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历史第六次月考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衡阳八中2017届高三历史第六次月考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衡阳市八中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唐卓然 审题人:龙国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注意事项: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涂黑。‎ ‎1、有学者在对中国古代政治进行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这种政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而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制度设计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A、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王权 C、维护中央集权制 D、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唐律规定: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罗马法规定: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由此可见 A、唐律能有效防范谋反事件 B、西方法律比中国宽松灵活 C、罗马法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D、法律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 ‎3、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与宋代实行官、职与差遣分离的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上述现象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 B、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 D、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4、克利斯提尼时期,开始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 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这一做法 A、兼顾了平原、山地、海岸三派的利益 B、有利于减轻平民疾苦、缓和社会矛盾 C、为工商业奴隶主开始掌权准备了条件 D、基本铲除了旧的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5、罗马不允许相距甚远的城市选举代表到罗马参政;投票只在罗马进行,边远地区的人民也很少肯到罗马投票;罗马也从未允许外省选代表到罗马参加公民大会或进入贵族院。材料反映出 A、古代罗马交通的落后 B、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C、共和国衰落的必然 D、奴隶制民主的局限 ‎6、西方史学界将“始于康熙平三藩的1681年,止于乾隆退位的1795年之间的历史”称为“High Qing”。下列可为这一观点提供的依据是 A、学术文化全面繁荣,科技成就领先西方国家 B、对外交往空前频繁,中外文化交流渐入佳境 C、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大一统国家进一步巩固 D、中小市镇向边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7、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A、 教权演变 B、 王权演变 C、 经济演变 D、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8、1911年6月,梁启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革命论,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甚。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党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人心理尽趋于革命亦宜。”材料反映了 A、梁启超主张由改良转向革命 B、民主共和思想广泛推动革命进入高潮 C、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宪政转型 D、清政府倒行逆施客观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 ‎9、“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 B、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折 C、策应中央革命根据地 D、促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10、2016年6月,中国外长王毅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上谈及近期南海问题时指出,二战期间,日本侵占南沙群岛;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开罗宣言等国际条约依法、公开地收复了南沙群岛,“中国和美国当时是盟友,中国军队当时是坐着美国的军舰收复南沙群岛的,这一点美国朋友应该非常清楚。”王毅谈话的主要意图是 A、批评美日非法干涉南海问题 B、中美合作共同维护南海和平 C、论证中国南海主权的合法性 D、再次结成中美同盟反击日本 ‎11、受“脱欧公投”的影响,英国首相卡梅伦于2016年7月13日前往白金汉宫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递交辞呈。为了研究英国的首相制度,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给出了与之相关的图示。该图反映出近代英国 ‎ A、内阁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 B、国家机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C、英王受到内阁及首相的监督 D、责任内阁制日益发展 ‎12、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不承认二战后的欧洲边界和民主德国,除苏联外不与任何同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外交关系,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C、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B、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C、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D、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14、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B、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世界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D、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15、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一书中说:“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步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谢和耐是外国人,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所以他的描述不合实情 B、宋代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国力强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D、中国在宋代已经启动近代化进程 ‎16、“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著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简称。“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它们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有独特的魅力。与传统文学描写的对象——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或鬼怪神魔不同的是,商贩、走卒、屠夫、工匠、和尚、游民、歹徒、无赖、鸨母、妓女等人物形象成为“三言二拍”中的主角。这一变化反映 A、明后期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提高 B、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明末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17、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禁止本国报纸派记者采访战争过程,也拒绝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政府则启动了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本国的开战立场和战争的正当性,允许外国记者随军采访和外国武官随军观战,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评。清政府这一做法实质上是 A、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B、专制体制加强对信息的管控 C、担心西方列强的干涉 D、未认识到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18、“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B、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C、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9、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从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取消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B 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20、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曾指出“无工商则农困塞……本对末而言,犹言原委,义有先后而无轻重。”“鄙人但望发展中国地利物产,供实业之用耳。”张謇的这一认识 A、认为工商先行才能活跃经济 B、主张牺牲农业以发展商业 C、体现了其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D、从新视角肯定了农业的作用 ‎21、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A、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工作重心的转移 D、外交政策的调整 ‎22、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B、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C、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3、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24、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己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B、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C、欧洲一体化 D、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Ⅱ卷 注意事项: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3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框内。‎ ‎25、社会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16~18世纪,英国出现了自然经济瓦解、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的历史巨变,重商主义走向全盛。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1776年,他的《国富论》的出版是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高峰。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国内出现了市场失灵和社会问题,国外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于20世纪初期形成重重危机。20世纪前期,英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危机的时代,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形成第二次大变革。20世纪70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1997年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12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经济政策的几次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26、“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不定的名称,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演变过程。下列表格反映的就是我国在不同时期对“西方”的不同称呼和概念的界定。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说明: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别分析变化原因。)(12分)‎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武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是指塔里木盆地及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辖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加“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五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清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 西方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27、【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 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 材料二 “现在立宪各国,没有不是立法机关兼有监督权限的,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 ‎“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人民为一国之主,官吏不过为人民之仆,当受人民之监督制裁也。” ‎ ‎——摘自《孙中山全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7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监察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的监察制度与孙中山的监察思想有何本质不同。(8分)‎ 衡阳市八中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历 史 答 案 ‎1~24:BCDDB CBDBC BDABBBBCCD CCCC ‎25、(1)16世纪以来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 ‎ ①16~18世纪,重商主义走向全盛;②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出现;③20世纪前期,英国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④1979年起,英国“重返”自由经济;⑤1997年,工党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每点1分,共5分)。‎ ‎16世纪以来英国经济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重商主义走向全盛的原因:自然经济瓦解,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建立。 (2分)‎ ‎②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的原因:英国首先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2分)‎ ‎③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管控。(2分)‎ ‎④英国“重返”自由经济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危机,经济发展出现滞胀,大规模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困难;(2分)‎ ‎⑤工党提出“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原因:自由主义对经济的发展作用有限,其他政党开始上台执政并提出新的政策。(2分)‎ ‎(2)政治制度创新: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总统共和制。(2分)‎ 经济体制创新: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 影响:确立和保障了民主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每点2分,共6分)‎ ‎26、(需要指出两点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西域”向“西洋”“西方”变化,从陆路交通到达范围到海洋交通到达范围。原因:科技进步;海陆交通发展和畅通;国力强盛;同诸国商贸文化友好往来。‎ ‎(2)“西域”“西洋”从单纯指地理上对外族国家与地区的称呼,到近现代具有综合意义的“西方”。原因:古代中国受“中国中心”思想的影响比较大。(2分)近代后,伴随同西方国家的交往,将其视为与诸多华夏文明并立的参照国家,反映了中国对外来文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变化。‎ ‎(3)经历了地理——政治——文化概念的历程,“西方”的内涵不断丰富。()原因:伴随生产力水平提高、时代发展,世界整体性增强,中外交往逐渐深入。‎ ‎27、(1)特点:①机构众多;②监察严密,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③有立法的保障;④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⑤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任答三点给6分,答满四点给7分)‎ ‎(2)特点:监察独立的思想;人民监督的思想。‎ 不同:明代的监察制度主要是维护中央集权封建专制统治;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主要是防止独裁与腐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