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滁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滁州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半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 用时:120分钟 命题人:童玉梅 陈艳红 审核人:汤娟娟)‎ 一、 现代文阅读(5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选自2015年12月《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同等重要,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都需要高度重视。 B.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很多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C.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面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今天,学界有一些年轻的朋友以为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所以我们没有学术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有这种看法,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不少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规范当时还不存在。‎ 比如,由于书籍的流传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印刷术普及以前,古代学人对前人的著作或研究成果往往只能依靠记忆和背诵,所以他们在引用前人著作或别人的成果时常常无法逐字逐句地直接引用,而只能取其大意,一般都是间接引用。他们大多不习惯注明出处,往往将前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混在一起,或者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改写了。‎ 又如,古人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经常将从看到的书籍和资料中摘录出的有用内容分门别类编为类书。这些类书,有的是为自己用的,有的是为别人编的,或者是奉皇帝命令用公费开馆编纂的。很多类书的资料来源和引文都不注明出处,除了一些现成的诗文或整段资料有时会提一下作者或书名外,一般就按内容编入不同的类别。但要知道,这种类书的编纂,无论是因公还是因私,都不会有什么著作权,更拿不到稿费,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就是被引用的人也不以为忤,而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播。‎ 古代还有一种故意作伪的现象,将自己或别人的作品假托为古代或当代名人的作品,如先秦的不少作品都冠以周公、孔子之名。但除了极少数人是出于政治或经济目的外,这类作伪者大多是很可怜的。因为无势无名,即使他们的作品很有价值也无法流传,而一旦托名于古代圣贤或当代名流,就有可能被刻成碑,印成书,传诵一时,流传千古。尽管绝大多数真正的作者依然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自我价值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然而,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学术规范,相反,在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从先秦开始就存在着严格的规范。例如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在《汉书•儒林传》中,对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有明确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这样的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学术规范面临着新的挑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学者能够平等地、自主地考虑如何适应国际学术规范的时间并不长,很多问题自然还来不及解决。实际上,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也有“学术规范”》)‎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固有特点,导致一种错误认识,即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只能从西方引进。‎ B.古人引用他人著作或成果时取其大意,间接引用,甚至按照自己意思改写,这些惯常做法,与当时书籍流传困难的情况关系密切。‎ C.古人编纂的类书,除了某些现成诗文或整段资料偶尔会提及作者或书名外,大多不注明资料来源和引文的出处。‎ D.古代类书的编纂是为了做学问或学习的方便,没有著作权和稿酬,只要编得质量高就会博得“嘉惠学林”的赞誉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人不规范地借鉴前人成果,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假托为名人之作,但这些现象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就没有学术规范。‎ B.自先秦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流派分明,次序严密,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C.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规范传统,建立起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新规范,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着的新挑战。‎ D.中国的传统学术规范与西方及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之间没有根本差异,只是具体做法、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很多今天习以为常的学术规范当时还没有出现。‎ B.作者引用《汉书•儒林传》明确记载儒家不同流派的传承过程和人物这一史实,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 C.古代很多作者无名无势,但只要托名古代圣贤或同代名流,就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作品流传后世,进而体现自我价值。‎ D.中国虽然并不缺少学术规范的传统,但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学习借鉴外国的学术规范,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 ‎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实?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你就太天真了。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声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然而,安德鲁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作者也因为存在学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明。 然而,201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及同事随机选择了1700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些父母接受了呈现事实的各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结果无一有效。不仅如此,这些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 心理学家对此有一套解释。在日常的沟通中,人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产生怀疑。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解释说,尽管人们可以对一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甚至,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以是持续性的。对于已经接受了错误信息的人来说,让他们回复到从未接触过的状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肯定理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基于这种理论,奈恩正在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纠正错误信念:不是着眼于告诉人们正确的事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说,他已经发现,如果先让人们回忆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再让他们去接触那些意见分歧很大的话题,比如气候变化,那么人们就会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然而,不可能每次在纠正人们错误认知的时候先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对此,奈恩给出的是另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围绕埃博拉病毒,非洲出现了许多谣言。有人认为这种病毒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认为它是西方人士带入的。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种相对耗时但也许会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但愿这是一种良法。 7.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逆火效应”的一项是(   )‎ ‎ A.2008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的传言在短信圈大量转发,四川省农业厅发布辟谣公告,却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滞销。 B.2010年2月,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尽管有部分人不相信,但还是有数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躲避地震”。 C.2011年3月,日本福岛因大地震而发生核泄露,有人在QQ群称食盐中的碘可防止核辐射,尽管媒体和专家解释这毫无依据,可还是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抢盐潮。 D.2014年,在微信群里疯传牙膏底部的颜色条表示它的天然或化学成分含量,许多入在看过电视解释两者毫无关联后,反而到超市购买时更青睐绿色条的牙膏。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面对人们的错误接受,正面呈现事实的辟谣措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研究人员看来,这可能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 B.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显著的依据提醒听者,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相信它是真诚可信的,并在此前提下去理解它。 C.在奈恩看来,那些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的家长和那些政治家的支持者,虽然涉及领域不同,但对正面纠正信息的反应都不是令人欣喜的。 D.奈恩正尝试一种不同常规的辟谣方式,即纠正错误信念时,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那么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时或许会变得更加开放。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奈恩选择孩子在1 7岁以下的父母作为干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高。 B.奈恩针对非洲围绕埃博拉病毒的谣言所提出的另一套方案,正是基于“逆火效应”和“亲其人,信其道”的心理原理,让当地人更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C.已经接收错误信息的人,想让他们回复到未接触过的状态,不是毫无可能,但鉴于错误说法在人脑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种“清零”会非常困难。 D.谣言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各国政府在辟谣时只提供科学事实以澄清真,相或采取强制措施打击传谣者,未必是有效之举。‎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重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五)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3-15题 冷脸冯骥才 (1)南门外有位铁匠,四十多岁,怪人,他从来不笑,脸总阴着,外号冷脸。他不是脾气怪才没笑脸;他打小就没笑过,无论嘛事,人都笑了,甚至捧腹大笑,笑破肚子,他也不笑。他那张脸就像用铁皮敲出来的盘子,又黑又硬,赛个铁面面人。 (2)没人知道他的事。后来,不知打哪儿传出一段他不会笑的根由,说他爹是钉马掌的,他四五岁时候,站在一边看他爹钉马掌,那马忽然犯起性子,一尥蹶子,后蹄子踢在他脑袋上,他挺在床板上不动劲不睁眼,滴水不进。大夫来一号脉,说没命了,顶多三天阎王爷就把他领走;可三天后他没走,还有气,七天过后,居然睁开眼醒过来,翻身下地,走路说话吃喝拉撒一切照旧,就少一样——不会笑了;人说他的笑脸给阎王爷留下了。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   (3)不会笑是怪人,怪人还有更怪的事,就是好听相声,怪不怪事?听相声就为了笑,他不笑听相声为了嘛?练笑吗?谁也弄不明白。 (4)冷脸不赌不嫖不贪杯,干完活,有点清闲,就钻进说相声的园子,找个凳子一坐,听几段。园子里的人都认识他那张半死不活的冷脸,这张脸好像专和说相声的找别扭;说相声就怕人不乐,你不乐等于人家的包袱不哏,活儿使得不绝,栽人家面子。在天津卫,谁要和说相声的作了对,就找几个人坐在园子里死活不乐;成心呛火。这一来,冷脸可就跟说相声的。较上劲了。天津说相声的高手如林。开头,一个个跑到南门外来,看谁能把冷脸逗乐了,结果个个丢盔卸甲,掉头回去。于是南门外有句歇后语:说相声逗冷脸——自找别扭。 (5)只有冷脸自己不知道这句话。 (6)北京挨着天津,这怪人怪事传到北京的相声圈子。北京有不少高手;不信世上还有一个逗不乐的人,就来了一逗哏一捧哏的两位。这两位早先在厂甸、天桥一带扬名立腕。先甭说“说学逗唱”的功夫都是超一流,单凭长相就不一般。逗哏的又高又瘦,像个瘦猴,人偏姓侯;捧哏的又矮又肥,像个胖猫,人偏姓毛,江湖给他俩一个绰号叫“毛猴”。北京不是还有种拿蝉蜕做的那种人见人爱的小玩意儿”毛猴”吗?这外号就在北京叫得山响。毛猴来到天津,在南门外的喜福来开说。头一天,台下就坐满了人。冷脸听到信儿也来了。 (7)不少人都知道毛猴是冲冷脸来的,只有冷脸自己完全不知道。 ‎ ‎(8)毛猴上来,在台上一站,一高一矮一瘦一肥一精一傻,就惹得哄堂大笑。毛猴他俩往下十看,心里咯噔一下,满屋子七八十张热烘烘笑脸里,有张脸赛铁板;又黑又硬又阴冷,甭打听,这就是那个冷脸。他俩想:今儿是不是真遇到克星了?可是毛猴是二十年老江湖,嘛都见过,先不管这脸,轻轻快快有说有笑之间,啪地甩一个包袱,甩得意外、漂亮、逗哏,人全笑了,惟独冷脸不笑。毛猴目光都扫见了,相互递个眼神,表面不当事,接着说笑,不经意中又使一个包袱,这包袱使得又巧又妙又绝,看出了老到,引得大家大笑,可冷脸还是没笑。毛猴见于,还不当事,接着再来;下边的包袱是毛猴拿手的——听一百次得笑上一百次。毛猴一使,全场爆笑,笑声要掀去屋顶,毛猴再看,冷脸居然赛个睁着眼的死人。 (9)毛猴觉得不好,知道今儿弄不好要栽在天津卫了。心里没根,接下去就有什么算什么了。老段子、新段子、文段子二荤段子,加上不停的现挂,直说得脑门流汗,嗓子冒烟,冷脸还是那张冷脸。最后,那个逗哏的瘦猴索性对着冷脸抖一个砸锅卖铁似的包袱,说:“这位爷,您要是再不笑,我俩可真要脱裤子了。” (10)全场又一阵大笑。冷脸忽然站起身,板着面孔拱拱拳说:“您二位说得真棒,谢您们了二我退了。”话说完,起身离座走了。到了也没露出个笑脸。毛猴两个站在那儿下不了台,这算栽到家,只好耷拉脑袋回北京。 (11)自打毛猴走后,没人再敢往南门外说相声。人们把冷脸愈说愈神,好像冷脸是天生的相声杀手。可奇怪的是打那天起,不单南门的相声园子,全天津的相声园子里,没人再见过冷脸。有人说他远走高飞了,可有人说他哪也没去,还在南门外打铁,只是决不再听相声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5年底10期) 13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2)段记叙冷脸不会笑的传说,既让读者了解到他因曾受到过严重伤害而不会笑的真正原因,也为人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生动有趣,吸引读者。 B.第(9)与(10)段中,冷脸在观众面前被毛猴当做“包袱”笑料,实在难为情,但为了风度,还是用反讽的语气称赞毛猴的表演,板着脸,带着怨恨离场。 C.毛猴竭尽所能,用高超的艺术表演,逗得观众开心不已,但就是不能令冷脸发小。在第(8)段中,观众的开心与冷脸的冷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小说着意刻画“冷脸”肖像,表现人物对生活的冷峻态度。由“赛个铁面人”“赛个睁着眼的死人”等肖像描写,可见冷脸迟钝麻木,心如死灰。‎ ‎14文中两个划线句子分别独立成段,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6分)‎ ‎15这篇小说含蓄丰富,发人深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6分)‎ ‎ 二、古诗文阅读(51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6-17题 梅雨 柳宗元 ‎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 ‎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6、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17、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8-19题 ‎ ‎ 寒 食 王禹偁 ‎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  副使①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 ‎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因抗疏获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撰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 18、 ‎“稚子就花拈蛱蝶”一句写得精妙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 ‎1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3题。‎ ‎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 ‎ 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 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 ‎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 ‎ 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 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 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 ‎(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 ‎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2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 B.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派马车迎接他。‎ C.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 D.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明习经典,做官后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 ‎ ‎2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5分)‎ ‎(2)“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5分)‎ ‎24.名句填空:(10分)‎ ‎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③范仲淹有词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其中关于“衡阳雁”的意象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           ,        ”也曾出现过。‎ ‎④《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好为人师,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古代很多文人在官场失意后不再热心于功名,转而到山野求田问舍,过着惬意的隐居生活。‎ ‎③家具市场产品鱼目混珠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④在《虞美人》这首词中,南唐后主李煜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 ‎⑤经过衡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航天专业的李楠考上了北航,文科成绩过人的孙博到人大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⑥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 ‎2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龙川岛像一张舒展着的荷叶漂浮在浩如烟海的千岛湖上,岛上又有30多个小湖,湖水明净,映着日光,犹如闪烁在荷叶上的水珠一样。‎ B.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之犊,无照驾驶,肇事打人,寻衅滋事,其行为引起了人们对“星二代”的热议。‎ C.有的人本来准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可最后只是改头换面,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带来无尽伤痛。‎ D.至于在反腐败中落马的“裸官”,在贪腐时亦冠冕堂皇,将贪腐得来的钱财转移到海外,以供家属挥霍。可见,治理“裸官”是反腐课题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2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B.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郎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2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B.当地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轨道交通,兴建屋顶花园吸附空中粉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营造重视环保的氛围。‎ C.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由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媲美的庞大建筑群,延时之久,记载之丰,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孤例。‎ D.午觉睡姿不当会导致视力下降、手臂酸痛、面瘫等多种疾病,特别是趴着睡觉会压迫眼球,造成眼压过高,不仅可能诱发青光眼,严重的还会影响视力。 ‎ ‎2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A. ④②①⑤③ B.④⑤①③② C.⑤②①③④ D.⑤④②③①‎ ‎3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拥,持,拿。‎ B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改变。‎ C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酒。‎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至,及。‎ ‎ 参考答案:‎ ‎ 一、现代文阅读 ‎1.B(“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错,方言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只适合特定区域内的交流)   2.D(“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过于绝对,方言只是记住乡愁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记住乡愁的全部)   3.C(“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顺序错误,应该是“先做好学术性抢救,之后再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 ‎4、A(该项在转述时,将认识主客体颠倒(或主客观因素倒置),相关内容见第一段。人们认为“中国学术缺少规范的传统”,“是没有认识到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学术规范与当今学术规范存在着很大不同”。)‎ ‎5、B(该项中的“自先秦以来”的时间概念出错,原文是“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具体内容见第五段。)‎ ‎6、B(该项中的“旨在肯定班固等人对传播儒家学说的贡献”的分析错误,作者引用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不仅流派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具体内容见第五段)‎ ‎7.B(“逆火效应”是指人们见到纠正信息时,更加相信原先的信息。) 8. D(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是奈恩的发现,并非预期的“或许”。) 9. A(原因理解有误。)‎ ‎10.A(“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11.D(“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12.C(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13(1)C(A项,冷脸不会发笑的真正原因谁也不知道,文中对传说只是表述为“这说法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对不对,没人敢去和他核对”。B项,联系后文冷脸再不去相声园子的情节,可以看出,冷脸称赞对方是真心的,为对方找台阶,并没有带着怨恨。D项,冷脸虽然冷面如铁,但并不意味他没有生活热情和丰富的内心活动,他喜欢听相声,他能从毛猴的讨饶中分析自己的处境,并主动称赞对方,起身离场,再也不进相声园子)‎ ‎14①两个句子独立成段,前一句交代冷脸不知道当地人对他冷脸如铁的议论,后一句交代冷脸不知道毛猴是冲着他来的、观众是在看他和毛猴之间较量的热闹。 ②两个句子为后文冷脸明白毛猴的表演目的和观众看热闹的心理,并主动称赞,起身离场作铺垫(伏笔)。③前文两句交代冷脸不知道,后文却没有点明冷脸知道,只是在情节内容中自然明确,这种处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丰满,主题含蓄深远,引人深思。(每点2分) 15①放手也是一种爱(从冷脸的放弃进相声园子的角度);②微笑面对生活(从冷脸成为别人看热闹的角度反向);③冷峻也是个性(从冷脸面对生活的冷峻角度);④包容和尊重(从观众看热闹的心态角度);⑤‎ 功利的艺术,终会伤害观众,失去观众(从毛猴等表演者的目的,最终失去观众冷脸的角度);⑥生活不全是笑声(从冷脸和观众的角度)。结合文本分析部分略。(任选两个,结合文本谈启示。每一点启示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如有其他的理解,言之有理亦可)‎ 二、古诗文参考答案 ‎16《梅雨 柳宗元》诗歌鉴赏答案1.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17.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 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18、此句描写的是小孩子慢慢靠近花朵轻拈蝴蝶的景象。(2分)其中的“就”字写小孩子为捉蝴蝶而慢慢靠近的动作,“拈”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孩子捉蝴蝶时动作的轻、慢。诗人通过动作描写尽显儿童的天真之态。(3分)‎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需先筛选出诗句中传神的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拟声词、数词、叠词等),再结合句子加以解释,最后分析这个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 19、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山里风光的喜爱,暗含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惆怅,同时也能洒脱看待的感情。(2分)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小孩子捉蝴蝶,人家系秋千,雨后郊原新绿,巷陌春阴禁火等画面,透露出安静祥和的生活气息;尾联写自己官位清闲,劝解自己不要惆怅,还可用替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稿费换取酒钱的洒脱之情。(4分)‎ ‎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情感的理解。题干要求是对全诗的情感的分析,因此要全面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小注中的信息很重要,不可忽视。解题思路是先概括全诗情感,再结合诗句逐点分析。‎ ‎20、B ‎ 21、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 22、D(做官后勤奋钻研错误,原文“从官废业”)‎ ‎ 23、(1)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 (托,借口;失道,迷路;伐,夸耀;“长者”各1分,大意1分。)‎ ‎ (2)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宁,怎么,难道;衰,衰退,走下坡路;常,永恒、常规;宾语前置句;以上点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他的伯父元寿,是高祖时的中书侍郎,有学问和德行,被当时人所称颂。思伯由奉朝请入仕,任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调任中书侍郎。很受高祖的赏识,经常跟随皇上征战讨伐。‎ ‎  ‎ ‎ 世宗即位后,因为侍从的勤劳,改任辅国将军。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时,让思伯持节当他的军司。等到元澄作战失败,贾思伯带领军队在后面护卫。元澄认为思伯是个儒士,认为他必死无疑。等赶回会师后,大喜,说:“仁义的人必定勇敢,我常认为是空谈,今天在军司身上却真的看到了。”思伯借口迷失了道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当时舆论称赞他是个有德行的人。后来担任河内太守,不就任。接着任鸿胪少卿,因为母亲守丧而免官。服丧期满后,起用他为荥阳太守,有政绩,于是升迁为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当初,思伯与弟弟思同师从北海人阴凤学习,无钱交纳拜师的费用,阴凤就抵押了他俩的衣物。思伯去南青州上任后,送上一百匹缣赠给阴凤,派车马接阴凤来,阴凤惭愧不前往。当时人们很称道感叹这件事。不久因为父亲服丧而免官。后来授予征虏将军、光禄少卿,接着任命为左将军、兖州刺史。‎ ‎  肃宗在位期间,征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求拜祭父母并给他们扫墓,回到了家乡。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传闻弹劾而免职。不久授予右将军、凉州刺史。思伯嫌凉州偏远,不乐意外出就任,于是以儿女未婚嫁为理由来推辞。灵太后不允许,经舍人徐纥从中说话,得以改授太尉长史。又授予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认为自己是名儒士,不喜欢法律。不久调任卫尉卿。‎ ‎  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庙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不可取。”学者们同意他的说法。‎ ‎  又升任太常卿,兼任度支尚书,转为正都官。当时太保崔光病危,上表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于是进宫给肃宗讲授《杜氏春秋》。思伯少年虽然明习经典,后来做官荒废了学业,到这时又延请一些儒士夜读日授。性情谦和,礼贤下士,即使在街头,也要停车下马,接待交谈很认真投入,毫无倦色。有来客对思伯说:“先生现在已显贵位重,难道能不骄傲?”思伯说:“快要走下坡路才骄傲,哪有什么永恒(或常规)?”当时把此话作为雅谈。被元义所宠信,舆论讽刺他趋炎附势。孝昌元年去世。追赠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追赠为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贞。‎ ‎24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5、D(①好为人师:谓不谦虚,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错误;② 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多含贬义。错误;③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正确;④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用错对象;⑤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正确;⑥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正确。‎ ‎ 26、C(A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用“浩如烟海”形容千岛湖,使用对象错了。B初生之犊:刚生出来的小牛,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青年人。褒义词,用于此处不合语境。C“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其内容、实质不变。符合句中“可最后”并没有实质改变的语意。D“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 ‎ 解析:贪官贪腐时庄严体面的把资产转移到海外?他是怕纪委的人不知道他在转移资产还是心理素质太好啦?应该用“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指恣意妄行,毫无顾忌。)‎ ‎ 27、B.(A.句式杂糅,句式一“这是……原因之一”,句式二“这成为……原因之一”,择其一表达即可。C.当初始料未及,重复,D.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承前省略不当,应在“都”前加“他”。)‎ ‎ 28、C(解析:A项“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杂糅,应该只保留“获得了群众的好评”或“群众的好评如潮”一说。B项搭配不当,应是“构建循环经济体系”。D项语序不当,应是“不仅会使近视加剧,严重的还可以诱发青光眼”。)‎ ‎ ‎ ‎29、B ‎ ‎ ‎30、B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