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阅读(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三、记叙文阅读 第 19 讲 概括内容,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一、(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那走过路的鞋子 ①都知道走路要靠双脚,但真正踏在地上的不是双脚,而是脚上的鞋子。鞋子为了人 的走路前仆后继,牺牲了一双又一双。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 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②我也走了几十年的路,如果要问这些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要感谢为我做过很多双鞋 子的母亲。因为从不会走路开始,我就穿母亲做的虎头娃娃鞋。告别虎头鞋后,我上了小学, 母亲也把她最拿手的虎头 鞋改成了尖口鞋。再后来,我穿的,都是母亲做的粗布鞋。直到 我当兵之前…… ③当兵走的头天晚上,母亲拿出一双鞋装在我的提包里,说是让我带到部队上穿。我在 灯下接过鞋子一看,是一双崭新的黑色条绒松紧口的千层底布鞋。这是我以前从没穿过的好 鞋子,在村上,只有富裕家庭的孩子才能穿这种鞋的啊。我坚决地对母亲说:“这鞋我不带, 部队上有鞋穿,留着让父亲穿吧。” ④“咋啦,嫌娘做的鞋不好?”母亲有几分生气。 ⑤我赶紧说:“不是,父亲在家干活需要鞋,我到了部队,人家管穿鞋。” ⑥“管不管也得装上,部队是部队的,这是娘做的,可以替换着穿。”母亲的态度少有 的坚决。 ⑦我不再说什么,在母亲的注视下,把鞋子装进了提包。 ⑧我是个粗心人,母亲什么时候做的这双鞋我竟毫不知晓。后来是住在同村的大姨告诉 我的,母亲知道我要去当兵之后,就开始整夜失眠,睡不着觉她就点上煤油灯为我做鞋子, 一做就做到天亮。我无法猜测母亲做这双鞋时的心境,但我能从那纳了密密麻麻的二千八百 二十六针中感受到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无奈、母亲的祝福、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慈爱和牵挂。 ⑨到部队后要求统一穿配发的解放鞋,只有节假日才允许穿其他鞋。每次上街,我都特 意穿着母亲做的松紧口布鞋,母亲没到过城市,我想让城市的大街印满母亲做的千层底的鞋 印。 ⑩我当兵七年,中间探过几次家,每一次,母亲都为我做好了一双条绒布鞋。母亲的用 心我感动不已,在部队虽颇多曲折但我从不气馁,一直踏实做 人。第八年的时候我提干了, 发干部服的同时也发了一双军用皮鞋。在战士的行列中,我能够一步步走过来,并坚持到最 后,是因为我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我脚下时刻有母亲的牵挂,才没有走偏路,才没有半途 而废,才能脚踏实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军人。 ⑪我第一次穿着皮鞋探家是 1985 年,那年母亲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病,住进了医院。 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这几年你没少吃苦,我都知 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我对母亲说:“您放心,我一 定好好干,决不给您丢脸。” ⑫母亲把目光从我脸上移开,看了会儿天花板又说:“娘老了,眼也不济事了,以后 可能做不成鞋了,会挣钱了就别太仔细,发的不够穿就买着穿,皮鞋磨脚,别穿着它走远 路。” ⑬“您说啥呢,娘,您还不到五十岁,哪就老了,我们战友都说您做的鞋好看呢。” ⑭母亲真的没再为我做过鞋子了。因为从那次生病以后,她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到 了 1992 年,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那年母亲才五十六岁。 ⑮如今我已是戎马倥偬三十载的老兵了,各式各样的鞋也都穿过,但最不能忘怀的,2 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的鞋。 1.(考点一)文中提到了母亲为“我”做的哪几种鞋? 虎头娃娃鞋,尖口鞋,粗布鞋,千层底布鞋,松紧口布鞋。 2.下列加 点文字极富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做简要赏析。 (1)经常听到有人吹嘘一生走了多少路,却没听人说一生穿了多少鞋。即使这样,鞋子 仍然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踩踏,任脚左右。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鞋子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鞋子任劳 任怨的敬佩之情。 (2)看着我脚上的皮鞋,母亲在病床上很勉强地笑了,笑完了说:“这几年你没少吃苦, 我都知道,但不管再苦,也要把部队的事儿干好,别老想着家里。” 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为不能再为“我”做鞋而感到无奈、愧疚,体现了母亲对 “我”的关心。 3.(考点三)第⑧段中交代母亲为“我”做鞋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运用插叙,写出了母亲为“我”做鞋的不易,使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能体现 母亲对“我”的不舍和牵挂。 4.文中最后说“最不能忘怀的,还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的布鞋,那是真正适合走路 的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上是指皮鞋磨脚,只有母亲做的千层底的布鞋才适合走远路;实际是说因为有了母 亲的关心和牵挂,才能使“我”在人生的路上脚踏实地,不走偏路,在部队里有所成就。 二、(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 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 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 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 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 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 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 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 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 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 各样有趣的实验。”3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 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 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 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 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 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21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22“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 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23“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 会。17 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 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 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 帮他们圆梦。” ○24“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25“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26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 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 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7秋明真是好样的! ○28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 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 丰硕、美丽的花朵。 ○29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1.(考点一)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 供弟弟继续读书→前些年,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现在,参加业余组魔 术选拔赛。 2.(考点四)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初中同学“我”的眼光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 这种 叙事角度的好处。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 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直接描写“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3.小说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 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4 “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 意。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4.第④-B14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这些细节描写对故事 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家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使 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 事认真的特点。 5.(考点二)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 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美丽的化学反应一样。 第 20 讲 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 一、(2018·石家庄 28 中模拟)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次失败的离家出走 1998 年,我初二。有一天,我离家出走了。 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出走,原因是:我厌倦了当一个好孩子。我对着镜子,忧伤,沮丧, 无可奈何。镜子里的自己,长着一张平庸无奇的脸:瘦弱,白净,还戴一副金丝眼镜,标准 “小红花少年”的模样。 更要命的是,因为成绩好,加上管教严,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小孩”——走路中规中矩, 说话细声细气。只是,没人知道,在我内心深处,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十三岁的少年,两点 一线,写不完的作业,却渴望像草莽英雄那样揭竿而起,像江洋大盗那样行走江湖。 那天的早饭是稀饭和白煮蛋。我吃完稀饭,把白煮蛋放进书包里,又从厨房拿了一只冷 粽子。然后背上书包,右手插在裤兜里,紧紧攥着两张皱巴巴的钞票,一张五块、一张十块。 钱是昨天问爷爷要的,理由是买学习资料。 出门,沿老街一直走,前方有一座石桥,过了桥就是中学。我走过桥边,卖卤豆干的 阿婆抬头看了我一眼。带着做贼心虚的快感,快速穿过一片旧街巷,我来到了小镇的尽头。 镇北边是村庄,大地在我眼前徐徐打开。春天,油菜花盛开,三两农人在田里劳作。我 走在田埂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股悲壮感油然而生。你看,我自由了。我将浪迹天涯, 永不回头。世界如此辽阔,而我是孤独的。意识到这一点,真是让人又心酸又骄傲。我不由 得想起了高尔基的《童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及日本动画片《咪咪流浪记》。我情不 自禁地唱起来: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 接下来的歌词我不好意思唱出来,什么“我的好爸爸”“我要我要找我爸”,一律用“啦 啦啦啦”代替了。 我没去找爸爸,我爸爸来找我了。 中午的太阳白晃晃,我坐在田埂上,吃完了白煮蛋,正在剥粽子。我爸骑着自行车,悄 无声息地靠近。发现得太晚,逃跑已绝无可能。我爸是高中部老师,对我的动向从来了如指 掌。嗯,一定是班主任跟他讲我没去上课,然后卤豆干阿婆泄露了我的行踪。 我爸停了车,倒也不着急。他摸出打火机,半靠半坐在后座上,点了一支烟。抽了几口, 他摁掉烟头,说:“走。” 我爸推着车走在前边,我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一路上,谁也不说话。到校门口,他开 口了:“我跟老李(我的班主任)打过招呼了,说你身体不舒服,请半天假。”我说: “嗯。”然后低着头往大门里走。他叫住了我:“钱交出来。”5 “什么?”“跟你爷爷要的钱。”十五块钱,相当于三十根雪糕,五十个游戏机铜板, 一百五十只甩炮,说没就没了。我欲哭无泪。 我爸有点得意:“这点小花招,哼哼,还能瞒过我……期中考到年级前三,我就不告诉 你妈。”他抽出那张五块扔给我,剩下的十块钱塞进上衣内兜。一甩腿,骑上车走了。 1.“我”为离家出走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 前一天以买学习资料为理由跟爷爷要了 15 块钱;吃完早饭后把白煮蛋、冷粽子放进书 包里。 2.(考点三)在文中找出和画线部分呼应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我走过桥边,卖卤豆干的阿婆抬头看了我一眼。”好处:前后呼应,使内容严谨,情 节紧凑合理;点出爸爸轻易追上“我”的原因。 3.(考点一)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只是,没人知道,在我内心深处,燃烧着炽热的火焰。(对加着重号的部分进行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突出了“我”对当一个好孩子的强烈反感和厌倦。 (2)他摸出打火机,半靠半坐在后座上,点了一支烟。抽了几口,他摁掉烟头,说: “走。”(加着重号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动作描写,借助一系列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爸爸吸烟的过程,表现了爸爸不急不躁、 沉稳从容的性格特点和对“我”的爱。 4.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离家出走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示例】“我”离家出走是叛逆之举,让家长担心着急。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还有可能 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甚至威胁自己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不赞成这种做法。 二、(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 朱成玉 ①秋天到了,东北的街头小巷有两样东西格外多,一是密密麻麻的“花大姐”,在墙上 埋头织着一张巨大的花毯,在阳光的余温里苟活;二是卖白菜、萝卜和土豆的人,精气神儿 倍儿足,吆喝声此起彼伏,把日子搅和出许多热闹的光景来。 ②因为可以选择,所以每次买白菜我都要进行一番比较,挑品相好的、个头大的、硬实 的,这样的白菜心儿抱得紧,好吃,也放得住,可以吃得久一些。我会趁着卖菜人不注意的 当口,就势抖落几片白菜帮儿,至少可以掉几块钱的秤。 ③精打细算总是好的,那是帮你看管好日子的一条忠犬。 ④也有例外,有一对卖白菜的中年夫妇就蔫吧着蹲守在角落里,男人低头抽着闷烟,女 人也不吆喝。两个人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看不到一点儿生气。问其缘由,是不允许他们 在卖菜的地段卖菜。城里的禁区太多,条条框框也多,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 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一颗热切的心被泼了冷水,就像饱满的白菜没来得及收割,早早 就遇了霜寒。 ⑤我劝着他们,“看,你们家的白菜多好,每一棵白菜心儿都抱得那么紧。一会儿就能 卖完。”许是受了我的鼓励,那蹲着的男人站了起来,掐灭手上的烟,直了直腰。 ⑥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像 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这样的举动很让人不理解,天气还没冷到那种程度, 即便是很冷,白菜们也不至于那么娇贵,它们差不多是蔬菜里最朴实的一种了。 ⑦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 ⑧前几天刚刚看到一则简短的新闻:一个骑三轮车卖白菜的妇人被一辆轿车撞飞数米, 落地后爬起来淡定地捡菜。这个短新闻的重点在于“淡定”二字,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因 为在生命还没有确保无虞的情况下,一棵白菜竟然还受到如此“重视”!6 ⑨那么多的不解,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一棵白菜的心里。廉价的白菜,别说一车,就是 几十车也比不得她狠狠地索要一笔赔偿吧。可是她的生活里,一直以来就只有白菜,她常年 卖白菜,靠这个营生养活了自己和家人,所以,在她的生命里,白菜这个再平凡不过的事物 是和她相依为命的。别人不懂一棵白菜的重要性,而对于她来说,白菜对她是有恩情的。 ⑩收割白菜的季节,精神饱满的白菜最早被运走,赶个好价钱。最后剩下的白菜,人们 称之为“扒拉棵子”。没抱成心儿,单薄得像没长成的少女。它们中有一些被主人收回家放 到大缸里腌了酸菜,另外一些实在不入眼的,只好在大地里度过寒冬了,等待着牛羊们来啃 噬。可是不久之后,剧情就发生了变化,城里人喜欢上了冻白菜的口味,把冻白菜用开水焯 一下,炸点儿肉末酱,蘸着吃,味道极好。这下,大地上楚楚可怜的“剩女”们又一次得到 了大批量“待嫁”的好机遇,纷纷走进城里人温暖的厨房。 ⑪卑微的人就如同这白菜,饱满的、扒拉的,都在广阔的大地里繁衍生息。被栽种、 被收获或者被冷落,一茬又一茬。卑微的人没有见过巨款,没有坐过飞机和高铁,他们眼里, 更多的是零钱,靠着一棵棵白菜,他们的零钱也可以攒成很多张大额钞票,但转眼就汇去了 很远的另外的城市,那里的冬天不冷,四季常青,那是他们的孩子上学的地方。 ⑫我决定过冬的白菜都在这儿买了。我很小心地搬动一棵棵白菜,轻拿轻放,不会再 轻易抖落一片白菜帮儿。我知道,于我,那只是可以让我少付几块钱的白菜帮儿,可是对于 那卖白菜的人,那掉落的白菜帮儿是会喊疼的。 5.结合文章,说说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含义:表面上指的是走进白菜的心里,了解白菜;深层含义指要走进菜农的心里,倾听 他们的心声。 作用:①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菜拟人化,赋予白菜 以人的特征;运用象征手法,白菜象征卑微的农人及其朴实、平凡、奉献的品质,使文章寓 意深刻,耐人寻味。③标题新颖,吸引读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表现了作者对白菜 和农人虔诚、敬重的态度,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6.(考点二)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们就像晕头转向的羊,不知道哪里可以站立,哪里可以坐下。(从修辞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农人夫妇比作“晕头转向的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在城 市处境的尴尬、茫然和卖菜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2)我注意到那个女人,自始至终没离开那些白菜半步,时不时地给它们盖盖被子,好 像照顾着自己的婴儿,怕它们着了凉似的。(从描写的角度) 通过描写女人自始至终未离开半步、时不时盖被子等动作,表现了女人对白菜的关心、 珍视,也 体现了女人与白菜相依为命的深厚情感。 7.作者在第⑦段写“但是那一刻,我理解了”,他理解了什么? ①理解了女人照顾白菜的行为举动;②理解了白菜对女人的重要性;③理解了女人对白 菜的深厚感情;④理解了女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8.(考点三)文章第③段和第⑫段分别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总结上文,使内容更加深刻;为下文作者的非“精打细算”、慷慨决定和小心 翼翼埋下伏笔,照应下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与下文作者的行为 形成鲜明的对比。第 B12 段:照应前文,与前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照应题目, 表现了作者真正走进了白菜的心里,升华了情感。7 第 21 讲 把握常见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 一、(2018·石家庄新华区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旧事 朋友来看我,带一枚小小的自制印章送我,喜得我满院子转悠,寻找着合适的物件,想 印上我的名字。爱人从书架抽出本《文化苦旅》,翻开首页递给我:“喏,盖上你的大名, 以后这本书我再也不敢碰了。”屋子里的人都笑了,我也笑了,接过来盖上大印送回书架 ——大家都知道我的毛病,自己的书从不外借,出门看上别人的书就死皮赖脸地骗到手。这 么自私的人,居然还能有朋友,连我自己都觉得好笑呢。 小的时候没有书读。认熟了几个字,便对一切有字的东西感兴趣。每次开学,课本发下 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语文书从头翻到尾,把能读的故事、诗句看个遍。若是得知哪位同学有 本小人书,便会狗皮膏药似的粘上去,代写作业、拎书包、帮忙打扫卫生,总之,只要能把 书拿到手,啥事都好商量。在那课外读物极度贫乏的少年时光里,因为别人的书在我手中停 留的时间有限,我居然练就了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 最厉害的是有一次表哥不知从哪儿借来一本《快乐王子》,也许是因为我总是烦他,也 许是因为我俩读书速度不一样,他不愿意将书转借于我,甚至不允许我与他并排一起看书。 于是他贴着墙角蹲下,书摊在他脚前的地面上,两只脚分别压着书角,两只胳膊却伸展在空 中阻止我靠近。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定如那见腥的猫儿,左右近身无效后只能站在他对面, 与他头顶着头看着同一本书——那些字句他正着看,我倒着读,居然还能跟得上他的进度, 一起把那本书看完了。直到现在,这都是让我得意的一件事。 高中时学校建了图书馆。至今记得那个中午,饥肠辘辘的我正奔向食堂,看见一辆卡车 停在医务室旁的空房子前,几位老师正把一提一提的新书往室内送。我的班主任也在其中, 见我们便远远地大叫:“来几个人帮忙卸书!”我撒丫子奔过去。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 新书,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第一次看见数十排比人高的书架上排满了书!第一次体会到原来 书中的油墨味会聚在一起,浓到把人熏醉!我第一时间办了借阅证,以平均每天 3 本的速度 穿梭于教室、图书馆、宿舍。 直到在物理课堂上被老师从物理课本封皮下抽出了《笑傲江湖》!一直很感谢那位教物 理的赵老师,虽然我从来没有当面向她表达过谢意。下课后她还书给我,并没有过多批评, 但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清楚:“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贪大求多地读书,只是醉心于书中光怪 陆离的情节,那么你不如不读!” 在那天落日的余晖里,在那位总是慢条斯理、每日依照书本做着实验的老太太身上,我 第一次体会出了知识的涵养与光辉,发现师者的大气美好与我的浅薄无知。我开始管束自己, 为读书定下了规矩:以学业为重,闲时读书先分类,不求书目多,好书读多遍。事实证明, 赵老师的当头棒喝成了我读书生涯的方向标,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效地从书本中汲取到 了更多的智慧。 读书让我增智、明理,让我身处斗室亦可与古人对话、去未来遨游,享受灵魂精神之自 由;读书令我养心、自律,品味世事百态,以恬然之态静守人生苦乐,笑看岁月变迁。 1.阅读文章,理清脉络,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情节。 (1)小时候,发课本时,第一时间翻看语文书,想尽办法借小人书看; (2)表哥借来一本《快乐王子》,“我”和他顶头倒着把书读完; (3)高中时,“我”帮老师往图书馆搬书并第一时间办了借阅证,以每天三本的速度借 阅; (4)赵老师在物理课上没收“我”的《笑傲江湖》,课后提醒“我”如何读书。 2.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写“我”拿印章给书“盖上大名”,表现“我”对书的珍视喜爱,奠定全文的8 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读书旧事的回忆。 3.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书时的喜悦和沉醉,有力地突出了 “我”对读书的渴望和热爱。 4.(考点一)文章结尾段总结读书的益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以你读过的一本书为例, 简要说说你的阅读收获。 议论、抒情。阅读收获略。 二、(2018·德州)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天的一条街道 苏 童 ①在阴雨天气里,期待明媚的夏天。 ②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 子,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水果店的女 店员是一个和善的长相清秀的年轻姑娘,她总是安静地守着她的岗位,但是谁会因为她人好 就跑到水果店去买那些难以入口的水果呢?人们因此习惯性地忽略了水果在夏季里的意义, 他们经过寂寞的水果店和寂寞的女店员,去的是桥边的糖果店。糖果店的三个中年妇女一年 四季在柜台后面吵吵嚷嚷的,对人的态度也很蛮横,其中一个妇女的眉角上有一个难看的刀 疤,孩子走进去时她用沙哑的声音问:“买什么?”那个刀疤就也张大了嘴问:“买什 么?”但即使这样,糖果店在夏天仍然是孩子们热爱的地方。 ③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一块黑板放在冷饮 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和价格:赤豆棒冰四分,奶油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 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 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 整齐齐的冷饮。常常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寥无几,奶油棒冰 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待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也能理解这种现 象,并不是奶油棒冰和冰砖不受欢迎,主要是它们的价格贵了几分钱。 ④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 “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 肚子都结冰!”孩子嘴里吮着一根棒冰,手里拿着一个饭盒,在炎热的午后的街道上拼命奔 跑。饭盒里的棒冰哐哐地撞击着,毒辣的阳光威胁着棒冰脆弱的生命,所以孩子知道要尽快 地跑回家,好让家里人享受到一种完整的冰冷的快乐。 ⑤最炎热的日子里,整个街道的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人在街上走,感觉塑料凉鞋下面 的路快要燃烧了,手碰到路边的房屋墙壁,墙也是热的。人在街上走,怀疑世上的人们都被 热晕了,灼热的空气中有一种类似喘息的声音,若有若无的,飘荡在耳边。饶舌的、嗓音洪 亮的、无事生非的居民们都闭上了嘴巴,他们躺在竹躺椅上与炎热斗争,因为炎热而忘了文 明礼貌,一味地追求通风。他们 四仰八叉地躺在面向大街的门边,张着大嘴巴打着时断时 续的呼噜,手里的扇子掉在地上也不知道。有线广播一如既往地开着,说评弹的艺人字正腔 圆,又说到了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部分,可他们仍然呼呼地睡,把人家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⑥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放暑假的孩子关注太阳的动静, 只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早早跳到护城河里,享受夏季赐予的最大的快乐。黄昏时分驶过河面的 各类船只小心谨慎,因为在这种时候,整个城市的码头、房顶、窗户和门洞里,都有可能有 个男孩大叫一声,纵身跳进河水中。他们甚至要小心河面上漂浮的那些西瓜皮,因为有的西 瓜皮是在河中游泳的孩子的泳帽,那些讨厌的孩子,他们头顶着半个西瓜皮,去抓来往船只 的锚链。他们玩水还很爱惜力气,他们要求船家把他们带到河的上游或者下游去。 ⑦于是站在石埠上洗涮的母亲看到了她们最担心的情景:她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9 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母亲们喊破了嗓子,又有什么用?夜晚来临,人 们把街道当成了露天的食堂,许多人家把晚餐的桌子搬到了街边,大人孩子坐在街上,嘴里 塞满了食物,看着晚归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自己身边经过。 ⑧天色渐渐地黑了,街上的居民们几乎都在街上。有的人家切开了西瓜,一家人的脑袋 围拢在一只破脸盆上方,大家有秩序地向脸盆里吐出瓜籽。有的人家的饭桌迟迟不撤,因为 孩子还没回来;后来孩子就回来了,身上湿漉漉的。恼怒的父亲问儿子:“去哪儿了?”孩 子不耐烦地说:“游泳啊,你不是知道的吗?”父亲就瞪着儿子处在发育中的身体,说:“吊 船吊到哪儿去了?”儿子说:“里口。” ⑨父亲的眼珠子愤怒得快爆出来了:“让你不要吊船你又吊船,你找死啊?”就这样, 当父亲的在街上赏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左右邻居自然地围过来了。一些声音很愤怒,一 些声音不知所云,一些声音语重心长,一些声音带着哀怨的哭腔,它们不可避免地交织起来, 喧嚣起来,即使很远的地方也能听见这样丰富浑厚的声音。于是有人向这边匆匆跑来,有人 手里还端着饭碗,他们这样跑着,炎热的夏季便在夜晚找到了它的生机。 (有删改) 1.综观全文,明媚的夏天里孩子们期 待什么? 吃到赤豆棒冰,跳到护城河游泳。 2.(考点二)作者在第②-④段为什么详写两个店的店员? 写水果店和善、清秀但寂寞的店员,反衬糖果店店员的难看和态度的恶劣,突出了孩子 们对糖果店的热爱以及对棒冰的渴望和吃到棒冰的满足感。 3.(考点一)第⑤段描写午后街道的“炎热”,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请具体分析说明。 写麻石路面蒸腾着热气,塑料凉鞋下面的路快要燃烧了等,是正面描写;写忘了文明礼 貌的居民和没人听的评弹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把午后的炎热写得淋漓 尽致。 4.简要分析加着重号的词语。 (1)太阳落山在夏季是那么艰难,但它毕竟是要落山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夏季白天的漫长、炎热和难熬,表现了孩子对去护城河游 泳的渴望。 (2)她们的孩子手抓船锚,跟着驳船在河面上乘风破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突出了孩子跟船浮游的速度之快和畅快得意,也反衬出母亲的担忧和恐惧。 5.(考点二)请从选材、语言和主题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本文的看法。 选材:街头陋巷,匹夫凡人 ,信手拈来,妙趣横生,充满真实感和烟火气。语言:细 腻精致,平易近人,市井俚俗,人生百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主题:一根棒冰,一次游 泳,艰难、简单、喧闹的生活却贮满愉悦、挚诚、乐观,令人回味无穷。 第 22 讲 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拓展延伸 一、(2018·黄冈)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 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 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10 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 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 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 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 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 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 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 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 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 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 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 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 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 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 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 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 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 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 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 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情节发展脉络清晰。11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 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 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 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解析】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 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彻底绝望”言过其实,不符合人物 性格。 2.文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爷爷创业的成功,开启下文写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3.(考点一)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 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自己挥汗如雨地 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着。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 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着,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④慈爱温和,内心坚强。他经常 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 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4.(考点三)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 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 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 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 人生感悟: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②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奋斗获得; ③真正的爱是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 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育、引导;⑥人要善于吸 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二、(2019·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路顺风快递哥 王 彦 ①最近常会想起他。说实话,我已经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或者根本就没留意过他长的什 么模样。当时我真正在意的是,他到底认不认得路。 ②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与一个久违的同学相约吃饭。从地铁口出来,走进一条小巷,环 顾四周,突然觉得不太对劲。那家饭店关门了?还是我走错路了?这时,同学打来电话催促: “不是说已经出地铁了,怎么还没到?……又迷路了!哈哈——”话筒里传来一阵笑声。上 学时,同学就知道我是个路痴。所以,听说我迷路了,她说了个“又”,却并不意外,只是 笑着嘱咐我打开手机导航,按地图走。 ③“好,好。”我答应着,挂了电话。可这会儿偏偏手机信号不好,半天也连不上网。 正着急,抬眼看见一快递员骑车停在路口,边等红灯边拨电话。真是老天眷顾笨小孩,还有 谁比快递哥更认路呢!我兴冲冲地走上前去:“请问,您知道贵德大厦怎么走吗?” ④“不在这条路上,你得走到前面路口,向右拐,然后穿胡同,走到头,再左 拐……”“哦,右拐,然后到哪儿再拐?”见我一脸迷茫,快递哥爽快地说:“我正好也往 那边去,上车,我带你一程吧。”上还是不上?我犹豫了。那快递三轮车后面是一个大大的 铁皮箱,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快件,能坐的位置,只有快递哥的长条形座位,地方倒 是够大,只是我和他素昧平生,且又是晚上,安不安全?不上吧,这时正是下班的晚高峰,12 出租车一时半会儿打不到,而且辜负了人家的好意也不好。算了,我也干脆点,抬腿上车。 ⑤平时没少和快递哥打交道,但坐快递车,还是头一回。正是腊月天,北京冷风刺骨, 这三轮车无遮无挡,再加上车速很快,更添了几分寒意,我不禁拉低帽檐,裹紧大衣,眼睛 余光扫过旁边的快递哥,却见他光着脑袋,迎着风。“这么冷的天儿,也不戴个帽子,不冷 吗?”“习惯了。”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河北人,来北京 3 年多了,每天都跑这一片儿, 清晨五六点出门,晚上九点以后才收工,经常周末也不歇。 ⑥“这么辛苦啊!”我脱口而出。从前常因快件未及时到,没好气地打电话催促快递员, 却从没想过他们这么不易和艰辛。“这不算什么。我当过兵,在部队摔打过,不怕吃苦。” 他淡淡地一笑。他说,趁年轻多挣点钱,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再做点儿小生意。看着他 黑红的脸庞和被风吹皴的皮肤,似乎提前磨蚀了青春,但那不设防的目光和朴实的话语,又 分明透着孩子般的单纯和蓬勃的生气。 ⑦“前面就是贵德大厦了!”他停住了车。“还是你的顺风车快!”我谢过快递哥,下 了车。他呢,又像风一样,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⑧见到同学,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今晚我遇到了个好人,他用快递车把我捎来 的!”“要你钱了吗?”“啊?”我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 ⑨同学这一问,倒是提醒了我。可下车时,如果他向我要钱,或是我掏钱给他,那原本 简单的美好,恐怕要被抵消大半了吧?的确,他需要钱,但不是用这种别扭的方式去获取, 我也不想用钱去轻视他的尊严和善意。 ⑩这个晚上,我和久违的同学面对面坐着,却没了来时的兴致,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横亘 在心里;而还不能算认识的快递哥、一个不知姓名的退伍老兵,于我而言,却是亲近的。 ⑪这之后,每每收取快递,总不免想起他,他应该还光着头在风中的街巷间不知疲倦 地穿行……不管怎样,我衷心祝福他:快递哥,一路顺风!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讲述了快递哥用快递车捎迷路的“我”赴同学之约的事。 2.第②段“只是笑着嘱咐我打开手机导航”中的“只是”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只是”一词表明同学对“我”迷路这一情况的冷淡态度,与后面快递哥 主动捎“我”去贵德大厦的热情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考点二)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衬托出快递哥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4 .(考点一)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快递哥这一人物形象。 快递哥主动免费捎“我”去贵德大厦,说明他是一个热情爽快的人;快递哥不论严寒酷 暑,总是清晨五六点出门,晚上九点以后才收工,说明他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快递哥淡然 对待生活中的艰辛,畅谈理想,说明他是一个乐观、富有朝气的人。 5.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倒叙。表达了作者对快递哥的赞赏、感激和祝福之情。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