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出现的背景是()
A. 九一八事变
B. — •二八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A
2.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D
3.假如你在课本剧《西安事变》中扮演一位国民党的谈判代表,那么肯定有一场你与另一位扮演中共代表的演员谈判的场景,那么这位演员扮演的中共代表人物应该是()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朱德
D. 周恩来
【答案】D
4
4.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各界的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率东北军将士予以坚决抵抗
B. 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抗日
C. 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
D. 南京国民政府迅速制定了以军事抵抗为主、外交斡旋为辅的方针
【答案】C
5.有关西安事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B. 中国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C. 蒋介石被迫承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D
6.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从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事实是( )
A. 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B.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答案】D
7.西安,这个写满沧桑与辉煌的城市,在20世纪30年代一段不平凡的日子里,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你认为当时西安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发生了 (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答案】B
8.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日本有人评论说:“这使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有利的主要因素,一齐消失了。”这里的“主要因素”是指( )
A. 中国内战不断,四分五裂
B. 蒋介石政府开始联共抗日
C. 日本推行全面侵华政策
D. 西安事变削弱了日本的侵华力量
【答案】A
9.1936年12月12日,如图中的两位人物扣押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他们是( )
4
A. 毛泽东和周恩来 B. 何应钦和刘峙
C. 张学良和杨虎城 D. 宋美龄和孔祥熙
【答案】C
10.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举行了示威游行。这一运动是( )
A. 五四运动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答案】D
11.如下图是北平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的场景,他们高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一事实表明( )
A. 国民政府不抵抗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C. 九一八事变爆发 D. 华北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D
12.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是指( )
A. 平津地区 B. 东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华东地区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4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前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1)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材料二中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对于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有哪两种不同的主张?西安事变最终如何解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武力讨伐张、杨;而宋子文、宋美龄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主张谈判,和平解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