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 有关图中a、b、c、d四点海拔的比较,正确的是
A. b>a>c>d B. b>a>c=d
C. b>d=c>a D. b>d>c>a
2. 图中河流的主汛期,最不可能在
A. 12月至次年2月 B. 3至5月
C. 6至8月 D. 9至11月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等高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海拔高度ad>c>a,只有D对。
【2题详解】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为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河流进入枯水期,故选项A最不可能形成汛期。6至8月,南半球为冬季,该地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河流进入主汛期,故C排除,BD降水介于中间,可排除。
下图示意我国西部某区域水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有关两河流域流经地区的说法最可能是
A. 该地区河道弯曲,可推知地势平坦开阔
B.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由东南流向西北
C. 该地地质构造既有断层也有褶皱
D. 实施河流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是发电和航运
4. 计划在MN之间修建一条公路, 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则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 C 4. C
【解析】
【3题详解】
河流分布在山谷中,两个相临河流间是山脊,是褶皱构造形成。瀑布出现在陡崖处,是断层构造形成。该地区河道弯曲,可推知该地地质构造既有断层也有褶皱,C对。河道弯曲可能是受山脉地形影响,A错。根据水系形态,由支流汇入干流,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B错。西部地区实施河流综合开发的主要措施是发电和防洪,D错。
【4题详解】
计划在MN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假设所经河流的水文和地质状况都相同,山区修路原则是尽量少穿越等高线,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方案中乙线路基本沿等高线修建,则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乙,B对。A、C、D错。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读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图(P点对应时间预测在2045年前后),完成下列各题。
5. 导致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医疗生活水平 B. 人口政策
C. 交通条件 D. 人口流动
6. 下列措施能有效缓解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是
A. 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B. 控制老年人口数量
C. 接受外来移民 D. 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答案】5. D 6.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转变模型”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5题详解】
P点之前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P点之后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农村重。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就业,造成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故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缩小,青壮年回乡务工创业的增多,故造成差异的主要是人口流动。
【6题详解】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经济收入的提高是吸引人口迁移的重要拉力因素,所以能有效缓解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措施是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故A正确。人的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现象,题中控制老年人口的数量即减小老年人口数量,不能缓解老龄化压力,不可行,B错。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可以采取延长退休年龄,接受外来移民,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如果完全放开接受外来移民,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如果是政府实施的补助行为,会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现在很多的青壮年是80后、90后、在家务农的时间较短,短时期对其的吸引力不大,故D不可行。
【点睛】
一个封闭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主要由出生、死亡两大人口变动决定,但对一个开放地区来说,其人口老龄化则要受出生、死亡和迁移三大人口变动的综合作用.
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箭头为图示区域全年正午太阳来向(遮蔽区范围随季节有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A. 北纬45°附近 B. 南纬45°附近
C. 北纬20°附近 D. 南纬20°附近
8.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为河流右岸 B. 河流自东向西流
C. 遮蔽区最大在1月 D. 遮蔽区最大在7月
【答案】7. B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全年太阳光照都是从北方照射过来,所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只有B符合条件。答案选B。
【8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是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是侵蚀岸,右岸是堆积岸,图中的乙地是堆积岸,即北岸是堆积岸,甲地是侵蚀岸,即位于河流的左岸,A错;可知该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向西流,B正确。遮蔽区最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即6月22日左右。C和D错。
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经济河流” 发源于通达性较差的上游城市,向通达性较好、联系程度强的中下游城市流动,最终汇入通达性更强的下游城市。下图为某年东北地区流域型城市空间格局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位于流域型城市上游的城市
A. 所在地区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B. 多为下游城市提供劳动力
C.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D. 所在地区水质清洁
10. 图中各城市
A. 哈尔滨“流域范围”最大,“流域范围”内各城市间联系最紧密
B. 长春“流域范围”最小,“流域范围”内各城市间联系最紧密
C. 沈阳位于河流下游,水运最发达
D. 大连虽距各“流域范围”内其他主要城市较远,但与其他城市联系密切
11. 在城市流域中,下列关于“河流”流动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吉林→长春→沈阳 B. 抚顺→沈阳→哈尔滨
C. 大连→沈阳→长春 D. 哈尔滨→长春→吉林
【答案】9. B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在“流域型城市”概念中,上游城市并不等同于河流上游的城市,因此其海拔不一定高,水质不一定清洁;上游城市一般规模较小,以初级农矿产品开采和加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下游城市,劳动力流向下游城市;大量开采和加工初级农矿产品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B正确,A、C、D错误。
【10题详解】
在流域型城市中,各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不能依据城市间的距离和“流域范围”来判断,而是要依据城市间人、财、物的流动程度来判断:沈阳“流域范围”不是以河流划分的,所以并非位于河流下游;大连虽然距各“流域范围内地主要城市较远,但其扼守东北地区的出
海通道,在城市流域中处于重要位置,与其他城市联系十分密切。故D正确。
【11题详解】
根据各城市在流域中的干支流位置可以判断“河流”的流动方向为吉林一长春一沈阳,故A正确。
【点睛】本题解答时注意对“流域型城市”概念的理解,强调“流域范围”不是以河流划分的。
反照率指对某表面而言的总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地表反照率是反映地表对太阳短波辐射反射特性的物理参量。下图为1980—2012年格陵兰地区7月地表反照率距平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气候变冷
③冰川融化加剧 ④冰川面积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3. 分析“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可知,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有
①可以大面积种植热带作物
②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
③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下降
④北部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2. B 13.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大陆冰川减少,高纬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2题详解】
“格陵兰反照率变化”出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其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全球变暖,格陵兰地区的冰川消融加快,地表冰雪减少,反射率下降。故B正确,其余选项排除。
【13题详解】
西伯利亚地区为高纬地区,全球变暖导致这里的热量条件方式变化,森林带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北部因北冰洋极冰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及陆上融雪量激增后导致入海水量上涨都导致海岸线位置向南退缩, 故②④正确,选D。虽然热量有所增加,但还不能达到热带作物的热量条件。热量增加后,高山上林带上限位置会上升,故①③错。
在我国东部某城市小区建设过程中,工人在绿化区地下铺设了一些装置(如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 在地下铺设该装置的直接作用是
A. 防震减灾 B. 娱乐休闲
C. 加固地基 D. 回收雨水
15. 如果在该城市各小区和公园推广该工程项目,其主要效益有
①减轻地震危害 ②丰富居民生活 ③延长楼房寿命
④增加雨水下渗量 ⑤缓解城市内涝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装置安装在绿化区的地下,不可能是为了娱乐休闲,B错;防震减灾的装置应该放在建筑物内,A错;加固地基的装置应放在建筑物的底部,C错;该装置应是雨水回收装置。故D正确。
【15题详解】
如今,城市地面硬化现象严重,我国不少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完善,地下雨水回收装置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地面径流,缓解城市内涝现象,故D正确。据前面分析可知不是为了减轻地震危害,也不是为了丰富居民生活,更不是为了延长楼房寿命,故①②③错。
地幔中的岩浆在某个固定位置上具有强烈上升的趋势,称之为“热点”。当板块薄弱点经过热点时形成火山喷发,称为热点火山。随着板块移动,热点火山在板块表面留下一连串火山锥(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下列时段板块移动速度最慢的是
A. 距今60—100百万年 B. 距今100—120百万年
C. 距今120—140百万年 D. 距今140—160百万
17. 图中热点位于甲点的
A. 东南方向 B. 东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18. 由岛链的分布可知,此板块的运动方向为
A. 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 先往正南再往东南
C. 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 先往东南再往正南
【答案】16. A 17. D 18. B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速度=距离除以时间,从图中可以看出距今60 -100百万年时间是其他三个的两倍,但是火山锥的距离远小于其他三个的两倍,所以速度最慢,A正确。
【1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热点在距今20百万年火山锥附近,再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知热点位于甲点的西北方向。 D对。
【18题详解】
从图中时间的先后顺序可知板块的运动方向为先往正南再往东南。B正确。
读我国浙江某山地A、B、C三点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A、B、C之间地形成因是
A. 背斜成山 B. 背斜成谷
C. 向斜成山 D. 向斜成谷
20. A、B、C之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力堆积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流水溶蚀作用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依据海拔可以判断出A、B、C之间的地形是山谷;根据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可以看出B处岩层埋藏岩层海拔约250mm,A处岩层埋藏岩层海拔约100mm,C处岩层埋藏岩层海拔约200mm(地表海拔减去埋深),因此B处岩层相对向上拱起,A、B、C
之间的地质构造是背斜。故B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背、向斜的判定,利用地表海拔和埋深计算出A、B、C三处岩层海拔即可。
【20题详解】
浙江地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多低山丘陵,因此流水侵蚀作用强;流水溶蚀作用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故C正确。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 北多南少 B. 东多西少
C. 西南地区最多 D. 西北地区最少
22.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
A. 离海远近 B. 地形地貌
C. 文化习俗 D. 农耕文明
【答案】21. C 22. A
【解析】
试题分析:
【21题详解】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所以C正确。
【22题详解】
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
考点:区域的含义
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下图示意1950—2010年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及其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中国大陆沿海岸线总长度减少最明显的时段为
A. 1960—1970年 B. 1970—1980年
C. 1980—1990年 D. 1990—2000年
24. 导致自然岸线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海水侵蚀增强
C. 海湾岸线开发 D. 流域植被破坏
【答案】23. A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海岸线分为自然岸线与人工岸线,1960~1970年自然岸线长度明显减少,但自然岸线比例基本不变,说明人工岸线也同步明显减少,所以中国大陆沿海岸线总长度减少最明显的时段为1960~1970年。
【24题详解】
由于我国海湾岸线开发速度加快,人工海岸增多,导致我国自然岸线比例变化不断下降。
读我国某地某年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该地可能位于
A. 东南沿海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华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26. 该年我国最有可能出现
A. 南涝北旱 B. 北涝南旱 C. 南北皆旱 D. 南北皆涝
27. 该地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是
A. 河流谷地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地”
B. 热量充足,可以种植亚热带作物
C. 温带季风气候,冬小麦不能越冬
D. 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但春旱严重
【答案】25. C 26. A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位置可以根据气温和降水来确定。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最冷月气温在0°C以下,应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AB可排除。由于该地最冷月气温约在-5°C左右,可排除东北地区,故只能选C。
【26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1月至4月中旬一直未下雨,且气温在逐步回升,蒸发旺盛,故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由此可推出我国北方出现了旱灾,可把BD排除;受夏季风势力强弱的影响,不可能南方和北方同时进入旱灾,故C错,答案选A。
【27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不能种植亚热带作物,故B错;当地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主要是冬小麦,故C错;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故D错;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都被称为我国的黄土地,尤其是华北平原是由于河流携带的黄土的泥沙沉积而成,故A正确。
读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北京市常住人口
A. 阶段一到阶段三,北京市的户籍人口数量减少
B. 阶段二,外来人口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
C. 阶段二,北京市的自然增长率减少
D. 阶段一到阶段三,北京市人口的老龄化逐渐严重
29. 有关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情况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阶段二,人口增长变化主要是大量外地学生入京读书引起
B. 阶段三的人口增长变化,说明北京市经济有所衰退
C. 阶段二,房价上涨;阶段三,房价下跌
D. 三个阶段的人口的增长变化情况,对城市教育资源产生压力
【答案】28. B 29. D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北京市的户籍人口比重大幅增加,说明其数量增加,故A项错误;图中数据没法推断出北京市的自然增长率和老龄化的情况,故C、D项错误;阶段二,外来人口比重较高与户籍人口比重,说明外来人口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故B项正确。
【29题详解】
20 世纪的 80 年代至 90 年代,北京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故A项错误;20世纪 90 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比重减少,并不能说明北京市的经济衰退,故B项错误;20 世纪 80年代以来,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市,房屋的需求增加,可能抬高房价,加重城市负担,使城市化问题更突出,故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名师点睛】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
人口问题表现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策
发展中国家 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儿人口比重过大等问题 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加剧 劳动力不足、兵员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风蚀坑通常指植被覆盖的固态沙丘或者平坦草地受风吹蚀而形成的凹地、槽和洼地。读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30. 下列条件中最有利于风蚀作用的是
A. 盛行风风速大 B. 地表坡度大
C. 土壤颗粒大 D. 植被覆盖率低
31.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雅丹地貌的形成:“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风力侵蚀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B. 风力搬运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唯一原因
C. 雅丹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D. 雅丹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是风力和流水作用
【答案】30. D 31.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30题详解】
结合风洞实验中植被覆盖度与土壤风蚀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风蚀量越小;风速越大,但植被覆盖率高时,“风蚀量”依旧很小,风速小时,植被覆盖率低,“风蚀量”
依旧很大,故影响“风蚀量”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度”。D正确,其余选项排除。
【31题详解】
“浍其崖岸,馀溜风吹,稍成龙形”,其含义是先有水的荡蚀,后有风的吹蚀,其形状似龙。从描述中的“浍”“溜”和“风”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成因既有流水作用也有风力作用,故D正确。
渔场是指鱼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密集经过或滞游的具有捕捞价值的水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渔业产量的重心常用来描述渔场时空位置的变动状况。下图是2014年12月—2015年7月中东大西洋中部海域(非洲西海岸)中上层鱼类中心渔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2. 图示时段该中心渔场位置变化的特点是
A. 随经度变化幅度较大
B. 月变化特征明显
C. 随时间先向北后向南
D. 南北向变化幅度较小
33. 导致该渔场中心位置变化的原因是
A. 冬半年,偏北风强劲南下,形成的上升流南下
B. 夏半年,偏南风强劲北上,推动加那利下降流北上
C. 冬半年,几内亚湾暖流增强,推动加那利上升流南下
D. 夏半年,东北信风势力增强,形成的下降流北上
【答案】32. B 33.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渔场的成因。
【32题详解】
图中显示渔场的经度变化大约为10 纬度变化大约为3.50,
经度变化幅度较小,南北变化幅度较大,故A、D错。图片显示为北纬度,12月----次年4月向南移,4月---7月向北移。故C错。图片显示每月渔场的位置均有改变。故B正确。
【33题详解】
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至几内亚湾,称为几内亚湾暖流。夏半年,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吹拂海水向东流动。因此,夏季几内亚湾暖流增强,故A错。中低纬大陆西岸由于离岸信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故B、D错。冬半年,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大陆西岸离岸东北信风南移,导致上升流南下。
下图为大西洋西部某岛屿略图,该岛人口约2000人;气候寒湿,为纯牧业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
A. 淡水枯竭 B. 酸雨危害 C. 臭氧层破坏 D. 气候变暖
35. 该岛发展耕作业的制约条件主要是
A. 劳动力过少 B. 热量过低 C. 地表过湿 D. 地势过低
36. 近十几年来,岛屿上生物种类呈快速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 岛屿封闭 B. 地形单调 C. 降水过多 D. 人类破坏
【答案】34. D 35. B 36. D
【解析】
【34题详解】
该岛受海洋影响深刻,气候寒湿,淡水资源丰富,故A排除;地域狭小,缺乏现代工业,受酸雨危害程度低,故B
排除;臭氧层破坏对两极地区及青藏地区影响深刻,使这些地方形成臭氧空洞,而对该岛影响较小,故C错;岛屿周边地势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使岛屿面积减小,居住环境受限,故气候变暖是该岛居民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故D正确。
【35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该岛气候寒湿,发展种植业热量不足,故B正确。其它因素也是限制性因素,但不是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故ACD可排除。
【36题详解】
近十几年来,岛屿的地形、封闭性及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而生物种类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只能是人类破坏。故答案选D。
大高加索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43°21′N,42°26′E)。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7. 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A. 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 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 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 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38. 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图中阴影部分)的分布类似于
A. B.
C. D.
【答案】37. B 38. C
【解析】
试题分析:
【37题详解】
根据大高加索山地理位置判定(43°21′N,42°26′E):该地位于温带地区,且在大陆内部,降水稀少,所以山麓地带的自然带(基带)类型应为温带草原带。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地形降水的增多,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拔继续增加,热量减少,便出现针叶林带。故选B。
【38题详解】
据材料知此山的垂直分异明显,山顶为积雪冰川带,西坡为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积雪量大;东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积雪量少,则雪线西侧比东侧低。故选C。
考点: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雪线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1)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2)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3)山势:雪线及以下: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4)坡向: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
读我国某城市外部形态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9. 该城市位于
A. 宁夏平原 B. 河套平原 C. 河西走廊 D. 华北平原
40. 该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
A. 铁路、河流 B. 河流、地形 C. 铁路、地形 D. 耕地、林地
41. 该城市夏季气温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A. 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
B. 深居内陆,大陆性强
C. 海拔高,光照强
D. 位于河谷,热量不易散失
【答案】39. D 40. B 41. A
【解析】
考查影响城市形态与气温的因素。
【39题详解】
该城市西北侧有黄河流经,且城区等高线小于200m,海拔低,是平原地形。故处于华北平原。故选D。
【40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城市外部形态沿河、沿地形平坦的地区伸展。故该城市外部形态主要受制于河流、地形。故选B。
【41题详解】
该城市夏季盛行东南风,城市东南部有丘陵地形,夏季城市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温偏高,故其原因可能是位于盛行风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较高。故选A。
下图中a为南半球某地一段纬线,M、N是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OM=ON,b为某经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2. 如果图中O地为12时,在国庆至春节期间,M、N点的移动方向是
A. M、N点先向西后向东
B. M、N点先向东后向西
C. M点先向西后向东,N点先向东后向西
D. M点先向东后向西,N点先向西后向东
43. 如果O地为零时,M点与O地重合,则该日
A. 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
B. 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
C. 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D. 当地日出正南方
【答案】42. C 43. D
【解析】
试题通过局部经纬网图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
【42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该纬线位于南半球,国庆节至春节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先向南移过了冬至日再向北移,O为12点,M、N之间为昼弧,先变长,达到最长后再变短,因此M点先向西移后向东移,N点先向东移后向西移,C正确。
【43题详解】
如果O地为零时,M点与O地重合,说明该日0点日出,出现极昼现象,当地日出正南方,D正确;太阳直射点可能往南移动也可能往北移动;该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点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琼州海峡是全国3大海峡之一,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长80公里,宽20至40公里,下图为琼州海峡海底等深线简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4. 关于图中海峡洋流流向和甲、乙两处水流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夏季:自东向西,甲乙
45. 关于琼州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壳断裂下陷海水入侵形成 B. 背斜顶部张裂外力侵蚀形成
C.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 D.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泎板块交界
【答案】44. C 45. A
【解析】
【44题详解】
该地区冬季风为东北风,夏季风为西南风,受到季风影响,琼州海峡的洋流流动方向为夏季自西向东流,冬季自东向西流。从甲乙两处的等深线的数值可以看出,甲处的海水深度大于乙处,说明甲处泥沙沉积量少是水流速度快的结果,所以甲处的水流速度大于乙处。故选C。
【45题详解】
琼州海峡位于亚欧板块内部,是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断陷的中部,由于地壳断裂导致雷州半岛与海南岛之间地块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式凹陷,后海平而上升海水淹没了凹陷,最终形成琼州海峡。故选A。
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立方米/秒)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6. 乙河位于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青藏高原地区
47. 下列有关三条河流说法正确的是
A. 以冰川融水补给的是甲河 B. 流量变化均随降水量而变化
C. 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是丙河 D. 流量年际变化最小的是乙河
【答案】46. B 47. D
【解析】
甲河流流量大,且7
月形成汛期,判断为我国南方地区的河流;乙河流流量最小,且夏季较大,而冬季出现断流,判断为西北地区的河流。丙河流流量较小,且夏季流量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有明显的双汛,符合东北地区河流特征。
【46题详解】
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河流的流量较小。乙河流流量最小,且夏季较大,而冬季出现断流,判断为西北地区的河流。故B正确。
【47题详解】
甲河流位于湿润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A错;乙位于干旱地区,降水少,故河流以冰川融水为补给,故B错;丙河流位于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故C错;由于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终年较少,年际变化小,故D正确。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抚养比和就业比历史变迁及展望
48. 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 1950—1960年 B. 1960—1970年 C. 2000—2010年 D. 2040—2050年
49. 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 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 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 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 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50. 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 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 ①③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48. B 49. B 50. D
【解析】
【48题详解】
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人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出生率高。“婴儿潮”较明显的年份是1960—1970年,B对。1950—1960年是抚养比上升时期,不太明显,A错。2000—2010年抚养比低,出生率应较低,C错。2040—2050年抚养比高,应是老龄化程度高,D错。
【49题详解】
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最少导致的,A错误。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B正确。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的,C错误。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剩余劳动力增多,D错误。
【50题详解】
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②对。计划生育是长期基本国策,不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①错。不能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③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重劳动力短缺问题,④错。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劳动力压力,⑤对。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⑥对。D对,A、B、C错。
点睛: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人口出生率高,抚养比高,主要是婴儿出生率高。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最少导致的。计划生育是长期基本国策。
二、综合题。
51.读巴基斯坦地形图和气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巴基斯坦的地形特点。
(2)比较卡拉奇和伊斯兰堡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简述全球变暖对巴基斯坦环境的主要影响。
【答案】(1)西部高原山地、东部平原;西北高东南低。
(2)差异:卡拉奇终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终年少雨;降水量季节变化小。(或伊斯兰堡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大,降水量季节变化大)
原因:卡拉奇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高,年变化较小,所以终年高温,气温年变化小;卡拉奇位于沿海,海拔低,冬季气温高;卡拉奇冬季受东北风影响,降水少;夏季地处西南风背风地带,降水终年较少。(或伊斯兰堡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大;伊斯兰堡位于内陆,海拔高;伊斯兰堡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大,气温低,降水少;伊斯兰堡地处西南风迎风地带,夏季多地形雨,年降水量大)
(3)蒸发量增加,干早、荒漠化加剧;导致季风变异,增加洪水风险;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巴基斯坦的地形为西部高原山地、东部平原,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2)
对比卡拉奇与伊斯兰堡气温降水图,可知降水量卡拉奇比伊斯兰堡少,卡拉奇是沿海城市,冬季受东北风影响,降水少,夏季西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即东偏),风向与海岸线交角小,地形起伏小且与风向一致不易形成降水,带来的降水不多;伊斯兰堡位于内陆地区,地处高原、山麓,多地形雨,夏季气温高,易产生对流雨或气旋雨,因而降水量较多。
(3)全球变暖对巴基斯坦环境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蒸发量增加、荒漠化加剧、季风环流活动异常、增加洪水风险、海面上升和沿海低地淹没等方面。
【考点定位】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气候类型的综合应用、全球气候变化。
【名师点睛】描述区域地形特征要从区域地貌类型及分布、地势倾斜、地势起伏大小方面综合分析;气候特征比较一般要从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变化;降水的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水热的组合状况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要结合具体区域,要考虑对沿海区域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对其他自然要素影响、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多方面。
52.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图(西部靠海)。
材料二 该区域部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农作物类型
生长习性
甜菜
喜温凉,主要分布于中温带
水稻
喜水热,主要分布于季风区
葡萄
喜光热,耐干旱,主要分布在北纬20°~52°之间及南纬30°~45°之间
棉花
喜光热,耐干旱,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图中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________。
A. 670m B.410m C.110m D.41m
(2)如果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由地形造成的,则该区域为________(南或北)半球。请说出该区域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自然原因。
(3)请简要分析图中L河段的水文特征。
(4)读材料二,如果要在该区域南部开阔平地发展农业,请你为当地农民从表中选择一种农作物,并分析该农业类型在此地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1) D
(2)南 该区域多地震,地质结构破碎;多山地,地形起伏大;冬季多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
(3)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出现于冬季(7月);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落差小,水流平缓。(任答4点)
(4)葡萄(或棉花)。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靠近灌溉水源。
【解析】
【详解】(1)根据等高线分布,甲地海拔为500~600n,乙地海拔为500~600m,两相对高度范围为0~100m,选项中只有41m符合。
(2)如果图中等温线的弯曲是由地形造成的,在山谷处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从图中可以看出等温线在山谷处是凸向南侧,所以该区域为南半球。根据经纬度,该区域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地质结构破碎;多山地,地势起伏大;冬季多雨,易多发滑坡、泥石流。
(3)L河段的水文特征可从径流量丰富程度、含沙量、结冰期、落差等方面回答。
(4)对照经纬度可知当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对照表格中农作物的生长条件,适宜葡萄或棉花种植;据前面分析,该农业类型在此地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
53.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3)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4)说明乙自然带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5)非洲南部丁自然带分布纬度低于35゜的原因是 。
(6)乙、丙气候成因有何差异?
【答案】(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纬度地带性 热量
(4)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5)海陆分布
(6)乙地为刚果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丙地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且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
【解析】
【详解】(1)乙地为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根据提示“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来说明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气候和地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和植被等。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根据图2中甲乙两地气温、降水图,可知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读图,从甲地到丁地自然带类型随着纬度更替,反映的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规律,也叫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
(4)图中甲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形成了热带草原带。所以该自然带未横穿大陆。
(5)丁自然带是地中海气候对应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于南纬35°在非洲是海洋,没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纬度在非洲低于35°。
(6)因为丙地与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都是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为刚果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和暖流的影响,形成高温多雨热带雨林气候,所以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点睛】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根据区域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带类型差异的原因。从植被、气候、水文、外力作用等方面,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
54.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表示三大岩石中的__________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内力或外力)作用。
(3)图中③箭头表示___________;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会导致④作用_________(增强或减弱),其对过程①会产生__________(增强或削弱)影响。
(4)图中甲、乙两处地质构造更适合修建隧道的是______________处。
【答案】 (1). 向斜 (2). 变质 (3). 内力 (4).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5). 增强 (6). 削弱 (7). 甲
【解析】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岩层下凹,其地质构造应是向斜。
(2)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都能转化为岩浆,而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而生成,故排除掉岩浆岩;该地位于地壳内部,经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质而成,c表示变质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3)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箭头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当岩浆活动释放出大量气体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其对太阳辐射会产生削弱影响。
(4)修建隧道适合在背斜,图中甲是背斜,乙是向斜,故更适合修建隧道的是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