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16.11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涂在 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第I卷(共36分)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戈壁滩以其简单的灰褐色顽固地(冲击/撞击)着我的视线,举目所见处,是一片苍 茫辽阔的灰暗。①单调的色彩,使人无聊厌倦,昏昏欲睡。亨导把我从迷蒙中震醒,把总想结合在一起的上下眼睑毫不客气地撑开;②车窗外,偶尔有漠风夹杂着沙尘疾驰而来,决尘而去,(卷起/扬起)几片梭梭草的残枝在空中翻着跟头从眼前飘过。
正当一双眼睛被灰蒙蒙的色调折磨得疲惫不堪时,一汪绿色的泉水就这样不经意间 突兀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如戴着黄色面具的少女,只露出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我这双疲惫无神的眼睛,遇到这碧绿清澈的眼晴时,瞬间明亮了起来。
眼晴锁定目标,心无旁鹜,大步流星地走近,只想亲近戈壁大漠中那奇特的泉,那让无数游人顶礼膜拜的泉上,③那引无数摄影家魂牵梦萦的泉,那令无数文人雅士咏之记之的泉。离泉不远处有一石 (竖立/树立),上书“第一泉”三个红色大字,字是行书,十分醒目。大家喊:“快来合影!④快来合影! ”便向那石头处奔去……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睑(lián) 颠簸 B.褐(hè) 心无旁鹜
C.萦(yíng) 决尘 D.澈(chè) 顶礼膜拜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冲击 卷起 竖立 B.冲击 扬起 树立
C.撞击 卷起 竖立 D.撞击 扬起 树立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叫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时了的“校园贷”良莠不齐,有些“校园贷”甚至设置高息和髙额罚息的条款,使部分大学生落入了透支陷阱,进而不得不吞下失信的苦果。
b. 在产油国磋商减产之际,中国正采取最大的纠正措施捍卫国内油企利益,而这可能
令国产油国的市场争夺战硝烟再起,限产协议将风雨飘摇。
C.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结尾时,“重返”人间的‘红军英烈呐喊发问:"共产党人兑现当年的承诺了吗?……”如黄钟大吕,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D. 20世纪初的旧上海景象奇特斑杂:既有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也有箪食壶等的贫困街区;既有生意的发迹和兴隆,也有生意的破产和倒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多年以来,法国人以他们收藏着中国圆明园掠夺的文物为荣,但不久前的法国馆藏中国文物被盗事件,却使法国公众开始反思这段历史。
B.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因为改革顺应的是民意; 我们就是要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C.在网络信息面前,有识之士保持了一种锐气,并用理性冷静的态度回答了这样的问 题:在汹汹的网络舆论面前,应采取什么样的处世原则最适宜。
D.不久前发射成功的“天宮二号”,其系统设计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它出现问题时可 以快速更换和在轨维修,此项技术在国内空间领域尚属首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8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 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 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摇有密切关系。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孩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领羽有《域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 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 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华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农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楚国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春秋以后,楚国责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 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他们华丽铺张的文辞亦对《楚辞》形成了影响。
(节选自章培恒、路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6.关于“楚辞”,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这一名称,来源于《史记》,这表明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
B.楚辞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又涵盖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C.楚辞被汉代人普遍称为“赋”,是因为《史记》、《汉书》都曾称这种诗体为“赋”。
D.楚辞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楚地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
7.下列关于“楚辞”和“楚地歌谣”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与楚地歌谣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直接成为了楚辞的题目。
B.楚地歌谣是楚人歌唱的篇幅短小的乐曲,楚辞虽来源于楚地歌谣,但它们都是长篇巨制,这与楚地歌谣明显不同。
C.楚地歌谣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子长短不一,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在楚辞中都得到了传承。
D.楚辞在摆脱了楚地歌谣形式方面的某些限制之后,其文辞开始变得繁丽,内涵变得复杂,思想情感变得丰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与“楚辞”不同,“楚辞”是指一种诞生于楚地的新诗体,而《楚辞》是包含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B.在战国时期,楚地从宫廷到民间仍然盛行巫教,这种风习也影响了当时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的文学创作,从而使楚辞带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C.屈原《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 淫”的诗句中,也包含了奇异想象,能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D.楚辞这一新诗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楚文化本身是其形成的直接因
素,《诗经》及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文辞对其形式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亨,人异义。其人滋众,其所谓义者亦滋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 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辨,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_,立诸侯国君。诸候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
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诛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囯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签子言曰:“古者圣王为请以治其民。 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墨子•尚同上》,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其语,人异义 语:(言语)表达
B.是非询害之辩 辨:辨别
C.是以天下治也 治:治理
D.所以连收天下之百姓 收:约束
10.下列对文七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湊湊 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灾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留,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 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C. “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也指贵族,如,《诗经•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秦以前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 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
“贤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4分)
译文:
⑵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3分)
译文:
⑶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①。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褒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缪。”随遇而安之意。②孫:通“彼”,细小的竹子。③裒(yl):滋润。
(1)简析颔联中“含”“裒”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诗的后四句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狂夫”形象?(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逍遥游》中作者论述什么是有所待时,运用了“大年”和“小年”的对比论证,其中的“小年”作者认为:“ , ,此小年也。”
(2)《登高》中““ , ”凸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也
也书写了诗人相光易逝、壮志难酬感叹。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写出了宋军强盛的军威。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节气一过秋天也就结束了。在中国传统社会,季节的转换不只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① 。自汉代以来,封建王朝便有了“秋后问斩”的司法惯制。这一惯制的形成与古人的观念有关:在古人看来,处决犯人是代天行罚,“天罚”就一定要遵循天意、顺应四时,否则就会招致祸患。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宜行庆赏之政;② ,宜行刑罚之政,因此才会在秋冬季节处决犯人。辛亥革命以后,斩首这一血腥的刑罚被废止,“秋后问斩,,也成了历史。
17.请将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扩展成一段写“初夏风雨”的话。 要求: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18.下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写一段话说明其包含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4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减肥
崔立
又到一年换季。
晚上,老婆从衣橱里翻出去年的夏装,赵华强试穿了几件,要么是完全穿不上了,要么是穿上了浑身别扭。
老婆抱怨说,这些衣服,去年你都能穿上,今年又都不行了,看看你这肚子,怎么总像是打足气的气球啊!赵华强摸着自己挺起来的肚子,呵呵笑着。
说到去年,赵华强忽然想到的,是厂子的去年。去年,厂子的效益还是不错的,至少,
工人们人人能拿到工资,还有较为可观的奖金,可今年呢?下个月,工资奖金粒译还能发出来,可下下个月呢?
这可怎么办啊?赵华强像是在喃喃自语。
老婆以为他是在说肚子,说,能怎么办?去减肥呗!
减肥?赵华强笑了,说,对,老婆你说得真对!
第二天一早,司机小王开车准时到了赵华强家的大门口。赵华强说,小王,你把车开回厂里吧,我一会走路去。还有,以后我都走路上下班了。小王哭丧着脸,说,厂长,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 ?您……赵华强笑了,指指自己的肚子,说,你看你看,我是要减肥。
从家到厂里,步行需要半小时。
好久没走路了,赵华强到厂门口时,都气喘吁吁了。小王和秘书小周已等在门口。小王一脸忐忑。赵华强对小周说,你赶紧通知中层以上的干部,半小时后在会议室集合。小周说,好。
会议室里,赵华强站起身围着会议桌先走了 一大圈,说,大家看看我的肚子,是不是该减肥了 ?大家看着赵华强,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赵华强坐了下来,言归正传, 说,大家议议吧,我想,我们厂势必也要减减肥了。我先表个态啊,从今天起,取消接送我 上班的专车,我步行上班。
大家显然有了骚动。
副厂长李大为是赵华强的哥们,也是他的左膀右臂。赵华强一说他要减肥,李大为就已洞悉他的意图。李大为笑着说,说实在的,看看我的肚子,好像也不小了。我也取消专车,步行上班吧。
见李大为已经这样表态了,没有人再敢有异议了,这一项,就此通过了。所有的专 车,都被取消了。
有人在下面,忽然嘟囔了一句,说,①光步行,就一定能减肥了吗?
话儿被赵华强听到了。赵华强笑眯眯地说,是哪位同志说的,说得很好嘛。
生产科科长刘大本面红耳赤地站了起来,解释说,厂长,我,我没别的意思,我主要是考虑,光步行,是不是也不一定能减肥呢。
赵华强很认真地点头,说,老刘,你说得真的很对,光步行确实是不能减肥的D.那各 位谈谈你们的见解吧,譬如在你们的管辖内,有什么可以减的呢?
刘大本似乎想说什么,却又犹豫了下。
赵华强说,老刘,你说吧,你说什么都没关系的。
刘大本大着胆子说,譬如去年,我们科增设的那个督察组,督察组几个人,根本就不干事,整天在科里走来走去,还影响了工人的活儿,工人们反响很大。而且,他们拿的钱, 还比工人们多得多。
赵华强脸红了。去年,县某局的一位领导跟自己打招呼,说他老家有几个人,想到他们厂里干活,但他们又不愿意做工人。赵华强为他们几个人,就增设了这个督察组。
赵华强说,老刘的这个建议很好,我提议,取消这个督察组。你们看呢?
大家都说,好。
物资科科长赵大明也站了起来,说,厂长,我也反映个情况,就是我们厂采购的材
料,因为面向的是指定的几家供应商,价格普遍过高,造成我们的成本相应也提高了
赵华强脸有些烫。几家供应商,都是县领导的亲成。领导们说,老赵,你帮个忙吧。赵
华强就推不得。
赵华强咬咬牙,说,老赵,这样子,我提议,以后供应商可以自主选择,但首先质量要 保证,价格,当然要低于市场价。每次报价,都由办公室审核。你们看呢?
大家都说,好,好。
.......
几个小时的会议。赵华强斤出了一身的汗。
刚到办公室,电话响个不停,调好震动的手机也震动个不停。赵华强知道都是谁打 来的,他一个没接。
下班,小王等在门口,赵华强朝小王挥一挥手,人就走了出去。
一段时间后,又到换季,老婆从衣橱翻出去年的秋装,赵华强穿一件,合身,再穿一
件,也合身。
老婆看着赵华强挺得不是很明显的肚子,说,看不出来,你还真减肥了啊!
赵华强微笑,说,当然。
赵华强还在想着昨天小周送来厂里的赢收报表,厂里各方面的支出降低了,收入大
幅度地上升了。
②赵华强像是在喃喃自语,真棒!老婆莫名地看着手舞足蹈的赵华强。
19.阅读文中画线的部分,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⑴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①光步行,就一定能减肥了吗?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②赵华强像是在喃喃自语,真棒!老婆莫名地看着手舞足蹈的赵华强。
20.文中赵华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1.小说以“减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22.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安排了 “一年换季时,妻子给赵华强翻找换季衣服的情节”,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23.阅读下麵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但已经是不同的草了;花落了明年还会开,但也是完全不同的花了。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而生动的现象,看似重复,其实种种细节已经变化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④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