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2014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1至7页,第Ⅱ卷(非选择题)8至12页,共12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
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25.西汉初年,统治集团形成这样的认识,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这一认识主要基于
A.防范丞相擅政 B.稳定统治秩序 C重建儒家信仰 D.抑制军功新贵
26.宋太祖“首定商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A.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27.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l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l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
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
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
28.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 -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29.表2反映出
A.资政院掌握最高财政审核权 B.晚清各项财政收支较为均衡
C.农民各种赋税负担大为减轻 D.国家财税管理体制走向近代化
30.
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31.二战期间,中国扶助朝鲜和越南的独立运动,派遣远征军出征缅甸,介入英印事务。1942年,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总司令身份出访印度,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同时希望印度国大党暂缓提出立即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这反映出中国
A.增强了大国意识与大国责任感 B.成为了亚洲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顺应了抗战局面根本好转的形势 D.保持了与英美一致的外交策略
32.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
A.科举废除导致青年人仕无门 B.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形成
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
33. 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也是百年留学史上,美国第一次让中国留学生留在美国工作。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34.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采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图4为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的景象。这说明当时
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人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35.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28. 8%。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第Ⅱ卷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题~第4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制盐是一种力役,灶户必须生产食盐,而非灶户人群不得制盐。因此,泉州盐场地区以制盐为主,农业次之,商业行为尚少。明中后期,随着盐课折米、折银,泉州盐课与食盐脱离关系,福建运司系统减弱对灶户的人身控制,制盐从力役演变成较为纯粹的经济行为。盐场地方人户可较为自由地选择谋生方式、致富手段,他们利用泉州濒海滩涂、优良港湾、近海航道等各种优势资源发展经济,促进盐场地区盐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及近海养殖业齐头并进。
——据叶锦花《明代灶户制度变革与区域经济变迁——以福建泉州盐场地区为例》
材料二
清末民初,淮南煎盐的成本要高于晒盐14-16倍之多,每副盐灶须配置十亩甚至数百宙草地,广大盐民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形式谋求生存,盐商也伺机寻求更高利润的生财之道。1914年张謇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一年之内颁布了4部条例,鼓励废灶兴垦。他利用个人声誉领衔成立“农垦银行团”,组织几十家股东成立了大丰盐垦股份公司。巨大的原棉需求导致1915年“废灶兴垦”的热潮在淮南盐区全面铺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到1937年,淮南垦区有集镇25个,轧花厂6个,纺织厂2个,榨油厂5个,诊所10个,合作社10个,小学54所,中学2所,雨量测候所10个。
——据林刚《张謇与中国特色的早期现代化道路——对淮南盐垦事业的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泉州和淮南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变化,分
别指出其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泉州和淮南地区经济转型在性质上的不
同,并分别评析政府在转型中所起的作用。(11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培扬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4.(15分)【历史上熏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调任鄞州(今浙江宁波)知县。鄞县本是个水利资源十分丰富的鱼米之乡,居然“旱辄连年”。其缘故固然在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但王安石进而发现其深层原因则是“吏者因循”,“人力不至”,官吏甚至与豪强勾结,侵占、破坏水利资源。因此,他一方面加强廉政建设,奖惩结合,提拔廉吏;另一方面把抗旱作为第一要务,在全县范围内组织民众掀起水利建设热潮。其后鄞县“旱则滴水如油,涝则民居漂没”的问题大大缓减。鉴于鄞县无官学,王安石在这里创建了鄞县县学,并聘请名师主办。为了改变鄞人“信巫而不信医”的状况,他将朝廷颁布的医书《善救方》“刻石,树之县门外左”。当时两浙转运使司厉行损害百姓利益的禁盐之政,王安石柜不施行,且上书转运使为民请命。王安石离任后,民众“常相与传诵其事,指其迹而怀思之”,甚至为其立祠,以祭祀之。
——摘编自张邦炜《王安石的鄞县施政与熙宁变法之异同》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鄞县施政的内容并指出其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鄞县施政的作用。(6分)
45.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龚自珍(1792-1841年)是道光朝著名诗人、思想家。他首创“援经议政”的学风影响了晚清时代。他大胆地将清王朝比作“日之将夕”,揭露清王朝的种种弊端。他首先把矛头对准科举制度,呼吁废除八股取士,认为八股取士造成了“天子之子弟,心术坏而义理锢”,提倡考生直面现世政治问题。面对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经济凋敝,动乱不断的社会现状,他希望政府随时调剂社会财富的分配,控制贫富分化的加剧,从而息止社会动乱。他坚决支持椿则徐的禁姻运动,主张加强海防,以武力禁烟,对吸食和贩卖鸦片者治以重罪。在道光朝举国避谈现实的大环境下,龚自珍被人讥讽、排挤、备尝困顿,其一系列改革的建议也被清政府束之高阁。但正是这些忧国忧民的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打破了遮光朝思想界的沉寂。
——据朱诚如《清朝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龚自珍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成都市高2014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 (选择题,共140分)
24.A
25.B 26.D 27.C 28.B 29.D 30.B 31.A 32.D
33.C 34.C 35.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 60分)
40.(25分)
(1)相似变化:从盐业为主的单一经济走向产业结构多样化。(2分)
原因:【泉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调整(赋税征收白银等);匠户制度的变
革(放松对灶户的控制);人口增加与社会流动加快;新航路开辟后国际市场的扩大。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淮南】传统制盐业弊端显露;中华民国成立,政府鼓励发展实业;实业救国成为社会
潮流;“一战”爆发后有利的国际形势;棉花市场需求扩大。
(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性质不同:泉州的经济转型未能突破传统封建经济的范畴;(2分)淮南则属于
近代意义的经济转型。(2分)
评析:明朝中后期,政府进行的赋税和户籍制度调整,适应了封建社会内部经济转型
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因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使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
转型受阻。
(要求从两个角度评析,答出一个角度得2分,答出两个角度得3分)
民国初期,政府鼓励发展实业,适应了传统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型的需要,提高了民族
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政
府作用有限,转型十分艰难。
(要求从两个角度评析,答出一个角度得2分,答出两个角度得4分)
41.(12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内容: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抵制盐禁;创建官学;颁布医书。(每点1分,共
j分)
特点:切中时弊,重点突破;注重民生。(每点2分,共4分)
(2)促进了吏治清廉;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赢得了民心;(前三点任答两点4
分)为后来主持全国变法积累了经验。(2分)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经世致用,仍属儒家范畴;关注现实,主张改革;大胆针砭时弊,具有强烈的忧
患意识。(每点2分,共6分)
(2)清王朝日益腐败,社会弊病丛生;(2分)思想界沉寂,广大士人埋头考据,空
淡义理;(2分)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影响;(2分)西方列强东侵(如对华走私鸦片
等),社会危机严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