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福建华安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带答案福建华安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度上华安一中高三年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 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 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 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 ‎2.《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食”。这反映出当时 A.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政府没有采取抑商政策 C.政府提倡工商皆本 D.主张实施重商主义政策 ‎3.春秋战国时期,商人频频交结王侯,各诸侯国君也非常重视商人阶层。如郑国国君与商人“世有盟誓”;晋国“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材料表明各诸侯国君重视与商人阶层关系的主要目的是 A.成就霸业政治的需要 B.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 C.改变社会斗富逐利之风 D.重建官营商业制度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 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 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5.《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 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6.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 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7.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四川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重庆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重庆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8.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 D.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9. 翰林院编修丁立钧(1854-1902)说,“窃见近年条陈时政者,多欲弃中国数千年成法改从外国”,以致“近年以来,正学不明,人心思动……以圣贤书为无所用,以礼教事为不必拘,以先王之政法为万不可行。”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文化已然不合国情 B. 清廷权力外移趋势明显 C. 传统观念受到严峻挑战 D. 学习西方已成社会共识 ‎10.《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的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11.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 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B.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12.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朱绍侯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13.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C.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14.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 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论语》成为儿童学习考试必备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15.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 B.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 C.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 D.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 ‎16.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手和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雇主普遍宁愿增加雇佣人数,也不愿致力于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从侧面表明该地区 A.人口增长降低了劳动力价值 B.抑商政策阻碍生产技术革新 C.专制统治制约商品经济发展 D.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18.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有关三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做出的 C.他们三人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 D.他们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19. 李大钊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 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总人口中 他们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看法对中 国民主革命的直接影响是( )‎ A.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促进了正确革命道路的选择 D.导致了共产党内右倾错误的发生 ‎20.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 A.有所为有所不为 B.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 C.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21. “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22.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B.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东南沿海市场 C. 1919年北洋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D.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 ‎23.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24. 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12分,第26题25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1860年 笫二次鸦片战争 ‎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 ‎19世纪60—70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1898年 戊戌变法 ‎ ‎1900年 义和闭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 ‎1912年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 ‎1917年 张勋复辟失败 ‎ ‎1919年 护法运动开始 ‎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 ‎ ‎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提取其中一项信息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方案,厘定国、地税收的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1929年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1928年9月把财政整理委员会改为预算委员会,1930年制订试办预算章程。1931年,通过法定程序确立了总预算。国民政府在裁撤厘金的同时举办了统税。1928年6月又宣布收回关税自主权。美、德、挪、比等国相继与国民政府缔结“新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31年到1935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困难时期。国防和当时内战的需要也促使国民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 ——摘编自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1) 根据材料,概括1927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1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出现困难的原因。(6分)‎ ‎2018-2019学年度上华安一中高三年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1—5 ABADC 6——10 ACBCB 11—15 ABBDC 16——20 DADCC ‎ ‎21—24 BADD ‎25. (12分) 示例一信息: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封建统治的腐朽等。‎ ‎ 示例二信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 ‎ 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 ‎ 示例三信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 说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统治者政策的调整;民众爱国思想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等。(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6.(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8分)‎ 原因: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受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6分)‎ ‎(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6分)‎ 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5分) ‎ ‎27.(1)统一财权;统一度量衡;确立预算制度;裁撤厘金与举办统税;关税自主。(9分)‎ ‎(2)日本侵华,东北沦陷,中国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国共内战;1931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中国。(6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