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知识点分类汇编--二次函数几何方面的应用(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中考数学知识点分类汇编--二次函数几何方面的应用(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知识点 20 二次函数几何方面的应用 1. (2018 贵州遵义,17 题,4 分)如图,抛物线 y=x2+2x-3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点 P 是抛 物线对称轴上任意一点,若点 D、E、F 分别是 BC、BP、PC 的中点,连接 DE、DF,则 DE+DF 的最小值为______ 第 17 题图 【答案】 【解析】点 D、E、F 分别是 BC、BP、PC 的中点,所以 DE、DF 是△PBC 的中位线,DE= PC,DF= PB,所以 DE+DF= (PC+PB),即求 PC+PB 的最小值,因为 B、C 为定点,P 为对称轴上一动点,点 A、B 关于对称轴对称,所以连 接 AC,与对称轴的交点就是点 P 的位置,PC+PB 的最小值等于 AC 长度,由抛物线解析式可得,A(-3,0), C(0,-3),AC= ,DE+DF= (PC+PB)= 【知识点】三角形中位线,勾股定理,二次函数,最短距离问题 2. .(2018 江苏淮安,14,3) 将二次函数 y=x2 -1 的图像向上平移 3 个单位长度,得到的图像所对应的函数表 达式是 . 【答案】y=x2+2 【解析】由平移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可得平移后的解析式. 解:. 由平移规律,直线 y=x2 -1 向上平移 3 个单位长度,则平移后直线为 y=x2 -1+3 即 y=x2 +2 3 2 2 1 2 1 2 1 2 3 2 1 2 3 2 22 故答案为 y=x2 +2. 【知识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3. (2018 山东省泰安市,17,3)如图,在 中, , , ,点 是 边上的 动点(不与点 重合),过 作 ,垂足为 ,点 是 的中点,连接 ,设 , 的面积为 ,则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答案】 【解析】,由 可以知道线段DE、EC 的数量关系, ,则由勾股定理,可以将 DE、EC 用含 x 的 代数式来表示,由点 是 的中点,则 ,从而列出 与 之间关系式. 解:∵ ∴设 ,由勾股定理得: . ∵ ,∴ ∴ ∵点 是 的中点 ∴ 故答案是: 【知识点】三角函数,勾股定理,三角形中线性质,二次函数. 4. 5. ABC∆ 6AC = 10BC = 3tan 4C = D AC C D DE BC⊥ E F BD EF CD x= DEF∆ S S x 23 3 25 2S x x= − + 3tan 4C = CD x= F BD 1= 2DEF BDES S∆ ∆ S x 3tan 4C = 3 , 4 .DE k EC k= = 5DC k= CD x= 3 4, .5 5DE k EC k= = 410 .5BE k= − F BD 21 1 1 3 4 3 3= = = (10 )2 2 2 5 5 25 2DEF BDES S S x x x x∆ ∆ × × − = − + 23 3 25 2S x x= − +3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4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三、解答题 1. (2018 湖北鄂州,23,12 分) 如图,已知直线 与抛物线 相交于 A(-1,0),B(4,m)两点,抛物线 交 y 轴于点 C(0, ),交 x 轴正半轴于 D 点,抛物线的顶点为 M.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 M 的坐标; (2)设点 P 为直线 AB 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当△PAB 的面积最大时,求此时△PAB 的面积及点 P 的坐标; (3)点 Q 为 x 轴上一动点,点 N 是抛物线上一点,当△QMN∽△MAD(点 Q 与点 M 对应),求 Q 点的坐标. 【思路分析】(1)将B(4,m)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即可解得点 B 的坐标,再将 A、B、C 三点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 关系式即可求出其关系式,再将其化为顶点式就能得到点 M 的坐标;(2)过点 P 作 PE⊥x 轴,交 AB 于点 E,交 1 1 2 2 y x= + 2y ax bx c= + + 2y ax bx c= + + 3 2 −5 x 轴与点 G,过点 B 作 BF⊥x 轴于点 F,则 S △CDE = PE·AF,求出直线 AB 的关系式,设点 P 的坐标为(m, ),则点 E 的坐标为(m, ),即可得到 S△CDE 的函数关系式,将其化为顶点式即可求出最大 值;(3)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得△MA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 QMN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点 Q 的 坐标. 【解析】 解:(1)将 B(4,m)代入 得, ,∴B(4, ),将 A(-1,0),B(4, ),C ( 0 , ) 代 入 得 , 解 得 , ∴ 抛 物 线 的 解 析 式 为 , ,故顶点 M 的坐标为(1,-2); (2)如下图(1),过点 P 作 PE⊥x 轴,交 AB 于点 E,交 x 轴与点 G,过点 B 作 BF⊥x 轴于点 F,∵A(-1,0),B (4, ),∴AF=4―(―1)=5,设直线 AB 的关系式为 y=kx+b,设点 P 的坐标为(m, ), 则点 E 的坐标为(m , ),∵点 P 为直线 AB 下方,∴PE =( )-( )= ,∴S△CDE=S△APE +S△BPE= PE·AG+ PE·FG = PE·(AG+FG)= PE·AF= ×5 ( )= ,∴当 时,△PAB 的面积最大,且最大面积为 ,当 时, ,故此时点 P 的坐标为( , ); (3)∵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x=1,又∵A(-1, 0),∴点 D 的坐标为(3,0),又∵M 的坐标为(1,-2),∴AD=3―(―1)=4,AD2=42=16,AM2=(― 1―3)2+(―1―3)2=8,DM2=(3―1)2+(―2―0)2=8,∴AD2=AM2+DM2,且 AM=DM, ∴△MA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MD=90°,又∵△QMN∽△MAD,∴△QMN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QM=QN,∠MQN =90°,∠QMN=45°,又∵∠AMD=90°,∴∠AMQ=∠QMD=45°,此时点 D(或点 A)与点 N 重合,(如下 图(2))此时 MQ⊥x 轴,故点 Q 的坐标为(1,0). 1 2 1 32 2 2 m m− − 1 1 2 2 m + 1 1 2 2 y x= + 1 1 54 2 2 2 m = × + = 5 2 5 2 3 2 − 2y ax bx c= + + 0 516 4 2 3 2 a b c a b c c − + = + + = = −       1 2 1 3 2 a b c = = − = −        1 32 2 2 y x x= − − ( ) ( ) ( )1 3 1 1 3 12 22 2 1 1 2 2 2 2 2 2 2 y x x x x= − − = − − − = − − 5 2 1 32 2 2 m m− − 1 1 2 2 m + 1 1 2 2 m + 1 32 2 2 m m− − 1 32 2 2 2 m m− + + 1 2 1 2 1 2 1 2 1 2 1 32 2 2 2 m m− + + 25 3 125 4 2 16 x− − +    3 2 m = 125 16 3 2 m = 21 3 1 3 3 3 152 2 2 2 2 2 2 8 m m− − = × − − = −    3 2 15 8 − 1 32 2 2 y x x= − − ( )1 21 2 2 y x= − −6 【知识点】二次函数关系式;顶点式;一次函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 的逆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 2. (2018 湖北黄冈,24 题,14 分)如图,在直角坐标系 XOY 中,菱形 OABC 的边 OA 在 x 轴正半轴上,点 B,C 在第一象限,∠C=120°,边长 OA=8.点 M 从原点 O 出发沿 x 轴正半轴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作匀速运动,点 N 从 A 出发沿边 AB-BC-CO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的速度作匀速运动.过点 M 作直线 MP 垂直于 x 轴并交折线 OCB 与 P, 交对角线 OB 与 Q,点 M 和点 N 同时出发,分别沿各自路线运动,点 N 运动到原点 O 时,M 和 N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1)当 t=2 时,求线段 PQ 的长; (2)求 t 为何值时,点 P 与 N 重合; (3)设△APN 的面积为 S,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及 t 的取值范围. 第 24 题图 【思路分析】(1)由题可知 Rt△POM 中,∠POM=60°,Rt△QOM 中,∠QOM=30°,当 t=2 时,OM=2,可得 PM 和 QM 的长度,进而求得 PQ;(2)根据点 P 和点 N 的运动速度,可知点 P 和点 N 在边 BC 上相遇,因为 BC=8, 用含有 t 的代数式表示出 PC 和 NB 的长度,二者之和为 8,解方程可得 t 的值;(3)根据(2)中的分析,可以7 将运动的过程分为 4 个阶段:0≤t≤4,4≤t≤ , <t≤8,8<t≤12,前 3 个阶段,边 PN 都与 x 轴平行, 求出 PN 长度和点 P 到 x 轴距离即可求出△APN 的面积,第 4 个阶段,△APN 的三边与坐标轴都不平行,因此, 由 ,其中菱形面积易求,三个三角形都有一边与 x 轴平行,可以逐个求出 面积,从而得到△APN 的面积。 【解析】(1)菱形 OABC 中,∠AOC=60°,所以 Rt△POM 中,∠POM=60°,Rt△QOM 中,∠QOM=30°,当 t=2 时,OM=2,可得 PM= ,QM= ,所以 PQ= ; (2)当 t≤4 时,AN=PO=2OM=2t, 当 t=4 时,P 到达 C 点,N 到达 B 点,由此可推断,点 P、N 在 BC 上相遇, 设 t 秒时,点 P 与 N 重合,则 PC=t-4,BN=2(t-4),PC+BN=BC=8,即(t-4)+2(t-4)=8,t= ,即 t= 时,点 P 与 N 重合; (3)①当 0≤t≤4 时,PN=OA=8,且 PN∥OA,PM= t, ② 当 4 < t ≤ 时 , P 、 N 在 边 BC 上 , 所 以 PN ∥ OA , PN=8-3(t-4)=20-3t , ③ 当 < t ≤ 8 时 , P 、 N 相 遇 后 还 在 BC 边 上 运 动 , 所 以 PN ∥ OA , PN=3(t-4)-8=3t-20 , ④ 当 8 < t ≤ 12 时 , 如 图 所 示 , ON=24-2t , N 到 OM 距 离 为 , N 到 CP 距 离 为 ,CP=t-4,BP=12-t, 综上所述,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为: 20 3 20 3 APN AON CPN APB=S S S S S− − −△ △ △ △菱形 2 3 2 3 3 4 3 3 20 3 20 3 3 1 1 8 3 4 32 2APNS PN PM t t= ⋅ ⋅ = ⋅ ⋅ =△ 20 3 ( )1 1 20 3 4 3 40 3 6 32 2APNS PN PM t t= ⋅ ⋅ = ⋅ − ⋅ = −△ 20 3 ( )1 1 3 20 4 3 6 3 40 32 2APNS PN PM t t= ⋅ ⋅ = ⋅ − ⋅ = −△ 12 3 3t− ( )4 3 12 3 3 3 8 3t t− − = − ( ) ( )( ) ( ) APN AON CPN APB 2 = 1 1 1=32 3 8 12 3 3 4 3 8 3 12 4 32 2 2 3 12 3 56 32 S S S S S t t t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菱形8 第 24 题解图 【知识点】菱形,三角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三角形面积,分段函数 3. (2018 湖南郴州,25,10) 如图,已知抛物线 与 轴交于 A(-1,0),B(3,0)两点, 与 轴交于 C 点,点 P 是抛物线上在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动点,且点 P 的横坐标为 .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与 轴的交点为 D,在直线 上是否存在点 M,使得四边形 CDPM 是平行四边形?若 存在,求出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 2,连接 BC,PB,PC,设△PBC 的面积为 S,①求 S 关于 的函数表达式;②求 P 点到直线 BC 的距离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点 P 的坐标. 2 4 3 ,(0 t 4) 2040 3 6 3 ,(4 t )3 206 3 40 3,( t 8)3 3 12 3 56 3,(8 t 12)2 t t S t t t  ≤ ≤   − ≤=  − ≤  − + − ≤ < < < 2y x bx c= − + + x y t l x l t9 【解析】解:(1)∵ 与 轴交于 A(-1,0),B(3,0), ∴ ,解得: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 (2)∵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C 点的坐标为(0,3),∴D 点的坐标为(1 ,0 ),∵点 P 的横坐标为 ,且点 P 在抛物线 上,∴P 点的坐标为( , ),设 M 点的坐标为(1, ),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M 点在 轴的上方,当四边形 CDPM 是平行四边形,且 C、P 和 D、M 分别是一组相对的顶点时,设平行四边形 的对角线的交点为 N,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则 N 点的坐标可表示为( , )或 (1, ),∴ =1, = ,解得: =2, =6, ∴M 点的坐标为(1,6); ②M 点在 轴的下方,当四边形 CDMP 是平行四边形,且 C、M 和 D、P 分别是一组相对的顶点时,设平行四边形 的对角线的交点为 N′,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则 N′点的坐标可表示为( , )或( , ),∴ = , = ,解得: =0, =0, ∴M 点的坐标为(1,0),此时 M 点和 D 点 重合,且 P 点不在第一象限,C、D、M、P 四点不能形成平行四边形,故不存在; 2y x bx c= − + + x 0 1 0 9 3 b c b c = − − +  = − + + 2 3 b c =  = 2 2 3y x x= − + + 2 2 3y x x= − + + 12 bx a = − = t 2 2 3y x x= − + + t 2 2 3t t− + + a x 0 2 t + 23 2 3 2 t t− + + 0 2 a + 0 2 t + 23 2 3 2 t t− + + 0 2 a + t a x 1 2 3 2 a + 1 2 t + 2 2 3 2 t t− + + 1 2 1 2 t + 3 2 a + 2 2 3 2 t t− + + t a10 综上,点 M 的坐标为(1,6); (3)①∵B(3,0),C(0,3),∴OB=3,OC=3,设 P 点的坐标为( , ),过点 P 分别作 PE⊥ 轴,PF ⊥ 轴,垂足分别为 E、F,∴PE= ,PF= ,连结 OP,则: ∴S 关于 的函数表达式为 S= ; ②∵B(3,0),C(0,3),∴OB=3,OC=3,∴BC= ,设 P 点到直线 BC 的距离为 ,则△PBC 的面积 S= , ∵S= ,∴ = , , ∴当 = 时, 有最大值为 ,此时 P 点的坐标为( , ). 【知识点】 二次函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角形面积,二次函数的最值 26.(2018 湖南郴州,26,12)在矩形 ABCD 中,AD>AB,点 P 是 CD 边上的任意一点(不含 C,D 两端点),过点 P 作 PF∥BC,交对角线 BD 于点 F. (1)如图 1,将△PDE 沿对角线 BD 翻折得到△QDF,QF 交 AD 于点 E.求证:△DEF 是等腰三角形; (2 )如图 2 ,将△PDF 绕点 D 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P ′DF ′,连接 P ′C ,F ′B ,设旋转角为 . ①若 ∠BDC,即 DF′在∠BDC 内部时,求证:△DP′C~△DF′B; t 2 2 3t t− + + x y 2 2 3t t− + + t POC POB BOCS S S S∆ ∆ ∆= + − ( )21 1 13 3 2 3 3 32 2 2t t t= × ⋅ + × ⋅ − + + − × × ( )21 3 2 3 32 t t t= × ⋅ − + + − ( )2 23 3 932 2 2t t t t= − + = − + t 23 9 2 2t t− + 3 2 h 1 3 23 22 2h h´ = 23 9 2 2t t− + 3 2 2 h 23 9 2 2t t− + ( )22 32h t t= - - 2 22 9 9 2 3 9 232 4 4 2 2 8t t tæ ö æ öç ÷ ç ÷= - - + - = - - +ç ÷ ç ÷è ø è ø t 3 2 h 9 2 8 3 2 15 4 a ( )0 180a° < < ° 0 a° < 13 【思路分析】(1)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结合射影定理即可求出n 的值;(2)分为 PQ 与 BC 平行用 及 PQ 与 BC 相交两种情况讨论;PQ∥BC 又可分为点 P 在点 Q 左侧和点 P 在点 Q 右侧两种情况;(3)过点 D 作 DF⊥ x 轴,垂足为 F,构造△ADF∽△BCO,利用三角形相似,结合点 A 和点 D 在抛物线上列方程组求解. 【解析】解:(1)若△ABC 为直角三角形,则 OC2=OA·OB 由抛物线 ,可得 OC=n,OA·OB=2n ∴n2=2n,解得:n1=2,n2=0(舍去) ∴n=2. (2)由(1)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抛物线解析式为 令 y=0,得 x1=-1,x2=4 ∴A(-1,0),B(4,0) 设点 P(m, ) ①当直线 PQ∥BC 时,当点 P 在点 Q 的左侧时(如图所示), 当△BOC 平移到△QNP 的位置时,四边形 PQBC 为平行四边形, 此时 NQ=OB,即 , . ,此时点 P 坐标为( , ) 21 3 ( 0)2 2y x x n n= − − > 3 2x = 21 3 22 2y x x= − − 21 3 22 2m m− − 3 42 m− = 5 2m = − 21 3 3922 2 8m m− − = 5 2 − 39 814 当点 P 在点 Q 的右侧时(如图所示) 同理可得: , . ,此时点 P 的坐标为( , ) ②当直线 PQ 与直线 BC 相交时,如图所示: 此时点 P 到 y 轴的距离等于点 B 到对称轴的距离. 即 . ,此时点 P 的坐标为( , ). 3 42m − = 11 2m = 21 3 3922 2 8m m− − = 11 2 39 8 3 54 2 2m = − = 21 3 2122 2 8m m− − = − 5 2 21 8 −15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 P 的坐标为( , ),( , ), ( , ). (3)过点 D 作 DF⊥x 轴,垂足为 F. 则 AO︰OF= AE︰ED=1︰4 设 A(a,0),B(b,0) 则 AO=-a,OF=-4a 5 2 − 39 8 11 2 39 8 5 2 21 8 −16 ∵AD∥BC, ∴∠DAO=∠OBC ∵∠AFD=∠BOC=90° ∴△BOC∽△AFD ∴ 即 ∴ 由题意: ab=-2n,∴ ∴ ∵点 A、D 在抛物线上, ∴ 解得: , ∴n 的值为 . 【知识点】二次函数综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分类讨论思想 5. (2018 山东菏泽,24,10 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交 轴于点 ,交 轴于 点 和点 ,过点 作 AD∥x 轴交抛物线于点 D. OC BO DF AF = 4 n b DF a a = − − 4 n b DF a a = − − 2 n a b = − 255 5 ( )2 2 n aDF a a ab = − ⋅ = − ⋅ − = 2 2 2 1 3 02 2 1 3 516 ( 4 )2 2 2 a a n a a n a  − − =  × − × − − = 3 2a = − 27 8n = 27 8 2 5y ax bx= + − y A x ( 5,0)B − (1,0)C A17 (1)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2)点 是抛物线上一点,且点 关于 轴的对称点在直线 上,求 的面积; (3)若点 是直线 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当点 运动到某一位置时, 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点 的坐标和 的最大面积. 【思路分析】(1)方法 1:代入 和 ,得出关于 a,b 的方程组,解方程即可得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方法 2: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a(x+5)(x-1),代入 A(0,-5),得出 a 的值,从而得出抛物线的表达式;(2) 由轴对称的性质得出点 E 到 AD 的距离,把 y=-5 代入抛物线的表达式,得出 AD 的长,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 △EAD 的面积;(3)作 PQ∥y 轴,交直线 AB 于点 Q,先求出直线 AB 的表达式,设点 P 的横坐标为 m,则 P(m,m2+4m- 5),Q(m,-m-5),然后表示出 PQ 的长;再设 的面积为 S,求出 S 关于 m 的二次函数,利用配方法求出 S 的最大值及点 P 的坐标. 【解析】解:(1)方法 1:把 和 代入 ,得 解得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x2+4x-5. 方法 2:∵抛物线与 x 轴交于 和 , ∴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a(x+5)(x-1), 又∵抛物线与 y 轴交于 A 点,∴A(0,-5), 把 A(0,-5)代入 y=a(x+5)(x-1),得 -5=-5a, ∴a=1, E E x AD EAD∆ P AB P ABP∆ P ABP∆ ( 5,0)B − (1,0)C ABP∆ ( 5,0)B − (1,0)C 2 5y ax bx= + − 0 25 5 5 0 5 a b a b = − −  = + − , , 1 4. a b =  = , ( 5,0)B − (1,0)C18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x+5)(x-1)=x2+4x-5. (2)∵A(0,-5),AD∥x 轴,点 E 关于 x 轴的对称点在直线 AD 上, ∴点 E 的纵坐标为 5,∴点 E 到直线 AD 的距离为 10. 把 y=-5 代入 y=x2+4x-5,得 -5=x2+4x-5, 解得 x1=-4,x2=0, ∴D(-4,-5),AD=5. ∴S△EAD= ×4×10=20. (3)设直线 AB 的表达式为 y=kx+b, 把 和 A(0,-5)代入,得 解得 ∴直线 AB 的表达式为 y=-x-5. 设点 P 的坐标为(m,m2+4m-5), 作 PQ∥y 轴,交直线 AB 于点 Q,∴Q(m,-m-5). ∵点 是直线 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 ∴PQ=-m-5-(m2+4m-5)=-m2-5m. 设 的面积为 S, ∴S=S△APQ+S△BPQ= ×(-m2-5m)×(-m)+ ×(-m2-5m)×(m+5)=- (m+ )2+ , ∴当 m=- 时,S 最大, 即当点 P(- ,- )时, 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 1 2 ( 5,0)B − 5 0 5 k b b − + =  = − , , 1 5 k b = −  = − , . P AB ABP∆ 1 2 1 2 5 2 5 2 125 8 5 2 5 2 35 4 ABP∆ 125 819 【知识点】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动点问题;轴对称; 6.(2018 四川遂宁,25,12 分)如图,已知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x=3,且与 x 轴相交于 A,B 两点(B 点在 A 点右侧),与 y 轴交于 C 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 A、B 两点的坐标 (2)若点 P 是抛物线上 B、C 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不与 B、C 重合),则是否存在一点 P,使△PBC 的面积最大, 若存在,请求出△PBC 的最大面积;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3)若 M 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过点 M 作 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 BC 于点 N,当 MN=3 时,求 M 点的坐标 【思路分析】(1)首先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可得出 a 的值,进而得出抛物线的解析式,然后令 y=0,得出 A,B 的 坐标即可; (2)首先由抛物线解析式得出 C 点的坐标,进而得出直线 BC 的解析式,然后连接 PB,PC,过 P 点作 PD∥y 轴, 可得 S△PBC= PD·OB= ,最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得出结果; 42 32 ++= xaxy 2 1 16)4( 2 +−x-20 (3)首先根据平行于 y 轴的直线上两点的距离公式以及 MN=3 得出 ,然后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分 别求解方程 和 即可. 【解析】 解:(1)∵抛物线 的对称轴是直线 x=3, ∴ ,解得 a=- , ∴抛物线解析式为 , 又抛物线与 x 轴交于点 A,B 两点,且 B 点在 A 点右侧, 令 y=0,得 ,解得 x1=-2,x2=8, ∴A(-2,0),B(8,0) (2)∵抛物线与 y 轴交与点 C, 令 x=0,得 =4, ∴C(0,4). 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yBC=kx+b(k≠0), 把 B,C 两点坐标代入,可得 ,解得 , ∴ , 假设存在,设 P(x,y)(0<x<8) 连接 PB,PC,过点 P 作 PD∥y 轴交直线 BC 于点 D, 324 1 2 =+− mm 324 1 2 =+− mm 324 1 2 -mm =+− 42 32 ++= xaxy 32 2 3 = a- 4 1 42 3 4 1 2 ++= xx-y 42 3 4 10 2 ++= xx- 402 304 1 2 +×+×= -y    =+× =+ 40 08 bk bk    = −= 4 2 1 b k 42 1 +−= xyBC21 ∴PD=yP-yD=( )-( )= = 又∵S△PBC= PD·OB= ×8×[ ]= ∴当 x=4 时,△PBC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 16, 又∵0<x<8, ∴存在点 P 使△PBC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 16. (3)∵M 是抛物线上任意一点, 设 M 点的横坐标为 m, ∴M 点的纵坐标为 yM= , ∵MN∥y 轴,N 是直线 MN 与直线 BC 交点, ∴N 点的纵坐标 yN= , ∵MN=3, ∴ , ∴ , ∴ , 当 时,解得 m1=2,m2=6; 当 时,解得 m3=4+2 ,m4=4-2 ∴M 的坐标为(2,6)或(6,4)或(4+2 ,-1- )或(4-2 ,-1+ ). 42 3 4 1 2 ++ xx- 42 1 +x- xx- 24 1 2 + 4)4(4 1 2 +−x- 2 1 2 1 4)4(4 1 2 +−x- 16)4( 2 +−x- 42 3 4 1 2 ++ mm- 42 1 +m- 3=− NM yy 3)42 1()42 3 4 1( 2 =+−−++− mmm 324 1 2 =+− mm 324 1 2 =+− mm 324 1 2 -mm =+− 7 7 7 7 7 722 【知识点】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二次函数的性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 数的解析式,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上的两点的距离,解一元二次方程 7. (2018 甘肃天水,T25,F12)如图所示,在正方形 ABCD 和△EFG 中,AB=EF=EG=5cm,FG=8cm,点 B、C、F、 G 在同一条直线 l 上.当点 C,F 重合时,△EFG 以 1cm/s 的速度沿直线 l 向左开始运动,t 秒后正方形 ABCD 与△ EFG 重合,部分的面积为 Scm2.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 t=3 秒时,求 S 的值; (2)当 t=5 秒时,求 S 的值; (3)当 5 秒<t≤8 秒时,求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S 的最大值. 第 25 题图 【思路分析】对于(1),首先确定重叠部分是三角形,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求出高,进而得出面积; 对于(2),确定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四边形,再根据△EFG 的面积-△CHG 的面积计算即可; 对于(3),先确定重叠部分是五边形,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表示出对应边,再根据 S=S△EFG- S△BFH- S△CGP,列出关于 S,t 的关系式,再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讨论极值即可.23 【解析】过点 E 作 EM⊥l,于点 M. ∵EF=EG=5cm,FG=8cm, ∴FM=MG=4cm. 在 Rt△EFM 中,EM=3cm. 由△EFG 以 1cm/s 的速度运动,可知 CF=tcm………………………………………………1 分 (1) 当 t=3 秒时,CF=3cm<CM,知重叠部分为△CFH,如图所示………………….2 分 ∵∠FCH=∠FME,∠HFC=∠EFM, ∴△FCH∽△FME, ∴ . ∵CF=3cm,FM=4cm,EM=3cm, ∴CH= . 则 S= CF·CH= (cm2)……………………………………………………………………….4 分 (2) 如图所示.当 t=5 秒时,点 F 与点 B 重合,△CHG 的面积= cm2…………………5 分 S= FG·EM-S△CHG=12- = (cm2)……………………………………………………………7 分24 (3) 当 5 秒<t≤8 秒时,重叠部分是五边形………………………………………….8 分 BF=(t-5)cm,CG=(8-t)cm, ∵∠FBH=∠FME,∠HFB=∠EFM, ∴△FBH △FME, ∴ , ∵BF=(t-5)cm,FM=4cm,EM=3cm, 则 BH= (t-5). ∴S△BFH= BF·BH= (t-5) (t-5)= (t-5)2= t2- t+ ………………………………………….9 分 同理 CP= (8-t), ∴S△CGP= CG·CP= (8-t) (8-t)= (8-t)2= t2-6t+24…………………………………………..10 分 ∴S=S△EFG- S△BFH- S△CGP=12-( t2- t+ )-( t2-6t+24)=- (t- )2+ . ∵- <0,25 ∴函数图象有最高点, 当 t= 时,S 的最大值为 …………………………………………………………………12 分 【知识点】动点问题,二次函数的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8. (2018 甘肃天水,T26,F12)已知:抛物线 y=ax2+4ax+m(a>0)与 x 轴的一个交点为 A(-1,0). (1)求抛物线以 x 轴的另一个交点 B 的坐标; (2)点 D 是抛物线与 y 轴的交点,点 C 是抛物线上的一个点,且以 AB 为一底的梯形 ABCD 的面积为 9,求此抛 物线的解析式; (3)点 E 是第二象限内到 x 轴,y 轴的距离比为 5:2 的点,如果点 E 在(2)中的抛物线上,且点 E 与点 A 在此 抛物线对称轴的同侧.问: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 P,使△APE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 P 的坐 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 【解析】(1)抛物线 y=ax2+4ax+m 的对称轴为 x=-2, ∵该抛物线与 x 轴的一个交点为 A(-1,0), ∴抛物线与 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 B(-3,0)………………………………………………….2 分 (2)设点 D 的坐标为(0,m),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点 C 的坐标为(-4,m)……………………………………….3 分 S 梯形 ABCD= (AB+CD)×OD= ×(2+4)m=9, 解得 m=3………………………………………………………………………………………4 分26 设抛物线的关系式为 y=a(x+3)(x+1), ∵点 D(0,3)在图像上, ∴3=3a, 解得 a=1, 则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2+4x+3………………………………………………………………7 分 (3)由点 E 是第二象限内到 x 轴,y 轴的距离比为 5:2 的点, 设点 E 的坐标为(-2c,5c), ∵点 E 在抛物线 y=x2+4x+3 的图像上, ∴5c=4c2-8c+3, 解得 c= 或 c=3, 当 c= 时,点 E(- , ); 当 c=3 时,点 E(-6,15)(不符合题意,舍去). …………………………………………9 分 点 A 关于对称轴 x=-2 对称的点为点 B,△PAE 的周长=PE+AP+AE=PE+PB+AE,AE 的长 为定值,要求△PAE 的周长最小,即要求 PB+PE 最小,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连接 BE 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点 P…………………………………………………………………10 分27 设过点 B(-3,0)和点 E(- , )的直线为 y=kx+b, 得 解得 ∴直线 BE 的关系式为 y= x+ ,………………………………………………………………11 分 当 x=-2 时,y= , ∴点 P 的坐标为(-2, )……………………………………………………………………12 分 【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应用,根据轴对称求线段和最小,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9.(2018 广东广州,24,14 分)已知抛物线 y=x2+mx-2m-4(m>0). (1)证明:该抛物线与 x 轴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设该抛物线与 x 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 A,B(点 A 在点 B 的右侧),与 y 轴交于点 C, A,B,C 三点都在⊙P 上. ①试判断:不论 m 取任何正数,⊙P 是否经过 y 轴上某个定点?若是,求出该定点的坐标;若不是,说明 理由;28 ②若点 C 关于直线 的对称点为点 E,点 D(0,1),连接 BE,BD,DE,△BDE 的周长记为 l, ⊙P 的 半径记为 r,求 的值. 【思路分析】(1)根据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来判断抛物线与x 轴交点 个数;(2)分别求出(或用 m 表示)点 A、B、C 的坐标,画出示意图,利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证明两 三角形有两角对应相等,然后利用相似求出定点坐标.(3)先由对称性求出点 E 的坐标,再根据 E(-m,-2m- 4),B(-m-2,0),D(0,1)用 m 分别表示 BE2,BD2,DE2.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DBE=90°,然后求出直 角三角形三边比例,求 的值. 【解析】(1)令y=0,则 x2+mx-2m-4=0.∵△=m2-m(-2m-4)=m2+8m+16=(m+4) 2,又 m>4,∴(m+ 4) 2>0.∴此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抛物线与 x 轴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①设⊙P 经过 轴上的另一个交点 F. 令 y=0,则 x2+mx-2m-4=0.(x-2)(x+m+2)=0.x1=2,x2=-m-2.又 m>4,点 A 在点 的右侧.∴A (2,0),B(-m-2,0).∵当 x=0 时,y=-2m-4,∴C(0,-2m-4).则 AO=0,BO=m+2,CO=2m+ 4.∵∠BCO=∠BAF,∠CBO=∠AFO,∴△BCO≌△FAO.∴ , .∴FO=1,点 F(1, 0). ②∵点 C(0,-2m-4)关于直线 x= 的对称点为点 E,∴E(-m,-2m-4),又 B(-m-2,0),D(0, 2 mx = − l r l r y B =FO AO BO CO 2=2 2 4 FO m m+ + x y AB C O F 2 m−29 1).∴BD2=(m+2)2+12=m2+4m+5,DE2=(2m+5)2+m2=5m2+20m+25, BE2=22+(2m+4)2=4m2+16m+20.∴ BD2 +BE2= DE2.∴∠DBE=90°.∴DE 是⊙P 直径.∵BD2=(m+2)2+12=m2+4m+5,BE2=22+(2m+4)2=4m2 +16m+20.∴ .∴ .设 BD=a,BE=2a,则 DE= .∴ = = .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二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问题;勾股定理;轴对称的性质;圆 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0. (2018 贵州遵义,27 题,14 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 的图像经过点 C(0,2)和 点 D(4,-2),点 E 是直线 与二次函数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点 E 的坐标; (2)如图①,若点 M 是二次函数图像上的点,且在直线 CE 的上方,连接 MC,OE,ME,求四边形 COEM 面积的最 大值及此时点 M 的坐标; (3)如图②,经过 A、B、C 三点的圆交 y 轴于点 F,求点 F 的坐标。 2 2 1= 4 BD BE 1= 2 BD BE 5a l r 3 5 5 2 a a a + 10 6 5 5 + x y E AB C O D 2 5 3y ax x c= + + 1 23y x= − +30 第 27 题图 【思路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可得 a 和 c 的值,进而得到二次函数解析式,联立两个函数解析式可得交点 E 的坐标;(2)分析四边形 COEM 是由△COE 和△CME 组成的,而△COE 面积已经确定,△CME 中 CE 确定,点 M 位 置不确定,因此以 CE 为底,M 到 CE 的距离则为高,因为 M 在抛物线上运动,作一条与 CE 平行的直线,当它与 抛物线相切时,两直线距离最远,即三角形的高最大,切点即为 M 点,设出直线的解析式,与抛物线联立得到 一元二次方程,令△=0,可得直线解析式,进而求出点 M 坐标,求得四边形面积;(3)连接 BF、AC,可得∠ACO= ∠ABF,则△AOC∽△FOB,通过边的比例关系得到 OF,进而得到 F 坐标。 【 解 析 】 ( 1 ) 因 为 二 次 函 数 的 图 像 经 过 点 C(0,2) 和 点 D(4,-2) , 由 此 可 得 ,解得 ,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与 联立,得 x1=0 (舍去),x2=3,此时,y=1,故 E(3,1)。 (2)S四边形 COEM=S△COE+S△CME,S△COE= ,因为 C(0,2),E(3,1),所以 S△COE=3,S△CME= ,其中 h 为点 M 到 CE 的距离,因为 M 在抛物线上运动,因此当平行于 CE 的直线与抛物线相切于点 M 时,h 最大,从而 面 积 最 大 , 设 l’: , 与 联 立 , 得 , △ =36+8(6-3b)=0,b= ,此时点 M 坐标为( ,3),过 M 作 MN∥y 轴,交 CE 与点 N,在 中,令 x= , 得 y= ,N( , ),所以 S△CME= = ,所以 S 四边形 COEM=S△COE+S△CME= 第 27 题解图 (3)在 中,令 y=0,得 , ,连接 2 5 3y ax x c= + + 2= 516 4 23 c a c  + × + = − 2 3 2 a c  = −  = 22 5 23 3y x x= − + + 1 23y x= − + 1 2 ECO x⋅ ⋅ 1 2 CE h⋅ ⋅ 1 3y x b= − + 22 5 23 3y x x= − + + 21 2 5 23 3 3x b x x− + = − + + 7 2 3 2 1 23y x= − + 3 2 3 2 3 2 3 2 1 2 C EMN x x⋅ ⋅ − 9 4 21 4 22 5 23 3y x x= − + + 1 2 5 73 5 73,4 4x x + −= = 73 5 5 73,4 4OA OB − += =31 BF,AC,因为∠ACO=∠ABF,∠AOC=∠FOB,所以△AOC∽△FOB,则 ,所以 ,得,OF= ,所以 F(0,- ) 【知识点】二次函数解析式,交点坐标,三角形面积,最值,相似三角形 11. (2018 河北省,25,10)如图,点 A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26,一原点 O 为圆心,OA 长为半径作优弧 ,使 点 B 在 O 右下方,且 tan∠AOB= .在优弧 上任取一点 P,且能过 P 作直线 l∥OB 交数轴与点 Q,设 Q 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 x,连接 OP. (1)若优弧 上一段 的长为 13π,求∠AOP 的度数及 x 的值; (2)求 x 的最小值,并指出此时直线 l 与 所在圆的位置关系; (3)若线段 PQ 的长为 12.5,直接写出这时 x 的值. 【思路分析】(1)利用弧长公式求∠AOP 的值.(2)向左平移直线 l 至能达到的最左端位置,再根据图形求出 x 的最小值.(3)由(2)可知在平移过程中有点 P 在直线 OA 上方和下方两种情况,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解析】(1)设∠AOP 的度数为 n,则 =13π.解得 n=90. ∴OP⊥OA. 1 分 ∵l∥OB,∴∠PQO=∠AOB. OA OC OF OB = 73 5 24 5 73 4 OF − = + 3 2 3 2 3 4 180 26·πn32 ∴tan∠PQO=tan∠AOB= = . ∵OP=26,∴OQ= . ∴∠AOP 的度数为 90°,x 的值为 . 2 分 (2)如图(1),将 l 向左平移,当 l 与⊙O 相切时,x 取得最小值.由(1)可知 tan∠PQO= . ∴sin∠PQO= . ∵OP=26, ∴OQ= . ∴x 的最小值为- , 2 分 此时 l 与 所在圆相切. 1 分 (3)如图(2)当点 P 在数轴上方时,过点 O 作 OC⊥l,垂足为 C.连接 OP. 设 QC 的长度为 a,则 PC=12.5+a,OC= a. 在 Rt△OPC 中有(12.5+a)2+( a)2=262. 解得 a1=9.9,a2=-18.9(舍). 1 分 ∴OQ= a= ×9.9=16.5. ∴此时 x 的值为-16.5. 1 分 当点 P 在数轴的下方时,同理可得 x 的值为-31.5. 1 分 另外,当点 Q 在点 O 右侧时,同理可得 x 的值为 31.5. 1 分 综上,x 的值为-16.5 或-31.5 或 31.5. OQ PO 3 4 2 39 2 39 3 4 5 4 2 65 2 65 3 4 3 4 3 5 3 533 【知识点】圆,扇形的弧长,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2. (2018 湖北宜昌,24,12 分)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的顶点 的坐标分别为 , .过点 的双曲线 与矩形 的边 交于点 . (1)填空: _____, _____,点 的坐标为__________; (2)当 时,经过点 与点 的直线 轴于点 ,点 是过 两点的抛物线 的顶点. ①当点 在双曲线 上时,求证:直线 与双曲线 没有公共点; ②当抛物线 与矩形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求 的值; ③当点 和点 随着 的变化同时向上运动时,求 的取值范围,并求在运动过程中直线 在四边形 中 扫过的面积. (第 24 题图) 【思路分析】(1)将点 C 的坐标代入双曲线,求出 k 值,再将 x=4 代入双曲线,进而求出 E 点坐标; (2)①设直线 ,由题建立方程组,解得 ,得出直线表达式,∵抛物线 过点 ,再建立方程组解得 得出抛物线的表达式,得到抛物线顶点坐标,将顶点坐标代入双曲线,求 OADB ,A B ( 6,0)A − (0, 4)B ( 6,1)C − ( 0)ky k x = ≠ OADB BD E OA = k = E 1 6t≤ ≤ 21 3( 1, 5 ) 2 2 M t t t− − + − 21 7( 3, 3 ) 2 2 N t t t− − − + − y F P ,M N 21 2 y x bx c= − + + P ky x = MN ky x = 21 2 y x bx c= − + + OADB t F P t t MN OAEB 1 1,MN y k x b= + 1 1k b与 21 2y x bx c= − + + ,M N .b c与34 出 t 的值.得出直线 将直线与双曲线联立方程组,据根的判别式,判断出直线与双曲线是否有公共 点. ②当抛物线过 点,此时抛物线与矩形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建立方程,求出 t 值; 当顶点 在线段 上,此时抛物线与矩形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建立方程,求出 t 值; ③由点 的坐标, 当 时,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此时,点 在直线 上向上 运动.又由点 的坐标, 当 时,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点 在 轴上向上运动. 当 时,直线 与 轴交于 ,与 轴交于 ,当 时,直线 过点 , 当 时,直线 在四边形 中扫过的面积为 【解析】解:(1)填空: ,点 的坐标为 ; (2)①设直线 由题意得 解得 ∴直线 ∵抛物线 过点 MN的表达式, B OADB P DB OADB P ry得到 的表达式, 1 6t≤ ≤ py t P 1x = − F Fy得到 的表达式, 1 4t≤ ≤ Fy t F y 1 4t∴ ≤ ≤ 1t = : 3MN y x= + x ( 3,0)G − y ( )0,3H 4 3t = − MN A 1 4t≤ ≤ MN AEBO GHOAEBOS S S∆= −四边形 6, 6OA k= = − E 3 ,42  −   1 1,MN y k x b= + 2 1 1 2 1 1 1 35 ( 1)2 2 1 73 ( 3)2 2 t t k t b t t k t b  − + − = − + − + − = − − + 2 1 1 1 11, 42 2k b t t= = − + − 21 1: 42 2MN y x t t= − + − 21 2y x bx c= − + + ,M N35 解得 ∴抛物线 顶点 ∵顶点 在双曲线 上 此时直线 联立 ,得 ∴直线 与双曲线 没有公共点 ②当抛物线过 点,此时抛物线与矩形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 则 当顶点 在线段 上,此时抛物线与矩形 有且只有三个公共点, 2 2 2 2 1 3 15 ( 1) ( 1)2 2 2 1 7 13 ( 3) ( 3)2 2 2 t t t b t c t t t b t c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2b c t= − = − 21 5 22y x x t= − − + − ∴ 3( 1,5 )2P t− − 3( 1,5 )2P t− − 6y x −= 3(5 ) ( 1) 62t∴ − × − = − 3 2t∴ = 35: 8MN y x= + 35 8 6 y x y x  = +  = − 35 6 8x x −+ = 28 35 48 0x x∴ + + = 235 4 8 48 1225 1536 0∴∆ = − × × = − < MN 6y x = − B OADB 64 5 2, 5t t= − = P DB OADB36 则 , 或 ③ 点 的坐标为 , 当 时,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 此时,当 时,随着 的增大,点 在直线 上向上运动. 又 点 的坐标为 当 时, 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 此时当 时,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点 在 轴上向上运动. 当 时,直线 与 轴交于 ,与 轴交于 当 时,直线 过点 , 当 时,直线 在四边形 中扫过的面积为 【知识点】二次函数综合,点的坐标,双曲线,抛物线,根的判别式,四边形的面积 13. (2018 湖南省湘潭市,26,10 分)如图,点 P 为抛物线 y= x2 上一动点. (1)若抛物线 y= x2 是由抛物线 y= (x+2)2-1 通过图象平移得到的,请写出平移的过程; 10 3 42 t − = 11 10t = 6 5t∴ = 11 10t =  P 3( 1,5 )2t− − 35 2ry t∴ = − 1 6t≤ ≤ py t 1 6t≤ ≤ t P 1x = −  F 21 1(0, 4 )2 2t t− + − 21 15( 4)2 2Fy t∴ = − − + ∴ 1 4t≤ ≤ Fy t 1 4t≤ ≤ t F y 1 4t∴ ≤ ≤ 1t = : 3MN y x= + x ( 3,0)G − y ( )0,3H 4 3t = − MN A 1 4t≤ ≤ MN AEBO 1 3 1 216 4 3 32 2 2 2GHOAEBOS S S∆  = − = × + × − × × =  四边形 1 4 1 4 1 437 (2)若直线 l 经过 y 轴上一点 N,且平行于 x 轴,点 N 的坐标为(0,-1),过点 P 作 PM⊥l 于 M. ①问题探究:如图一,在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定点 F,使得 PM=PF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点 F 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②问题解决:如图二,若点 Q 的坐标为(1,5),求 QP+PF 的最小值. 【思路分析】(1)直接根据抛物线的平移规律“上加下减,左加右减”解答;(2)①过点 P 作 PB⊥y 轴于点 B 构造 Rt△PFB,从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 BF 的长,最后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 OF 的长,从而确定出点 F 的坐标;② 根据①中的结论,得到 PM=PF,所以 QP+PF 的最小值为 QP+QM 的最小值,即当 Q、P、M 三点共线时,从而求出结 果. 【解析】解:(1)∵抛物线 y= (x+2)2-1 的顶点为(-2,-1), ∴抛物线 y= (x+2)2-1 的图象向上平移 1 个单位,再向右 2 个单位得到抛物线 y= x2 的图象. (2)①存在一定点 F,使得 PM=PF 恒成立. 如图一,过点 P 作 PB⊥y 轴于点 B, 设点 P 坐标为(a, a2),∴PM=PF= a2+1,∵PB=a,∴点 B 的坐标为(0, a2), ∴Rt△PBF 中,BF= = = a2-1, ∵ BO= a2, ∴OF=OB-BF=1, 1 4 1 4 1 4 1 4 1 4 1 4 2 2PF PB− 2 2 21 14 a a + −   1 4 1 438 ∴点 F 坐标为(0,1) ②由①,PM=PF, ∴QP+PF 的最小值为 QP+QM 的最小值,即当 Q、P、M 三点共线时,QP+QM 有最小值为点 Q 纵坐标 5. ∴QP+PF 的最小值为 5. 【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平移规律;勾股定理;点到直线的距离 14. (2018 江苏淮安,27,1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 的图像与 x 轴和 y 轴分 别相交于 A、B 两点。动点 P 从点 A 出发,在线段 AO 上以每秒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O 作匀速运动,到达 点 O 停止运动。点 A 关于点 P 的对称点为点 Q,以线段 PQ 为边向上作正方形 PQMN。设运动时间为 x 秒。 (1) 当 秒时,点 Q 的坐标是 ; (2) 在运动过程中,设正方形 PQMN 与△AO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求 S 与 t 的函数表达式; (3) 若正方形 PQMN 对角线的交点为 T,请直接写出运动过程中 OT+PT 的最小值。 【思路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动点问题,(1)由动点的特征,代入数据直接计算即可; (2)由题意分类讨论,由动点的特征,分别代入数据直接计算即可 【解析】 (1)当 秒时,可得 AP=1,则点 P 坐标为(5,0),因点 A 坐标为(6,0),则点 Q 坐 43 2 +−= xy 3 1=t 3 1=t39 标为(4,0). (2)由题意可知:重叠部分面积为正方形面积减去△CDN 的面积,因运动时间为 t,且点 A 关 于点 P 的对称点为点 Q,即 AP=PQ=3t,则可设点 P 坐标为(6-3t,0),则点 C 坐标为(6-3t,2t),则 CN=t, 则当 0≤ t≤1 时, 则当 时, 则当 时, t2 3=DN 22 4 33 2 3 2 1-9t=S ttt =×× 3 4≤t≤1 tttt 184 39 2 3 2 1-3t)-(63t=S 2 +−=××× 2≤t≤3 4 123)36()42(2 1=S 2 +−=−×+× ttt40 综上: (3) 【知识点】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条件探索型问题; 动点问题;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征 15. (2018 山东德州,25,14 分)如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与抛物线 交于 两点,其中 , .该抛物线与 轴交于点 ,与 轴交于另一点 . (1)求 的值及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 2.若点 为线段 上的一动点(不与 重合).分别以 、 为斜边,在直线 的同侧作等 腰直角△ 和等腰直角△ ,连接 ,试确定△ 面积最大时 点的坐标. (3)如图 3.连接 、 ,在线段 上是否存在点 ,使得以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 相似,若 存在,请直接写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1)易求 的值,再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出 的长后,设 ,用 m 的代数式表示出 PM、PN 的长,得出△ 面积关于 m 的函数关系式,再结合增减性得最大值;(3)通过计算发 现 AB∥CD,得∠BAD=∠CDO=45°,以后分两种情况讨论,得夹这对对应角的两边成比例,求出 DQ 长,结合∠QDO=45° 得点 Q 坐标. 【解析】解:(1)把点 、点 代入 得 ,          ≤≤+− ≤≤+− ≤≤ )23 4(123 )3 41(184 39 )10(4 33 =S 2 2 2 tt ttt tt 3 2 1y x= − 2y x bx c= − + + A B、 ( ),0A m ( )4,B n y C x D m n、 P AD A D、 AP DP AD APM DPN MN MPN P BD CD CD Q A D Q、 、 ABD Q m n、 AD AP m= MPN ,0A m( ) 4,B n( ) 1y x− = 2, 3m n= =41 ∴ , ∵ ,过点 、点 , ∴ ,解得: , ∴ ; (2)如图 2,∵△ 和△ 为等直角三角形, ∴ , ∴ , ∴△ 为直角三角形. 令 ,解得: , ∴ , . 设 ,则 , , , ∴ = = ∴当 ,即 时, 最大,此时 ,所以 ; (3)存在点 坐标为 或 . 答案来源:由 A(1,0),B(4,3),C(0,-5),D(5,0),求得 AB= ,AD=4, ,所以∠BAD=∠ CDO=45°,所以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DQ∽△DAB 时, ,所以 DQ=AB= ,过 Q 点作 x 轴的 垂线,垂足为 E,则 DQ=EQ= ,因为 D(5,0),所以 坐标为 ;②当△QDA∽△DAB 时, ,所以 ,所以 DQ= ,同上得 坐标为 ,综上所述存在点 坐标为 或 ( ) ( )1,0 4,3A B 2y x bx c= − + + A B 1 0 16 4 3 b c b c − + + = − + + = 6 5 b c =  = − 2 6 5y x x= − + − APM DPN = 45APM DPN∠ ∠ = 90MPN∠ =  MPN 2 6 5 0x x− + − = 1 21, 5x x= = ( )5,0D 4AD = AP m= 4DP m= − 2 2PM m= ( )2 42PN m= − ( )1 1 2 2 42 2 2 2MPNS PM PN m m∆ = = × −  21 4 m m− − ( )21 2 14 m− − + 2m = 2AP = MPNS∆ 3OP = ( )3,0P Q 2 -3( ,) 7 8-3 3     , 3 2 5CDy x= − AD DA DQ AB = 3 2 2 32 AB = Q 2 -3( ,) DQ DA AD AB = 4 4 3 2 DQ = 8 2 3 Q 7 8-3 3     , Q 2 -3( ,)42 .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二次函数的最值,相似三角形 16.(2018 山东省日照市,21,13 分)如图,已知点 A(-1,0),B(3,0),C(0,1)在抛物线 y=ax2+bx+c 上. (1)求抛物线解析式; (2)在直线 BC 上方的抛物线上求一点 P,使△PBC 面积为 1; (3)在 x 轴下方且在抛物线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点 Q,使∠BQC=∠BAC?若存在,求出 Q 点坐标;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解析式; (2)作 PD⊥x 轴交直线 BC 于 D,将△PBC 转化为 S△PDC+S△PDB 列方程求解; (3)由∠BQC=∠BAC 推出点 Q 在△ABC 外接圆上,外接圆圆心是弦 AC 与对称轴的交点,从而确定外接圆圆心坐 标及半径长,进而求得点 Q 坐标. 7 8-3 3     ,43 【解析】((1)把点 A(-1,0),B(3,0),C(0,1)代入 y=ax2+bx+c,得 , 解得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 x2+ x+1. (2)∵B(3,0),C(0,1),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 y=- x+1,过点 P 作 PD⊥x 轴交直线 BC 于 D,设 P(x, - x2+ x+1)易得 D(x, - x+1). ∴PD=- x2+ x+1-(- x+1)= - x2+x. ∴S△PBC=S△PDC+S△PDB= PD(xB-xC)= (- x2+x)(3-0)=- x2+ x. 又∵S△PBC=1,∴- x2+ x=1,∴x2-3x+2=0,解得 x1=1,x2=2. ∴P1(1, ),P2(2,1). (3)答:存在. 理由:如图 ,∵A(-1,0),C(0,1), ∴OC=OA=1,∴∠BAC=45°. ∵∠BAC=∠BQC,∴∠BQC=45°. 0 9 3 0 1 a b c a b c c − + =  + + =  = 1 3 2 3 1 a a c  = −  =  =  1 3 2 3 1 3 1 3 2 3 1 3 1 3 2 3 1 3 1 3 1 2 1 2 1 3 1 2 3 2 1 2 3 2 4 344 ∴点 Q 为△ABC 外接圆与抛物线对称轴在 x 轴下方的交点. 设△ABC 外接圆圆心为 M,∵线段 AC 的垂直平分线为直线:y=-x,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为:x=1. ∴点 M 为直线 y=-x 与直线 x=1 的交点,即 M(1,-1), ∴∠BMC=2∠BQC=90°,又∵MQ=MB=R= , ∴yQ=-(1+ )=-1- , ∵Q 在直线 x=1 上, ∴xQ=1, ∴Q(1,-1- ).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 三角形外接圆 线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面积 17. (2018·新疆维吾尔、生产建设兵团,23,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 x2- x-4 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点 A 在点 B 左侧),与 y 轴交于点 C. (1)求点 A,B,C 的坐标; (2)点 P 从 A 点出发,在线段 AB 上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 B 点运动,同时,点 Q 从 B 点出发,在线 段 BC 上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 C 点运动,当其中一个点达到终点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设 运动时间为 t 秒,求运动时间 t 为多少秒时,△PBQ 的面积 S 最大,并求出其最大面积; (3)在(2)的条件下,当△PBQ 的面积最大时,在 BC 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 M,使△BMC 的面积是△ PBQ 的面积的 1.6 倍?若存在,求点 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 5 5 5 2 3 2 345 【思路分析】(1)令二次函数中的自变量及函数值分别等于 0,解相应的方程,即可得到A、B、C 的坐标;(2) 过点 Q 作 QD⊥AB 于点 D,则 AP=2t,BQ=t,BO=3,AB=5,OC=4,BC= =5,从而 PB=5-2t.然后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到 DQ= t,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到 S△PBQ= AB•DQ= × t× (5-2t),再利用配方法化抛物线为顶点式即可求出运动时间 t 为多少秒时,△PBQ 的面积 S 最大及最大值; (3)过 M 用 ME⊥AB 交 BC 于点 N,先求直线 BC 的解析式,设 M(m, m2- m-4),从而得到 N 点的坐标为 N(m, m-4),于是 S△MBC=S△CMN+S△BMN= MN•OB=-m2+3m,再通过△BMC 的面积是△PBQ 的面积的 1.6 倍, 得到关于 m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并检验就得到符合题的点 M 的坐标了. 【解析】解:(1)令y= x2- x-4 中的 y=0,得 x2- x-4=0,解得 x1=-2,x2=3;令 x=0,得 y=- 4,故 A(-2,0),B(3,0),C(0,-4) . (2)如下图,过点 Q 作 QD⊥AB 于点 D,则 AP=2t,BQ=t,BO=3,AB=5,OC=4,BC= =5, 从而 PB=5-2t. ∵DQ∥CP, ∴△BDQ∽△BOC. ∴ ,即 . ∴DQ= t. ∴S△PBQ= AB•DQ= × t×(5-2t)=- t2+2t=- (t- )2+ . ∴当 t= 时,S△PBQ 取最大值为 . 2 23 4+ 4 5 1 2 1 2 4 5 2 3 2 3 4 3 1 2 2 3 2 3 2 3 2 3 2 23 4+ DQ BQ OC BC = 4 5 DQ t= 4 5 1 2 1 2 4 5 4 5 4 5 5 4 5 4 5 4 5 446 (3)假设存在符合条件的点 M(m, m2- m-4),设直线 BC 的解析式为 y=kx-4,则 3k-4=0,解 得 k= ,从而 BC:y= x-4.过 M 用 ME⊥AB 交 BC 于点 N,如下图,则 N(m, m-4),从而 MN = m-4-( m2- m-4)=- m2+2m. 故 S△MBC=S△CMN+S△BMN= MN•OB=-m2+3m. ∵△BMC 的面积是△PBQ 的面积的 1.6 倍, ∴-m2+3m=1.6× ,整理,得 m2-3m+2=0,解得 m1=1,m2=2. ∵点 M 在 BC 下方的抛物线上, ∴0<m<3. ∴m1=1,m2=2,皆符合题意,此时 P(1,-4)或 P(2,- ). 【知识点】二次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一次函数的解析 2 3 2 3 4 3 4 3 4 3 4 3 2 3 2 3 2 3 1 2 5 4 8 347 式的求法;配方法;探究性质问题;最值问题;动态问题;压轴题 18. (2018 福建 A 卷,25,14)已知抛物线 y=ax2+bx+c 过点 A (0,2) . (1)若图象过点( ,0),求 a 与 b 满足的关系式; (2) 抛物线上任意两点 M(x1 ,y1) 、N(x2 ,y2) 都满足 x1< x2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