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校对 :张宏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只有取得了“天下共主”地位的邦国,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王国,但非帝国。还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国王制度,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据此可见夏商周时期实行的:
A. 分封制下的王位世袭制 B.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 宗法制下的中央集权制 D. 受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制
2.《礼记》记载:“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等级特权 C. 保障专制王权 D. 规范人们行为
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是因为:
A.分封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的监察机构有:
①刺史 ②御史台 ③通判 ④按察使司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5.“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6.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丞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①西汉“中朝”形成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设参知政事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7.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
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 B.约法省禁,宽严相济
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 D.法贵简当,通俗易懂
8.某次战争后,英国外交大臣勃罗叠立克在议会发表演说:“中国此后仍须以华人制华地,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该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该战争应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 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 “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C. 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D. 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10.时事漫画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形象反映。有人在20 世纪初期就中国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绘制了一幅名为《民气一致之效果》的漫画。下列相关的理解正确的是
A、民气一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民气一致使中国的旧文化得到了彻底改造
C、民气一致使北洋军阀政府对民众做出让步
D、民气一致使近代民主革命取得的彻底胜利
11.在辛亥革命的下列成果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走上新台阶的是
A.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B.颁布了《临时约法》开始民主宪政的历程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按“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12.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你将从这部电影中看到哪些场景: ①、1916年,袁世凯在复辟帝制失败后抑郁而终;
②、1918年,胡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白话文的优点; ③、1919年5月4日,北京的
青年学生上街游行; ④、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第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④
13.毛泽东认为“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但在1937年11月上海、太原失陷时,毛泽东认为当时“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这是因为
A.国民政府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抵抗 B.毛泽东对抗战形势的认识不断发展
C.当时的抗战还没有充分动员人民群众 D.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处在防御阶段
14.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 包办婚姻仍是普遍现象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15.美国总统卡特曾说:“我们本以为(发布中美建交公报)在全国和国会内部会发生严重对立,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几乎都是清一色正面的反应。”这说明中美建交
A. 得到美国国内民众一致赞同 B.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 标志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D. 致力于构建和平世界
16.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C.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17.2015年香港、澳门特首赴京述职时,会场座位安排同以往有很大不同,由以往“并排”会谈式改为国家领导人主持会议的形式。下列对此次座位调整的热议,你认为最接近本意的是
A.克服随意,突出述职的严肃性 B.创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C.港、澳地区法律地位有所下降 D.规范细节,落实双方法律关系
18.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上,公民可以提议修改或废除旧法律、制定新法律;但若这种提议不能通过,提议人将被起诉,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处分。这表明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19.
古罗马法学家赫尔墨杰尼安提出:“所有的法律是为了人(umini)而制定的”,他没有使用诸如“人民”或“全体市民”等集合名词。而是用心良苦地采用复数的“人”(uomini)的表述形式。体现了罗马法:
A. 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 B. 代表了特定群体的诉求
C. 更关注具体个体的利益 D. 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
20.《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必须向法官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反映了罗马法
A. 注重司法的程序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 重视证据的完整性 D. 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1.有观点认为,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这一观点旨在:
A.说明议会获得的权力有限 B.说明《权利法案》明确了权力界限
C.《权利法案》缓和了社会矛盾 D.强调英国立宪传统以法律形式确立
22.“英国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当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选举权。”该项改革的意义包括
①行政权逐步转移至内阁手中 ②让民主主体扩大至普通公民
③以和平方式削弱贵族保守派势力 ④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更多政治权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3.美国《独立宣言》中原有这样一段文字:“英王乔治三世,侵犯了一个从来没有冒犯过他的远方的民族的人身、神圣的使命和自由的权利,俘虏了他们并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另一个半球去,使许多黑人惨死于运输途中。”后来却把这一段删掉了。其可能原因是( )
① 它具有煽动黑人反抗白人种族压迫的意味 ②它不利于美国人民团结反对英国的统治
③ 背离了理性主义的精神 ④北美存在种族歧视,而这段文字替黑人申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4.麦迪逊曾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材料体现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是
A. 联邦制与分权制衡 B.总统制与联邦制
C. 总统制与分权制衡 D. 邦联制与总统制
25.1875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备的宪法.未提及国家预算.没有规定公民权利.也没有单独规定司法权及地方政府的权力。但它却是法国近代唯一能持久的宪法,从1875年到1940年,共维持了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A. 注重协调了各阶层的利益 B. 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
C. 是各派力量相互妥协产物 D. 实行议会制共和政体
26.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
项目
美国总统
法国总统
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出
①
任期
四年
②
职权
③
行政权、创议法律权
与议会关系
④
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A. 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B. 国民议会间接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C. 国民议会间接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
D. 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27.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劳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吕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
A.帝国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 B.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战争成果
C. 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 D. 独立立法主权构成的联邦制
28.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德、英、法、美 B. 英、德、法、美
C. 法、美、德、英 D. 美、英、法、德
29.马克思、
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继承传统理论的成果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30.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A.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坚持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D. 一战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
31.马克思曾这样评价巴黎公社:“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文件,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趋势。”这段话反映了:
A. 巴黎公社的战士有着英勇斗争的精神 B. 巴黎公社的无产积极政权性质
C. 巴黎公社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巴黎公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32.2014年5月《纽约时报》中文网10日刊登题为《中国把“门罗主义”用到亚洲》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能会试图把美国挤出亚太地区,就像美国在十九世纪把欧洲大国挤出西半球那样。”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中美实现了亚太地区利益新平衡 B.中国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C.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中美冲突必然影响到世界安全
第II卷(52分)
33.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代议制在广土众民范围内真正实行民主治理的国家,它建立了一整套模式,从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国改革论坛网:宣晓伟《美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制度安排的优点和缺点》
材料三: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何积极意义? (6分)
(3)材料二、三“两种不同的政府”、“几个分立的部门”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的理解。(9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分权制衡的认识。(4分)
34.(12分): 2018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右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结构完整。)
35.(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等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干对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9分)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古代朝贡体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6分)
汉中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
1———5:DBADD; 6——10: ADDDC; 11——15:BACDB ; 16——20:ADBCA
21——25:DDCAC ; 26——30:BBBDA ; 31——32:BC;
33.(共25分)
(1)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2分)
变化: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制度:联邦制。(1分) 意义: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与自治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稳定奠定了基础;美国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点5分)
(3)分别指:联邦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2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3分)
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防止过度集权专制,保障民主。(4分)
(4)认识: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2分,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但中央权力过大,会影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B、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也需要理性处理(2分)。制衡有利于捍卫民主,但也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
34题(12分):
.示例一: 关键词:淞沪会战 滇缅会战 张自忠
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证:对选用的史实进行具体解读,也可补充其他史实说明。
总结: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示例二: 关键词:治外法权 开罗会议 联合国
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论证:对选用的史实进行具体解读,也可补充其他史实说明。
总之,战时中国的大国地位,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
示例三:其它:从上面综合。如:淞沪会战 开罗会议 联合国等;
主题:国民党坚持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论证:对选用的史实进行具体解读,也可补充其他史实说明。
总结: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35.共15分
(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任答三点6分)
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必须从内、外两方分析,3分)。
(2)不同:前者追求“万邦来朝”的天朝上国意识(中心意识);后者致力于探索“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解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4分)
理解:世界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