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 一、单选题:共12题 ‎1.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 A.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提倡忠孝节义,从材料中“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可知,汉朝非常重视儒家伦理“孝道”,并且从法律上维护“孝道”,故C正确;A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D信息,排除B、D。‎ ‎ ‎ ‎2.“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从材料“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主势之隆也”,表明该观点主张加强君主权力,属于法家韩非子的观点,韩非子还主张中央集权、法治和社会变革,A选项体现了因时而变的社会变革思想,A符合题意;B选项是墨子的观点,排除B;C选项是孔子的观点,排除C;D选项出自庄子的《齐物论》,排除D。‎ ‎ ‎ ‎3.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可知,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大一统”的民族心理使得自唐朝起就不可能长期分裂下去;由“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自唐朝起人们就认为分裂意味着巨大的灾难,是莫大的不幸,因此他们渴望统一,追求社会的稳定。故选C,A、B项均不符合史实,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 ‎ ‎4.明代刻书中心在福建建阳。与传统志怪小说表现鬼神、追求怪异的叙事趣味不同,建阳刊刻神魔小说通过神仙佛道的修行故事,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与讲史小说实为异途同归,为儒教之补。而刊刻的公案小说还与法律文书上下栏刊刻。这说明当时 A.商品经济带动了小说的繁荣 B.神魔小说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C.司法知识因公案小说而普及 D.建阳刊刻小说符合理学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材料中“达到教人向善的目的……为儒教之补”与王阳明的致良知以及人性向善的观点相符合,故D正确;A、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材料不能反映出司法知识普及,排除C。‎ ‎ ‎ ‎5.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理学思想提倡忠孝节义、仁义道德,理学是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折射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故C正确;A、D选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D;B选项说法错误,排除B。‎ ‎ ‎ ‎6.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说明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科技成就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根源在于落后的小农经济对科技需求不高,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故C正确;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由“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判断B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 ‎ ‎ ‎7.“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但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它表现在烹调、鱼价格、悍妻和庸医这些材料上。”戏剧表现主题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后期一般公民所关心的是 A.农工商业 B.城邦利益 C.民主制度 D.生活琐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材料“新的喜剧则在私人和家庭生活里寻找资料”说明古希腊后期喜剧的内容主要是一般公民所关心的生活琐事,故D正确;农工商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从“旧的喜剧彻底地属于政治性,它在舞台上批评并讽刺城邦国家的生活”可知,城邦利益、民主制度是雅典前期公民所关心的内容,排除B、C。‎ ‎ ‎ ‎8.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容易形成国家荣誉和凝聚力,所以B正确;选项A颠倒了因果关系,A错误;C、D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C、D。‎ ‎ ‎ ‎9.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B.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进化论。从“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表明马克思认为达尔文在动植物界的重新认识是错误的,即把生物界的进化论思想应用到人类社会中来,达尔文混淆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故选D;C选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A、B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 ‎ ‎ ‎10.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旨在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 B.促进五四运动发展 C.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D.肯定工人爱国行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业救国思想。由“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抵制许多日货”等信息可知,该报纸社论还在坚持实业救国思想,A的表述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已经爆发,B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材料中是抵制日货,打击列强在华势力,排除C;材料中是对工人运动持怀疑态度,排除D。故选A。‎ ‎ ‎ ‎11.1990年8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 B.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的根本原因 D.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的相关内容。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内容可知是东德并入西德,改社会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A不符合题意;西德经济在二战后美国的援助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下就已经出现高速发展,说明西德经济的发展不是统一的根本原因,C不符合题意;东欧剧变不是“美好”的,D不符合题意。魏茨泽克认为两德统一是“美好”的,但实际是在东欧剧变、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完成的,所以他的讲话和统一实际是矛盾的,故选B。‎ ‎ ‎ ‎12.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下面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创立 B.形成幻景和现实交织的画面 C.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D.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是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创立的文学流派,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具有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综合题:共5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制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朝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并为官籍、商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冒籍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年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同封建政治体制相结合;以家庭为本位;社会功能多样;持续时间长;科举制度与之密切结合。‎ 历史作用:保证了选官的相对公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强化了儒家伦理观念(答出安土重迁、重农抑商等观念也可);一定程度限制了人口流动。‎ ‎(2)新变化:体现人格平等;突出私权保障;户籍管理法制化;解除人身束缚。‎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民族工业的发展);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政府的政策调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户籍制度。‎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字材料很容易总结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科举考试的作用来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极易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联系所学知识,近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城市对自由劳动力需求增加,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促使户籍制度的调整;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归纳出受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和民主思想的传播的推动,通过材料中多个法律法规的颁布看出政府的政策调整是户籍制度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照“镜子”‎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仔细识读下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 “孔子”照“镜子”‎ ‎【答案】评分标准:‎ 第一等: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第二等:观点较正确,史实基本准确,基本能史论结合,条理较清晰 第三等:观点基本正确,史实欠准确,不能史论结合,条理不够清晰 第四等:观点不正确,史实错误,或史实不能论证观点,缺乏条理 答案示例:‎ 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评价。‎ 本题以儒家思想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述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有现成的观点学生只需要选取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论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答题一定要思维规范、语言准确、紧扣论题、史论结合、多角度,注意条理清晰。‎ ‎ ‎ ‎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材料 清政府传统的中央权力机构主要是军机处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庚子事变之后到1905年,在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陆续设立了外务部等几个新机构。其中,1901年7月,清政府谕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清末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1906年9月。清廷设编制馆于恭王府,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然而,11月6日,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宣布中央设十一部:外务部、吏部、民政部、度支部、礼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新官制没有采用责任内阁制,仍然保留了旧的内阁和军机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清廷官制改革出“新”的表现,并说明清政府将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并对清廷官制改革进行评价。‎ ‎【答案】(1)参仿君主立宪国的官制,设立了一些新的机构。迫于西方列强压力,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 ‎(2)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新机构的设置虽然对旧官制有所改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中央政府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官制改革。‎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编纂官制的根本宗旨是‘参仿君主立宪国官制’……清廷公布新的中央官制”可以组织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外务部的设立首先由西方列强提出,既是适应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需要,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有被迫无奈的意味”概括出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可知,清廷官制改革并没有起到长治久安、巩固统治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却推动了官制的近代化,注意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 ‎ ‎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当今最大的国际恐怖组织“伊黎”的前身是“基地”组织2004年设在伊拉克的分支,招收逊尼派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2011年,随着美国撤军伊拉克和叙利亚内乱的爆发,“伊拉克伊斯兰国”开始在伊拉克攻城掠地,并进军叙利亚,2013年,与叙利亚一反对派武装组织联合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家”(简称“伊黎”),其头目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宣称对于穆斯林世界(包括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统治的地区)拥有权威地位。不久,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出现了拥护“伊黎”的地方政权,全世界还有数十个极端组织宣誓效忠“伊黎”。“伊黎”及其支持者制造了一系列针对平民、异教徒和民航客机的恐怖袭击事件,还运用现代媒体在世界范围内招收“圣战”成员。‎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反恐形势进入新历史阶段》‎ 材料二 2014年9月,美国联合西方盟国和沙特等地区盟国组建国际反恐联盟,并支持叙利亚的反政府武装组织,借以打击亲俄罗斯的巴沙尔政权和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俄罗斯认为美国反恐不力,出兵重创了叙利亚境内的“伊黎”。沙特、卡塔尔等国由于同叙利亚政权存在教派对立等原因,在打击“伊黎”的同时,也支持叙利亚的反政府组织。伊朗则公开支持巴沙尔政权。法国继续执行对中东事变积极干预的政策。但法国未对《沙尔利周刊》恐怖事件后国内存在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宗教、族群矛盾予以深刻反思和积极应对,这或许是此次巴黎遭恐怖袭击后法国必须正视和反思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1)根据材料一,归纳当今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国际反恐斗争呈现复杂性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发展速度快速化;发展程度国家化和本土化;发展手段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成员年轻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之间存在国家利益冲突影响到反恐;欧美大国的地区干涉主义行为影响;阿拉伯国家内部存在教派之争;欧洲和中东地区存在着产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恐怖主义。‎ 第(1)问,依据材料文字“还有数十个极端组织”“成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家’”“运用现代媒体”“招收‘圣战’成员”进行概括即可。‎ 第(2)问,主要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对国家事务的干涉、阿拉伯国家内部的教派之争、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不稳定等角度分析作答。‎ ‎ ‎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答案】(1)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 ‎(2)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解析】第(1)问,变化根据材料可从区域扩展到全国性及海外、民众开始自发到政府提倡、形象有一开始忠于原貌到神化成“武圣”等角度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可知统治者提倡、关羽个人品质优秀;依据材料“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得出戏曲小说的传播作用;材料中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