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三)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届高三语文寒假作业(三)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综合测试(三)‎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词”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的。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只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和事物,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决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 ‎ 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王维的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穷则通”的理何在?字面上没有回答。但“渔歌入浦深”一句却把我们引向了对王维人生的无穷回想和感叹。王维的另外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引发我们想起人生的起伏高低,醒悟到人在低处(“水穷处”)时能“看”到高处(“云起时”),这就是“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一语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无穷“深”的意境,不也就让我们“通”达了吗!苏轼评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画,着墨无多,他的诗,言辞精炼,但其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却是无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最能表示王维诗画之令人“玩味无穷”的特点,在中国古典文艺中可以说得上是最突出的。当然,“玩味无穷”之味短或味长,这不仅决定于作品本身水平之高低,也决定于鉴赏者的文学修养之深浅。审美意识,原是作者与读者融合为一的产物。‎ ‎ (选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说”认为“象”本身并不美,而美应是突破了声色、言语等的局限,表现在“象 ‎ 外之意”“词外之情”。‎ B.“意象说”解释了美的深层内涵,这种深层内涵指的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和愉悦,需要我们 ‎ 从美的作品的背后去想象和玩味。‎ C.现实生活中的“凄凉”与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并不等同,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引发欣赏者一 ‎ 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 D.令人“玩味无穷”的美的作品一定有着无穷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但也要有一定艺术素养的读者 ‎ 观众才能体味其中的韵味。‎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 要读出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美感,就一定要明白诗句中“在场的东西”和诗句外“不在场 ‎ 的东西”,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B.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中,“山河在”与“草木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此时“无 ‎ 人”的凄凉、“国破”的悲怆。‎ C.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两句诗中,“渔歌入浦”是“在场的东西”,我们要玩味其中的美,‎ ‎ 就一定要看到王维的“穷通”之理。‎ D.中国古典文艺中,能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突出的就应算是王维的诗画,他的诗和画都是用 ‎ 有限的笔墨体现出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欣赏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要理解作品背后的人和事物、社会历史背景等,失去了这种背后无尽的 ‎ 联系之网,作品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B.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美的欣赏,都是一个从“象”到“象外”的深入过程,都是一个从感官娱乐、感性满 ‎ 足到精神上、思想上满足的过程。‎ C.所有“象”的母源的内涵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能否回归到母源,决定了我们能否拥有无穷的“玩味”,‎ ‎ 因此对“母源”的醒悟非常重要。‎ D.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其对现实人生的理解和思考,他的创作能否以小见大,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历史 ‎ 背景,这些都影响了其作品的美感。‎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有天晚上,北京顶银胡同停电。梅汝璈枯坐在家中吱吱作响的藤椅上。黑暗中他轻轻地哼起了清华学校早年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立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今天,梅汝璈的儿子梅小璈回忆自己的父亲时,一下就想到了这一幕。他对记者谈起父亲的晚年时,有些唏嘘。他用了这样一个形容词:“孤寂”。‎ ‎ 梅小璈说,虽然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尚不足花甲之年,可他心知肚明,属于他的那个“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的时代已经逝去了。新中国在学科建制上完全照搬“老大哥”苏联,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大学保留了法律系,且讲授的内容都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学。这让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的梅汝璈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他努力按照党对“旧知识分子”改造的要求,虔诚地学习俄语,试图不被形势甩下。据梅小璈说,现在他家还能找到父亲当年抄写俄文单词的小本。在苏联法学教材上,还有父亲留下的铅笔批注。‎ ‎ 作为一个留美法学博士,梅汝璈曾执著坚持的那些法学信念渐渐失去了依托——三权分立;司法独立……这是法哲学奠基人孟德斯鸠奠定的理论,又在杰斐逊等人的实践中加以完善的。显然,这一切已不合时宜。“文革”中,梅汝璈在一份“检查”里写道:“我实际上只是一本破烂过时的小字典而已。‎ ‎ “其实,他个人的小环境还是不错的,起码在物质上。如果以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为参照系,他并没有受太大的罪。”梅小璈在解释父亲晚年的孤寂心境时如是说,“但他的学科没有了,他的学术没有了。”‎ ‎ 在那个年代,“梅汝璈”三字变成一个空洞的符号。充盈其间的,不是这个人的赤子情怀和渊博学识,而是一个随“形势”沉浮的抽象指称。有研究者曾这样评价这位外交部前顾问:“梅汝璈名字出现的频率和受关注的程度,基本上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在上世纪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一旦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了,他就会被邀请出面撰写文章;而中日关系“良好”时,他的名字则不愿被各方的人们所提及。‎ ‎ 但梅汝璈注定名垂青史。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书写过现代中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1946年3月19日,受命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离开上海,远赴东京。当日,《中央日报》等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同时在显著版面刊出标题:“清算血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官梅汝璈今飞东京”。‎ ‎ 东京帝国饭店,盟军最高统帅部中国联络官为梅法官举办接风宴会。宴会上,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次长兼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顾毓琇,将一柄装饰华贵的宝剑赠予梅汝璈。梅汝璈深深鞠躬,双手过顶接剑。他说:‘红粉送佳人,宝剑赠壮士’。可惜我非壮士,受之有愧。”顾毓琇说:“你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千百万死难同胞,到这侵略国的首都来惩罚元凶祸首。天下之壮烈事,以此为最。君不为壮士谁为壮士!”听罢,梅汝璈拔剑出鞘,动情地表示:“戏文中常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如今系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雪我心头之恨。……对这些战犯必予严惩,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万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国人之托,定将勉力依法行事,断不使战争元凶逃脱法网!”‎ ‎ 这位“壮士”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场历时达两年半之久、人类司法史上所罕见的大规模审判中,受审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除两名病死狱中,1名因精神病终止审判外,东条英机、广田弘毅、松井石根、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等7人被判处绞刑,梅津美治郎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判处有期徒刑者2人。今天,由梅汝璈亲属捐赠的东京审判判决书底稿和梅汝璈当时身穿的法袍,已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 这位慷慨激昂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经的一席话至今在我们耳边徘徊不去:“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相关链接:‎ ‎(1)东京审判中,一些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甚至有人主张以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无罪释放25名战犯。梅汝璈根据审判过程中两年来收集的日军暴行,主张对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必须处以死刑,并全力争取将几个侵华首恶判决死刑。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终于将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罪恶累累的首犯送上绞刑架!‎ ‎(2)在文革期间,由于极左意识形态操纵,高中历史课本都不记入南京大屠杀。当时梅汝璈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遭到了莫须有的指责,被扣上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还有人甚至从截然相反的方面指责文章夸耀侵略者的勇猛,为军国主义张目,迹近“汉奸”、“卖国贼”。‎ ‎4.下列对材料有关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面对新中国“苏联式”的学科建制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大学保留法律系,且只讲授苏联社会主义法学 ‎ 的现实,梅汝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深深地失望。‎ B.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学观念是以孟德斯鸠理论为基础,由杰斐逊等人在实践中完善的。曾在 ‎ 美国留学的梅汝璈曾执着坚持这些法学信念。‎ C.以季羡林等人的遭遇为参考,梅汝璈没有遭遇身体上的痛苦和物质生活的匮乏,但是学科没有了,‎ ‎ 学术没有了,这使他遭受了精神的孤寂。‎ D.梅汝璈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的态度,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但是在一些历史时期,梅汝璈的观点 ‎ 和作品被误解和曲解。‎ E.在长达两年半、人类司法史上规模罕见的东京审判中,梅汝璈孤军奋战,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 ‎ 分别处以相应的惩罚。‎ 5. 本文的题目“孤寂的大法袍”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 ‎ ‎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且认他乡作故乡 彭程 ‎  ①那一年我去阳朔旅游,走累了,便踅摸进老城西街的一家酒吧歇脚。柜台后站着的是一位三十开外的金发男人,用汉语大声招呼着客人,脸上挂着孩子般的笑容。简单交谈几句,得知他是法国人,故乡在巴黎附近,五年前来中国旅游,喜欢上这儿了,留了下来,并娶了当地的一位姑娘,儿子如今两岁了。免不了有好奇者问东问西,洋女婿开朗俏皮,绕口令般地回答:我喜欢,我习惯,这儿就是我的家!‎ ‎  ②塞纳河畔长大的老外,自己肯定也不会想到,遥远的中国西南地区一条叫作漓江的河流边的一座小城,成了他的归宿。当时,大学者陈寅恪的一句诗,蓦然跳入我的脑海:且认他乡作故乡。但陈诗写于抗战末期避难西南之时,虽然好不容易取得胜利,但山河破碎,返乡之途阻隔重重,只好将此地当作故乡,字句间是聊以自慰的无奈,而面前这位外国年轻人的选择,则分明是主动而愉快的。‎ ‎  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连接了他的生命的深刻记忆,对其产生依恋再自然不过。“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情感丰富的人类。柳宗元被贬柳州,思念长安,下笔何其郁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乡愁会贯穿终生,因此倘若叶落不能归根,那样的哀伤当会浃髓沦肌。于右任临终前的绝笔《国殇》,写出了那种锥心之痛:“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故乡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怀乡病发作起来,不分畛域。‎ ‎  ④不过这里我想说的,却是另外一点:也有不少人,是从生身的故乡之外的陌生地方,获得了灵魂的慰藉。那里的风景、气候、饮食、习俗,那里的环境和氛围,种种能够说清和难以说清的东西,黏合在一起,产生了特异的魅力,让他迷恋,产生一种置身故乡般的感觉。‎ ‎  ⑤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就有深切的体验。读大学时,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从故乡华北平原考入京城的我,却对从未到过的江南,怀着隐秘而炽热的向往。我借助唐诗宋词,上世纪初作家们的游记,以及当时并不多见的有关照片和画作,一遍遍地想象和勾勒我心中的梦境:白墙黛瓦,春雨杏花,小桥下桨声欸乃,逼仄、幽深而弯曲的小巷中,青石砌就的路面被脚步叩响。正值浪漫的年龄,梦境的最深处,每每会有一个袅娜而模糊的身影。等到毕业数年后终于有机会踏上苏州的地面,我感觉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稔。‎ ‎  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在我内心的画卷中,故乡的地盘也在渐渐地扩展。在家乡碧绿茂密的青纱帐之外,我添加上了巴蜀的山川和雾岚,八闽的荔枝树和甘蔗林,彩云之南的阳光和鲜花等等……我觉得,在这里任何一个地方长住直至终老,都会是无悔的选择。‎ ‎  ⑦生身之地的故乡,在这个过程中,从中间位置渐渐地挪移开来。对它依然怀着深情,但不再是唯一。常见有人把某地称为“第二故乡”,恋念之情溢于言表。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所谓故乡,实质上不过是感情深度投注之地。和一个地方朝夕与共,耳鬓厮磨,自然会产生感情,未必拘囿于出生之地。过去一个人很难去到家乡之外的地方,因此对故土的萦系中,多少会有些被动的成分。今天,技术的便利、生活的流动性,让人们行走的半径大幅度增加,倘若某一处地方让我们喜爱,乐意生活于斯,岂非十分自然的事情?‎ ‎  ⑧“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用作小说书名的话,曾经广为流传。它说出了人们向往陌生地方的一种隐秘的动机,这是一种自己也未必清楚的天性。于是,“且认他乡作故乡”,也便有了切实的心理依据。这不好说是移情别恋,因为通常并不会取代对家乡的情感,毋宁说是乡情的扩大更贴近一些。‎ ‎  ⑨这种意义上的故乡的疆域,是随着一个人经历、眼界、胸怀的扩大,随着他对人性的理解、对文化的包容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渐渐拓展的。这种家园之感有时甚至会跨越国界。十九世纪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游历了俄罗斯之后,为粗犷辽阔的大自然所震撼,写下这样的话:“……土地广大,水域宽阔,尤其是苍穹更大。我迄今所见只不过是土地、河流和世界的图象罢了。而我在这里看到的则是这一切本身。我觉得我好象目击了创造”。与托尔斯泰、列宾等文艺巨匠的会面,则让他受到精神文化上的深深吸引,在给女友的信中写道:“我赖以生活的那些伟大和神秘的保证之一就是:俄国是我的故乡。”‎ ‎  ⑩其实也不必远处取譬,身边就有现成的例子。一位同学的父母,年逾古稀,推掉了儿子带他们去美加旅游的安排,执意要趁着尚能走动,去一趟俄罗斯。他们的青春岁月,是听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等前苏联歌曲度过的,那片土地成为他们心中一个牢固的情结,有一种精神家园的意义。‎ ‎⑪心灵所萦系的地方,无疑便是故乡了……‎ 6.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所谓故乡,不过是感情深度投注之地。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浓重的情感,‎ ‎ 在心里上便有可能将其视为故乡。‎ B.一个人对家乡的魂牵梦萦,完全是因为在农业时代,人们的生活封闭自足,加上交通不便,一个人 ‎ 很难去到家乡之外的地方。‎ C.“且认他乡作故乡”是在外漂泊流浪的游子思乡心切但又无法还乡,只能把“他乡”作为自己的第二故 ‎ 乡,这是聊以自慰的无奈。‎ D.技术的便利、生活的流动性使得人们扩大行走的半径成为可能,“且认他乡作故乡”便有了心理依据,‎ ‎ 日久天长,对家乡的情感便会被取代。‎ E.我们内心深处都存有对于陌生之地的向往,这是一种连我们自己都不能说清楚的天性。他乡具有的 ‎ 特异魅力会使人产生置身故乡般的感觉。‎ 6. 文章第③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请简析其作用。(4分)‎ ‎ ‎ 7. 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5分)‎ ‎ ‎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严传 ‎ 李严,幽州人也,初名让坤。严为人明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而辩。同光三年,使于蜀,为王衍陈唐兴复功德之盛,音辞清亮,蜀人听之皆竦动。衍枢密使宋光嗣召严置酒,从容问中国事。严对曰:“前年天子建大号于邺宫,自郓趋汴,定天下不旬日,而梁之降兵犹三十万,东渐于海,西极甘凉,北慑幽陵,南逾闽岭,四方万里,莫不臣妾。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不得不一也。”光嗣曰:“荆、湖、吴越非吾所知,若凤翔则蜀之姻亲也,其人反覆,其可信乎?又闻契丹日益强盛,大国其可无虑乎?”严曰:“契丹之强,孰与伪梁?”光嗣曰:“比梁差劣尔!”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蜀人闻严应对,愈益奇之。‎ ‎ ‎ ‎ 是时,蜀之君臣皆庸暗,而恃险自安,穷极奢僭。严自蜀还,具言可取之状。初,庄宗遣严以名马入蜀,市珍奇以充后宫,而蜀法严禁以奇货出剑门,其非奇物而出者,名曰“入草物”,由是严无所得而还,惟得金二百两、地衣、毛布之类。庄宗闻之,大怒曰:“物归中国,谓之‘入草’,王衍其能免为‘入草人’乎?”于是决议伐蜀。‎ ‎ 冬,魏王继岌西伐,以严为三川招讨使,与康延孝以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皆迎降。延孝至汉州,王衍告曰:“得李严来即降。”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怨严深,不宜往。严闻之喜,即驰骑入益州。衍见严,以妻母为托,即日以蜀降。严还,明宗以为泗州防御使,客省使如故。‎ ‎ 其后孟知祥屈强于蜀,安重诲稍裁抑之,思有以制知祥者,严乃求为西川兵马都监。将行,其母曰:“汝前启破蜀之谋,今行,其以死报蜀人矣!”严不听。初,严与知祥同事庄宗,时知祥为中门使,严尝有过,庄宗怒甚,命斩之,知祥戒行刑者少缓,入白庄宗曰:“严小过,不宜以喜怒杀人,恐失士大夫心。”庄宗怒稍解,命知祥监笞严二十而释之。知祥虽与严有旧恩,而恶其来。蜀人闻严来,亦皆恶之。严至,知祥置酒从容问严曰:“朝廷以公来邪?公意自欲来邪?”严曰:“君命也。”知祥发怒曰:“天下籓镇皆无监军,安得尔独来此?此乃孺子荧惑朝廷尔!”即擒斩之,明宗不能诘也,知祥由此遂反。‎ ‎(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 ‎ 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 B.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 ‎ 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 C.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 ‎ 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 D.而淮南杨氏承累世之强/凤翔李公恃先朝之旧/皆遣子入侍/稽首称籓至/荆湖吴越/修贡赋/效珍奇/愿 ‎ 自比于列郡者至/无虚月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同光,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 ‎ 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B.中国,古代指中原。中原地区和中原王朝被称为“中国”,不仅由于地域亦源于文化传统,因为中 ‎ 原王朝建立之时间较早,经济与文化具有较高水平,是所谓礼义之邦的华夏文化。‎ C.夷,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后来用“夷”蔑指 ‎ 中原以外的各族。‎ D.籓镇,即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 ‎ 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李严出使蜀国,对王衍讲述唐兴复的盛况,慷慨陈词,言辞清楚响亮,让蜀国大臣肃然起敬。‎ B.庄宗派李严送名马入蜀交换奇珍异宝,然而李严没有什么收获而回,庄宗对李严很是生气,同时 ‎ 决定伐蜀。‎ C.魏王伐蜀,康延孝率兵到达汉州,王衍说李严到来就投降,李严不听劝阻,欣然前往,王衍果然 ‎ 投降。‎ D.孟知祥在蜀地称霸,安重诲想派个能控制孟知祥的人,李严自请当西川兵马都监,最终招来杀身 ‎ 之祸。‎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方怀之以德,而震之以威,天下之势,不得不一也。(5分)‎ ‎(2)众皆以伐蜀之谋自严始,而衍怨严深,不宜往。(5分)‎ (一)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李处士故居 ‎ 王建 ‎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王建(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享年约六十七岁。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13.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 ‎ 14. 金人瑞评此诗云:“三四句逐字皆人手边笔底寻常之字,而合来便成先生妙诗。”请指出此诗颔联妙在哪里,并简要分析。(6分)‎ ‎ ‎ (三)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傍晚放学的时候,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钱包,我想平时老师教导我们要路不拾遗、拾金不昧,于是我试着等失主的出现,果然一位老大爷焦急地寻过来了。‎ ‎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尊师重教的思想和传统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③户外运动鼓励勇敢探险、挑战自我的精神。但有些参与者却一心只顾冒险,而对安全不以为然,这无异于莽撞儿戏,也令户外运动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④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 ‎⑤中国官方正式承认正在建造第二艘航母,但是新航母的性能和美国航母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一时难以赶超。‎ ‎⑥我喜欢乘公共汽车和地铁,挤在三教九流里观察他们的衣着、举止,“窃听”他们的谈话,细腻地感受这个城市的真实和世界的多彩。‎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为原则同 ‎ 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 B.倍受青睐的“天价”学区房可谓当今教育环境下诞生的“怪胎”,其不仅暴露出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 ‎ 切心理,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C.党的事业需要的不是一堆“泥菩萨”,而是一大批能干事、不出事、肯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好干 ‎ 部。‎ D.二胎家庭中,父母应当在“二宝”诞生之后,多创造机会,“大宝”参与到照顾弟妹的过程中,而不是 ‎ 觉得自己冷落了,是多余的。‎ 18. 下面是四副对联,请写出对应的历史名人(4分)‎ 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欧野老心。‎ B.十年成败一知己,七尺存亡两妇人。‎ C.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D.生叔季世,有豪侠心,报韩椎秦,兴刘灭项;‎ ‎  绝富贵交,为神仙侣,进履辟谷,拜石授书。‎ 19.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① ,我们会发现南方人更长寿是有其原因的。像在广西、广东、海南这些长寿人口较多的南方地区,人们的饮食多注重清淡营养。另外,华南地区蔬菜、水果、海产品丰富, ② 。 而北方人向来喜欢高盐高油的食物,因此北方胖人比较多,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其次北方人爱喝酒,无酒不欢;而南方人大多爱喝茶,中医认为茶有温和药养的功效,其中绿茶更是有名的抗癌饮品。因此,‎ ‎ ③ ,做到低盐、少油、少酒。只有这样,北方人才能从饮食上减少疾病的发生,提升生命的质量。‎ ‎① ② ③ ‎ ‎20.下面是某班级一次“分享阅读”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 ‎ ‎ ‎ ‎ ‎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白岩松说:“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有两个最大的敌人,一是突如其来的赞赏和表扬,一是时常会有的打击和不顺。”‎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综合训练(三)‎ 1. A(无中生有) 2.B(并列关系) 3.C(以偏概全)‎ 4. B、E 5. 含义:①“法袍”是梅汝璈法理信念的象征,“孤寂”表明坚守这种信念的困境。‎ 体现:①东京审判中,他力排众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理为准绳,使战犯得到应有的判决。②新中国的学科建制使梅汝璈的学科没有了,学术没有了,梅汝璈的法理信念只能成为一种追忆。③在法理信念失落的“孤寂”中,梅汝璈没有放弃对这种信念的向往,才会更加孤寂。‎ 6. A、E(A3分,E2分,C1分)‎ ‎7.①突出强调了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生俱来,伴随终生,且不分地域与时代。‎ ‎②与上文法国男子将异国视为故乡的主动选择形成对照。‎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意蕴和艺术感染力。‎ ‎(答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8.手法:①动静结合,以声衬静(1分)桨声欸乃,脚步叩响,打破院落和小巷的静寂,更突出了水乡春日景色的静雅。(1分)‎ ‎②色彩对比搭配:白墙、黑瓦、杏花、春雨,色彩对比分明且相互衬托点染,描写出春日江南清新、鲜明、富有生机的画面。(2分)‎ 以上手法的使用都有力的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深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1分)‎ 9. C 10.C 11.B ‎12.参考译文:‎ 李严,幽州人,初名让坤。李严为人聪明敏锐多才多艺,喜欢骑射,知书善辩。同光三年(925),出使蜀,对王衍讲唐兴复的盛况,音辞清楚响亮,蜀大臣们听了都做出肃然起敬的举动。王衍枢密使宋光嗣设宴招待李严,从容谈论中原的事情。李严回答说:“前年天子在邺宫称帝,从郓州到汴州,不到十天就安定天下,梁的降兵达三十万人,东到海,西到甘、凉,北边威震幽陵,南跨闽、岭,四方万里,没有不称臣的。淮南杨氏累世强盛,凤翔李公恃先朝旧好,都派儿子入侍,伏首称臣。至于荆、湖、吴越,上贡赋,进珍奇,愿意和各郡一样者,每月都有。天子施之以德政,威震四方,天下形势,必然统一啊。”光嗣说:“荆、湖、吴越我不清楚,如凤翔是蜀的姻亲,这人反复无常,能相信吗?又听说契丹日益强盛,大国能无后顾之忧吗?”李严说:“契丹的强盛,能超过伪梁吗?”光嗣说:“比梁差劣啊!”李严说:“唐灭梁如摧枯拉朽,况且比它还差劣呢!唐兵布满天下,发一镇之兵,可灭契丹。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古代王者都存而不论,是不想穷兵黩武啊!”蜀人听李严对答如流更加惊奇佩服。‎ 那时,蜀国君臣昏庸政治黑暗,然而依靠天险自寻安乐,穷奢极侈。李严从蜀国回来,报告可以攻取的情报。起初,庄宗派李严送名马入蜀交换奇珍异宝充实后宫,然而,蜀的法律严禁奇货运出剑门关,不是奇货而运出的叫“入草物”,因此李严没有什么收获而回,只得金二百两、地毯、毛布一类的东西。庄宗听了,大怒说:‎ ‎ “物归中国,叫‘入草’,王衍能避免当‘入草人’吗?”于是决定伐蜀。‎ 冬天,魏王继岌伐蜀,派李严当三川招抚使,与康延寿率兵五千先行,所过州县都迎降。延孝到达汉州,王衍告知说:“等李严来了就投降。”众人都以为伐蜀的计谋是李严先提出的,而王衍怨李严极深,不应该去。李严听了很高兴,立即骑马入益州。王衍见李严以妻子母亲相委托,当天就以蜀国投降。李严回来后,明宗任命他当泗州防御使,仍然兼做客省使。‎ 后来孟知祥在蜀称霸,安重诲稍加限制,想派个能控制孟知祥的人,李严要求当西川兵马都监。将要去上任,他母亲说:“你以前首先提出灭蜀的计谋,这次去要以死报答蜀人啊!”李严不听母劝。以前,李严与孟知祥同在庄宗部下,孟知祥为中门使,李严曾经有过错,庄宗很恼怒下令斩首,孟知祥叫行刑的人稍缓,进去对庄宗说:“李严是小过错,不能因喜怒杀人,恐失掉士大夫的心。”庄宗怒气稍消,命令孟知祥监督打二十杖放了。孟知祥对李严虽有旧恩,但讨厌他这次来监军。蜀人听说李严来,也都恨他。李严到后,孟知祥设酒宴招待从容问他:“朝廷要你来的?还是你自愿来的?”李严说: “君命呀!”孟知祥发怒说: “天下藩镇都没有监军,为什么只安排你到我这里?这是你欺骗朝廷吧?”立即斩了,明宗无法责问,孟知祥因此公开反了。‎ ‎13.本诗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处士故居物是人非的慨叹与伤感。作者来到李处士故居,看到的是露浓烟重、芳草萋萋、落花遍地等凄凉景色,不禁想起往日与李处士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欢畅情形。而如今“风景宛然”,宾主却已不在,只剩故榭荒路,物是人非之感便油然而生。(大意如此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 ‎14.此诗颔联选景、遣词皆为常见,组合起来却妙趣横生。其巧妙之处如下:①构思巧妙。此二句妙在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处士之孤独。②用词巧妙。“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 ‎15.(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6.D 17.B ‎ ‎18.A.杜甫 B.韩信 C.屈原 D.张良 ‎19.①对比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习惯 ‎②这些食物有利于健康长寿 ‎③北方人应学南方人健康的饮食习惯 20. 示例:班级分享阅读活动将分组进行,各组要确定阅读主题和书目,并完成海报等作业;班内则将开展海报展示、笔记漂流等活动,并通过投票对各组阅读成果进行评比。‎ 21. 写作提示:赞赏和表扬与打击和不顺,是生活中相对的两面,都是需要我们面对的。这两道关都要过,过不去就很难前行。表扬来的太突然,毁人也毁的更彻底。当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甚至惨重的打击时,要相信挫败和低谷终会过去。材料告诉我们应当平静地对待生活,不因荣辱得失而丢失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谦虚、坚韧的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