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
①大禹
②蔡伦
③商鞅
④李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国王的事迹中,能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是( )
①桀 ②汤 ③纣 ④周武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古人类遗址、黑陶、水稻、 磨制石器”, 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4.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
①甲骨文
②司母戊鼎
③人面鱼纹陶盆
④圆形方孔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我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 )
A.都江堰 B.八达岭长城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孔子的教育思想
6.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前后
相随,恒也。”他认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7.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史实。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情节,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缴税时用不同容量的“斗”
B.读书人在太学攻读儒家经典
C.各郡县均用小篆将告示写于纸上然后张贴
D.商人携带圆形方孔钱前往南海郡经商
8.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写道:“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图片说明春秋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
A.土地大面积开垦 B.牛耕的广泛推广
C.各个诸侯国进行改革 D.青铜器用于农耕
9.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统一思想 D.巩固封建统治
10.下图所示的线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这条线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首推( )
A.班超 B.张骞 C.霍去病 D.李冰
11.近年来热播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民最早开始吃上胡萝卜、黄瓜和大蒜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
12.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1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
共同点:
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与曹操有关
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
A.①④ B.③④⑤ C.⑤⑥ D.④⑥
1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间三国时期曹植的书房,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可认定其中错误的是( )
A.书桌上有纸和毛笔
B.墙上挂有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C.书桌上放着一盘葡萄
D.书架上有一本司马迁的《史记》
15.《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武王伐纣
②齐桓公称霸
③楚汉战争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学历史必须准确掌握“人时空事物”等要素,请找出下列史实回顾中正确的一项( )
A.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中国
B.蔡伦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D.陈胜发动大泽乡起义后率农民军攻人咸阳推翻了秦朝
17.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18.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19.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江南一些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④北方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中,某校把汉朝的名医华佗介绍给同学们,其主要原因是( )
A.他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B.他最早采用了全身麻醉手术法
C.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他撰写出《齐民要术》一书
21.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礼乐制度和分封制相辅相成,有利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B.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C.西周的历代统治者非常推崇礼乐制度
D.郡县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礼乐文明
2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二、非选择题
2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频繁,相互杀伐,为了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为了称雄诸侯,各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其中最彻底的,就要数商鞅变法了。
材料二 他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等等。
材料三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从材料一中你发现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什么?(用材料原文来回答)
(2)材料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
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②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3)材料三中的语言、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
(4)你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个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材料二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哪一年?
(2)为改变材料二中“天下战斗不休”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对策?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材料三反映的这个问题?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用你所学知识说说他们在思想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采取以上措施相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4)秦始皇的千秋功罪,历代皆有评说,然而盖棺已有两千多年,秦始皇到底是巩固统一的“千古一帝”,还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却始终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迄今不能定论。请思考后回答:对秦始皇为何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25.读图析史:
请回答: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
(2)根据形势图中的信息分别列举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各一例,你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3)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中学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下列历史人物的事迹中能体现出创新精神的有( )
①大禹
②蔡伦
③商鞅
④李冰。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点】尧舜禹的“禅让”;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商鞅变法;纸的发明和改进.
【分析】本题考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
【解答】①大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②蔡伦改进了造纸术、③商鞅开创性的进行了变革、④李冰开创性的修建了都江堰,均具有创新精神.
故选B.
2.下列国王的事迹中,能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是( )
①桀 ②汤 ③纣 ④周武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商朝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建立及疆域.
【分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君主的事迹.
【解答】题目给出的①桀、③纣是有名的暴君,他们的行为说明了“失民心者失天下”;②汤和④周武王是兴国之君,能从从正面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选D.
3.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古人类遗址、黑陶、水稻、 磨制石器”, 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考点】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
【解答】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
故选C.
4.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哪些历史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 )
①甲骨文
②司母戊鼎
③人面鱼纹陶盆
④圆形方孔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文字的演变;青铜器.
【分析】本题考查了商朝相关文物.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司母戊鼎是商朝著名的青铜器;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制作于原始社会;圆形方孔钱是秦始皇统一的货币.所以甲骨文和司母戊鼎都是商朝商朝时期的历史文物的历史文物.
故选A.
5.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我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 )
A.都江堰 B.八达岭长城
C.秦始皇陵兵马俑 D.孔子的教育思想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题考查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解答】题目给出的都江堰、八达岭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都有实物,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属于思想文化,没有实物,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故选D.
6.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前后相随,恒也。”他认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考点】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
【解答】材料中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词语,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正是春秋晚期老子的思想主张,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故选A.
7.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史实。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情节,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农民缴税时用不同容量的“斗”
B.读书人在太学攻读儒家经典
C.各郡县均用小篆将告示写于纸上然后张贴
D.商人携带圆形方孔钱前往南海郡经商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点.
【解答】选项ABC都不符合秦朝的历史史实.D、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故选D.
8.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写道:“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图片说明春秋经济迅速发展原因( )
A.土地大面积开垦 B.牛耕的广泛推广
C.各个诸侯国进行改革 D.青铜器用于农耕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牛耕的使用.
【解答】“从山西出土的青铜牛尊看,春秋后期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来从事劳动.”这主要指的是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牛耕.春秋经济迅速发展原因是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故选B.
9.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统一思想 D.巩固封建统治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和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知识点.
【解答】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的局面,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说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故选D.
10.下图所示的线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这条线路的开辟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首推( )
A.班超 B.张骞 C.霍去病 D.李冰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解答】题目图片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要贡献,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积极活动,西域各国也派使节来汉朝,后来西域各国都归附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至此,新疆地区归中央政权管辖,经过张骞的努力,形成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故选B.
11.近年来热播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民最早开始吃上胡萝卜、黄瓜和大蒜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丝绸之路的作用.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沿着汉朝开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冶铁、凿井、造纸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核桃、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食物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故选B.
12.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考点】东汉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史实.
【解答】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故选D.
13.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
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都与曹操有关
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
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
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
A.①④ B.③④⑤ C.⑤⑥ D.④⑥
【考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都与曹操有关,这两次战役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目的是夺取统治权,故战争的双方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⑥是错误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④是错误的.
故选C.
14.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间三国时期曹植的书房,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可认定其中错误的是( )
A.书桌上有纸和毛笔
B.墙上挂有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
C.书桌上放着一盘葡萄
D.书架上有一本司马迁的《史记》
【考点】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
【分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认识.
【解答】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曹丕建立魏国,结束于280年西晋灭吴.而王羲之是东晋(建立于317年)人,因而三国时期曹植的书房墙上挂有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与历史史实不符.
故选B.
15.《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史实有( )
①武王伐纣
②齐桓公称霸
③楚汉战争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司马迁与《史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史记》的相关知识.
【解答】《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据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在其时间范围内,而④发生在东汉末年,不合题意,排除④.
故选A.
16.学历史必须准确掌握“人时空事物”等要素,请找出下列史实回顾中正确的一项( )
A.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中国
B.蔡伦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D.陈胜发动大泽乡起义后率农民军攻人咸阳推翻了秦朝
【考点】官渡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重要的历史事件.
【解答】A.东汉初年佛教传人中国.错误,西汉末年佛教传人中国.
B
.蔡伦发明造纸术,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错误,蔡伦改进造纸术.
C.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确.
D.陈胜发动大泽乡起义后率农民军攻人咸阳推翻了秦朝.错误,刘邦率军攻入咸阳.
故选C.
17.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
①宋
②齐
③梁
④陈
⑤北魏
⑥东魏
⑦西魏
⑧北齐
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考点】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分析】本题考查南北朝.
【解答】依据所学,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因此⑤⑥⑦⑧⑨符合题意.
故选C.
18.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一词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迁移、杂居、互相通婚
B.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
C.各民族互相学习、补短扬长、共同发展
D.各族人民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考点】北方民族大融合.
【分析】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
【解答】A项,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是民族融合的表面现象,不是其本质含义,故A项错误.
B项,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但民族融合不是单方面的,汉化是让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中,属于单方面的活动,不是其本质含义.故B项错误.
C项,在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没有“华夷之别”,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一种相互融合.故C项正确.
D项,各民族人民共同进行压迫斗争是近代“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不是古代的民族融合的本质含义.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故选C.
19.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江南一些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④北方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分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答】依据所学,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另外江南地区战乱较少,江南一些统治者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也是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20.为响应国家关于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
的号召,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中,某校把汉朝的名医华佗介绍给同学们,其主要原因是( )
A.他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B.他最早采用了全身麻醉手术法
C.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他撰写出《齐民要术》一书
【考点】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华佗和张仲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华佗的医学成就.
【解答】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能强身健体.A符合题意.
故选A.
21.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了根基。下列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礼乐制度和分封制相辅相成,有利于巩固西周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B.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C.西周的历代统治者非常推崇礼乐制度
D.郡县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礼乐文明
【考点】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
【解答】秦朝开始实行郡县制,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故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郡县制和礼乐制构成了西周礼乐文明.
故选D.
22.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不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
【考点】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分析】本题考查西汉和匈奴的关系.
【解答】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多次大败匈奴.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频繁,相互杀伐,为了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为了称雄诸侯,各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其中最彻底的,就要数商鞅变法了。
材料二 他被任命为左庶长,以颁布《垦草令》为起端,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等等。
材料三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1)从材料一中你发现 “商鞅变法”的目标是什么?(用材料原文来回答)
(2)材料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请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措施。(用原文)
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②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
(3)材料三中的语言、姓氏改变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顺应了什么历史潮流?
(4)你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个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考点】春秋五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目的.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作用.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战乱频繁,相互杀伐,为了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为了称雄诸侯,各国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其中最彻底的,就要数商鞅变法了”可知,“商鞅变法”的目标是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为了称雄诸侯.
(2)据材料二“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小家庭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等等”可知,商鞅变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是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3)材料三中的语言、姓氏改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如变法与改革可以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
(1)避免被吞并的命运,为了称雄诸侯
(2)实行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3)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4)变法与改革可以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材料二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哪一年?
(2)为改变材料二中“天下战斗不休”的局面,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对策?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材料三反映的这个问题?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用你所学知识说说他们在思想文化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他们采取以上措施相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秦始皇的这一做法?
(4)秦始皇的千秋功罪,历代皆有评说,然而盖棺已有两千多年,秦始皇到底是巩固统一的“千古一帝”,还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却始终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迄今不能定论。请思考后回答:对秦始皇为何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的评价;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分析】(1)本题考查秦朝建立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郡县制和推恩令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的措施及其目的.
(4)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
【解答】(1)据所学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
(2)由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战斗不休”是因为分封制的缘故,所以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材料三“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可知,这反映了汉初诸侯王的实力很大,这对中央形成了威胁,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据所学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可知,“秦皇汉武”指的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们采取以上措施相同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采取这一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一措施过于残暴,摧残了思想及文化.
(4)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巩固统一的“千古一帝”
,这只是看到了秦始皇积极的一面,有人认为秦始皇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这只是看到了秦始皇消极的一面,这都是片面的,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既要看到历史人物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
故答案为:
(1)秦朝;公元前221年.
(2)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看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采取这一措施是必要的.但焚书坑儒这一措施过于残暴,摧残了思想及文化.
(4)否定秦始皇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肯定秦始皇只看到了积极的一面.
25.读图析史:
请回答: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写出两点即可)
(2)根据形势图中的信息分别列举春秋和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各一例,你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3)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考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
【分析】(1)本题考查春秋到战国的变化.
(2)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3)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解答】(1)据图A、图B看出,图A反映的是春秋形势图,B反映的是战国形势,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减少,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公元前632年,城濮大战中,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赵交战,齐派孙膑率军救赵,齐军在桂陵大败魏,这是桂陵之战;魏国在马陵遭到齐国的埋伏,此后,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这是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进行了长平之战,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所以,春秋:城濮之战;战国: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或即墨之战、长平之战、马陵之战等.战争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的减少,局部的统一,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促进了民族融合,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不断进行战争.
故答案为:
(1)诸侯国减少,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
(2)春秋:城濮之战;战国:长平之战;战争都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的减少,局部的统一,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促进了民族融合,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诸侯争霸.
2017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