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新宾县2016-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带解析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抚顺新宾县2016-2017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题(带解析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6-2017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2分)‎ ‎1.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2.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 A.教室内保持安静,不讲话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铁水凝固成铁块 B.机器从北京运到海南 C.将铁丝通过拉伸机拉长 D.把菜刀表面磨光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心潮澎湃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骏马奔腾 D.流星赶月 ‎6.“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  )‎ 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 B.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 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7.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该是(  )‎ A. B. C. D.‎ ‎8.有四个容量都为500毫升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 A.海水 B.纯水 C.酒精 D.汽油 ‎9.以下所述现象不属于反射现象的是(  )‎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 C.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弯折了 D.白天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 ‎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8分)‎ ‎11.如图甲中物体A的长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12.单位换算:‎ ‎(1)2.54m=  cm=  μm ‎(2)72km/h=  m/s ‎(3)2.7g/cm3=  kg/m3.‎ ‎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14.春晚小品《不差钱》,曾经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的声音是由于演员声带  产生的,靠  传播过来的,“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  相似(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  透镜片做的眼镜.‎ ‎16.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表面(选填“内”或“外”),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17.漫步苏子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  的缘故,秋天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雨后的苏子河常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彩虹是由于光的  现象形成的.‎ ‎18.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坐在电影院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发生了  .‎ ‎19.普通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一架普通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40cm,当被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  时,底片上才会得到一个清晰像.‎ ‎20.一块质量为180kg的冰块,它的体积为  cm3,熔化后的质量为  g.熔化后的体积为  cm3(ρ冰=0.9×103kg/m3)‎ ‎ ‎ 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50分)‎ ‎21.如图,有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的光斜射入鱼缸的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请你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并大致画出折射光线的路径.‎ ‎22.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 和光心O,分别画出这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3.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24.(7分)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 ‎(1)AB两站相距多远?‎ ‎(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25.装载500t散装甘油,由油罐车队装载运输.已知甘油密度为1.25×103kg/m3,每辆油罐车最多可装载12m3的甘油,油罐车队一次就将500t甘油装载运输完毕,则该油罐车队至少拥有的油罐车数量为多少?‎ ‎26.(8分)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示数为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  过程.‎ ‎27.(7分)如图所示,是小林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小林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小林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确定像的位置后测出了一组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即得出实验结论:“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小林的做法是否合理?  .理由是  .‎ ‎(4)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你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填“实”或“虚”)像.‎ ‎28.(6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  .‎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5)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29.(10分)如图是某校物理小组“测酱油密度”时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则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 ‎(2)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的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点错误:①  ;②  .‎ ‎(3)甲组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酱油,再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的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用字母表示);‎ ‎(4)乙组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酱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酱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m4(如图丁),读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V2(如图丁).其测得的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用字母表示);1‎ ‎(5)按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   (填“偏大”、“偏小”);‎ ‎(6)如图是按乙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情况,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g)‎ 倒出酱油的体积(cm3)‎ 酱油的密度(kg/m3)‎ ‎100‎ ‎ ‎ ‎2016-2017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2分)‎ ‎1.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 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时间的估测.‎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5℃左右,故A错误;‎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在30cm左右,选项B符合实际,故B正确;‎ C、人步行的速度一般在1.1m/s左右,达不到10m/s,故C错误;‎ 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60次多一点,即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那么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0s,达不到1min(60s);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 ‎ ‎2.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 A.教室内保持安静,不讲话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A、噪声的产生处是在学校外面,学生在教室内上课需要讨论回答问题,保持安静,不讲话不符合题意;‎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C、如果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可以从声音的接受处减弱噪声,但学生同样也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声音,不符合题意;‎ D、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显示噪声的分贝,但无法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解答.‎ ‎ ‎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慢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的最慢.‎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声音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A、声音在固体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故A错误;‎ B、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减弱噪声;故B错误;‎ C、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C正确;‎ D、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声音能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知识,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 ‎ ‎4.下列现象中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铁水凝固成铁块 B.机器从北京运到海南 C.将铁丝通过拉伸机拉长 D.把菜刀表面磨光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温度、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解答】解:A、铁水凝固成铁块,是状态的变化,铁的多少没有变,所以质量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机器从北京运到海南,是位置的改变,机器的质量没有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将铁丝通过拉伸机拉长,是形状的变化,铁的多少没有变,所以质量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把菜刀表面磨光,有一部分铁被磨去了,菜刀含有的铁减少了,所以质量变小了,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质量及其特性,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只要理解质量的含义即可求解.‎ ‎ ‎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心潮澎湃 B.一江春水向东流 C.骏马奔腾 D.流星赶月 ‎【考点】机械运动.‎ ‎【分析】运动在物理学中称为机械运动,即物体位置发生了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解答】解:A、心潮澎湃,是心理活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水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C、骏马奔腾,是马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D、流星赶月,是陨石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故选A.‎ ‎【点评】区分是不是机械运动,要看物体是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要注意与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 ‎ ‎ ‎6.“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  )‎ 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 B.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 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根据“水中月”、“镜中花”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水中月”、“镜中花”都属于平面镜成像,因此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现象,此类型的关键是对光学现象进行分类记忆,此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常见.‎ ‎ ‎ ‎7.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放法应该是(  )‎ A. B. C. D.‎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首先要明确幻灯机的制成原理,然后根据其原理确定幻灯片的放置方法.‎ ‎【解答】‎ 解: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的倒立不仅包括上下颠倒,也包括左右颠倒.由此可知为了使像呈现F字样,因此要按照A选项的方法去放置幻灯片.‎ 故选A.‎ ‎【点评】明确凸透镜成像中倒立的包括:上下倒、左右倒两方面的含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 ‎ ‎8.有四个容量都为500毫升的瓶子,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 A.海水 B.纯水 C.酒精 D.汽油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已知四个容积都为500mL的瓶子,直接由密度公式变形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由 ρ=得:m=ρV 又因V相同,分别装满海水、纯水、酒精和汽油(ρ海水>ρ纯水>ρ酒精>ρ汽油),‎ 所以海水的质量最多,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密度公式变形的应用,注意各容器的容积相同,根据密度关系即可判断各容器中液体的质量.‎ ‎ ‎ ‎9.以下所述现象不属于反射现象的是(  )‎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B.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 C.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弯折了 D.白天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考点】光的反射.‎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符合题意;‎ B、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符合题意;‎ C、从水中筷子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筷子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符合题意;‎ D、白天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故与题意不符.‎ 故选A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 ‎ ‎10.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解答】解:A、冰雪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吸热熔化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加快身体汗液蒸发吸热,但不会降低了室内的气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华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D、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分析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 ‎ 二、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8分)‎ ‎11.如图甲中物体A的长度是 1.60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2)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7.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7.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2)末端刻度值为8.60cm,物体长度为8.60cm﹣7.00cm=1.60cm.‎ 故答案为:1.60;1mm.‎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 ‎12.单位换算:‎ ‎(1)2.54m= 254 cm= 2.54×106 μm ‎(2)72km/h= 20 m/s ‎(3)2.7g/cm3= 2.7×103 kg/m3.‎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根据不同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解答】解:(1)因为1m=100cm=106μm,所以2.54m=254cm=2.54×106μm;‎ ‎(2)因为1km/h=m/s,所以72km/h=72×m/s=20m/s.‎ ‎(3)因为1g/cm3=103kg/m3,所以2.7g/cm3=2.7×103kg/m3.‎ 故答案为:(1)254;2.54×106;(2)20;(3)2.7×103.‎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 ‎ ‎13.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甲和 乙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则甲车 静止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向后运动 (以上两空选填“静止”、“向前运动”或“向后运动”)‎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根据三个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答】解:(1)甲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 ‎(2)乙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4m/s;‎ ‎(3)丙的图象也是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丙===1m/s;‎ 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甲和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乙;静止;向后运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 ‎ ‎14.春晚小品《不差钱》,曾经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爱,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的声音是由于演员声带 振动 产生的,靠 空气 传播过来的,“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 音色 相似(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指声音的特色.‎ ‎【解答】解: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的声音是由演员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现场观众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音色相似.‎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色.‎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声音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 ‎ ‎15.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前 (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 凹 透镜片做的眼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必须先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解答】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而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可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前,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 ‎ ‎16.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内 表面(选填“内”或“外”),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分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冰花形成在玻璃的哪个表面,取决于室内外的气温情况;水在遇冷时会发生凝固现象而变成固态的冰.‎ ‎【解答】解:冰花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从而形成固态的冰花;且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因为室内气温较高,水蒸气才会遇冷凝华;湿抹布上有较多的水,当水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时,水遇冷发生了凝固现象,使抹布与玻璃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凝华、内、凝固.‎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我们要掌握住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且是水蒸气遇冷时发生的.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好好掌握.‎ ‎ ‎ ‎17.漫步苏子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的 折射 的缘故,秋天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该过程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夏天雨后的苏子河常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彩虹是由于光的 色散 现象形成的.‎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液化及液化现象;光的色散.‎ ‎【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水中筷子变弯、水池变浅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为液化,例如雾、露都是由液化现象形成的,液化是放热的过程;‎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称为光的色散现象,彩虹就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解答】‎ 解:漫步河畔,看到河边水中浸没的石块,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了,这是由于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秋日的清晨河面浮着缕缕薄雾,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 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 故答案为:折射;液化;放热;色散.‎ ‎【点评】本题由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入手,考查了学生对热学和光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 ‎ ‎18.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 传播的.坐在电影院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发生了 漫反射 .‎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漫反射.‎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解答】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坐在电影院内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故答案为:直线,漫反射.‎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进行分析解答.‎ ‎ ‎ ‎19.普通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一架普通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40cm,当被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 大于80cm 时,底片上才会得到一个清晰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解: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物体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是物距,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一架普通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40mm,所以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80mm,底片上能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透;大于80cm.‎ ‎【点评】掌握凸透镜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具体应用就能顺利解题,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 ‎ ‎ ‎20.一块质量为180kg的冰块,它的体积为 200 cm3,熔化后的质量为 1.8×105 g.熔化后的体积为 180 cm3(ρ冰=0.9×103kg/m3)‎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1)已知冰的体积和密度,利用m=ρV求质量;‎ ‎(2)冰熔化成水,状态变化、质量不变,知道水的密度,再利用V=求水的体积.‎ ‎【解答】解:‎ ‎(1)冰的密度ρ冰=0.9×103kg/m3,‎ 由ρ=得冰的体积:‎ V冰==0.2m3=200cm3;‎ ‎(2)因为冰熔化成水,质量不变,‎ 所以m水=m冰=180kg=1.8×105g,‎ 由ρ=得水的体积:‎ V水===0.18m3=180cm3.‎ 故答案为:200;1.8×105;180.‎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知道冰化水质量不变是关键.‎ ‎ ‎ 三、解答题(共9小题,满分50分)‎ ‎21.如图,有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的光斜射入鱼缸的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请你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并大致画出折射光线的路径.‎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 过入射点做出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注意入射角和反射角大小的标注.‎ ‎【解答】解:过入射点做法线,由于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所以入射角为60°,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做出反射光线,反射角为60°.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 ‎【点评】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 ‎22.如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 和光心O,分别画出这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方向相同;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 ‎ ‎23.从冰箱里拿出冷藏后的鸡蛋,一会儿发现它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却擦不干,但是在桌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鸡蛋自己也会变干,请你解释上述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蒸发及其现象.‎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刚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温度较低;②降低温度是气体液化的一种方式.‎ ‎【解答】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鸡蛋上.因此鸡蛋变湿了.马上用干布擦拭,因为鸡蛋的温度仍很低,不断有水蒸气液化,因此擦不干.当鸡蛋温度升高后不再有水蒸气液化,小水滴汽化(蒸发)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因此鸡蛋变干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现象,以及蒸发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 ‎ ‎24.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 ‎(1)AB两站相距多远?‎ ‎(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汽车从A站出发到达B站的时间和路程,根据v=求出AB两站的路程;‎ ‎(2)同(1)的方法求出B站到C站的距离,进一步求出A站到C站的路程,在求出A站到C站的时间,利用两者求出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根据v=可得,AB两站的路程:‎ sAB=vABtAB=90kg/h×h=30km;‎ ‎(2)BC两站的距离:‎ sBC=vBCtBC=60kg/h×h=10km,‎ 汽车从A站到C站的路程:‎ sAC=sAB+sBC=30km+10km=40km,‎ 汽车从A站到C站的时间:‎ tAC=tAB+tBC=20min+10min=30min=0.5h,‎ 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vAC===80km/h.‎ 答:(1)AB两站相距30km;‎ ‎(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为80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要注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 ‎ ‎ ‎25.装载500t散装甘油,由油罐车队装载运输.已知甘油密度为1.25×103kg/m3,每辆油罐车最多可装载12m3的甘油,油罐车队一次就将500t甘油装载运输完毕,则该油罐车队至少拥有的油罐车数量为多少?‎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一辆油罐车所装甘油的质量,甘油的总质量与一辆油罐车所装甘油质量的比值即可求出所需油罐车的数量.‎ ‎【解答】解:由ρ=可得,一辆油罐车所装甘油的质量:‎ m1=ρV=1.25×103kg/m3×12m3=15×103kg=15t,‎ 所需油罐车的数量:‎ n==≈33.3,即34辆.‎ 答:该油罐车队至少拥有的油罐车数量为34辆.‎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求几节油罐车时,如果不够一油罐,应该按一油罐计算.‎ ‎ ‎ ‎26.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示数为 38 ℃,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50 ℃,仔细观察图象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慢 (选填“快”或“慢”).‎ ‎(4)图象中DE段是 沸腾 过程.‎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沸腾及沸腾条件.‎ ‎【分析】(1)读数时视线要和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读数: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向大数字读.‎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2)熔化是吸热过程.‎ ‎(3)如图,物质先吸热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全部熔化之后,温度再升高,不断吸热,液体的温度升高,到达沸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沸腾过程.‎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晶体的熔点.‎ ‎【解答】‎ 解:(1)A是俯视会使读数偏大,C是仰视会使读数偏小,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38℃.‎ 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该物质是晶体.‎ ‎(2)物质熔化时,把试管取出,物质停止熔化,放回烧杯物质继续熔化,可见物质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3)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物质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50℃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50℃.‎ 物质是固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28℃(48℃﹣20℃=28℃).物质是液态时,吸热3min,物质温度升高了40℃(90℃﹣50℃=40℃).所以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慢.‎ ‎(4)如图,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DE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 故答案为:(1)B; 38;晶体;(2)吸收;(3)固液共存;50; 慢;(4)沸腾.‎ ‎【点评】本题考查了晶体升温、熔化、升温、沸腾四个过程,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点、沸腾、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读数等,该题综合性很强,有很大的难度.‎ ‎ ‎ ‎27.如图所示,是小林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小林应选择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小林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确定像的位置后测出了一组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即得出实验结论:“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小林的做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理由是 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 ‎(4)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 折射 形成的,你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 虚 (填“实”或“虚”)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分析】(1)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 ‎(3)多进行几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具有代表性,一次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 ‎(4)我们能看到鱼,是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进入人眼,人看到的不是真实的鱼,而是变浅了的鱼的虚像,是由于折射形成的;‎ 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白云通过水面成像,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故答案为:2.‎ ‎(3)实验中只测量一组数据便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通过多次测量数据,多测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避免实验结论出现偶然性.‎ ‎(4)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而我们看到的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的虚像,出现在水面上的.‎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2)2;(3)不合理;实验次数太少,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4)折射;反射;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 ‎ ‎28.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 焦距(或f) .‎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高度 上.‎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照相机 .‎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上 (选填“上”或“下”)移动.‎ ‎(5)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靠近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根据凸透镜焦点与焦距的含义,结合题目的表述可以得到答案.‎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4)原来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烛焰移了到主光轴的下方,所成的像将移到主光轴的上方.‎ ‎(5)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据此来分析光线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亮斑就是所有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的汇聚点,因此叫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或同一水平直线)上,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故可判断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4)蜡烛变短后,像将移到主光轴上方,光屏也应移到主光轴上方;‎ ‎(5)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光线刚才发散,现在恢复,其像会靠近凸透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透镜.‎ 故答案为:(1)焦距(或f); ‎ ‎(2)高度;‎ ‎(3)放大,投影仪;‎ ‎(4)上;‎ ‎(5)靠近.‎ ‎【点评】此题的难点在第三问上,要确定是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一般是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来确定,但此题中没有告诉物距与焦距的关系,而只是告诉了一个图,如何从图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像距大于物距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 ‎ ‎29.(10分)(2016秋•新宾县期末)如图是某校物理小组“测酱油密度”时的实验方案,请完善他们的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则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 ‎(2)用托盘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的操作情况如图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点错误:① 用手拿砝码 ;② 砝码和被测物体的位置放反了 .‎ ‎(3)甲组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酱油,再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 ‎,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其测得的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用字母表示);‎ ‎(4)乙组的方案: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酱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3,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酱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m4(如图丁),读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V2(如图丁).其测得的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用字母表示);1‎ ‎(5)按 乙组  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测得的密度值 偏大  (填“偏大”、“偏小”);‎ ‎(6)如图是按乙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情况,将实验的数据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g)‎ 倒出酱油的体积(cm3)‎ 酱油的密度(kg/m3)‎ ‎100‎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分析】(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一样.‎ ‎(2)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不要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不要把化学药品和潮湿的物体直接放在天平盘上;要用镊子夹取砝码,不能用手拿砝码;砝码要及时放回砝码盒,要轻拿轻放.‎ ‎(3)把烧杯内的油全部倒入量筒内,量筒内油的质量等于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即可得出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 ‎(4)把烧杯内的油适量倒入量筒内,量筒内油的质量等于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减去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即可得出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 ‎(5)小李的实验中烧杯内的食用油不可能全部倒入量筒中,会沾在烧杯壁上,使质量测量值大于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 ‎(6)知道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以及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求出倒入量筒的食用油的质量,再读出食用油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食用油的密度.‎ ‎【解答】解:(1)图中显示指针向右偏,根据“右偏左调,左偏右调”的规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2)经分析图中错误之处:①用手拿砝码,手上的汗渍会腐蚀砝码,影响测量结果;‎ ‎②物体在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3)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2,空烧杯的质量m1,所以量筒内油的质量为:m2﹣m1,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1,‎ 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4)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3,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质量m4,‎ 所以量筒内油的质量为:m3﹣m4,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为V2,‎ 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5)甲组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液体总质量,最后将液体倒入量筒来测体积,这种做法会因烧杯壁粘液体而使测出的体积偏小,导致算出的液体密度偏大;‎ 乙组先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食用油倒入量筒内,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避免了容器壁粘液体带来的实验误差,能使实验误差减小.‎ ‎(6)由图丁知,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m'=20g+20g+5g+2.4g=47.4g,‎ 倒入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为:m=m总﹣m'=100g﹣47.4g=52.6g,‎ 食用油的体积:V=50ml=50cm3,‎ 食用油的密度是:ρ===1.052g/cm3=1.052×103kg/m3.‎ 表格如下:‎ 酱油的密度(kg/m3)‎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g)‎ 烧杯和剩余酱油的总质量(g)‎ 倒出酱油的体积(cm3)‎ ‎100‎ ‎47.4‎ ‎50‎ ‎1.052×103‎ 故答案为:(1)左;(2)①用手拿砝码;②砝码和被测物体的位置放反了;(3);(4);(5)乙组;偏大;(6)表格见上.‎ ‎【点评】同样测量液体的密度,本题同时给出了两种方案,让学生分析辨别,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道好题.‎ ‎ ‎ ‎;刘小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