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三)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试卷(三)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历 史 命题人:刘丽珍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必修一和必修二第1~4单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C)‎ A.周王是天下共主 B.大宗小宗不隶属 C.政权与族权结合 D.社会分工很明确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互依存关系,故C项正确。‎ ‎2.李冰修建都江堰,“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留下了“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角截弯”的治水箴言。这反映了(B)‎ A.春秋时期的李冰是水利工程专家 B.古人“道法自然”的治水理念 C.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汉各地农田水利系统成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修建尊重自然法则,合理利用地理条件,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治水理念,故B项正确。A项错在“春秋时期”;C项中的“抑商”与材料无关;D项中的“秦汉各地”不准确。‎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D)‎ A.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B.认为科举制要优越于察举制 C.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D.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比较,强调的是察举制原始用意的积极作用,故排除A、B、C三项。钱穆认为汉代察举制的原始用意是好的,即察举制乡举里选,举孝廉,以品行选举官吏,相对于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故D项正确。‎ ‎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这种官制的设置导致(C)‎ A.宗法制度强化 B.宰相总揽庶政 C.君主专制加强 D.外戚宦官专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皇帝为了加强专制权力,往往启用身边的品级较低的亲信,架空位高权重的政府大臣,诸如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军机处的出现,都符合这一规律。‎ ‎5.隋朝形成了“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审议封驳,尚书执行”的制度。“唐因隋制,‎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高祖时“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时“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开元以后,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下设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这表明(D)‎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 B.政事堂始终是唐朝三省议事机关 C.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 D.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三省六部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出现政事堂、中书门下机构,尚书省长官退出三省联席会议,说明政治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故选D。A项“不断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始终是”不符合材料;材料中的三省地位时有高低,但三省权利并未轮换,故C项错误。‎ ‎6.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中国古代(C)‎ A.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B.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7.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D)‎ A.晚清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解析】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所以“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鸦片战争后,实行五口通商,福州、厦门也开辟为通商口岸,洋货由洋人自己运输到福建、厦门销售。A、B、C三项与材料所述现象的变化关联度不大,均排除。‎ ‎8.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合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B)‎ A.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办厂合法化 ‎【解析】“咸丰”“换约”字样说明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情形。‎ ‎9.1877年,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蚕丝、茶叶,其出口比重分别为26.9%、49.4%,而到了1894年,这一比重则分别为26.2%、24.9%。这一变化可以折射出中国(A)‎ A.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 B.传统手工业的升级换代 C.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D.蚕丝出口数量保持稳定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蚕丝和茶叶所占出口比重减少,说明其他商品出口比重上升,间接说明出口商品种类的增加,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无关;C项的“开始”时间与材料不符;材料中只反映蚕丝出口比重保持稳定,无法体现数量增减,B、C、D三项均不选。‎ ‎10.下图是根据《大清会典》《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编制的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示意图。出现图中所示人口变化情况的主要原因是(C)‎ ‎1855—1858年江西人口变化情况     ‎ A.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入侵的破坏 C.江南战乱的影响 D.经济重心的转移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1855—1857年江西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西征,在江西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导致人口死亡或逃难,故C项正确。‎ ‎11.分析我国《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造成这种地区差异较大的最主要原因是(B)‎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省份 总计 江苏 ‎45‎ 安徽 ‎17‎ 奉天 ‎5‎ 广东 ‎24‎ 湖北 ‎9‎ 北京 ‎2‎ 浙江 ‎22‎ 四川 ‎11‎ 陕西 ‎2‎ 福建 ‎17‎ 广西 ‎8‎ 吉林 ‎1‎ A.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B.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清政府控制力量强弱的体现 D.通商口岸商人政治诉求强烈 ‎12.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对其解读正确的是(B)‎ 时间 ‎1840—‎ ‎1895年 ‎1895—‎ ‎1911年 ‎1911—‎ ‎1927年 ‎1927—‎ ‎1937年 ‎1937—‎ ‎1945年 ‎1945—‎ ‎1949年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数量 ‎(万元)‎ ‎8026‎ ‎33 955‎ ‎69 627‎ ‎11 969‎ ‎262 096‎ ‎47 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 ‎【解析】根据英国1840—1895年和1895—1911年的投资数额比较,看出投资额不断上升,排除A;日本占优势的时间为1911—1927年,并非始于甲午战后,排除C;美国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投资额呈下降趋势,排除D;英国在甲午战后投资额较此之前虽然增长,但所占比重却迅速下降,说明甲午战争后英国已丧失了绝对优势,故选B。‎ ‎13.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C)‎ A.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C.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 D.后者内容是对前者全盘否定 ‎14.据调查,山西忻县143个村1949—1952年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出卖房屋5162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5倍多。这一现象(C)‎ A.表明了土地改革成就显著 B.反映了农村土地性质发生改变 C.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步伐 D.奠定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基础 ‎15.20世纪50—60年代,周恩来总理为某次会议的召开发了一封电文以示祝贺:“值此……会议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会议表示祝贺。并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贡献。”这次会议(D)‎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B.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讨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D.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解析】与A、B、C、D四个选项相关联的会议分别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万隆会议、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本题容易误选B项,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万隆会议不可能有拉丁美洲国家代表参加,故选D。‎ ‎16.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的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的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A)‎ A.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的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17.《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民主传统》的作者J.T.罗伯兹说,西方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雅典民主都臭名昭著。苏格拉底说,雅典民主掌握在无知的群氓而不是贤人手中。柏拉图将政权分为五个类型,民主制仅好于暴君制,连寡头制都不如,他认为普通人没有能力管理国家。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民主作为平民政体“包含着专制君主的特质”,“不能算是一个政体”。材料主要表明(D)‎ A.现代民主是在雅典民主基础上发展而来 B.雅典民主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质差不多 C.雅典民主是狭隘的、少数人的当家作主 D.西方有反民主政治的精英主义思想传统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雅典民主掌握在无知的群氓而不是贤人手中”“普通人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包含着专制君主的特质”(指“多数人的暴政”),可知雅典民主臭名昭著主要是因为其实行的直接民主有弊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反对简单的、泛滥的直接民主,持强烈的政治精英主义思想,所以D项正确。A项中现代民主与雅典民主的关系材料没有涉及;B项理解有误;C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要答题方向。‎ ‎18.《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规定:“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D)‎ A.强调公正至上 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限制权力滥用 ‎19.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最早致力于航海事业的是葡萄牙人,但“发现美洲”、取得突破是在西班牙人支助下取得的。这主要是因为(D)‎ A.西班牙航海的地理位置比葡萄牙好 B.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相信地圆学说 C.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请求资助时遭到拒绝 D.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识方面比西班牙人先进 ‎【解析】葡萄牙人由于亨利王子的缘故而富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并较好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知识。他们也相信地圆学说,并正确地估计出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的,前往东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绕过非洲而不是横越大西洋,因此拒绝了哥伦布的计划。而哥伦布正是由于计算错误(大大缩小了大洋的实际宽度)才无所畏惧敢于往西航行,并因此说服西班牙的君臣支持他的航行。西班牙与葡萄牙均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都有利于航海,故排除A项。B、C两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葡萄牙人也相信地圆学说,而C项是由D项决定的。‎ ‎20.1895年恩格斯《〈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一文中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一论述表明(D)‎ A.历史评价易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干扰 B.历史叙述真实性易受时代因素影响 C.两次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作出贡献 D.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 ‎21.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A)‎ A.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B.电力技术的广泛运用 C.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D.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 ‎【解析】从材料中“福特的创新是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可知,福特式“创新”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集中生产的垄断组织出现,故A项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时间不符,“标准化生产开始出现”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22.1947年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这一咨文表明(C)‎ 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美苏两极格局已经正式形成 C.希腊、土耳其政府需要援助 D.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再现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其背景是:二战后希腊和土耳其的共产党势力增强,英国担心两国落入苏联之手,英国因经济困难,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政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希望美国接过重任,援助两国,故C项正确。拉开了“冷战”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则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北约与华约的成立;杜鲁门主义突破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影响,表明要在全世界进行扩张,故A、B、D三项错误。‎ ‎23.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中法建交得以实现的历史背景是(C)‎ A.法国在亚洲影响力上升 B.法国奉行“一个中国”的原则 C.应对世界霸权主义挑战 D.欧共体建立,法国推行独立自主外交 ‎24.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与欧共体龃龉不断。她在欧共体都柏林首脑会议上,“将欧共体的预算称作偷窃英国国库的凶恶强盗”。2016年6月,英国举行全民公投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 A.一体化的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发加快 C.英国加强外交自主欲脱离北约控制 D.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的外交事务 第Ⅰ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D C D C D B A C B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C D A D D D D A C C A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22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是中国封建租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宋会要》说:“乞令两淮州县,取民户见输之课,计其多寡,分画疆畎,而立契券,随亩增租,以其余给与佃人,庶革广占之患,从之。”宋代的佃户,租约满期,交租完毕,佃户可以另行租种别的地主的田地,有的还可以“或习学末作”甚至“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二、三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宋代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生产落后的地区,较多的实行着劳役地租,而在生产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间有折钱收租的。当然这仅是个别的现象,普遍通行的却是实物地租,实物地租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摘编自关履权《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永佃制已经开始在民间得以普遍流行,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永佃制主要体现为民间习惯法规范的创设和实践,官方通过法律对此制的调整直至清雍正年间才逐渐展开。就对明代永佃制的考察结果来看,民间已存在大量证明永佃关系成立的租佃契约。其中,万历、天启年间刊刻的《万书萃宝》《学海群玉》《增补素翁指掌杂字全集》等书对反映永佃关系的契约格式有着相对详细的记载。具体而言,佃户在不拖欠地租的前提下,具有永久耕作和自由退佃的权利,田主无权随意撤佃;同时,佃户缴纳定额地租,“倘遇丰荒,租谷不得增减”;另外,有些田主或会收取押租。而对于元代已经萌生的“一田二主”之现象,明代逐渐盛行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土地转租之情形尤其居多,甚至还出现“一田多主”的现象。‎ ‎——张亮、杨清望《民国时期永佃制的结构与功能新探》‎ 材料三 中共中央1982年1号文件明确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的新形式”。说它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是因为从整体来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仍然归集体所有,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说它是“新形式”,是因为它冲破了旧的模式。首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凡是能一家一户经营的,就一家一户经营,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在农村的社会化生产中,又有许多事情是仅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办不了的,例如兴修水利设施、大型农业机械的购置、大型科研项目的组织等等,这就需要加强“统一经营”的作用。统一经营并不削弱家庭承包的自主权,而将为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有助于发展集体经济。其次,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联产计酬,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就纠正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真正贯彻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顾晓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8分)‎ ‎ 历史背景:宋朝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频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4分,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弱化;地租形态多样化。(4分,任答两点即可) ‎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的租佃制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__明清盛行永佃制、定额地租制、押租制、转租制(一田二主和“一田多主”)。(6分,任答三点即可)__‎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明清时期永佃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异同?(8分)‎ ‎ 同:实质都是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作用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4分)‎ 异:前者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产物;后者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产物。(4分) ‎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1年克伦威尔政府颁布《航海条例》。该条例规定:“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作为事实上的海上霸主,荷兰是不会轻易接受英国的公然挑衅的,在1652年5月,双方舰队在多佛尔海峡发生冲突,7月8日,英国向荷兰宣战,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了。1663年、1672年、1692年英国又先后颁布法令,旨在垄断殖民地贸易、阻止殖民地工业的发展。英国还垄断了殖民地的进口市场。北美殖民地主要从英国进口制成品和工业品,如英国议会1663年颁布的法令禁止任何欧洲国家的货物输入殖民地,除非这些货物首先运抵英国港口,在那里交纳税款后方可由英国(包括殖民地)建造的并由英国水手驾驶的船只运入殖民地。1696年的《航海条例》除重申以前诸条例的主要内容外,又授予殖民地官吏搜查各个船只的权利,至于“列举商品”也屡有增添。‎ ‎——王中宝《试论17世纪航海条例对英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为了防止外国谷物倾销,继续保持战时缺粮和通货膨胀造成的粮食高价,土地贵族把持的议会通过了新的《谷物法》。1815年《谷物法》规定,只要国内小麦价格每夸特在80先令以下,完全禁止外国谷物进口。1838年9月,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成立了反谷物法协会。次年1月,来自36个主要城市、代表五十万反谷物法分子的人们云集曼彻斯特,科布登在这次会上提出了联合行动的计划。3月,反谷物法同盟正式成立。1845年秋天开始了为期三年之久的爱尔兰马铃薯大灾荒,千百万爱尔兰人流离失所。10月中旬英国首相庇尔在一封信中说:防止全国饥馑最有效的办法是消除对进口的一切障碍。10月底,庇尔召开内阁会议,建议立即暂停执行谷物法并召开议会。1846年6月24日上议院三读通过法案。至此,谷物法成为历史陈迹。……1849年,航海条例继而废除。‎ ‎——摘自张云宜《评1846年英国谷物法的废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颁布一系列《航海条例》的历史背景。(6分)‎ ‎__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展开了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霸权的斗争;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海上贸易;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鼓励发展本国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6分,任答三点即可)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8分)‎ ‎__沉重打击了土地贵族势力;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顺应工业革命的要求,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降低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8分,任答四点即可)__‎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航海条例》和《谷物法》的颁布与废除说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__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或由贸易保护主义转向自由贸易)。(4分)__‎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是一部描绘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白鹿原是陕西西安周边滋水县的一个小山村,村子里住着白、鹿两大家族,白嘉轩、鹿子霖为族长之位长期争斗不休。“皇帝失了龙庭”后,县城警察四处剪人辫子,张榜公示禁止缠足,白鹿原陷入恐慌。十多年后,蒋介石的北伐波及滋水,白鹿两姓许多后生加入国共两党,长工黑娃带头成立了“白鹿原农民协会”,批斗两大地主白嘉轩、鹿子霖。很快,南方传来消息,蒋介石铡了许多共产党,黑娃逃匿山中。鹿子霖之子鹿兆鹏辗转到了陕北根据地,并在中条山抗战中因功被提拔为八路军团长。1949年5月,鹿兆鹏回到滋水县策动起义成功,滋水县解放。‎ 结合晚清民国的相关史实,从上述小说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材料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评分标准:‎ ‎4分 ‎3分 ‎2分 ‎1分 ‎(1)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 情节提取于小说,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历史现象属于该时代 只符合三项要求的二个 只符合三项要求的一个 ‎(2)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不够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缺少,表述不准确 ‎(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 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较全面合理 评价不够全面合理 ‎(4)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 ‎—‎ ‎—‎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一致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部分一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