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分值为100分。
第Ⅰ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
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据此可知周颂
A.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积极宣扬礼乐文化
C.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 D.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体现国土广大
4.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5.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才学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6.
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需议定后请示皇太后就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
A.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 D.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7.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
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
A.扩大了政权基础 B.摧毁了门阀政治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8.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A.分封制 B.中外朝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度
9.“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世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
二百八十万锭”。这反映了元代行省
A.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与都省相互制衡
C.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D.受到中书省节制
10.何晟铭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剧,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到秦朝当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回到唐朝任门下省官员,负责审议
C.回到清朝当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
D.回到汉朝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
11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防止了大臣专权
12.“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
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
A.统率百官独立施政 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
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 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
13.“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15.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有专家认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中“阶级的局限性”是指
A.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B.封建主义的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
17.有人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说明《资政新篇》
A.为中国民主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B.是农民革命斗争的产物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超前性 D.在当时有实施的可能性
18.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9.有人评论义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
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 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
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 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
20.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2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2.“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五卅运动
23.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影响纲领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中共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24.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地势险要,为革命斗争提供了便利条件B.创建了人民军队
C.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D.点燃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星星之火
25.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说明
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2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27.1935年起,蒋介石通过一些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反映了
A.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 B.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
C.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折 D.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
28.图下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画旨在
A.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B.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日
C.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 D.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29.下表是美国《纽约时报》对卢沟桥事变的部分报道(据2018年1月14日北华大学东亚中心副研究员赵文铎文章整理)据该表可推知
记述
出处
“日军发言人指出,南京政府将这场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明显为了恶化局势。既然南京政府采取敌对手段,那么中国中央政府就需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任。”
1937年7月12日,《纽约时报》《日军谴责南京政府》的报道
日本“
1937年7月13日,
政商界领袖支持内在中国的举动。日本官员坚持认为,和平有赖于南京同意在华北地区达成和平协议”。
《纽约时报》
日本人在广播中说,中日之间的所有麻烦的根本原因是由国民党推行的反日政策和中国人民统一意下培育出的反日情绪。
1937年8月1日, 《纽约时报》
A.国民政府采取了对日抵抗的政策 B.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
C.日本侵华是为了保护华北的利益 D.美国《纽约时报》立场比较客观
30.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某大报副刊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结果出现了不同的谜底:屈原(原子弹)和苏武(苏联出兵),周恩来则认为是“共工氏”(传说中的水神),还有人认为谜底是华佗(拖,意为牵制)这些不同的谜底说明
A.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功绩被忽视 B.国际援助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C.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D.人们对抗战胜利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31.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2.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宣言和口号,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排列是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③扶清灭洋④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3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伯承对某一军事行动后的战争形势进行展望:“东瞰合肥、南京,西逼武汉三镇,威胁敌人长江防线……”这一军事行动应为
A.百团大战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4.费孝通曾应邀为民国某杂志写了10篇文章,到了写封笔文章时,且不说读者,作者“感伤更深”:这个冬天,“长春无春,北平难平”……看不出歇手的影子。许多人曾鼓着勇气,对一些和平的曙光寄托过种种幻想,但是,“这些幻想,大多已成泡影,不留痕迹”。这篇封笔文章写于
A.1931年 B.1937年
C.1945年 D.1948年
35.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等联袂主演的史诗影片《太平轮·彼岸》于2015年7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故事讲述了1949年1月27日, “太平轮”
因未开夜航灯而被货船“建元轮”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解放战争走势已渐趋明朗
第Ⅱ卷(共3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4分)
(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3分)
3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 费正清这样看待北京:“北京的气势雄伟,布局对称,毫无疑问使它成为一切首都中最有气派的、没有一个西方的首都能这样的威严,清醒地构成君主专制政体的象征。”
材料二 电影«南京!南京!»在各大影院放映,引起巨大反响。201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1937南京记忆»,从不同视角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历史。
材料三
(1)清朝使君主专制政体的“威严”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是如何结束的?(2分)
(2)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请列举四件除了“南京大屠杀”之外与南京有关的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4分)
(3)材料三图一中会议的会址在哪个城市?这次会议有何意义?(2分)
(4)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二分析,为什么遵义被誉为“红色之城''、“转折之城”?(2分)
三、问答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1题,共10分。)
38.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近代曾经有过两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国共合作分别开始于哪一年?(2分)
(2)两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2分)
(4)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的什么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党确定这一方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5)请概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分)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1—35:BDCBA ADCDC DCBBC DCCAD DCCDA BCBAD DABDD
36.(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3分)
(2)制度变化:①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②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
(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3分)
37.(1)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1分);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清帝退位,君主专制统治结束。(1分)
(2)《南京条约>的签订;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保卫战;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等。(4分)(每点得1分,任答4点得4分)
(3)广州(1分)。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1分)
(4)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38.(1)1924年、1937年(2分)
(2)推翻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抗日。(2分)
(3)新三民主义。(2分)
(4)瓦窑堡会议;日本侵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分)
(5)从国内来说是中国人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从国际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