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试题(闭卷)
一、 选择题(2分×25=50分)
1.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2.2015年10月5日,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是
A.炎帝 B.黄帝 C.大禹 D.尧
3.小说《封神榜》中有关“炮烙之刑”“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下列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幽王 D.周厉王
4.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5.排列以下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
①陶器 ②铁器 ③石器 ④青铜器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6.观察战国形势图,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7.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不包括
A.改革盛行 B.战争不断
C.王室衰微 D.国家统一
8.商鞅变法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商鞅个人的聪明才智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D.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9. 学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兴趣盎然,一起讨论起班级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并与教材中各家的主张作了比较。下列有关他们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马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历史王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思品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这一观点出自
A.《论语》 B.《孙子兵法》 C.《道德经》 D.《金刚经》
11.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大月氏 D.氐族
12.下列关于秦末大泽乡起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B.爆发的原因是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
C.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它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13.下列战役发生在秦末农民战争期间的是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垓下之战
14.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但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相反的措施
A.中央集权 B.经济发展 C.外族入侵 D.儒家学说
15.经典史诗巨制《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从幼年到老年,经历了风险继位、掌握大权、用贤变法、尊王攘夷、大战匈奴、出使西域、巫蛊为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成为一代霸主而跌宕起伏的一生。下列关于汉武帝治国措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B.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州部内的官员
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D.把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
16.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班超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辟后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后 D.张骞出使西域后
17.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 B.新朝 C.西汉 D.东汉
目 录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
第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18.戴佳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A.《论语》
B.《史记》
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
19.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植。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C.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D.有利于统治人民
20.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曹操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人物
A.三国 B.魏晋 C.东汉 D.西汉
21.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22.三国时,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当时台湾叫做
A.澎湖列岛 B.夷洲 C.建业 D.金门
23.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鲜卑 B.匈奴 C.氐族 D.羯族
24.和下边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
小明:众爱卿,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正道。今日始,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违者降爵罢官。
小华: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旨!
A.商鞅变法 B.蒙恬出击匈奴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施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24分)
楚楚
【方式一 图片学史】
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图一 图二
(1) 从图一复原图可以看出远古人类头部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那么这是什么人?(2分)图二中我们称这是什么样式的房子?(2分)它是哪一原始居民建造并居住的?(2分)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方式二 地图学史】
图三
(2) 图三中首先称霸的是谁? (2分)为了称霸,他又打出了什么旗号?(2分)
B
A
C
D
E
F
图四
(3)请将图四中丝绸之路的路线补充完整。(6分)
【方式三 新闻学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龚铭、母曼晔):在清明节(4月4日)的细雨微风里,丙申(2016)年清明公祭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同胞齐聚轩辕殿祭祀广场,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4)新闻中的“轩辕”指的是谁?(2分)因为“轩辕”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2分)
【方式四 成语学史】
成语“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典故:战国时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一场战役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5)材料中的战役指的是哪场战役?(2分)想一下,这场战役有何影响?(2分)
三、 古代政治制度是古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延承也有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图五
材料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哪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 (2分)你知道谁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写出两个即可)(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出更替首领的办法有了什么变化?(2分)
(3)材料三中图五显示的是哪个朝代实行的什么制度?(2分)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后来这一制度被秦朝以哪种制度所取代?(2分)
(4)阅读材料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谁创立的?(2分)该制度下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在谁的手里?(2分)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1)材料一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 其主要依据是他倡导的的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思想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2分)
材料二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名称。(2分)
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2分)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B
D
C
B
D
B
B
C
A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C
C
D
B
D
C
C
B
A
D
C
二、(24分)(1)北京人(2分) , 干栏式房屋(2分),河姆渡原始居民(2分)
(2)齐桓公(2分),“尊王攘夷”或“尊天子,攘四夷” (2分)
(3)A——长安 B——河西走廊 C——新疆
D——中亚 E——西亚 F——欧洲(6分)
(4) 黄帝(2分), “人文初祖 ” (2分)
(5) 长平之战(2分);是秦灭六国的关键性战役,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了。(2分)
三、(18分)(1)禅让制(2分),尧舜禹(写出两个即可)(4分,错字不得分)
(2)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2分)
(3)西周的分封制(2分),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2分),被秦朝的郡县制所取代。(2分)
(4)秦始皇(2分)皇帝(或君主)(2分)
四、(8分)(1)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法家(2分)
(2)统一度量衡(2分)
(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