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关于细胞中的物质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B.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
C.细胞中的无机盐均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空间结构等有关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设置的对照组不加催化剂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材料不宜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值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3.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由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提供
B.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ATP分子中的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
D.ATP形成时所需能量来自光能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如图表示绿色开花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水参与过程C的第三阶段的反应
B.过程A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C.过程C中产生的CO2参与过程B穿过2层磷脂分子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5.下列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
B.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C.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D.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不一定相同
6.如图,科学家在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7.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其遗传定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设”的内容
B.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的结果属于“演绎”的内容
C.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配子
D.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8.下列相关实验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记名计算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统计
B.抽样检测法﹣﹣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调查
C.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纸层析法﹣﹣叶绿体色素提取
9.下列有关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B.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条染色单体
C.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D.含8条染色体的果蝇精原细胞在减I时可形成两个四分体
10.如图为某种兰花,其花矩细长,顶端贮存着花蜜,它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 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花矩变长是该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变得越来越长
11.如图表示发生在真核细胞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需要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此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C.b与d的碱基序列互补,b与c碱基序列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分别进入到两个细胞中去
12.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上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B.mRNA、tRNA、核糖体都参与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C.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最后都会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D.密码子有64种,因此反密码子有64种
13.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特有的过程是( )
A.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两两分开
B.DNA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相互分离
C.染色体两两配对,然后相互配对的染色体彼此分离
D.进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14.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多是定向的
B.基因突变既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环境因素诱发
C.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D.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很高
15.下列有关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基因与性状之间都是线性关系
16.下列有关单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是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B.普通小麦的花粉培养产生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
C.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的过程称之为单倍体育种
D.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用来培养新的物种
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产生新的物种
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1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19.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
C.突变体动作电位的异常很可能是与K+运输有关的蛋白质改变所引起
D.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外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
20.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B.通过体液运输
C.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微量、高效
21.在胰岛素有效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一般不涉及的是( )
A.血糖刺激 B.受体识别 C.抗体分泌 D.体液运输
22.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C.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
D.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23.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理想条件下时,种群的增长不会出现K值
B.该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S”型
C.环境条件变化会导致对该种群的K值变小
D.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4.关于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性质等有关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25.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1→乙2→…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D.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仅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2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B.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的效措施
D.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28.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应在①处给予刺激并观察
B.反射过程中②上己兴奋的部位将会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29.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C.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分泌
D.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30.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C.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D.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31.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不同水位调控对水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设置了四组实验,其中一组为生长条件适宜的对照组,另外三组分别作干旱处理、受涝处理和受渍(涝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力而形成;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处理,并测定光合速率,结果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组别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对照组
13.26
14.89
22.39
13.48
12.22
9.78
干旱组
15.43
16.78
25.43
15.74
13.98
10.86
受涝组
12.55
13.22
19.47
13.01
12.78
7.23
受渍组
11.36
12.67
18.69
12.24
12.03
6.44
(1)水稻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产物有 ,暗反应的场所是 .
(2)水稻的根细胞在受涝时通过 呼吸产生的 对细胞形成伤害而导致腐烂.
(3)分析表格数据,不同的处理组在14:00﹣﹣18:00时这段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原因是 .对照组在18:00时,光合作用速率 (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4)由表中数据可知,栽培水稻时应避免 ,水稻栽培时往往在抽穗开花期进行受旱处理,试分析表格数据说明原因: .
32.如图是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该模型为人体内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反射弧结构,则C结构的名称为 ,其中在B、D结构中兴奋以 形式传导,反射弧中的 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
(2)若该模型为人体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当人受到寒冷等刺激时,B代表的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进而作用于靶器官C,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C的原因是 .内分泌腺E分泌的激素能抑制A和C的活动,称之为 调节.
(3)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表示抗原,C表示B淋巴细胞.C经D过程形成E细胞,E细胞能分泌与A特异性结合的 ,C除了能形成E细胞外,还能形成 细胞.
33.如图表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以及能量流动关系表,回答下列问题.
能量流动关系表[单位:是J/(hm2/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摄入量
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呼吸量
次级消费者摄入量
次级消费者同化量
次级消费者呼吸量
A
B
C
D
E
F
G
(1)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第
营养级.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
(2)该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鹰含能量最少,因为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鹰每获得5KJ能量,最少需要绿色植物固定 KJ能量.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 ×100%(用表中字母表示)
(3)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 法调查兔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50只兔,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
34.科学家为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激素的相互作用,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其在植物体内表现出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的特性,称之为 性,此图 (能/不能)说明该特性.生长素可以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其中在成熟组织韧皮部中生长素可进行 运输.
(2)乙烯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当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 茎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 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35.金鱼为XY型性别决定的观赏鱼,其中体色遗传中有金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由核基因D\d控制,现有白色雄性(甲)、金色雄性(乙)、金色雌性(丙)和白色雌性(丁)金鱼各一条(已知它们都是纯合子),请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乙和丁进行杂交,产生大量后代,若后代中表现型为 ,则可确定金色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 杂交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2)若己确定金色为显性性状,现需进一步确定该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具体关系,做如下杂交实验:选取的杂交组合 金鱼杂交得F1,若子代雄性全为白色,雌性全为金色,则该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所选金鱼的基因型为 和 .
(3)金鱼的每一种变异性状,最初都来自于 .市场上出售的金鱼,一个个体上常表现多种人们喜爱的变异性状,这是 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4)实验证明,任何一种金鱼都可以与野生鲫鱼杂交,其后代都能正常繁殖,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 现象.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关于细胞中的物质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B.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
C.细胞中的无机盐均以离子形式存在,对维持细胞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空间结构等有关
【考点】脂质的组成元素;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糖类的作用;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1)氨基酸分子的种类不同;
(2)氨基酸分子的数量不同;
(3)氨基酸分子的排列次序不同;
(4)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2、脂质主要是由C、H、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N和P.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解答】解:A、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成丙酮酸,葡萄糖不进入线粒体,A错误;
B、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如磷脂,B正确;
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C错误;
D、蛋白质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条数和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设置的对照组不加催化剂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材料不宜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值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酶的特性.
【分析】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
②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
③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解答】解:A、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特性,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应是不同的底物,或者是不同的酶种类,A错误;
B、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所以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酶和无机催化剂),即对照组需要加无机催化剂,B错误;
C、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底物不应用过氧化氢,C正确;
D、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每一种酶都有其最适宜PH,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设置的PH梯度要细,甚至要进行预实验不能只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因为这三组可能都不是最适宜PH,D错误.
故选:C.
3.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由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提供
B.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ATP分子中的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
D.ATP形成时所需能量来自光能或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考点】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分析】生物体进行的从“ATP→ADP+Pi”的过程和从“ATP+Pi→ATP”
的过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理过程,它们发生的场所、所需要的酶是不同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和消耗ATP,也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而动物细胞只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解答】解:A、ATP水解为细胞提供能量是指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的水解,A错误;
B、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B正确;
C、ATP分子中的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C正确
D、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或者是光能,D正确.
故选:A.
4.如图表示绿色开花植物体内某些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A、B、C分别表示不同的代谢过程.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水参与过程C的第三阶段的反应
B.过程A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C.过程C中产生的CO2参与过程B穿过2层磷脂分子
D.X代表的物质从叶绿体的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B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是细胞的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X是ATP.
【解答】解:A、水参与C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反应,A错误;
B、A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中,B正确;
C、过程C中产生的CO2参与过程B穿过4层磷脂分子,C错误;
D、X代表的物质为ATP,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ATP能供给暗反应,所以能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的基质,D错误.
故选:B.
5.下列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
B.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C.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D.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不一定相同
【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析】氨基酸由C、H、O、N等元素组成,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由R基决定.氨基酸彼此之间可以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由几个氨基酸脱水就形成几肽.
【解答】解:A、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成的H2O中,氢来自于氨基和羧基,A正确;
B、细胞膜上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蛋白质,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B错误;
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分泌蛋白在细胞内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的参与,C正确;
D、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B.
6.如图,科学家在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考点】细胞核的功能.
【分析】1、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解: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这说明乙的伞帽形成可能与假根有关,但该实验中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细胞核的功能,要证明细胞核的功能必须再增添对照实验.
故选:C.
7.下列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其遗传定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设”的内容
B.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的结果属于“演绎”的内容
C.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配子
D.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解答】解:A、“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这属于“假设”的内容,A正确;
B、孟德尔得到了高茎:矮茎=30:34的结果为测交的结果,属于实验验证的内容,B错误;
C、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配子,C正确;
D、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是细胞核遗传,D正确.
故选:B.
8.下列相关实验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记名计算法﹣﹣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统计
B.抽样检测法﹣﹣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调查
C.对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纸层析法﹣﹣叶绿体色素提取
【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标志重捕法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正确;
B、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调查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正确;
C、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则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和无氧条件都属于实验组,则为一组对比实验,C正确;
D、纸层析法﹣﹣叶绿体色素分离.D错误.
故选:D.
9.下列有关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B.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条染色单体
C.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D.含8条染色体的果蝇精原细胞在减I时可形成两个四分体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一个四分体=一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解答】解:A、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也会发生复制,但不会形成四分体,A错误;
B、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条染色单体,B正确;
C、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C错误;
D、含8条染色体的果蝇精原细胞在减I时可形成四个四分体,D错误.
故选:B.
10.如图为某种兰花,其花矩细长,顶端贮存着花蜜,它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 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花矩变长是该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变得越来越长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其变异的方向,A错误;
B、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C错误;
D、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1.如图表示发生在真核细胞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需要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B.此过程只发生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
C.b与d的碱基序列互补,b与c碱基序列相同
D.正常情况下a、d链分别进入到两个细胞中去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分子复制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过程所遵循的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子代DNA由模板链和子链组成;真核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真核细胞DNA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解答】解:A、DNA复制形成的产物是DNA,因此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合成的原料,A错误;
B、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可能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B错误;
C、由题图可知,d链与a链互补,b链与a链互补,因此b、d碱基序列相同,b与a互补、c与d互补、a与d互补,因此b、c链互补,C错误;
D、正常情况下,a、d链参与形成2个DNA分子,细胞分裂过程中分别进入两个细胞,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上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B.mRNA、tRNA、核糖体都参与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C.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最后都会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D.密码子有64种,因此反密码子有64种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答】解:A、mRNA上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A错误;
B、mRNA、tRNA、核糖体都参与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B正确;
C、核糖体上合成的分泌蛋白最后都会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而胞内蛋白不一定会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C错误;
D、密码子有64种,其中有3种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因此反密码子有61种,D错误.
故选:B.
13.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特有的过程是( )
A.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两两分开
B.DNA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相互分离
C.染色体两两配对,然后相互配对的染色体彼此分离
D.进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Ⅱ在赤道板两侧,减Ⅱ在赤道板上
断裂
后期
减Ⅱ后期
【解答】解: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两两分开形成染色体,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一分为二,DNA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相互分离,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
D、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都进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做准备,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多是定向的
B.基因突变既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环境因素诱发
C.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D.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很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解答】解:A、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也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既可由环境因素诱发,又可自发产生,B正确;
C、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是指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中是普遍存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D错误.
故选:B.
15.下列有关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基因结构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基因与性状之间都是线性关系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
2、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
(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如:a、豌豆粒型:豌豆淀粉分支酶基因异常(插入外来DNA序列)→不能正常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少→皱粒.
b、白化病:酪氨酸酶基因异常→缺少酪氨酸酶→制约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白化病.
(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例如: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血红蛋白基因突变→血红蛋白结构异常→红细胞呈镰刀状.
b、囊性纤维病: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CFTR蛋白结构异常→功能异常.
【解答】解:A、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
B、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B正确;
C、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因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C正确;
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D错误.
故选:D.
16.下列有关单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是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B.普通小麦的花粉培养产生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
C.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的过程称之为单倍体育种
D.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用来培养新的物种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单倍体育种过程:首先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法得到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培育作物新品种,但不能形成新物种.
【解答】解:A、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因此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不一定只具有一个染色体组,A
错误;
B、普通小麦的花粉没有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培养产生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B正确;
C、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纯合体的过程称之为单倍体育种,C错误;
D、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可用来培育纯合体,但不能产生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共同进化就是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产生新的物种
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错误;
D、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18.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高于血浆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答】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使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
B、温度、pH等会影响酶的活性,而内环境温度、pH等条件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否则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
故选:C.
19.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的动作电位,突变体因动作电位异常而易发生惊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
C.突变体动作电位的异常很可能是与K+运输有关的蛋白质改变所引起
D.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外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解答】解:A、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B正确;
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即突变体动作电位的异常很可能是与K+运输有关的蛋白质改变所引起,C正确;
D、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神经细胞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负,D错误.
故选:D.
20.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B.通过体液运输
C.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微量、高效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调节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2)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通过血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所进行的调节.
(3)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作用时间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A、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身体各个部位,A错误;
B、激素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运输,B正确;
C、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正确;
D、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21.在胰岛素有效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一般不涉及的是( )
A.血糖刺激 B.受体识别 C.抗体分泌 D.体液运输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2、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答】解:A、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
B、胰岛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作用,B错误;
C、抗体是浆细胞分泌,参与体液免疫,在胰岛素有效调节血糖平衡的过程中.一般不涉及的是抗体分泌,C正确;
D、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靶细胞,D错误.
故选:C.
22.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与生长素有关
C.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用
D.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考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正确;
B、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确实是某种刺激引起的,B错误;
C、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都起作,C正确;
D、植物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D正确.
故选:B.
23.如图是某种群在理想环境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理想条件下时,种群的增长不会出现K值
B.该种群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S”型
C.环境条件变化会导致对该种群的K值变小
D.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达到3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型,不会出现K值,A正确;
B、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B正确;
C、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C错误;
D、据图分析,S型曲线的K值为600,则种群数量为300时,即处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故选:C.
24.关于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性质等有关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2、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性质、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有关,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生物对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
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25.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丁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1→乙2→…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D.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
【解答】解:A、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
B、无法判断乙1→乙2→…构成了几条食物链,B错误;
C、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错误;
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仅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D.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
C、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C正确;
D、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A.
2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B.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的效措施
D.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的效措施,C错误;
D、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错误.
故选:A.
28.如图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应在①处给予刺激并观察
B.反射过程中②上己兴奋的部位将会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都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D.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痛觉
【考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
【解答】解:A、因为⑤是感受器,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①处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和正常,A错误;
B、静息状态电位不是零电位,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电信号先转换成化学信号,以递质形式作用于下一神经元,再转换成电信号,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不会产生痛觉,D错误.
故选:C.
29.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C.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直接由记忆细胞分泌
D.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
细胞免疫过程:
【解答】解:A、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错误;
B
、破伤风抗毒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因此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是为了中和相应的抗原,B错误;
C、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中合成分泌抗体的都是浆细胞,C错误;
D、效应T细胞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诱导其凋亡,D正确.
故选:D.
30.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C.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
D.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直立生长了;而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空白琼脂块,一段时间后胚芽鞘没有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由于胚芽鞘直立生长了,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图中用的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所以无法体现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B错误;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图中没有体现,C错误;
D、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图中没有,且胚芽鞘是直立生长,所以没有体现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错误.
故选:A.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31
.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不同水位调控对水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设置了四组实验,其中一组为生长条件适宜的对照组,另外三组分别作干旱处理、受涝处理和受渍(涝是雨后农田积水,超过农作物耐淹力而形成;渍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导致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处理,并测定光合速率,结果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组别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对照组
13.26
14.89
22.39
13.48
12.22
9.78
干旱组
15.43
16.78
25.43
15.74
13.98
10.86
受涝组
12.55
13.22
19.47
13.01
12.78
7.23
受渍组
11.36
12.67
18.69
12.24
12.03
6.44
(1)水稻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产物有 ATP、O2 ,暗反应的场所是 叶绿体基质 .
(2)水稻的根细胞在受涝时通过 无氧 呼吸产生的 酒精 对细胞形成伤害而导致腐烂.
(3)分析表格数据,不同的处理组在14:00﹣﹣18:00时这段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原因是 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对照组在18:00时,光合作用速率 大于 (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4)由表中数据可知,栽培水稻时应避免 受涝和受渍 ,水稻栽培时往往在抽穗开花期进行受旱处理,试分析表格数据说明原因: 干旱处理后的水稻净光合速率大于正常植株,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水稻光合作用中光反应的产物有ATP、O2,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
)水稻的根细胞在受涝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形成伤害而导致腐烂.
(3)分析表格数据,不同的处理组在14:00﹣﹣18:00时这段时间段内,由于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因此净光合速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对照组在18:00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4)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等于总的光合速率减呼吸速率,由表中数据可知,栽培水稻时应避免受涝和受渍.由于干旱处理后的水稻净光合速率大于正常植株,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因此水稻栽培时往往在抽穗开花期进行受旱处理.
故答案为:
(1)ATP、O2 叶绿体基质
(2)无氧 酒精
(3)光照强度下降,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大于
(4)受涝和受渍 干旱处理后的水稻净光合速率大于正常植株,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2.如图是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型,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该模型为人体内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反射弧结构,则C结构的名称为 神经中枢 ,其中在B、D结构中兴奋以 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 形式传导,反射弧中的 突触 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
(2)若该模型为人体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当人受到寒冷等刺激时,B代表的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进而作用于靶器官C,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C的原因是 靶器官C的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 .内分泌腺E分泌的激素能抑制A和C的活动,称之为 反馈(或负反馈) 调节.
(3)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表示抗原,C表示B淋巴细胞.C经D过程形成E细胞,E细胞能分泌与A特异性结合的 抗体 ,C除了能形成E细胞外,还能形成 记忆(B) 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1)若该模型为人体内的神经调节过程中的反射弧结构,则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C结构为神经中枢,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其中在B、D结构中兴奋以 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形式传导,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在人体中只能由A向E单向传递.
(2)若该模型为人体的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据图分析,A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E表示甲状腺,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当人受到寒冷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一种负反馈(或反馈)调节机制.
由于靶器官的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所以激素能特异性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3)若该模型表示人体内体液免疫中的部分过程,A表示抗原,C表示B淋巴细胞.C经D过程(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除了能形成E细胞外,还能形成记忆(B)细胞.
故答案为:
(1)神经中枢 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 突触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靶器官C的细胞膜上具有特异性受体 反馈(或负反馈)
(3)抗体 记忆(B)
33
.如图表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以及能量流动关系表,回答下列问题.
能量流动关系表[单位:是J/(hm2/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摄入量
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初级消费者呼吸量
次级消费者摄入量
次级消费者同化量
次级消费者呼吸量
A
B
C
D
E
F
G
(1)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第 3、4、5 营养级.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2)该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鹰含能量最少,因为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鹰每获得5KJ能量,最少需要绿色植物固定 125 KJ能量.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 ×100%(用表中字母表示)
(3)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 标志重捕 法调查兔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50只兔,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50 只/hm2.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食物网: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绿色植物),并且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
表格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粪便量.
【解答】解:(1)在该食物网中,不同的食物链中鹰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分析食物链可知,鹰处于第三、四、五营养级.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该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鹰含能量最少,因为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食物链越短,消耗的能量越少.因此鹰每获得5KJ
能量,在食物链绿色植物→兔→鹰中,最少需要绿色植物固定5÷20%÷20%=125KJ能量.表格中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为C,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为F,因此能量在第二、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100%(用表中字母表示)
(3)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50×30)÷15=100只,由于调查是在2hm2范围内进行的,则该种群密度是50只/hm2.
故答案为:
(1)三、四、五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全不给分)
(2)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逐级递减(填单向流动不给分) 125
(3)标志重捕 50
34.科学家为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激素的相互作用,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其在植物体内表现出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的特性,称之为 两重 性,此图 不能 (能/不能)说明该特性.生长素可以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其中在成熟组织韧皮部中生长素可进行 非极性 运输.
(2)乙烯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是 促进果实成熟 .当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 促进 茎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
抑制 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不同,植物的生长受多种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生成相互影响.生长素促进果实的生长,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
【解答】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其在植物体内表现出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的特性,称之为两重性,由图示信息只能得出生长素具有促进茎生长的作用,不能说明两重性.生长素在成熟组织韧皮部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2)由图2可知,随着生长素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烯的生成量也逐渐增多;当乙烯生成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反而抑制生长素的生成量.乙烯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故答案为:
(1)吲哚乙酸 两重(双重性不给分) 不能 非极性
(2)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 抑制
35.金鱼为XY型性别决定的观赏鱼,其中体色遗传中有金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由核基因D\d控制,现有白色雄性(甲)、金色雄性(乙)、金色雌性(丙)和白色雌性(丁)金鱼各一条(已知它们都是纯合子),请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乙和丁进行杂交,产生大量后代,若后代中表现型为 全部金色 ,则可确定金色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 甲和丙 杂交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2)若己确定金色为显性性状,现需进一步确定该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具体关系,做如下杂交实验:选取的杂交组合 金色雄性(乙)和白色雌性(丁) 金鱼杂交得F1,若子代雄性全为白色,雌性全为金色,则该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所选金鱼的基因型为 XDY 和 XdXd .
(3)金鱼的每一种变异性状,最初都来自于 基因突变 .市场上出售的金鱼,一个个体上常表现多种人们喜爱的变异性状,这是 基因重组
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4)实验证明,任何一种金鱼都可以与野生鲫鱼杂交,其后代都能正常繁殖,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 生殖隔离 现象.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金鱼的体色遗传中有金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由核基因D\d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答】解:(1)选择乙金色雄性金鱼和丁白色雌性金鱼进行杂交,产生大量后代,若后代中表现型为全部金色,则可确定金色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甲和丙杂交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2)若己确定金色为显性性状,选取金色雄性(乙)和白色雌性(丁)金鱼杂交得F1,若子代雄性全为白色,雌性全为金色,则该对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所选金鱼的基因型为XDY和XdXd.
(3)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所以金鱼的每一种变异性状,最初都来自于基因突变.市场上出售的金鱼,一个个体上常表现多种人们喜爱的变异性状,这是基因重组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4)实验证明,任何一种金鱼都可以与野生鲫鱼杂交,其后代都能正常繁殖,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仍是同种生物.
故答案为:
(1)全部金色 甲和丙
(2)金色雄性(乙)和白色雌性(丁) XDY XdXd
(3)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4)生殖隔离
2017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