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江西省萍乡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上老师播放“萍乡好声音”音像资料,优美动听的歌声是声带产生的 ,同学闭幕聆听能够分辨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在演奏,是因为小提琴、钢琴的 不同.
2.李政紧贴平面镜,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后,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对接瞬间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此时两物体之间处于相对 .
4.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国耻,警剔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抬头,在南京大屠杀50周年之际,南京市民捐资铸造了警世钟,警世钟高3m,口径约2m,当用木棒撞击大钟时,大钟振动的振幅 (填“很大”或“很小”),而振动的频率 ,能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声音.
5.密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新材料的选择上,科学家们一般都选择高强度、 (选填“高”或“低”)密度的合金、玻璃钢等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器材;在我国北方的楼房中都装有暖气,这种用水作为介质的暖气片,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
6.物理兴趣小组自制了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时,会在塑料膜上看到倒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成像原理是 .
7.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边的脸白,原来脸的左侧放有台灯,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 (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8.市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g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中质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9.近期,河北多个城市雾霾持续“爆表”,雾霾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在起雾之初天气温度一般较 (选填“高”或“低”),起雾时
第28页(共28页)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0.下列关于声的利用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有: ;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有 (只题序号).①超声波碎结石;②医院的B超检查病情;③声呐;④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
二、选择题(共20分,11-14小题每小题3分,15-16小题每小题3分)
1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基础.下列估测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12g
B.市区人行横道汽车限速为60km/h
C.物理课本的长度为18dm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
12.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13.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第28页(共28页)
14.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地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快
B.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C.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15.下表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纯水
1.0×103
冰
0.9×103
煤油
0.8×103
干松木
0.5×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水银
13.6×103
铅
11.3×103
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16.透过盛水的透明玻璃杯,明明发现书本上的数字变成了各种形状,进一步与同学交流、讨论发现字的形状与多种因素有关.根据你的是实验观察,指出以下给出的因素中,有可能的是( )
A.透明玻璃杯的种类 B.书本与玻璃杯的距离
C.透明玻璃杯的价格 D.眼睛距离玻璃杯远近
第28页(共28页)
三、作图、简答与计算题(共20分)
17.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入隧道内.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18.在图中,已知入射光线,画出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9.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民谚民俗不计其数,“霜前冷、雪后寒”既生动又科学,试用的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20.爸爸开车带小森去图书城购买科普读物,回来后小森向爸爸请教了有关车的一些问题,并做了记录,内容如表所示,请你根据小森的记录内容计算:
平均速度
60km/h
等速耗油
9L/100km
油 价
5.85元/L
汽油(93#)密度
0.75×103kg/m3
(1)若小森去图书城单程时间为40min,则小森家离图书城的路程大约多少千米?
(2)往返路途中,用掉汽油多千克?需要花费汽油费多少元?
21.八(3)班同学们野餐使时对一块奇石产生了兴趣,大家想测定它的密度,于是称出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6kg、2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2.36kg(石头吸水不计).求:
(1)石头的体积;
(2)石头的密度;
(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第28页(共28页)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40分,每小题各8分)
22.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2)如图2噪音仪上显示的为70.9 .(单位)
(3)如图3温度计的度数为 ℃.
(4)如图4停表为 s.
23.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所用玻璃板是特制的,其中一面镀了膜,如图所示是用这种玻璃板做实验时的情景.
(1)则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 (物体/像)一侧放置,此时只能看到一个像且像更加清晰是因为镀膜后增强了光的 (反射/折射).
(2)实验中要保证镜面与桌面垂直,请你写出一种简易方案.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4)某同学在实验中精确测量,但发现像到玻璃的距离总是小于物体到玻璃的距离,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写一条)
24.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的张琴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第28页(共28页)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指针偏右,接着 使天平平衡.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图象2,请计算出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1)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
(2)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 (倒立或正立)的烛焰的像,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上/下)移动.
(3)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的像将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将蜡烛放在C点,可观察到烛焰的 像(选填虚或实).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明暗将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第28页(共28页)
26.李响和小伙伴探究海波熔化时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要完成这个实验,已准备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计时器,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
(2)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 .
(3)由图可知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列举生活中的两种此类物质 .(填出海波外同性质物质名称)
(4)图中海波熔化过程共经历 min,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而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从开始计时到第6min,海波于 状态.
第28页(共28页)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萍乡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音乐课上老师播放“萍乡好声音”音像资料,优美动听的歌声是声带产生的 振动 ,同学闭幕聆听能够分辨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在演奏,是因为小提琴、钢琴的 音色 不同.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解答】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
同学闭幕聆听能够分辨出是小提琴还是钢琴在演奏,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2.李政紧贴平面镜,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后,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2 m,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李政紧贴平面镜,当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后,
根据速度公式v=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5m/s×4s=2m,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像的大小将不会改变.
故答案为:2;不变.
第28页(共28页)
3.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对接瞬间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相同 ,此时两物体之间处于相对 静止 .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中若要实现对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必须是相对静止.
【解答】解:“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对接,两者之间必须相对静止,所以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
故答案为:相同; 静止.
4.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国耻,警剔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抬头,在南京大屠杀50周年之际,南京市民捐资铸造了警世钟,警世钟高3m,口径约2m,当用木棒撞击大钟时,大钟振动的振幅 很大 (填“很大”或“很小”),而振动的频率 很小 ,能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声音.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②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决定的,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解:当用木棒撞击大钟时,大钟振动的振幅很大,故其响度很大;但是其振动的频率很小,故其音调较低,所以能发出洪亮而低沉的声音.
故答案为:很大;很小.
5.密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新材料的选择上,科学家们一般都选择高强度、 低
第28页(共28页)
(选填“高”或“低”)密度的合金、玻璃钢等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器材;在我国北方的楼房中都装有暖气,这种用水作为介质的暖气片,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 下方 (选填“上方”或“下方”).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①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材料的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②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解答】解:
①因为航空器材需要质量小的元件,要想使航空器材质量减小,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减小密度,所以一般都选择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玻璃钢等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器材.
②暖气片对空气加热后,热空气向上运动,将从窗户透进来的冷空气加热,使室内空气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低;下方.
6.物理兴趣小组自制了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时,会在塑料膜上看到倒立的 实 (选填“实”或“虚”)像,成像原理是 光的直线传播 .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分析】“针孔相机”成像实际上就是小孔成像,它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利用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时,会在塑料薄膜上看到倒立的彩色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故答案为:实;光的直线传播.
7.小明利用电脑上的视频摄像头给自己拍数码登记照.试拍后发现左边的脸白,原来脸的左侧放有台灯,这是由于光的 反射 造成的;如果觉得像偏小,他应该 靠近 (填“靠近”或“远离”)镜头.
【考点】光的反射;生活中的透镜.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指的是光在传播到不同介质中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的现象.
②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物距越小像越大.
第28页(共28页)
【解答】解: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台灯放在左侧,所以灯光几乎全部射到人的左侧脸上,左脸反射的光线多,因此左脸白,
摄像头就相当于照相机,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如果觉得像偏小,要想使像大一些,应靠近镜头,使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增大.
故答案为:反射;靠近.
8.市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2.5 kg/m3;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g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中质量 不变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减半,氧气还充满整个氧气瓶,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密度公式求得剩余氧气的密度.
(1)已知水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可求水的质量,水结冰后,质量不变.
【解答】解:一瓶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一半,质量减半,而体积保持不变,根据ρ=可得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ρ′=2.5kg/m3;
水的质量为m=450g,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以及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水结冰后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2.5;不变.
9.近期,河北多个城市雾霾持续“爆表”,雾霾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在起雾之初天气温度一般较 低 (选填“高”或“低”),起雾时 放出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形成雾,液化放热.
第28页(共28页)
故答案为:低;放出.
10.下列关于声的利用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有: ②③ ;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有 ①④ (只题序号).①超声波碎结石;②医院的B超检查病情;③声呐;④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
【考点】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分析】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声还可以传递信息,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解答】解:超声波碎石和超声波清洗精密零件是运用声音传递能量,医院的B超检查病情和声呐是运用声音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②③;①④.
二、选择题(共20分,11-14小题每小题3分,15-16小题每小题3分)
11.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的比较,对生活中常见物体尺度的感悟是提高估测能力的基础.下列估测数据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元硬币的质量约12g
B.市区人行横道汽车限速为60km/h
C.物理课本的长度为18dm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
【考点】质量的估测;温度;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5g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市区内人员车辆密集,公交车行驶速度较慢,一般在36km/h=36×m/s=10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故D符合实际.
第28页(共28页)
故选D.
12.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体温一定是39.5℃
B.三人体温都是39.5℃
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
D.三人的体温都不是39.5℃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体温计下方有一卡口,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解:甲的体温等于39.5℃,因为甲测体温前用的是甩好的体温计,所以,结果准确.
给乙和丙测量时没甩体温计,结果不一定准确,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39.5℃.
故选A.
13.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第28页(共28页)
【分析】当杯内温度低,杯外温度高,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表面液化成小水珠,沾在外表面.当杯内温度高,杯外温度低,杯内空气中的水蒸遇冷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玻璃内表面.
【解答】解: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D.
14.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同地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快
B.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C.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3)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0~10s内的速度和0~15s内的速度相同,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再判断.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
第28页(共28页)
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甲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乙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乙同学静止不动,故B正确;
C、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所以,v乙===10m/s,故D正确.
故选A.
15.下表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阅读后请判断下面一些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密度(Kg.m﹣3)
物质
密度(Kg.m﹣3)
纯水
1.0×103
冰
0.9×103
煤油
0.8×103
干松木
0.5×103
酒精
0.8×103
铜
8.9×103
水银
13.6×103
铅
11.3×103
A.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密度一般不同
B.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大
C.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D.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小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分析】(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对ABC三个选项逐一对照分析,即可作出判断;
(2)根据密度公式变形V=可知,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小,密度小的,体积大,然后通过表中提供的信息即可解答.
【解答】解:
A、从表中可以看出,水这种物质在液态和固态下,密度不相等,故A正确;
B、从表中可以看出,冰、干松木、铜、铅的密度均小于水银的密度,故B错误;
第28页(共28页)
C、从表中可以看出,煤油和酒精的密度相等,故C错误;
D、由密度公式变形V=可知,质量相等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铅块,密度大的,体积小,密度小的,体积大,从表中可知铅的密度大于铜的密度,所以铜块的体积比铅块大.此选项错误.
故选B、C、D.
16.透过盛水的透明玻璃杯,明明发现书本上的数字变成了各种形状,进一步与同学交流、讨论发现字的形状与多种因素有关.根据你的是实验观察,指出以下给出的因素中,有可能的是( )
A.透明玻璃杯的种类 B.书本与玻璃杯的距离
C.透明玻璃杯的价格 D.眼睛距离玻璃杯远近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透过盛水的透明玻璃杯,发现书本上的字发生了变形,这主要是光在经过玻璃杯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折射造成的.从这一角度来对照各选项,看是否与现象相关.
【解答】解:A、透明玻璃杯的种类不同,可能对光的折射情况不同,故是有可能的,符合题意;
B、书本与玻璃杯的距离不同,则光在折射成像时,所成像的特点会不同,故是有可能的,符合题意;
C、透明玻璃杯的价格不会影响其对光的折射,所以不可能,不合题意;
D、眼睛距离玻璃杯远近不同,所观察到像的大小、虚实等可能不同,符合题意.
故选ABD.
三、作图、简答与计算题(共20分)
17.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一块平面镜使此时的太阳光水平射入隧道内.请你通过作图画出平面镜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第28页(共28页)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知道了反射光线的位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根据图中标出的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易求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大,由此求得反射角的度数.在标反射角的度数时要注意: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如图所示:
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180°﹣60°=120°,则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60°;如图所示:
18.在图中,已知入射光线,画出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所以该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第28页(共28页)
19.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民谚民俗不计其数,“霜前冷、雪后寒”既生动又科学,试用的所学的物理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分析】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晚上遇强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晚上的温度需降到0℃以下,水蒸气才能凝华成小冰晶,若温度不是很低,水蒸气只能遇冷而液化成露,故霜前气温一定很低,所以感到很冷.雪后,由于雪升华时要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故感到寒.
【解答】答:①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故感到冷.
②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时气温本来就很低,而下雪后的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有雪后寒的感觉.
20.爸爸开车带小森去图书城购买科普读物,回来后小森向爸爸请教了有关车的一些问题,并做了记录,内容如表所示,请你根据小森的记录内容计算:
平均速度
60km/h
等速耗油
9L/100km
油 价
5.85元/L
汽油(93#)密度
0.75×103kg/m3
(1)若小森去图书城单程时间为40min,则小森家离图书城的路程大约多少千米?
(2)往返路途中,用掉汽油多千克?需要花费汽油费多少元?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
第28页(共28页)
(1)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汽车的平均速度60km/h和小森去图书城单程时间为40min,利用s=vt即可求解.
(2)根据行驶的路程,求出消耗的汽油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消耗汽油的质量,知道油价再求出花费的汽油费用.
【解答】解:
(1)根据v=可知,小森家离图书城的路程:
s=vt=60km/h×h=40km;
(2)往返的路程为:s′=2s=2×40km=80km,
耗油为:V=9L/100km×80km=7.2L=7.2×10﹣3m3,
根据ρ=可知,汽油的质量:m=ρV=0.75×103kg/m3×7.2×10﹣3m3=5.4kg;
需要花汽油的费用:5.85元/L×7.2L=42.12元.
答:
(1)小森家离图书城的路程大约40km;
(2)在往返路途中用掉汽油54kg;花费汽油费42.12元.
21.八(3)班同学们野餐使时对一块奇石产生了兴趣,大家想测定它的密度,于是称出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6kg、2kg,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2.36kg(石头吸水不计).求:
(1)石头的体积;
(2)石头的密度;
(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由题意可知,石头的体积等于它排开水的体积,所以根据盛满水的容器溢出的水的体积求出石头的体积;
(2)已知石头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
(3)若石头吸水,则石块排开水的体积减小,由此判断所测石头的密度值的情况.
【解答】解:(1)排出水的质量为:
m排=(0.56kg+2kg)﹣2.36kg=0.2kg;
第28页(共28页)
因为石块完全浸没
所以V石=V排===2×10﹣4m3;
(2)石头的密度:
ρ石===2.8×103kg/m3;
(3)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
根据ρ=可知,石头的密度偏大.
答:(1)石头的体积为2×10﹣4m3;(2)石头的密度为2.8×103kg/m3;(3)偏大,由于石块吸水,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根据ρ=可知,石头的密度偏大.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40分,每小题各8分)
22.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2.65 cm
(2)如图2噪音仪上显示的为70.9 dB .(单位)
(3)如图3温度计的度数为 ﹣4 ℃.
(4)如图4停表为 523 s.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分析】
第28页(共28页)
(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表示;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4)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6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65cm﹣1.00cm=2.65cm.
(2)声音的强弱用分贝表示,噪音仪上显示的为70.9dB;
(3)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高度在0℃的下面,所以读数是:﹣4℃.
(4)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5min中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8”和“9”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8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43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3s,即秒表的读数为8min+43s=523s.
故答案为:(1)2.65;(2)dB;(3)﹣4;(4)523.
23.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所用玻璃板是特制的,其中一面镀了膜,如图所示是用这种玻璃板做实验时的情景.
(1)则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 像 (物体/像)一侧放置,此时只能看到一个像且像更加清晰是因为镀膜后增强了光的 反射 (反射/折射).
(2)实验中要保证镜面与桌面垂直,请你写出一种简易方案.
(3)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4)某同学在实验中精确测量,但发现像到玻璃的距离总是小于物体到玻璃的距离,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写一条)
第28页(共28页)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透明玻璃板透光性强,成像不太清晰,一面镀膜增强了光的反射,成像清晰;
(2)为了保证玻璃板和桌面垂直可以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靠在桌面和玻璃板上.
(3)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4)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解:(1)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因此用一面镀了膜的玻璃板做实验时,镀膜的一面应该朝向像一侧放置,一面镀膜的玻璃板反射能力比较强,成像比较清晰,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
(2)将三角板的两直角边靠在桌面和玻璃板上,可以保证玻璃板和桌面是垂直的.
(3)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4)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如果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可能会造成测量距离不相等.
故答案为:(1)像;反射;(2)将三角板的两直角边靠在桌面和玻璃板上,可以保证玻璃板和桌面是垂直的;(3)较黑暗;(4)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
24.为确定某种未知液体的“身份”,物理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的张琴实验小组,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某次的操作如下:
第28页(共28页)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指针偏右,接着 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 使天平平衡.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49 g.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30 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烧杯中的液体倒不干净 .
(3)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图象2,请计算出该液体的密度为 0.8×103 kg/m3.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分析】(1)天平使用前要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归零,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根据图示托盘天平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
(2)利用图示量筒的液面位置可以得到液体的体积,分析体积测量值的变化时要从其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
(3)明确图象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结合密度的计算公式ρ=就可以计算出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发现指针偏右,此时应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如图所示,砝码总质量为5g+20g+20g=45g,游码所对的刻度值为4g,因此烧杯和液体的质量为45g+4g=49g;
(2)由图乙可知,量筒中液面所对的刻度值为30mL,即该液体的体积为30mL;
由于将液体从烧杯倒入量筒的过程中,总有少部分液体吸附在烧杯壁上,没有全部倒入量筒中,所以导致了测量值偏小.
第28页(共28页)
(3)由图象可知,当烧杯中没有液体时,烧杯的质量为25g;当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为25ml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45g,由此可知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45g﹣25g=20g.
液体的密度为ρ===0.8g/cm3=0.8×103kg/m3.
故答案为:
(1)将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49;
(2)30;偏小;烧杯中的液体倒不干净;
(3)0.8×103.
2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
(1)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同一高度 ;
(2)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在另一侧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 倒立 (倒立或正立)的烛焰的像,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向 上 (上/下)移动.
(3)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左 (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上的像将会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将蜡烛放在C点,可观察到烛焰的 虚 像(选填虚或实).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明暗将 变暗 (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第28页(共28页)
(2)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u=20cm=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像的移动情况;
(3)物距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处于f和2f之间;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分析物距的变化,得出像的大小变化;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解答】解:(1)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当烛焰离凸透镜20cm时,u=20cm=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实验过程中,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像会向光屏的上方移动;
(3)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此时u>2f,f<v<2f,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到60~70之间;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变小;将蜡烛放在C点,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变暗.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倒立;上;(3)左;变小;虚;(4)不变;变暗.
26.李响和小伙伴探究海波熔化时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第28页(共28页)
(1)要完成这个实验,已准备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计时器,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温度计 ;
(2)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 使海波受热均匀 .
(3)由图可知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48 ℃;列举生活中的两种此类物质 冰和萘 .(填出海波外同性质物质名称)
(4)图中海波熔化过程共经历 4 min,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而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从开始计时到第6min,海波于 固液共存 状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分析】(1)探究海波熔化实验过程中,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还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用水浴法加热固态物质,可以使其均匀受热;
(3)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4)熔点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保持熔点温度不变;
晶体在熔化之前是固态,吸热升温;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完后,完全成为液态,吸热升温.
【解答】解:
(1)探究海波熔化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对海波进行加热,除了题目提供的器材以外,还需要用测量温度的温度计;
(2)该实验中先把海波放入试管再放在烧杯中加热的原因是使海波受热均匀;
(3)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48℃就是其熔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第28页(共28页)
生活中的此类物质有很多,如冰、萘、钢、铁等;
(4)由图可知:在0min~4min的时间内,海波还没有达到熔点,处于固态;在4min~8min处于熔化过程,熔化经历了 4min;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属于固液共存态;第8分钟开始海波的温度又继续上升,此时海波所处的状态为液态.
故答案为:(1)温度计;(2)使海波受热均匀; (3)晶体;48;冰和萘;(4)4;不变;固液共存.
第28页(共28页)
2017年1月23日
第28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