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福建莆田二十五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福建莆田二十五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考场座位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 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 戏剧要在文学上下功夫,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容易文本粗糙,或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 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只要文学基础扎实,就能使二度创作飞升起来;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D. 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从正面举例,列举古今中外名剧,分析得出“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的观点。后文正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的。‎ B. 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戏剧忽视文学的力量造成的种种弊端,从反面证明了“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 C. 文章末尾运用比喻的方法,意在阐明《窦娥冤》等能够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原因就在于它们文学上的精致。‎ D. 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等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戏剧文学需要演出团队的共同努力,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个参与者也都是文学创造者,一旦某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 B. 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C. 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 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麦 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嗫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王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一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说“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面对父亲的要求,我似乎有些叛逆,年轻时期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艰辛和无奈。‎ B.文中第四段有关农村夏夜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也为下文写大斌子捉住偷麦的老王头这一故事情节做铺垫。‎ C.“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小说中委婉地批评了老王头性格暴躁的特点,也为后面大斌子报复、嘲讽老王头做了很好的注脚。‎ D.“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这句话表现出大斌子被老王头拒绝后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对老王头恨之入骨,“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另一方面似乎也理解了老师的内心世界。‎ ‎5.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5分)‎ 答:  ‎ ‎ ‎ ‎ ‎ ‎ ‎ ‎6.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大斌子还是老王头?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答:  ‎ ‎ ‎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丹·卢泽德 ‎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 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 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水有多高了?耸耸肩,他们将不得不离开吗?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谁知道呢?她说。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米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 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湿和干,高地和低地。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两种运气。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年3月15日,李予阳译)‎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新闻稿既有对难民群体的描写,又有对万布林大街难民个体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灾难面前难民的焦虑紧张心态。‎ B.文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既营造了洪水逼近时紧张的气氛,又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 C.文中“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现在是午夜”“现在,午夜过后”等时间词语既写出了作者不同时段对灾情的观察,又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本文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但个别地方也不乏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洪灾的可怖。‎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9.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4分)‎ 答: ‎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习题(共21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 ‎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 ‎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12.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3分)‎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 A.①②           B.③④             ‎ ‎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4.翻译画线句子(各3分)‎ ‎(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                                                                      ‎ ‎15.课内文言文翻译(3分)‎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 王庭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①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登临:指王粲的《登楼赋》,王粲投靠刘表却不被重用,流寓荆州十余年,后登麦城城楼,写下这篇名作。‎ ‎16.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片首句写“衰柳”“苔满地”,词人面对此等萧瑟冷落的景色,不禁想起三千里外的故国。“三千里”极言家乡之遥,其中寓有较浓重的哀愁情绪。‎ B. 古代路边,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憩,也是践送亲友之所。“短亭依旧残阳里”中的“依旧”一语,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 C. 下片“紫蟹黄柑真解事”属于借景抒情,与晋代张翰见秋风起,思纯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妙,增加了诗歌的内涵。‎ D. 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上片以写景起,以写景结,下片结语更是一副寥廓悠远的秋水雁飞图,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深沉绵渺,悠悠不尽。‎ ‎17. 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 ‎ ‎ ‎ ‎(三)默写(5分)‎ ‎18.(1)携来百侣曾游, 。‎ ‎(2)鹰击长空, ,‎ ‎(3)寻梦?撑一支长篙, ;‎ ‎(4)消散了,甚至她的/ ,丁香般的惆怅。‎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四)《论语》翻译下列划线的句子:(共6分,每小题3分)‎ ‎19.(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 ‎ ‎ ‎ ‎(2)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 ‎ ‎ ‎ 三、语言运用(15分)‎ ‎20.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读音错得最少的的一项( )(3分)‎ A.溯(sù)游 横槊(sù) 沧海一粟(sù) 数(shù)目项王 B.酾(chī)酒 瞋(chēng)目 狼籍(jí) 枕藉(jí) ‎ C.氾(fán)南 梵(fán)语 桂棹(zhào) 愀(qiǎo)然 D.匏(fú)樽 蜉(fú)蝣 忤(wǔ)视 举酒属(shǔ)客 ‎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22. 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卫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大卫的后父默德斯东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常常责打他。母亲去世后,即把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让他过着基本能解决温饱的生活。‎ C、大卫·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 D、阿格妮丝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 ‎2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发展形势提出了我国国际战略思想的核心,即韬光养晦,历史证明这一思想符合当时的国际大环境。‎ ‎②每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都会站满严阵以待的中外记者,他们时刻准备着向外界传递“中国声音”。‎ ‎③历史上的称衡是一位天才型的文学家,有一次黄祖大宴宾客,指着一只鹦鹉让称衡就地作文,称衡文不加点,一会即写成文学史上有名的《鹦鹉赋》。‎ ‎④自从微信在三年前上线红包项目以来,这项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数字化变体曾一度风靡大江南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发红包已意兴阑珊。‎ ‎⑤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和管理经验,我们向先进学校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起初只能是邯郸学步,但最终必然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⑥旅法侨界代表在法国华侨华人会会所举行座谈会,对法国政府漠不关心张朝林被殴打致死一事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近期举行街头抗议活动。‎ A. ③⑤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24.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3分)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五、写作(60分)‎ ‎25.请以“别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不少于800字。④至少运用三种人物描写的手法。‎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2018-2019学年上学期)‎ ‎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检查每个选项的解说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属于扩大范围,原文只是说传奇、话本、小说“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C项,“只要……就”错,原文是“只有……才”。D项“动人是戏剧艺术的基础与根本,”错,原文说戏剧的基础是文学。‎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扩大范围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错误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比喻意在阐明“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 ‎【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整个艺术创作就会全功尽弃”扩大范围。原文是“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4. 解析:选A 。B项,“突出了两位年轻人内心的躁动不安”文中无依据;C项,小说中写老王头批评、“揍”学生的事主要是为了写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小说的最后也很好地强调了这一点;D项,“对老王头恨之入骨”不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小说的后半部分,大斌子已经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 ‎5.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有两问,题干问题切入点很小,已经很明确,是“人物性格概括题”和“人物手法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第一问:对大斌子性格的把握,要结合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大斌子学大人抽烟、给老师“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烟筒里塞半截砖”等情节,可以看出其顽劣的性格;保护老师、给老师送麦子等情节,可以看出其正直善良宽容的性格;被队长逮着情节可以看出其倔强仗义的性格。同时,“我”的衬托也需要考虑。‎ 第二问:思考刻画人物的手法,结合全文,发现对大斌子的刻画是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前面写其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感觉这人性质恶劣,结尾却发现是为了帮助老师,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出来。‎ 参考答案:(1)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前后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突出,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6.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这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大斌子、老王头等人物形象,对于谁是主要人物,可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不论谁是主要人物,在谈看法或观点时都要谈他们的作用,因此本题可以看作“主要人物作用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作答时,可以从情节角度、人物自身角度、主题角度等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大斌子。①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大斌子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的人物形象。②用“我”来烘托大斌子的形象,使其性格更加鲜明。③小说中写老王头对学生严格要求、为生活所迫偷麦子的事,都是为了衬托大斌子的性格特点。④从大斌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示例二)老王头。①老王头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刻画了这一形象。②在小说中,老王头虽然着笔不多,但他善良、严厉、淡泊名利、注重尊严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③小说的结尾写老王头让大斌子把麦子带走,宁愿挨饿也不让学生变坏,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题——突出人性中的善良美。④小说写大斌子性格的改变,正是老王头言传身教的结果,写大斌子主要是为了衬托老王头。‎ ‎7. 解析:选B B项,“表现了灾民在洪水面前的沉着和镇定”错,文章写老夫妇两段表现洪水到来前家园的美好,凸显洪水到来的紧张气氛,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力。‎ ‎8. 解析:选BD A项,文章主要表现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时的情景以及焦虑担忧的精神状态,而不是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C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会退下去。E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的。‎ ‎9. 参考答案:(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1)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景。‎ ‎(2)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3)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4)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1)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3)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4)整齐,有文采。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D(“购”是重金征求的意思)‎ ‎11.A(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顺承)‎ ‎12.D ‎13.A(“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14.(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 ‎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重金征求我的头颅,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 ‎15.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6. A ‎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选择A项,B项,“暗示词人正在回故国的三千里路上”错,由下片“劝我归欤未”可知,此时词人并未归去,“依旧”应是暗示词人仍在羁旅之中。C项,“借景抒情”错,“紫蟹黄柑真解事”一句,词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在某一物上,应属于“移情于物”。D 项,“本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寓情于物、以景衬情”表述不准确,除了情景相生,此词最重要的手法是用典,使词意更加蕴藉、含蓄。‎ ‎17. ①写离开故国三千里之远,西风劝归,表达了思念家乡、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②写自己南去北来,人已老去,表达了羁旅漂泊、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③借用王粲登楼作赋的典故,以王粲自况,表达了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分析“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答该类题目(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 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 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 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 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解答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故国”“南去北来”“劝我归”“雁飞不断”分析诗歌的情感。如“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写的是思念起十二栏杆曲绕之地,故乡遥隔三千里,表达了思念家乡、不能归去的悲痛之情;“南去北来人老矣”借用了杜牧诗句“南去北来人自老”,说不尽的辛酸。“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来能归的愁思,表达了羁旅漂泊、年华逝去的悲伤之情;“王粲登临寥落际” 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汉末王粲羁留荆州,不为刘表看重,因此“登临寥落”的是乡愁,更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表达了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分析 ‎18.(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鱼翔浅底,‎ ‎(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4)太息般的眼光,‎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19(1)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答案】C【A横槊(shuò) 数(shuò)目项王 B酾(shī)酒 瞋(chēn)目 枕藉(jiè) C梵(fàn)语 D匏(páo)樽 举酒属(zhǔ)客】‎ ‎21. A 应该是编年体 ‎22.B。应为“让他过着不能温饱的生活。”‎ ‎2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使用正确。②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③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使用正确。④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使用正确。⑤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贬义词。不合语境,语境只表达向别人学习,模仿别人,但不是贬义,也不存在丧失了原有的技能的问题。⑥漠不关心:对人对事感情冷漠,一点儿也不关心。后面不能带宾语。‎ ‎24.答案:  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5写作提示:如果只是写人,选材范围就相对狭窄、单调。按人教版教材要求,高一年注重记叙文的训练,而记叙文能不能出彩,关键在于描写人物是否生动细腻,跃然纸上。‎ 一、思路点拨 ‎1、 确立告别的对象 ‎“别了,________”,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事或物,还可以写抽象对象,如幼稚、溺爱等。‎ 告别的对象 具体对象 抽象对象 ‎ ‎ ‎①人: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老战士 ‎②动物:狗、猫 ‎③其他:老屋、教室 幼稚、自卑、懦弱、狭隘、浪费、自私、贫穷、落后、愚昧、溺爱、恐惧 ‎2、 确立本文中心 确立告别对象后,同学们要接着思考:与该对象告别,是要表达眷恋不舍之情,感慨物是人非岁月沧桑,抒发事物消失的无奈感伤等;还是要借此表达对生命状态等的思考。若能如《目送》抒发哲思,立意必高人一筹。毕竟同学们阅历有限,要对人生有深沉的感悟确是强人所难,那同学们在立意时可在情感的抒发方面多下功夫,做到以情动人。特别是大多同学选与同学、老师、亲人、母校等告别,选材高度雷同,要脱颖而出确实不易,那就更应该在感情真挚方面下功夫。‎ ‎3、 确立主要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而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是记叙、描写。在这篇作文中,即使是叙述事件,也应选取典型细节进行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告别主体与告别客体的联系,这样才能使抒情或议论水到渠成。很多同学语言味同嚼蜡,让人失去阅读兴趣,若能在文章中多用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将更形象生动。‎ 高中要求写较复杂的记叙文,如叙述要有波澜、记叙要选好角度、要学会虚构等,这就要求同学们不能停留在将一件事叙述清楚即可的阶段,而应深入思考:我的作文要凭什么优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若能思考此问题并能在写作中完美解决该问题,那么作文高分指日可待。‎ ‎   下面提供四篇作文给同学们参考,同学们不妨带着“这篇文章为何夺人眼球”这一问题阅读,相信将深受启发。‎ 二、名家引路 目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语文试题第15页(共12页)‎ ‎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细节描写,神态动作)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上小学的第一天,目送孩子进教室。‎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十六岁,他去美国,送他到机场。  ‎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肖像描写)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二十一岁,他上大学了,目送他上公交车。‎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送儿子赴美做交换生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动作、语言描写)‎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父亲送我去任教的大学报到,我目送他驾小货车的背影 ‎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父亲生病,我忙于工作,只能目送轮椅的背影 ‎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父亲最终魂归故土,我最后一次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再次点明主旨)‎ ‎【教师点评】‎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 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最后的三棒鼓 刘绍英 小镇是哪年有的,小镇人已记不清楚了,小镇上的茶馆里是哪天有的,小镇人也记不清楚了。‎ ‎ ‎ 某日,好事的几个外来客人在茶馆外转悠,问起小镇和茶馆的渊源,七十八岁的茶馆老板刘四老倌抓了半天的脑袋,说,好象祖上就有,又好象……最后还是提着茶壶摇摇头走开去。‎ 茶馆是无名茶馆,不大,只放有五张八仙桌,围着八仙桌是四条长条板凳。每天早晨,刘四老倌就把一块写着当天三棒鼓内容的黑板挂到门外,小镇人来茶馆就是听打三棒鼓,且把听打三棒鼓叫听书。到茶馆来听书的人会在午饭后,准时把五张桌子坐满。撩个搁马腿,就几粒壳花生,吊上二两酒,然后一头扎进梁山好汉的故事里。‎ 到茶馆打三棒鼓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叫金宝,他儿子就被小镇人称作小金宝。父子俩台面上的活儿也绝,桌上的鼓儿敲响,三根结着红绸的木棒棒就像几只蝴蝶,在小金宝的手里上下翻飞,你还在眼花缭乱之际,老金宝高亢的一声:“话说——”小金宝的三根木棒棒和着这节奏,已分别同时落在了鼓上。小镇人就好看个希奇热闹。‎ 曾几何时,小镇上也有了卡拉ok,有了美容院,有了露胸露腿露肚脐眼的妖娆女子马驹儿似地在镇上晃荡,给了小镇人极大的视觉冲击。茶馆的生意就自然地清淡下来。‎ 这日,刘四老倌吃完午饭,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场: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就把黑板挂在门外,然后专心等着前来听书的人。以往热热闹闹的茶馆,却没有一个人进来。他默默地坐在八仙桌旁,眯着双浑浊的的眼睛环顾着空荡荡的茶馆。茶馆不太亮,房顶的小黑瓦间偶尔的一片玻璃亮瓦,溜进来一束阳光,就正好照到茶馆前台的三棒鼓的正面,鼓面上安静地卧着三根木棒棒。金宝父子呢?刘四老倌记起,昨天与金宝父子说好了,打完最后一场,茶馆就关门。刘四老倌走到门口去,朝着小镇的柏油马路张望。镇上人声鼎沸,阳光和流行色一起,覆盖了小镇灰色的基调。‎ 金宝父子在刘四老倌的期盼里终究是来了。老金宝看了一眼刘四老倌,刘四老倌也正看着他。两人都没有说话。老金宝招呼一声小金宝,小金宝拿起了鼓面的三根木棒棒,同往日,一阵眼花缭乱的抛接,鼓声落下时,老金宝高亢的声音就在茶馆里回旋。刘四老倌没有去提茶壶,而是解下了围裙,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坐在了八仙桌旁,听父子俩神气十足地打三棒鼓。‎ 父子俩打得投入,眼睛看着空空的八仙桌,没分一点神。这桌前往日的繁华似乎还留在他们眼里。也不知什么时候,刘四老倌把头伏在了桌上,睡着了。‎ 两个时辰很快过去。书打完时,鼓声和说词同时嘎然而止。父子俩下台,老金宝舔舔发干的嘴唇,想喝水,就推了推刘四老倌,刘四老倌面色安详,头却无力地耸拉着。老金宝发现,刘四老倌在他父子的三棒鼓声中已经作古了。‎ 安葬刘四老倌的鞭炮在小镇的上空噼里啪啦地炸响,小镇人这才记起茶馆,才记起刘四老倌,才记起陪伴了他们多年的三棒鼓。棺木闭殓时,老金宝对小金宝说,以后没人再听三棒鼓了。说完叹口气,把三棒鼓放在了刘四老倌的锦衾上。‎ ‎【教师点评】‎ 这篇小小说,集中笔墨刻画了刘四老倌听三棒鼓、最终在此去世的场景。这个场景,饱含了作者对传统节目——三棒鼓日渐衰微的惋惜,同时对比性地阐发了传统文化在时尚冲击下的衰败,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告别。情感浓郁,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记叙文中的场景,实际上是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描述,把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场面转化成书面语言。让读者阅读这些文字时,通过再造性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还原为可感性的生活画面。小小说中的场景刻画,常常饱含深意。有时候,写好一个场景,也就写活了一篇文章。故同学们在鉴赏学习此篇文章,应多想想如何进行场景描写,让自己的文章更打动人心。‎ 三、学生习作 别了,疯狂的过往 夏日午后的阳光显得那样炽热,但在我看来却十分温暖,似乎也在为我祝贺。‎ 刚从村委会回来的我手里攥着录取通知书,生怕被调皮的夏风吹走。愉快的心情伴随着轻快的脚步,一蹦一跳地穿梭在田野中。远远地便看见佝偻的背影,炎炎夏日下,为了生计,没有知识的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化为化肥播撒在了田地里。‎ 我的脚步变沉重,过往的一切疯狂叛逆浮现在脑海里。想起这一切我对父母总有种负罪感,但他们慈祥的面容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他们并不我怪我。‎ 父母是庄稼人,家里的经济并不算好,但我却有虚荣感。本该是家里的乖乖女,但父母却曾对我几度无奈,亲戚朋友们都断言这孩子废了。每当夜晚降临,农村宁静祥和的气氛便与我格格不入,伴随着我的是机车穿梭在街道而发出的轰轰声,以及一群谈吐风云的社会青年,我们尽情挥霍着父母的每一份血汗钱。那时的我感觉酷极了,父母对我的无可奈何更加刺激我肆意妄为。‎ 我曾几度在背地里笑话父母的迂腐,现如今,再度回首,感觉自己可笑极了。‎ 我的脚印在松软的泥土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眼眶不知不觉中早已湿润。我使劲擦干,朝着父母的背影继续前行,我要将过往的一切甩在脑后,高中将是我改过自新的起点。‎ 走近,父母黑中泛白的头发夹杂着泥土,那与大地最亲近的泥土养育着我们几代人,很朴素又很高端。我父母是农民我一点也不羞愧,因为他们利用着最纯朴的土壤用双手培育出最天然的粮食;父母没有读过书却懂得再辛苦也得培养娃娃像培养庄稼一样含辛茹苦。‎ ‎“爸、妈,我被一中录取了!”我激动地喊了出来。他们回过头来瞬间惊呆了我,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们。父母真的老了,额头上的皱纹夹杂着大滴大滴的汗水;中午带来的一大瓶水早已喝干。“爸、妈,我被一中录取了!”我接近咆哮地又重复了一遍。‎ 其实父母的眼中早已噙满泪水,一连好几天我们家都沉浸在这个好消息中。但更严峻的挑战也即将到来。由于我之前的放荡不羁,我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牢固,意味着我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别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安逸!再见,疯狂的过往!不,再也不见!‎ ‎【教师点评】‎ ‎     一般同学写过往的文章,都会用较多笔墨描写过往之事之人,而该同学却是选取拿录取通知书到回家这段路程作为描写的契机,重点塑造了父母的辛劳而又有培养子女的意识、宽容而又慈祥的形象, 可谓选材与众不同,人物形象鲜明。通篇文章写了“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看到父母辛勤劳作的悲伤、回忆过往的悔悟、作为农民子弟的坦然、面对未来高中生活的忐忑的心理过程,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情。结尾再次点题,在告别过往时展望未来,并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别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安逸”,巧妙地深化主题。这些优点都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我别了,“有亏大家吃”‎ 大家一窝蜂挤上709路公交车,一阵“丁零当啷”的投币声之后,大家都已坐定。我扫视一番,发现靠窗处有一空位,整个车厢也只剩那一个空位,我暗想这肯定是老天专门给我留的。‎ 我乐颠颠地跑过去,邻座一个穿棕色外套的中年男子赶忙侧过身子让我进去。我“啪”地坐下,脚随意往前一伸,鞋底竟是滑出去的,不对劲儿……‎ 低头一看,惨不忍睹!满地狼藉,一大摊消化了一半的“面条土豆”正被我踩在脚下。有人吐过!我不禁哀号起来,抬起脚,缩着手,不知道怎么办。是出去呢,还是将就着坐下去?我内心很矛盾。‎ 不!我实在无法忍受了。我踮着受污的双脚,埋怨着走到过道上。除了我身旁那个使劲忍着笑的男子外,车上的人似乎司空见惯了,都用漠然的眼神看着我。我努力做出没事的样子望着窗外,忍不住把鞋子在车上蹭了蹭,一根面条掉了下去。老天,那位呕吐的老兄都吃了些什么呀? ‎ 公交车到站,又一堆人挤了上来。我转过身留意着这个空位子。一个双手拎着电脑包的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嘀咕着走过我身边:“咋没人坐呢?”我本想解释一番,但看到大家都瞪着眼珠盯着那个小伙子,又想到我刚才的狼狈相,心里陡然生出“有亏大家吃”的想法,忽然听到小伙子“哎呀”一声惊叫,我勉强止住笑,说道:“老兄,没听过‘路边的李子是苦的’这个典故吗?”那个中年男子也急忙掏出纸巾装着咳嗽的样子掩饰自己的笑声。‎ 车到了下一站,拥挤的人流把我挤到另一边,我想这一站应该会有人提醒了吧。但又一声尖叫立刻否定了我的想法,我努力挤过去一看,一个打扮得挺时髦的高个子女子已经从那个座位上抽出身来。我不禁先看她的脚——那双脚正在地上蹭来蹭去。我顺着她的裤脚向上一直看到脸,她那显然经过加工的漂亮眉毛拧了起来,疑惑的表情渐渐变得恼怒:“妈的,谁这么缺德?他妈的不得好死!” ‎ 我替她暗叫倒霉,却又忍不住感叹:就这素质,活该!我是在幸灾乐祸吗?看来幸灾乐祸也是一种人之常情。虽然我同情她,但我听到她的恶毒诅咒,看着她步我“狗屎运”的后尘,心里还是有种卑劣的快意。再看那中年男子和小伙子,他们都别过脸去。唉,真是的,也不提醒别人一声!过了一会儿,车内安静下来,似乎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只见那摩登女子弯下腰来擦拭脚上的呕吐物。看着那身影,我不禁陷入沉思:‎ 那一摊呕吐物固然让人恶心,可大家不约而同的“有亏大家吃”的心理不更让人痛心吗?我立刻为我刚才那幸灾乐祸的低俗想法感到羞愧起来。醒醒吧,我的同胞,向“有亏大家都要吃”这一想法告别吧!否则,物质条件再优越,生活水平再高,我们仍会是个精神营养不良者!‎ ‎【教师点评】‎ 作者补充的宾语是抽象的心态,立意高远;文体确定为记叙文,所叙事件虽普通,但结尾升华使之有了深意。本文粗看似与“告别”无关,只是记叙了“我”在公交车上的一段经历,通过我、中年男子、小伙子和摩登女子以及其他乘客对待呕吐物的共同态度——“有亏大家吃”,表现了当今社会一种不正常、不健康的心态。正是这种丑恶的心态毒化了我们的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的文明进程,也使作者的忧患意识得以觉醒,发出了“向‘有亏大家吃’这一想法告别吧”的呼吁。文章结尾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它告诫我们:只有告别这种心态,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本文很好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也紧紧扣住了“告别”的命题要求。本文作者前面铺排,中间蓄势,篇末点题的写法,是值得广大考生借鉴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