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统测试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肇庆市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次统测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测试历史试题 ‎24.“育”甲骨文写作 ,(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 ”,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 A.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                        B.汉字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 C.汉字书法艺术独具特色                       D.汉字演变充满神秘色彩 ‎25.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 B.削弱贵族集团 ‎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6.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 ‎ 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 A.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 C.对外贸易发达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7.《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川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 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 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 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 A. 清政府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C. 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28.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 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 土布”,这表明 ‎ A. 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 C. 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D. 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29.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 一政策。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一举措 有助于 ‎ A. 国民革命的胜利 B.缓和阶级矛盾 ‎ ‎ C. 巩固红色政权 D.团结全民族抗战 ‎30.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 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 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 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 事。这反映了蒋介石 ‎ A.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 B.假和平,真抗日 ‎ C.一面交涉,一面抵抗 D.出卖主权,妥协投降 ‎31. 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根据《中国经 ‎ 济年鉴(1949~1959年)》编制)。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32. 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 ‎ 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 ‎ A. 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B. 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 C. 蕴含了人文精神 D. 在罗马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3.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了国会建设方案,即康涅狄格方案:设立 ‎ 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据此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 ‎ A. 制约总统的权力 B. 实现各州相对平衡 ‎ C. 确保国会的立法权 D. 确立中央集权原则 ‎34.《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记,以示守法和 ‎ 致力于复兴。几周之内,250万雇主签署了这个法规,全国近90%的企业参加了“蓝 鹰”运动。“蓝鹰”运动 A.消除了企业间的盲目竞争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是企业国有化的调整过程     D.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 ‎35.“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C.两国意识形态的矛盾 D.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 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 材料二: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共同的 ‎ 历史价值。(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 ‎ 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作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 ‎ ——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6分)‎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本次测试不命题)‎ ‎46.(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佛国记》,更直接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一个促使玄奘西行的重要原因是,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歧义不能相互统一、协调,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唐武德九年(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来自中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他是印度纳兰陀寺权威佛学家戒贤的弟子,能记诵大小乘经典十万颂。玄奘听他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 材料二:玄奘回国后的大部分时间放在翻译工作上,他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以前的翻译方式叫旧译,旧译以真谛和鸠摩罗什为代表,旧译者多为外国人,这些人因不精通汉语,或者过于强调意译、直译,往往让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因此,这不仅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对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现在几乎所有涉及古代印度问题的书都会引用这本书中的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述玄奘决定西行取经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述玄奘西行取经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起源演变与书画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育’甲骨文写作,(人,指女人),(即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可知,材料说明汉字 构造是形、义、音紧密结合。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2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宋朝”“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2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正确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文字“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意为云南客商的生意已达到了辽阳地区,反映当时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2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年居住,或不时来往”“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该条约英商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利和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的主权完整进一步遭到侵害。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2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可知,虽然“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所以,材料意在表明“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本身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 ‎ ‎2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采取的革命措施,它有助于巩固红色政权。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它因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而告失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土地革命的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不会缓和阶级矛盾,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政策调整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 ‎ ‎3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可知,材料反映了蒋介石一面交涉,一面抵抗。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3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柱形图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1949~1957年”和柱形图信息可知,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很高,可以得出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的结论,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表述题文信息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 ‎ ‎3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学家的观点蕴含了人文精神。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 ‎ ‎3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实现各州相对平衡,调节大州小州之间的利益冲突。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 ‎ ‎3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凡遵守法规的企业在其产品上贴‘蓝鹰’标记,以示守法和致于复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蓝鹰”运动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A项表述“消除了”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企业国有化”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项表述与题文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 ‎ ‎ ‎3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史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利益所在是一切外交活动的出发点,“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由盟友成为对手;到了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也是出自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战时盟友是共同反对法西斯的需要,战后对手是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最大障碍所致,80年代之后又谋求合作也是国家利益需要。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 ‎ ‎40.(1)特点:西欧:历经时间长;翻译重科学理论;翻译活动以翻译家个人为主;翻译作品基本上以天文数学等科技著作为主;翻译运动更有系统性;多是民间自发的翻译活动(民间为主);对西欧影响巨大;翻译先前历史辉煌的科技成果。‎ 中国:起步较晚;翻译重实用技术;中外学者合译;除科技著作之外,中国还有宗教类、地理类书籍;翻译运动比较散乱;国家主导性更强;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 ‎(2)背景:西欧:罗马帝国解体与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东征使西欧得到大量的阿拉伯语文献及古代文献;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阿拉伯人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意大利西西里与拜占庭、阿拉伯地区密切的文化商贸联系;翻译家的涌现;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中国: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或理学的束缚),士人缺少对于科技研究的兴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历法、农业、军事方面的实际需要;罗马传教士来华(或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努力;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历史价值:都有利于科技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都有利于突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文字从“11世纪后”“13世纪”“热拉尔”“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中外学者合译”“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起步时间、历时长短、官方与否、内容侧重点、对后来的影响等角度对西方和中国分别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文字“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和材料二文字“八股取士”“《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价值,根据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 ‎ ‎41.观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理由: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拟定论题的能力和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对论题进行论证的能力。‎ 论题,根据材料文字“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启蒙与现 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即可(如: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阐述,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概括作答即可(注意:孤证不立,最少两个相关史实作论据,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等)。‎ ‎ ‎ ‎44.(1)背景:政府重视土地清丈工作;土地清丈工作难以进行;南宋时,州县之籍因战争遭焚失,豪强者不愿意如实登记土地;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等。‎ ‎(2)评述:使土地清丈比较准确可靠,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土地登记与土地产权制度,有效防止了瞒报土地的情况;有利于征派赋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存在砧基簿制作耗时长、工作量大;加重人民赋税的问题。‎ ‎【解析】本题以李椿年经界法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能力和评述能力。‎ 第(1)问,背景,根据材料文字“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南宋时……‘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评述,根据材料文字“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和“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效防止了瞒报土地、增加政府收入和工作量大、加重人民负担等角度一分为二地概括作答即可。‎ ‎ ‎ ‎46.(1)原因:玄奘之前僧人西行取经事迹的激发;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不利于佛教的发展;受到印度僧人波罗颇密多罗的影响;对佛教的热衷。‎ ‎(2)影响: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传播了佛教思想;发明了新译,解决了佛教经典的翻译问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史料;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以玄奘西行取经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人物的评说,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文字“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西行取经,这些事迹让玄奘心生向往”“玄奘在学佛过程中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的诠释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玄奘听他(印度的僧人波罗颇密多罗)说戒贤深谙百家佛学经典,并且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立下西行求法的决心”等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影响,根据材料文字“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还创造性地发明了新译”“所译经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让国人开阔了视野,也对印度考古界提供了大量史料”等概括作答即可。‎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