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衡阳市八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龙国安 审题人:蒋 平 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在传统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这一建筑特点主要反映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长尊幼卑的观念 C.敬天法祖的传统 D.阴阳流转的理念 ‎ ‎【解析】选B 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四合院的正房给长辈居住,其规则是长尊幼卑,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2.刘建军在其编著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一文中指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文中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  )‎ A.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C.周王室衰微 D.封建经济尚未形成 ‎【解析】选C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是“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难以实现的原因。‎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朝建立后,朝廷上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曾爆发过激烈的争论,丞相绾等言:“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则议曰:“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 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解析】选B 秦朝统一后,认识到周朝的分封制存在着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的弊端,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长官不再世袭,改由中央任命,逐渐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官僚制度,故B项正确。‎ 4. 赵翼《廿二史札记》记载:“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 其势不得不变。”导致“其势不得不变”的根本原因是 A.秦扫灭六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B.吸取前代历史教训 C.为了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需要 D.法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选C 世官制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政治制度变革的根源是经济的变化。‎ ‎5.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解析】选D 根据材料“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说明中书省希望各行省不要大小事务都禀报中书省,要求地方各行省要自主处理某些事情,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根据“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可知中央对于某些重大事务仍然要求地方进行禀报,由此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6.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 ‎7.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文中的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是 ‎ A.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 B.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C.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 D.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选C  科举制的合理性和持久性,在于适应了时代的制度创新。‎ ‎8.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的名称),下列哪一制度与该民谚有关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  九品中正制下选官只重视门第、家世,忽视了真才实学。‎ ‎9.右图是近代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去北京》的漫画。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 是清政府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 B.致使中国更多的领土主权丧失 C.是清政府对外束手待毙的结果 ‎ ‎ D.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解析】选D 图上内容是一条龙(中国)被西方侵略者所控制,没有反映具体是哪个国家,故A项错误;图中没有出现被分割的内容,故B项错误;图中所示外国人进入口中,龙惊恐地挣扎,促使中国人的觉醒,故C项正确;图中没有表现束手待毙的场景,故D项错误。‎ ‎10.袁伟时说:“(战后)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据材料判断作者是在评价中国近代哪一次战争的影响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C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 ‎11.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一文中指出: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这段话主要说明 A.朝贡贸易体现了清朝时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 ‎ B.朝贡贸易体现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自我封闭 C.朝贡贸易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 D.朝贡贸易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一中“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等信息,可说明朝贡贸易体现了清朝时期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 ‎ ‎12.“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真正摆脱传统羁绊,甩开落后思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扶清灭洋”口号 D.民生主义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它即属于农民革命,但同时又具有超出了传统农民起义范畴的内容,代表前进的方向,故《资政新篇》符合这一要求,故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农民起义的产物,但它具有落后性,不代表前进的方向与道路,故A项错误;“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但同时盲目排外,不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故C项错误;民生主义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故D项错误。‎ ‎13.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影响是(  )‎ A.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 B.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 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 ‎【解析】选C 1911年5 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假立宪真专制的阴谋,标志着立宪运动的失败,故A项错误;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立宪派请愿活动的失败,使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当时列强还没有放弃支持清政府,故D项错误。‎ ‎14.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解析】选D 材料中未体现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故A项错误;此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应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夺取政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依附于国民党进行革命,不争取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样就会影响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犯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领导权,一味妥协退让最终使国共合作破裂,故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5.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土地是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这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那么,由暴力没收办法转变到新的适当方法,就是完全必要的”由此可知,该时期土地政策变革的主要意图是(  )‎ A.停止土地革命 B.维护农民利益 C.团结抵御外侮 D.实行减租减息 ‎【解析】选C 反帝反封建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核心,土地革命就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民族问题是“首先待解决的问题”,土地改革也要服务于这一主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7年5月”,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土地政策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应对日本的侵略,故C项正确;减租减息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16.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主要表明了 A.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 B.使中俄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 C.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 ‎ D.中俄关系实现正常化 ‎【解析】选A 新时期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 ‎17.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该史实(  )‎ A.表明台湾当局提出两个中国的理念 B.反映了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C.标志着台湾当局已经承认新中国 D.体现了两岸关系趋于缓和 ‎【解析】B 材料中台湾当局对新中国的称呼为“中共政权”,从中可以看出其并未承认新中国。但是台湾当局依然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代表,坚持一个中国的理念。‎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该材料主要 A.表明了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 ‎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反映了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是比例代表制 ‎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形成 ‎【解析】B 人大代表的选举以一定比例的人口为基础,同时适当照顾城市,这就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19.公元前399年的春天,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被控渎神和蛊惑青年,被501名雅典公民组成的民主陪审法庭以360票对140票判处死刑。在狱中,苏格拉底拒绝了友人克力同逃亡他邦的劝说,饮鸩而亡。这一悲剧主要体现了是 A.雅典民主性质的原始性 B.雅典民主范围的狭隘性 C.雅典民主运作方式的随意性 D.雅典民主决策的公正性 ‎【解析】选C 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范围的狭隘性: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0.罗马在帝国时期曾广泛流行无夫权婚姻。与之前的有夫权婚姻相比,这种婚姻夫妻处于同等地位,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这种婚姻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罗马立法技术的完善 B.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万民法取代了公民法 D.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 “……双方的财产分开;成年子女也拥有财产权,并享有签订契约和买卖财产的权利能力……”可以看出是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1.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这主要表明 ‎ A.议会掌握财政权             B.维多利亚女王女王掌握国家大权 C.议会掌控实权                     D.议会对出兵中国尚未统一思想 ‎【解析】选C 议会投票产生结果之后,维多利亚女王再宣布对华宣战,这表明英国国王只是虚位,议会掌控实权。‎ ‎22.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道:“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史料突出反映了 A.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不希望君主派获胜       ‎ B.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不喜欢共和政体 C.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为了维护秩序支持极端共和派 ‎ D.当时法国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解析】选D 上述史料反映了当时法国政治局面错综复杂。“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不希望君主派获胜,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政治局面的错综复杂。‎ ‎23.哲学家霍布斯说:“战争,并不只限于战斗行为;事实上,只要战斗意愿明白可知,这段时间都可算作战争。”以下不属于上述第二个“战争”内涵的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华约组织 D.朝鲜战争 ‎【解析】选D 上述第二个指的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朝鲜战争是直接的武装进攻,是局部的“热战”,而非“冷战”,故D项错误。‎ ‎24.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之前,美国提出了打击“邪恶轴心”的说法。据统计,小布什在319次讲话中,用了1 000多次“邪恶”这个词。其中对美国提出的打击“邪恶轴心”意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两极格局结束,美国认为国际恐怖主义是其主要的敌人       ‎ B.两极格局结束,美国追求单极世界及霸权 C.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极力在全球推行其价值观 ‎ D.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解析】选B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追求单极世界及霸权,打击“邪恶轴心”是其追求霸权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1896年)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 ‎ ——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 ‎ 材料二 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向英人保证,一定会在中国大力引进铁路……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谈了些什么?”李鸿章:“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 在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国有望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巨额订单的消息传来时,网上很快出现了这个戏拟的笑话作为回应:(英国)女王:“你们都谈了些什么?”首相(卡梅伦):“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 现在,中国不仅早已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 ‎ ——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 ‎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6分)并分析“结强援”对19世纪末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 (10分)‎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李鸿章出访欧美;工业革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时间“1896年”及材料二中“《中俄密约》”可知国内背景为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背景为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加紧对外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根据材料“《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东北”可知“结强援”让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使得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同时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勒索和侵略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推动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而面对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从也使日俄冲突进一步激化,客观上加速了1 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3)根据材料“中国不仅早已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可知中国与英国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生了变化,具体从政治经济方面考虑中国与英国政治状况、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方面:中国通过革命斗争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重视科技创新,高铁技术位居世界前茅;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对外合作交流。(答对三点得6分)英国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忽视技术创新而失去了科技优势;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经济实力日渐衰落;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答对两点得4分)‎ ‎【答案】(1)背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加紧对外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即将到来。(6分)(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答,从一方面作答,最多给3分)‎ ‎(2)影响:“结强援”让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使得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勒索和侵略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推动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面对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俄冲突进一步激化,客观上加速了1 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答对三点得9分)‎ ‎(3)中国方面:中国通过革命斗争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重视科技创新,高铁技术位居世界前茅;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对外合作交流。(答对三点得6分)‎ 英国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忽视技术创新而失去了科技优势;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经济实力日渐衰落;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答对两点得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 时间 情 况 ‎ ‎1890—1920年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代表刊物、创办人 ‎《时务报》(维新派机关报)、《新青年》(陈独秀);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120种报刊 ‎《人民日报》《红旗》(党报党刊)、《文汇报》(综合性日报)‎ ‎《人民日报》(党报党刊)、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主要内容 政治色彩浓厚,同时文学期刊、科普类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娱乐题材缺乏 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报道中来,娱乐性题材日渐丰富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4分)‎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4分)‎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4分)‎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4分)‎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4分)‎ ‎ ‎ 选修题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 材料 ‎ ‎ 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 ‎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考点】汉武帝币制改革 ‎【解析】(1)根据材料“几种货币并行于市”“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可直接得出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等。‎ ‎(2)由材料“币制至此,始获安定”可得出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然后根据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如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作为社会规范等叙述即可。‎ ‎【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衡阳市八中2017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5:BCBCD 6—10:CCCDC 11—15:ABCDC ‎16—20:ABBCD 21—24:CDDB ‎ ‎25.(25分) ‎ ‎【答案】(1)背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加紧对外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即将到来。(6分)(要求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答,从一方面作答,最多给3分)‎ ‎(2)影响:“结强援”让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使得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勒索和侵略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推动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面对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俄冲突进一步激化,客观上加速了1 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答对三点得9分)‎ ‎(3)中国方面:中国通过革命斗争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重视科技创新,高铁技术位居世界前茅;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对外合作交流。(答对三点得6分)‎ 英国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忽视技术创新而失去了科技优势;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经济实力日渐衰落;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答对两点得4分)‎ ‎ ‎ ‎26.(12分) ‎ 参考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论题一: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4分)‎ 阐述: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4分)‎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4分)‎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4分)‎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4分)‎ ‎27.(15分)‎ ‎(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