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中学2016-2017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冀州中学2016-2017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冀州中学 ‎2016-2017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年级 历史试题 贾世林 客观题(共40题,每个1.5分,共60分)‎ ‎1.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 A. 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 C.徐州会战 D.平型关人捷 ‎ ‎2.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耆英,1844年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笼络)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这反映了耆英 A.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B.主张主动与西方交往 C.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 D. 倡导应向西方学习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 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6.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由此看来,抗日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迥异,中国方面主要的背景因素是( )‎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朽的政治集团 B.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C.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D.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敌我力量对比变化 ‎7.‎ ‎“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8.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 第一组: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第二组: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第三组:在国内由各国驻兵,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计由黄村经天津至山海关共十二处。‎ 其共同的危害是( )‎ A.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日益半殖民地化 C.严重危害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 D.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9.“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D.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10.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巨大灾难 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11.依据逻辑进行推理,划线部分应该是( )‎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12.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 A.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欧洲始终非常敬仰中华文明 C.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 ‎13.甲午战后,有人指出:我们在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该认识的产生主要基于( )‎ A.清政府腐朽无能 B.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4.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但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国报刊发表了赞扬中国胜利的评论。这表明( )‎ A.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中国的道义支持 B.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C.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肯定 ‎15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重农抑商 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 D.削弱相权 ‎16.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17.《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 (  )‎ A.摧毁了宗法观念 B.发展了分封制度 C.确立了专制政体 D.创立了科举制度 ‎18.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 A.“焚书”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1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 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 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20.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1.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 A.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22.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种政治现象,称为“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意思是官员由皇帝任免,但胥吏得不到升迁,却可以利用官员不熟悉政务,自己操办具体之事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说明(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君主专制的削弱 D.行政效率的低下 ‎2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24.有些义和团在打击不法教会势力时,宣传要杀“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即所有的在华洋人、中国教民以及同外国事物有联系的人。在有些地方,义和团错误地杀害了一些无辜的传教士和教民,包括老人妇孺。这不能说明义和团运动 ‎ A.表现出某种盲目排外的倾向 B.带有浓厚的蒙昧主义色彩 C.表现出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热情 D.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25.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事中,能够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进行北伐和西征 C.发生了天京变乱 D.颁布《资政新篇》‎ ‎26.“……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曾国藩的上述檄文针对的是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7.有学者认为:“‘向西方学习’,必须适应和结合实际才有作用,洪秀全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创了这样的范例。”洪秀全所开创的“范例”应该是指 A.发展资本主义与反封建相结合 B.社会改革与平均主义相结合 C.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D.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相结合 ‎28. 在1839年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道:“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至多不过是“和约夷埠一二兵船”“未奉国主调遣,擅自粤洋游弋,‎ 虚张声势”。据此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对国际事务有所了解 B.林则徐对战争形势认识正确 C.林则徐具有自大的“天朝”心态 D.林则徐认为不会发生大规模冲突 ‎29.“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30.《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31. 1861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日记》中说:“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下列内容中与此书有关的是( )‎ A.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不分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第一个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方案 D.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政体 ‎32.胡适看到一部书后,愤然指责书上“专门表扬太平天国”为不当。如果你赞同胡适的观点,可选用的论据不应该包括( )‎ A.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 倒退为代价的 B.其教义、教规、戒律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 C.宣扬了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对日后的反清革命有一定的影响 D.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33 “太平天国运动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以下观点与此说法立场一致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近代化发展 B.太平天国运动加速半殖民地化进程 C.近代化总是以某些领域的倒退为代价 D.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34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35.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36.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学挖眼剖心,或称教学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7.晚清重臣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38.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39.“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对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这一规定的评述,错误的是( )‎ A.是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 B.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D.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0.1853年5月21日,英国《经济学家》写道:“上海的恐慌达到了极点。黄金因人们抢购贮藏而价格上涨超过25%,白银现已不见,以致英国轮船向中国交纳关税所需要的白银根本弄不到……每年在这个时候都已开始签订新茶收购合同。可是现在人们不讲别的问题,只讲如何保护生命财产,一切交易都陷于停顿。”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引起社会动荡 B.太平军与李鸿章的淮军大战上海 C.英国经济危机制约了中英贸易 D.英、法、美争占上海租界 非选择题:共40分 ‎41.(15分) 材料一 张学良与国民政府接近以来,对于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招致严重紧张状态。9月18日事件,在此紧迫气氛下产生,日本军队的行动并未超越自卫权,就公平判断,倘置其他任何国家和日本同一境地,则亦将出诸同一行动。‎ 材料二 现在,我们的国家正是内忧外患相通之时,一方面内有狂暴的土匪,天天拼命地杀人放火;一方面外有日本帝国主义,天天向我们猛烈地侵略,日寇敢来侵略我们的土地,甚至公然要灭亡我们整个国家,就是我们国内有土匪扰乱,不能统一。——1933年5月蒋介石的文章 ‎(1)材料二中的“土匪”指的是什么?(2分)‎ ‎(2)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日本和蒋介石各是怎样解释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解释?(8分)‎ ‎4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史记》‎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街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三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 ‎(1)针对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二中汉高祖和明太祖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并相应采取了哪些措施?(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汉高祖或明太祖的做法,并说明理由。(要求: 任选汉高祖与明太祖之一即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采取的相应措施及原因。(6分) ‎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应观曾上奏折说:“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也曾上奏折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袁世凯也曾上奏折说:“……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 材料二: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 评材料中关于在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BAABA 6-10BBBCC 11-15BDDDB 16-20ACBCD 21-25ABDDD ‎ ‎26-30BCBDA 31-35CCCCB 36-40BCBDA ‎41(1)指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2分)‎ ‎(2)日本认为事变是因张学良对“日本在满洲权益的压迫愈益激烈”,迫使日本“自卫”而发生的(2分);蒋介石则认为是因为“国内有土匪扰乱,不能统一”,日寇趁机侵华(2分)。两者都极力用言辞掩盖事实真相,前者为其侵略行径狡辩,后者为其不抵抗政策辩护。(4分)‎ ‎42.(1)汉高祖:认为秦朝没有分封,最终孤立无援而灭亡;实行郡国并行制。(4分)‎ 明太祖:丞相位高权重,容易导致专权乱政;废丞相,权分六部。(4分)‎ ‎(2)答案一:同意汉高祖郡国并行的做法。诸侯王拥有较大自主权,为汉初地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同姓王的存在,打击了异性诸侯王,拱卫中央,有利于维护汉初的政治稳定。‎ 答案二:不同意汉高祖郡国并行的做法。诸侯国权力过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后来发生的七国之乱,给国家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答案三:同意明太祖废丞相的做法。废丞相将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权臣专政。‎ 答案四:不同意明太祖废丞相的做法。废丞相,使皇权专制发展到新的阶段,将军国大事系于一人之手,但皇帝个人精力有限,很难兼顾,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观点2分,说明4分。‎ (3) 措施:中书一省总揽行政大权(2分)‎ ‎ 原因:三省行政效率低(一省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蒙古族制度简易。(2分)‎ ‎43.观点:在华传教士是列强侵华工具,具有鲜明的侵略性。‎ 论证:‎ ‎①西方传教士纵容教徒欺压民众,严重影响社会治安;‎ ‎②通过搜集情报等多种方式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且参与制定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华的帮凶 ; ‎ ‎③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中国传教的特权,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④违反条约规定进入禁地传教,践踏中国领土主权; ‎ ‎⑤传教士凭借本国领事裁判权的特权袒护不法教民,践踏中国司法主权。‎ 观点:在华传教士传播西方先进文明,具有客观的进步性。‎ 论证:①开办医学教育及医疗机构,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 ‎②招收女生,冲击了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落后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③兴办新式学堂,冲击了旧式封建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④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中国科技的近代化。‎ ‎⑤创办近代报刊,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观点3分,论证9分,任答三点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