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南省新乡一中少儿部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26分)
1.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
2.以下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热现象,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其实就是水蒸气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3.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距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 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C.量杯质量为40g D.60cm3该液体质量为60g
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第28页(共28页)
D.旗杆的影子
5.岸边的柳树,在地上出现的树影和在水中出现的倒影,这二者的成因( )
A.都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B.都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D.前者是光的折射引起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6.如图所示的两个平面镜相交成60°角,一束光线AO射到其中一个平面镜上,要使最后反射回去的光线与AO重合,角α应为( )
A.30° B.60° C.45° D.90°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8.戴着绿色眼镜的人到商场买纸,则他看到的( )
A.只有绿、黑两种颜色的纸
B.只有白、绿、黑三种颜色的纸
C.有绿、黑、白、红四种颜色的纸
D.各种颜色的纸都有
9.以下是一则新闻消息:“今天零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25元和12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降低0.09元和0.10元.…”据此估测90号汽油的密度为(不考虑90号汽油生产过程中密度的变化)( )
A.0.80×103kg/m3 B.0.75×103kg/m3
C.0.72×103kg/m3 D.0.70×103kg/m3
10.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28页(共28页)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C.在t=5s时,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11.一只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位置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读数是90℃;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是6℃.用这只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当它的示数为27℃时,该物体的真实温度是( )
A.21℃ B.25℃ C.26℃ D.29℃
12.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一节课的时间大约为0.45h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50mm
D.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4km/h
13.一名同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时,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后,忘记了移动游码,当时游码处在0.2g的位置,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测量时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放入50g、10g、5g的砝码各一个,指针正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
A.65g B.65.2g C.64.8g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4.某同学用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时,使用了3个砝码,有一个100克,一个50克,一个10克,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这块金属的质量为 g.若在月球表面上用天平测同一块金属的质量,则读数跟在学校实验室的读数相比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则甲的密度是
第28页(共28页)
g/cm3.取等体积的两种物质,则 (选填“甲”或“乙”)的质量大;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体积之比是 .
16.如图所示的木块的长度为 .
17.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
18.一列长200m的列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整列火车通过1.9km的某一大桥所用时间是 s.若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所用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速度是 .
19.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 ;演奏小提琴时,改变手指按弦的位置,发声的 不同.
20.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则折射角是 度,玻璃在界面 侧.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第28页(共28页)
21.如图所示,AB,CD是发光点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确定发光点s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22.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
23.小红想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量蜡块的密度.
(1)小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发现指针如图1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接着将蜡块放在左盘,通过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蜡块的质量是 g;
(2)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如图3所示,多余的步骤是: (选填“甲”、“乙”或“丙”).
蜡块的体积是 cm3;计算得到蜡的密度是 kg/m3.
(3)测完蜡块的密度后,接着小红又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B.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第28页(共28页)
C.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D.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小红这种方案由于测量体积偏 ,会导致测出的密度偏 .(选填“大”、或“小”).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最好选择 (选填“平面镜”“无色透明玻璃板”或“有色玻璃板”)进行实验,便于确定 .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若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在平面上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
(3)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4)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罝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虚”)像.
(5)实验中要多次变换蜡烛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
(6)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25题5分,26题5分)
25.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第28页(共28页)
26.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1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用此瓶装金属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0.8kg,若在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水时,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为0.9kg,
求:(1)玻璃瓶的容积;
(2)金属颗粒的质量;
(3)金属颗粒的密度.
第28页(共28页)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新乡一中少儿部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分,共26分)
1.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分析】要分析是什么物态变化,就要先确定此物质原来是什么状态,现在又是什么状态,即判断该物质由什么状态变化到什么状态.
【解答】解:A、河中的冰消融是固态冰变液态水,是熔化现象.
B、冰棒冒的“白气”是冰棒周围的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雾散去是液态的水变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D、玻璃内壁结冰花是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冰,是凝华现象.
故选A.
2.以下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热现象,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其实就是水蒸气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放热防止菜被冻坏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考点】
第28页(共28页)
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分析】(1)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白气是由大量的小水滴组成的;
(2)液体凝固过程放热;
(3)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4)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解答】解:A、洗澡时房间里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当温度很低时,水凝固放热,可防止菜被冻坏,故B正确;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变小,是因为发生了升华现象,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故C错误;
D、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蒸发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3.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几组数距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 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C.量杯质量为40g D.60cm3该液体质量为60g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
(2)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利用m=ρV求液体质量.
第28页(共28页)
【解答】解: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①﹣②得:
液体的密度ρ=1g/cm3,故AB错;
代入①得m杯=20g,故C错;
(2)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液体质量:
m3=ρ×V3=1g/cm3×60cm3=60g,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月食现象
B.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
D.旗杆的影子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因此产生月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与题意不符;
第28页(共28页)
B、大树上的树叶很多,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很多小的缝隙.太阳光从这些小缝隙中照射下来,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在地面上会形成太阳的像,像的形状和太阳一样,而且是倒立的实像,故与题意不符;
C、平静湖面上群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D、旗杆的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故选C.
5.岸边的柳树,在地上出现的树影和在水中出现的倒影,这二者的成因( )
A.都是光的折射引起的
B.都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C.前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D.前者是光的折射引起的,后者是光的反射引起的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
【分析】树影是影子,是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树,在树的下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
倒影是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是平面镜成的像.
【解答】解:根据树影和倒影的成因,可知树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C.
6.如图所示的两个平面镜相交成60°角,一束光线AO射到其中一个平面镜上,要使最后反射回去的光线与AO重合,角α应为( )
A.30° B.60° C.45° D.90°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分析】
第28页(共28页)
(1)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要清楚要使光线经镜面反射后沿原路返回,光线要与镜面垂直.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反射光线与镜面PN垂直,如图所示:
由图知,两块平面镜相交成60°角,
则∠PMB=90°﹣60°=30°,所以AO与平面镜MP的夹角α=∠PMB=30°.
故选A.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D.“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声音有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根据以上内容,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A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墙壁是固体,固体可以传声.故C正确;
D、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8.戴着绿色眼镜的人到商场买纸,则他看到的( )
第28页(共28页)
A.只有绿、黑两种颜色的纸
B.只有白、绿、黑三种颜色的纸
C.有绿、黑、白、红四种颜色的纸
D.各种颜色的纸都有
【考点】物体的颜色.
【分析】太阳光是白光,白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太阳光是复色光.
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不透明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解答】解:白纸能反射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太阳光是白光,包括所有的色光,所以太阳光照射到白纸上,白纸反射的绿光能透过绿色的镜片,其它的六种色光都被绿色的镜片吸收.所以人看的白纸是绿色的;黑纸吸收所有色光,所以看黑纸时没有任何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纸是黑色的;而各种颜色的纸其反射的色光不同,各种有色光和绿色的镜片透过的绿光就合成了五彩斑斓的各种颜色,所以他看到的是各种颜色的纸.
故选D.
9.以下是一则新闻消息:“今天零时,发改委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25元和12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降低0.09元和0.10元.…”据此估测90号汽油的密度为(不考虑90号汽油生产过程中密度的变化)( )
A.0.80×103kg/m3 B.0.75×103kg/m3
C.0.72×103kg/m3 D.0.70×103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
【分析】先根据表格数据得到上调1元对应的质量m1,再根据数据求解升高1元对应的体积V1,最后得到密度.
【解答】解:由90号汽油每吨降低125元,可算出降低1元对应的质量m1,则:
m1=×1000kg=8kg,
也就是8kg的90号汽油下调价格是1元,
第28页(共28页)
由90号汽油每升降低0.09元,可算出下调1元对应的体积V1,则:
V1=×1L=L=×10﹣3m3,
也就是L的90号汽油下调价格是1元.
所以,90号汽油的密度:
ρ===0.72×103kg/m3.
故选C.
10.如图所示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C.在t=5s时,甲、乙两物体速度相同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根据图象可知甲乙运动的时间判断是否同时开始运动;
(2)先判断甲乙的运动速度,然后判断甲乙的相对运动情况;
(3)根据甲乙所处的状态即可判断速度是否相同;
(4)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的速度.
【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知,甲比乙晚运动2s,因此不是同时开始运动的,故A错误;
B、根据图象可知,开始的0~2s的时间和第3s以后,甲、乙的速度不相同,因此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但2~3s内.AB的速度相同,AB之间的距离不变,则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
第28页(共28页)
C、在t=5s时,甲处于运动状态速度不为零,但是在第3s到第8s内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因此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同,故C错误;
D、根据图象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内,前2s甲处于静止状态,甲在0~6s内通过的路程为8m,则甲的运动速度为v===2m/s,故D正确.
故选D.
11.一只刻度均匀但刻度线位置不准的温度计,把它放在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读数是90℃;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读数是6℃.用这只温度计去测量某物体的温度,当它的示数为27℃时,该物体的真实温度是( )
A.21℃ B.25℃ C.26℃ D.29℃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分析】(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而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6℃,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0℃,中间是84个格,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
(2)温度计插入某物体中显示温度是27℃,距离6℃有21个小格,求出21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6℃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水的实际温度.
【解答】解:温度计上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
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的温度为27℃时,这种液体的实际温度为=25℃.
选项B正确.
故选B.
12.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
A.初中一节课的时间大约为0.45h
B.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50mm
D.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4km/h
【考点】时间的估测;温度;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
第28页(共28页)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中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5min=0.75h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符合实际;
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00m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1.2×3.6km/h=4.32km/h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13.一名同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在调节天平时,他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后,忘记了移动游码,当时游码处在0.2g的位置,就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测量时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放入50g、10g、5g的砝码各一个,指针正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 )
A.65g B.65.2g C.64.8g D.无法确定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分析】天平调节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处,如果一开始就指示一定的示数,最后又将这一示数与砝码质量加在了一起,必然会使读数偏大.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分析本题中的情况下,该不该将游码的示数计算在内了.
【解答】解:虽然游码并未回零,但天平在测量前是平衡的,而且游码的位置也并没有再移动,因此,此时左右两盘中的质量是相同的,并未受到游码的影响.所以物体的实际质量m=50g+10g+5g=65g.
故选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4.某同学用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时,使用了3个砝码,有一个100克,一个50克,一个10克,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这块金属的质量为 161.6
第28页(共28页)
g.若在月球表面上用天平测同一块金属的质量,则读数跟在学校实验室的读数相比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分析】天平平衡时,左盘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要认清标尺上的分度值.天平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物体和砝码的质量不变.
【解答】解:由图可见,该天平标尺上的分度值为0.2g,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是1g+0.2g×3=1.6g,
因此金属块的质量m=100g+50g+20g+1.6g=161.6g.
天平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在月球表面上用天平测同一块金属的质量,物体和砝码的质量不变,重力都变为原来的,杠杆还照样是平衡的,所以测量的质量不变,所以测量结果相同;
故答案为:161.6;不变.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则甲的密度是 1 g/cm3.取等体积的两种物质,则 甲 (选填“甲”或“乙”)的质量大;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体积之比是 3:5 .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在图象上找出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的对应值,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甲的密度;
根据图象确定甲、乙对应的体积的质量,比较即可;
根据图象确定甲、乙对应的质量的体积,根据公式V=计算出体积,求出比值.
【解答】解:由图知,甲的体积为V甲=2m3时,质量m甲=2kg,
第28页(共28页)
甲的密度ρ甲===1.0×103kg/m3=1g/cm3;
由图可知,当体积为V甲=V乙=5m3时,m甲=5kg,m乙=3kg,所以,甲的质量大;
当m甲=m乙=3kg时,V甲=3m3,V乙=5m3时,
则=.
故答案为:1;甲;3:5.
16.如图所示的木块的长度为 3.15c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在4.1cm和4.2cm之间,估读为4.1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4.15cm﹣1.00cm=3.15cm.
故答案为:3.15cm.
17.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4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第28页(共28页)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解: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4格处,所以示数为:﹣4℃
故答案为:﹣4.
18.一列长200m的列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整列火车通过1.9km的某一大桥所用时间是 105 s.若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所用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速度是 14m/s .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火车通过的路程等于桥长与火车长度之和,求出路程,然后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求出火车过桥的时间;
又已知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火车的速度.
【解答】解:火车通过路程s=1900m+200m=2100m,
∵v=,
∴火车过桥时间:
t===105s;
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所用时间是150s,则这列火车的速度:v′===14m/s.
故答案为:105;14m/s.
19.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 音调 ;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 响度 ;演奏小提琴时,改变手指按弦的位置,发声的 音调 不同.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分析】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高低,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决定;区分音调和响度要分清声音的高低和大小.
【解答】
第28页(共28页)
解: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是指声音太高了我唱不上去,高是指音调高;“引吭高歌”里的“高”是指声音很大,指的是响度.
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音调.
20.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则折射角是 30 度,玻璃在界面 右 侧.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由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
【解答】解: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从图中可以看出,MN左侧的两条光线OC、OA与OP的夹角相等,因此MN为界面,QP为法线
CO、AO中应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故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
由于∠COM=30°,所以入射角为∠COP=90°﹣30°=60°,
而折射角∠QOB=30°,从而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所以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玻璃在右侧.
故答案为:30;右.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
第28页(共28页)
21.如图所示,AB,CD是发光点S发出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确定发光点s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方法一:完成本题,可以先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先作出像点S′,再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最后补全对应的入射光线;
方法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交点S即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像点S′.
【解答】解:方法一:先将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即为像点S′,再作出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发光点S,连接SA、SB为两条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方法二:过反射点A垂直镜面作出两条法线,在法线左侧作出反射光线AB的入射光线SA,注意入射角在大小上要与反射角的大小相等,同理作出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SC,入射光线SA、SC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再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即为像点,如图所示:
22.将一平面镜斜放在装有水的水槽中,有一束光线垂直射向水面,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在水中行进最后射出水面的光路图.
第28页(共28页)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当光垂直射到水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变,射到平面镜上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当光从水中斜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16分)
23.小红想利用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测量蜡块的密度.
(1)小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零刻度线 处,发现指针如图1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直到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接着将蜡块放在左盘,通过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蜡块的质量是 18.6 g;
(2)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如图3所示,多余的步骤是: 甲 (选填“甲”、“乙”或“丙”).
蜡块的体积是 20 cm3;计算得到蜡的密度是 0.93×103 kg/m3.
(3)测完蜡块的密度后,接着小红又设计了一种测量酸奶密度的实验方案:
第28页(共28页)
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B.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酸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C.再将烧杯中酸奶倒入量筒中,测出酸奶的体积V;
D.计算出酸奶的密度ρ.
小红这种方案由于测量体积偏 小 ,会导致测出的密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分析】(1)使用天平方法:①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位置;③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天平重新平衡,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弄清楚量筒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对应的刻度去读数.
(2)由于蜡块是不沉于水的,在测量其体积时要使用重物助沉法帮助测量体积.即先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再将蜡块和重物系好共同放入水中,测量出它们的总体积,最后用总体积减去水和重物的体积,就是蜡块的体积,最后由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3)测量结果的偏差,从测量过程在是否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操作分析,密度大小的偏差从测量的物理量是否精确考虑.
【解答】解:(1)用天平之前首先调节天平,将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表明横梁平衡;
指针右偏说明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左移动,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位置.
蜡块的质量m=10g+5g+3.6g=18.6g.
(2)实验步骤中测蜡块的体积时,由于蜡块漂浮在水面上,要使蜡块浸入水中可采用重物助沉法进行.但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只需第一步测出水和重物的体积即可,再测出水、重物、蜡块的总体积,就能算出蜡块的体积.因此水的体积不需要测出,故多余的步骤是甲.
蜡块的体积:V=80ml﹣60ml=20ml=20cm3,
则蜡块的密度ρ===0.93g/cm3=0.93×103kg/m3.
第28页(共28页)
(3)将酸奶倒入量筒时,由于烧杯壁上不可避免地沾有部分酸奶,导致用量筒测出的酸奶体积偏小;
在质量一定时,由ρ=知,体积偏小,所以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左;18.6;(2)甲;20;0.93×103;(3)小;大.
2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最好选择 有色玻璃板 (选填“平面镜”“无色透明玻璃板”或“有色玻璃板”)进行实验,便于确定 虚像的位置 .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 .若在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在平面上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 .
(3)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造成的.
(4)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罝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选填“实”、“虚”)像.
(5)实验中要多次变换蜡烛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 多次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
(6)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第28页(共28页)
【分析】(1)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
根据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而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一特点分析;
(2)蜡烛A与B大小相同,B又与A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
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3)玻璃板有两个表面,两个表面都对光线有反射作用,都会成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解答】解:(1)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因此选用有色玻璃板.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何关系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关系.
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
(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第28页(共28页)
(5)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6)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有色玻璃板;虚像的位置;
(2)像与物的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
(3)玻璃板有一定厚度;
(4)虚;
(5)多次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6)不变.
五、计算题(25题5分,26题5分)
25.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该金属中的声速.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最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
【解答】解:因为v=,
所以声音的传播时间:
t空气===3s,
由题意知:t空气﹣t金属=2.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时间:
t金属=t空气﹣2.5s=3s﹣2.5s=0.5s,
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v金属===2040m/s;
答:金属中的声速是2040m/s.
第28页(共28页)
26.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1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用此瓶装金属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0.8kg,若在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水时,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为0.9kg,
求:(1)玻璃瓶的容积;
(2)金属颗粒的质量;
(3)金属颗粒的密度.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计算.
【分析】(1)当瓶内装满水时,水的体积就等于玻璃瓶的容积,已知瓶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可求玻璃瓶的容积.
(2)已知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金属颗粒的质量.
(3)已知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可求水的体积,玻璃瓶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就等于金属颗粒的体积,然后利用公式ρ=可求金属颗粒的密度.
【解答】解:(1)水的质量m1=m瓶和水﹣m瓶=0.4kg﹣0.1kg=0.3kg,
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V瓶=V1水===3×10﹣4m3,
答:玻璃瓶的容积为3×10﹣4m3.
(2)金属颗粒的质量m金=m瓶和金﹣m瓶=0.8kg﹣0.1kg=0.7kg.
答:金属颗粒的质量为0.7kg.
(3)瓶子内水的质量m水=m总﹣m瓶和金=0.9kg﹣0.8kg=0.1kg,
水的体积V水===1×10﹣4m3,
金属颗粒的体积V金=V瓶﹣V水=3×10﹣4m3﹣1×10﹣4m3=2×10﹣4m3,
金属颗粒的密度ρ金===3.5×103kg/m3.
答:金属颗粒的密度为3.5×103kg/m3.
第28页(共28页)
2017年1月23日
第28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