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2016-2017高一历史12月联考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保定市2016-2017高一历史12月联考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一.选择题 ‎1.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为县,是为“设县之始”。这一史料说明 A.楚国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B.分封制已经开始瓦解 C.春秋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D.楚国最早建立郡县制 ‎2. 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各诸侯国普遍设立“相”职,专事辅助君王处理国政。这说 明 A.宰相官衔属于家族世袭 B.部分诸侯国已先行步入封建社会 C.宰相负责起草皇帝召令 D.先秦时宰相制度的雏形已经出现 ‎3.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候,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 “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推恩令”的贯彻实施 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 D.王国得到了皇帝认可 ‎4. 唐初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几乎是一边倒力主分封者仅萧塥一人而已,而魏征、李百药、颜师古 等人皆主郡县制。唐朝最后选择了郡县制。这是因为 A.郡县制历史悠久 B.分封制没有成功案例 C.郡县制有益中央集权 D.分封制适合奴隶社会 ‎5. 元朝在行政管理上采取了复式行政结构,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多见,所谓的复式行政结构,便是 指各级之间的上下从属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下列符合这一结构的是 ‎ A.继承制 B.郡国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6.“雍正年间,对西北用兵别立军机处,直受皇帝指挥,卒演成君主极权之局。”可见军机处的设立 A.其目的与设置的结果相违背 B.使皇权摆脱了传统势力掣肘 C.最初就有提高行政效率之意 D.对西北疆场取胜有决定作用 ‎7. 鸦片战争,茶、丝等出口商品的流向改道,北江上游及梅岭通道以十万计的船夫和苦力 失去工作,粤 地搬运工、货栈主、钱币兑换商等也生计无着。这表明鸦片战争 A.引起社会政治变革 B.破坏了传统自然经济 C.使清政府税收丧失 D.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8.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谈判代表说:“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 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这主要是因为“北京驻使”‎ A.便于列强控制清政府 ‎ B.实现了与中国平等外交 ‎ C.有利于英国修订条约 ‎ D.可加强与清政府的交往 ‎9. 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指出:“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日本)全国之师,自知不逮。”材料表明 A.李鸿章认识到清军失败的根源 ‎ B.李鸿章对失败感到很不甘心 ‎ C.清政府在战前对战争过于乐观 ‎ D.清政府未倾全力与日军作战 ‎10. “放火烧毁火车站、教堂和外国人的住所,把外国人折磨致死。”这是一个团运动时期日本媒体的一 段描述。这说明 A.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理性反侵略运动   ‎ B.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的侵略阴谋 C.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精神 D.日本为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舆论 ‎11. 1937年8月,某一战役的作战方针为:“本军以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以主力配置与天镇、阳高、 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山西)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面之战斗,相 机转移攻势。”由此可知,此战役属于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2. 日军战俘117师团长铃木启久受审时的部分笔供:1940年9月,对躲在屋内的约50名抗日军人“以毒 瓦斯将其全部惨杀了”;1942年1月,在唐山一带“大扫荡”,烧毁了约有800户的房屋。这些供词 A.体现了中国军队抗战到底的决心 ‎ B.证实了日本侵华期间的残暴罪行 C.说明日军以农村为主要侵略目标 D.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当时军事落后 ‎13. 任仲平在《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指出,辛亥革命为老大帝国如何“变”才能救亡图存,探索 了方向和道路;为中华民国怎样“变”才能跟上世界,积累了经验与教训。这反映出 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C.中国反侵略斗争手段多样化 D.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4. 1919年6月12日,日本《京都日出新闻》在《恶性的排外暴动》一文中写道:“支那(中国)的排日 运动向各地蔓延,眼下上海的运动最为猖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抗日运动开始于五四时期 C.排日运动得到英美等国支持 D.工人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 ‎15.阅读下图,图片中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的革命根据地对应正确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B.南昌——延安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D.瑞金——西柏坡 ‎16. 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某次会议上,张澜、李济深、黄炎培、马叙伦、章伯钧分别代 表民盟、民革、 民建、民进和农工民主党发表了对全国开展土地改革的看法,并表示彻底拥护土地改革法草案。这表 明新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17.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经济有过短暂的繁荣,但是受僵化的体制和“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的经济总量 和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这种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A.中共八大 B.“文化大革命”结束 ‎ C.中共十四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8.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我们队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中明确表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 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这表明 ‎ A.中国单方面作出收回香港决定 B.近代不平等条约被彻底废除 ‎ C.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坚定立场 D.收回香港的一切准备都已做好 ‎19. 1948年,沈阳军管会及公安人员进入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进行检查,并收缴无线电收发报机9台, 后来,公安机关证明,这里是当时美国在东北间谍网的一个指挥点,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新中国制 定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 C.“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 ‎20. 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发表的声明中说:“……如果这些原则不仅 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这一声明肯定了 A.“求同存异”方针的普适性 B.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影响 ‎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正当性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意义 ‎21.下面图片中所示的是某一国际组织的基本信息。该区域性组织是 A.欧佩克石油组织 B.欧盟 ‎ C.亚太经合组织 D.上海合作组织 ‎22.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城邦最适度的规模是其人数最多时足以自给自足,且人人生活在可以相互望 及的地域之内。”这说明他 A.认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B.主张建立民主体制 ‎ C.赞美封建的自然经济模式 ‎ D.提倡积极对外扩张 ‎23. 据估计,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全部人口大约有31万人,享有民主权利的大约只有5万人左右,即约 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一些穷苦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为生活所困,无暇去参加公民大会,更不可 能担任公职。这说明古代雅典 ‎ ‎ A.政治民主化不充分 ‎ B.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 C. 公民真正享有民主 D.民主发展到鼎峰期 ‎ ‎24. 有学者说:“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最为完备的法律形式,它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定了 未来社会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罗马发的很多内容将被更多的国家借鉴。这表明罗马法 A.是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最完备的法律 ‎ B.为各国实行何种社会制度所借鉴 ‎ C. 在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D.对社会发展规律做出了科学预见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 材料一《唐律疏议》又名《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令宰相长孙无忌等人编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典型代表。在唐代,凡是律无明文的行为,都可以参考律疏处理,律疏以礼为基础,是中国古代法理学、刑法学和诉讼法学的集大成者,也是礼法结合的重要结晶。‎ ‎ 材料二《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古代西方国家的法制观。对此,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对其核心思想作如下论述:“国家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郭嘉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唐代法律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二铜表法》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8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农民土地问题。第一,它明确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各户都不能因人口多寡而沾光或吃亏。第二,它按一个统一的标准,把天下田分为九等,平分时“杂以九等,好丑各一半”,使各户所分之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土地质量上也是均等的。第三。它还规定,“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把各地区也一律拉平,不许有地区的界限和差别。‎ ‎——摘编自《略伦太平天国的经济思想》‎ ‎ 材料二1851年,天平军攻占永安,领袖们就开始分封天下,天王洪秀全称万岁、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翼王石达开称五千岁。攻占武昌后,诸王“舆马服饰即有区别”,洪秀全开始“盛饰”王宫。到定都天京后,据《贼情汇纂》载:“专供洪逆役使者,统计一千六百二十一人”,杨秀清东王府服役人员名目更多,“凡杨贼出,一人骑马负金鞭,鞭长三尺余,前后导从约二千人”。‎ ‎——摘编自《论天京变乱的原因》‎ ‎(1)材料一反映了天平天国什么经济思想?(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9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一中国1954年宪法的人性依据原则是人性“公”估价,即具体体现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总的特点是“大公无私”。而价值侧重则在于保护人民的公权力和公权利,尤其是财产(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样,在逻辑上就无须选择和设定美国式的分权和制衡制度,而民主集中制则应该是这两个前提的一个逻辑结果。‎ ‎ 材料二 正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那样:“1954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并没有理顺,‘在实际生活中党和党组织往往处于宪法之上,不按照宪法的规定办事,结果只能使宪法虚置’。”因而,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机关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福臣《人性估价、价值侧重与政体设计——美、中两国开国后首部宪法的几点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1954年宪法的价值取向。(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1954年宪法的认识。(6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 ‎ ‎ 材料一1971年9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美国同日本等国提出了关于中国代表问题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即接纳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代表进入联合国,但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合众社报道:“赞成中国参加的各国代表„„他们全部站起,高高举起双手 向四周欢呼,会场充满兴奋的龙卷风。”“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总部过半数的祝福。” ‎ ‎--《1971年: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升起》‎ ‎ 材料二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美中苏三角外交的态势开始形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决定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中和解使苏联不得不加紧同美国和西欧实行缓和,……正如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的宴会上祝酒时说的,他把中国的7天访问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国外交秘闻》‎ ‎(1)材料一中,美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提出“双重代表权”的目的是什么?“合众报”的报道又说明了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说他访华时“改变世界的一周”?(6分)‎ ‎1.B 2.D 3.B 4.C 5.D 6.C 7.B 8.A 9.D 10.C 11.B 12.B ‎ ‎13.A 14.A 15.A 16.B 17.D 18.C 19.C 20.D 21.D 22.A 23.A 24.C ‎ ‎25.‎ ‎(1)特点:以礼为基础,礼法结合;由统治阶层垄断立法。(6分)‎ ‎(2)不同:中国古代法律是皇权(王权)专制的产物,《十二铜表法》则是平民反对贵族特权的产物;中 国古代法律强调“礼”,《十二铜表法》则强调法治。(3分,答出一点不同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6.‎ ‎(1)思想:绝对平均主义。(3分)‎ ‎(2)原因:一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的《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只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内 部争权夺利,政治腐败。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6分)‎ ‎27.‎ ‎(1)价值取向:保护人民的公权力、公权利;维护公有制经济;实行民主集中制。(6分)‎ ‎(2)认识:1954年宪法确保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同时这部宪法也存在着不足,缺乏对人民个人 权利的保障,没有正确处理党与宪法的关系。(6分,此问为开放新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8.‎ ‎(1)目的:制造“两个中国”,分裂中国。(2分)‎ 说明:美国的“双重 代表权”阴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下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 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分,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两个大国间的长期对抗;中美关系的改善均衡了世界大国 间的力量;也推动了苏联与美国和西欧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稳定。(6分)‎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