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摸底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普宁华侨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摸底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 普宁侨中2017届高三级第二学期摸底考试试卷 ‎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班别、姓名写在答卷密封线内。‎ ‎2、答案填写在答卷上,必须在指定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不能超出指定区域或在非指定区域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C.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26.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朝廷昭示:“国家开赏举之门,广收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反映出宋朝的科举制度 A.取消了对应试者身份职业的限制 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C.是普通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D.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断更新 ‎27.“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扶清灭洋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28.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贏。”下列有关各方的“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 B.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29.下列资料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类型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30.1934年,国民政府在广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2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广西地区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D.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31. 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A.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32. 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一种现象,工人工资水平高得惊人,而煤炭的价格却极为便宜。于是,各行各业都绞尽脑汁来开发,尽可能多投入资本,多消耗煤炭,少雇用工人的新技术。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 A.行业垄断的初始形成 B.近代化启动对煤炭的依赖 C.劳资矛盾的日渐尖锐 D.动力革命启动的独特条件 ‎33.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说明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34.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 下降趋势。下列对造成这种现象原因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冲击了发达国家工业 B.低收人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相继取得民族独立 ‎35.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比关系。据此,下列对国际格局的说法合理的是 A.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一直是美苏争霸 D.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45题为选考题,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 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1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898年9月,清政府处决“六君子”后发布上谕:“康有为首倡邪说,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 1901年1月,慈禧、光绪避难西安发布《变法上谕》:“著军机大臣等,参酌中西政要,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 1906年9月,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进行,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著内外臣工,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根据《清实录德宗实录》等 ‎ 解读材料,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请考生在第42、43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4.(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8分)‎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段祺瑞,北洋时期皖系首领。段祺瑞一生中曾经“三造共和”。1911年,段祺瑞率前线北洋将领46人联名致电清政府吁请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袁世凯蓄意称帝时,反对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使复辟破产。这并没有改变段祺瑞的本质,1916年至1920年他成为北洋政府的实际独裁者,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1920年直奉两系结成反段联盟进攻皖系,双方混战,皖系败退,段祺瑞下台。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世于上海宏恩医院。段祺瑞还是中国近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 ——摘编自季字《段祺瑞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段祺瑞“三造共和”的背景和本质。(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段祺瑞的一生。(9分)‎ ‎ ‎ 普宁侨中2017届高三级第二学期摸底考试试卷 ‎ 文科综合参考答案 历史:‎ ‎24—28 AABAD 29—33 ADBDC 34—35 CA ‎40.(25分)‎ ‎(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4分)‎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3分)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3分)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3分)‎ ‎(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4分)‎ 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分。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2分。答出“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即可。)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2分。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2分。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 ‎41.(12分)总体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自材料,且围绕“清政府与西学”提炼一个论题。(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6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3分)‎ 示例1:‎ 论题:清政府由反对政治体制变革逐步转变为主动推行政治变革,程度逐步加深。(3分)‎ 分析:从背景上看,甲午战争后,列强的侵略加剧以及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推动清政府对政治改革态度的转变;从过程上看,由“戊戌政变”反对政治改革到清末新政主动推行改革,并且1 906年实施“预备立宪”,表明清政府的改革逐步深入;从程度上看,清政府的改革经历由“新政”的器物为主发展到“预备立宪”的立宪改革,清政府的改革程度逐步深入;从结果上看,清政府的政治改革,虽然失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9分)‎ 示例2:‎ 论题:清政府学习西学主要是应对统治危机,而非真正建立民主政治。(3分)‎ 分析:甲午战后列强的侵略和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加重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迫使其推行改革;清政府改革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应对统治危机;清末戊戌变法和“新政”,虽涉及到政治体制方面改革,但未触及专制皇权;清末的两次改革均未实现真正的政治民主化。(9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3分)‎ 不同点: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3分)‎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3分) ‎ ‎(2)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2分)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2分)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2分)‎ ‎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背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4分)‎ 本质:北洋军阀将领披着共和外衣进行的争权夺利的争斗。(2分)‎ ‎(2)北洋军阀主要将领,掀起和参与军阀混战,镇压学生进步运动,给人民带来灾难,不利于社会进步;“三造共和”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共和体制;参与军事近代化建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拒绝日本胁迫,有一定的爱国情怀。(9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