珍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
指,走向天涯(故乡)。
2.(2017·淮安)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凄伤忧愁的氛围,
烘托出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烘托“离愁”(或将“离
愁”寄托于景物描写中)。
4.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然会关心国
家前途和命运。
5.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
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四十)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 瑾
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
感和幽怨之情。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
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21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把表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和李
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表达自己初离家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
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而无可奈何的失落幽怨之情。
专题二 课标古诗词比较阅读
(一)(2018·桂林)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甲】《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两首诗词均借用了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甲】词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将士
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乙】诗则用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
的志向。
2.【甲】词委婉曲折,【乙】诗豪迈奔放。请选择其中一首,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示例一】【甲】词借鸿雁南飞之坚决与浊酒一杯之苦楚,衬托征人思乡之深切,借“燕
然未勒”表达功业未成之遗憾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戍边将士欲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复杂
感情。(”委婉曲折”表现:情感的复杂性,抒情的含蓄性。)
【示例二】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甲光向日”,然后笔锋一
转,借用典故抒誓死报国之志,感情豪迈奔放,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豪迈奔放”:描写
战场的浓墨重彩,危而不惧;抒发壮志的豪言万丈,铿锵有力。)
(二)(2018·唐山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过零丁洋》的体裁是七言律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与辛弃疾同是豪放词
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B.《过零丁洋》的颈联巧妙地将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
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心境。22
C.《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狂”字统领全篇,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
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D.《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直接明了地表达了词
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
2.两首诗词中的画线句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首诗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第二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为国御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三)(2018·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描绘了风云变幻、物是人非的景象。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朦胧凄凉的秦淮夜泊的景象。
2.请简要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作用。
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一种朦胧、凄凉、冷寂的
气氛。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两首咏史诗均为唐代杜牧所作,他和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甲】诗中的“周
郎”三国时期吴国的大都督周瑜。
B.【甲】诗中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暗示了自己也生逢盛世,得以展现自己
的远大抱负。
C.【乙】诗中“夜泊秦淮”四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三字又引出下文的内容,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D.【乙】诗中,末句的“隔江”承“亡国恨”故事而来,看似在批评“商女”,实际上
是批判不顾国事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甲】【乙】两诗中画线的写景句有何作用?
渲染气氛,融情于景。(渲染了凄苦的气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
情基调)。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3
【甲】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被贬远行的同情和牵挂之情。【乙】诗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
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 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绘了壮观的出猎场面。
(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蕴含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的
壮烈情怀。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氛围,一个“秋”字,更给整
个场面增添了悲壮之气。
C.“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用得好,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
神抖擞。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期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
家的雄心壮志。
(六)(2019·原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品读两首诗,你能品味到两位诗人有着怎样相同的情怀?
胸怀宽广、眼界开阔、抱负远大、渴望建功立业等。
2.【甲】【乙】两诗的画线句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能突出景物特点, 更好地抒发作者的强烈情感。24
(七)(2019·原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同为唐诗,【甲】【乙】两诗在题材上都属于送别诗,在体裁上【甲】诗为格律(或:
近体)诗,【乙】诗为古体诗。
2.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
A.这两首诗都是唐诗里的精华,【甲】诗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乙】诗的作
者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
B.【甲】诗中“风烟望五津”中“望”字写出了目的地的风尘烟霭苍茫无际,暗示路途
遥远;【乙】诗中“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即”字表明塞外的冬天来得很早。
C.【甲】【乙】两诗中作者的身份有个相通点,即均为“宦游人”。
D.【甲】【乙】两诗的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慷慨激昂、乐观豁达的送别心态。
(八)(2019·原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谈谈你对【甲】诗中的颔联的理解。
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写出了诗人孤寂悲愤的心境。
2.同样引用“燕然山”的典故,【甲】【乙】两诗的用意有何不同?
【甲】诗写出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的状况。【乙】诗借用“窦宪刻功燕然山”的典
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因功业未建而无法回家的矛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