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 11 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2018 届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夙夜忧叹(_____)(2)斟酌损益(_____)(3)咨诹善道(_____)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徒以有先生也
B.还于旧都/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以彰其咎/望其旗摩
D.以伤先帝之明/欲报之于陛下也
12.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10.(1)早 (2)除去 (3)询问,咨询。
11.C
12.①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②表明自
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
【解析】
【10 题详解】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
【11 题详解】
C 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代词。A 前者“把”;后者“因为”。B 前者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
为“到”;后者“从”。D 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代词。
【12 题详解】
文言文要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多次提到先帝,是因为引先帝所说的话更能说服刘禅,同时也希望刘禅能继
承先帝遗志。用这种方法来说服刘禅,既顾其主面,又表臣心。突显出诸葛亮的劝谏艺术和“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报答刘备的忠心。2
【点睛】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
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
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翻译: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
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
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
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
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
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
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
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二、【2018 年中考甘肃天水卷】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第 16-19 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鱼我所欲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此之谓失其本心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8.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19.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含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
事迹。()
【答案】
16.(l)想要的 (2)祸患,灾难 (3)通“向”,从前 (4)天性,天良(每空,共计)
17.C
18.(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共)
(2)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
有什么好处呢?
19.参考答案;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
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糊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
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教济粮。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词义的掌握情况,平时要牢记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基于课本的文
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
三、【2018 年中考广东卷】《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
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走送之( ) (2)礼愈至( ) (3)腰白玉之环( )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
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
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
勤奋刻苦。
【答案】
6.① (1)跑② (2)周到③ (3)腰佩;腰,用作动词 7.(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
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8.D
【解析】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6.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据此,D 项中的“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的理解不准确。故答案为 D。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
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5
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
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
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
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
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
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
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
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
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三、【2018 届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
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
耶?
【乙】 宣城太守济阳江淹少时,尝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后梦一丈夫,自称郭景纯,谓淹曰:
“前借卿笔,可以见还。”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矣。故时人有“才尽”之论。
(节选自王汝涛《太平广记选》)
【注释】①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②江淹:南朝文学家。③郭景纯:即郭璞,文学家。④质:被
东西绊倒,这里指没有起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且为众人/年且九十
C.后梦一丈夫/匹夫不可夺志也
D.可以见还/此人可就见
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矣/”。
C.【甲】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古人;【乙】文中“卿”是指古代对别人的尊称。6
D.【甲】文中的“不使学”与【乙】文的“故文采俊发”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泯然众人矣”点明方仲永的结局。
B.【乙】文成语“江郎才尽”指江淹的诗文无起色,后来泛指人的才思枯竭。
C.【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两个人都是少儿天才,但他们最终都才华衰退。
D.【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由聪明变平庸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
(2)尝梦人授以五色笔。
【答案】4.C5.C6.D
7.(1)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2)曾经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色笔。
【解析】
【4 题详解】
A 项前者为“属于”;后者与“奴”同义复词,“仆役”。B 项前者为“尚且”;后者为“将近”。C 项前
后者均为“男子”。D 项前者指代“自己”;后者为“拜访”。
【5 题详解】
C 项“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先人”,这里应指王安石死去的父
亲。
【6 题详解】
D 项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以偏概全。乙文无此意,属于无中生有。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
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
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
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7
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
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
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
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
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二)译文:南朝梁时,宣城太守济阳的江淹,小时候曾经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色笔,所以文采飞
扬,才气横溢。后来,他又梦见一个人,自称叫郭景纯,对他说:“从前借给你的那支笔,现在该还我了
吧?”江淹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他。从那时起江淹的文章越来越差,所以人们便有了“江郎才尽”的
说法。
四、【2018 届中考广西北部湾卷】文言文阅读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伐竹取道/策之不以其道
B.全石以为底/一食或尽粟一石
C.日光下澈/主人日再食
D.不可知其源/林尽水源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调素琴
B.似与游者相乐/至于负者歌于途
C.潭西南而望/思而不学则殆
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
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8
B.第②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
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
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
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16.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13.D14.B15.C
16.(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使人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解析】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
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
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
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 项表述错误,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
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触景生情,“忧”从心生,表达了孤凄悲凉的心境。9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
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
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
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五、【2018 年中考广西河池卷】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
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
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
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
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6 分)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
句子加以赏析。(2 分)10
【答案】
11.A
12.D
13.D
①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②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
14.侧面烘托的句子:用“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来烘托山之高;用“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
不绝。”三峡秋景的清寒幽静。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平时要注意积累,善于比较,融会贯通。做这类题目一
【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
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
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
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
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
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
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
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11
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三、古诗文阅读
六、【2018 届中考广西贺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
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
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①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雨麦于岐山③之阳,其占为有年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
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③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④占:占卜。有年:年将有粮,引申
为大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乙卯:农历四月初二。甲子:农历四月十一日。丁卯:农历四月十
四日。⑥忭:高兴,快乐。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 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 方:刚才 D.甲子又雨 雨:下雨
1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之景不同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 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2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
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
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官吏相与庆于庭
14.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案】10.C11.A12.D
13.(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2)官吏们共同庆贺于厅堂
14.示例一: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明白了,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有
一颗向上的心,做到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乐观前行。
示例二: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我看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有抗挫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要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
【解析】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
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
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12.试题分析:D 项“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错误,应为“甲
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乐”,乐
趣。“得”,动词,可译为“领会”。“寓”动词,寄托。(2)句中“相与”,共同。“于”,介词,在。“于
庭”,状语后置。
1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出欧阳修和苏轼身上所体现的思想、精
神,他们二人写作此文时的政治处境相似,思想也极为相似:都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但都有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都在逆境中努力奋发为人民办实事,谋福利,这都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13
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一)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
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
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
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
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
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
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
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
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
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二)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
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
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
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
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
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
造成了。
七、【2018 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17 题。(共 10 分)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14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①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
去不殊②,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不如岳州岳
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杳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
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杰:高大。②殊:差别。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B.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排空:一扫而空。
C.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暮:傍晚时分。
D.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15.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16.语段(一)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2 分)
17.语段(二)是怎样写岳阳楼的?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语段(一)有什么不同?(4 分)
【答案】
14.B
15.我看那巴陵的没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
16 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
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
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
17.语段(二)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膝王阁,武昌黄鹤楼与岳阳楼对比,突出强调了岳阳楼“洞庭
万顷水天一色、香无际涯”“岳阳更雄”的特点、语段(一)通过描绘,表达作者对岳阳楼的赞美之情。语
段(二)通过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下文“古仁人”的旷达
胸襟和政治抱负,凸现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4.B 选项中的“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
15.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15
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予”“胜状”,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
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我看那巴陵的没好情状,全在洞庭湖上。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作答:迁客骚人的“心”是从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不同的感触、即悲”
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通过文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登斯楼也,则有忧谗畏讥……”
他们能把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以物喜,以己悲。与下文中的“古仁人之心”中的“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作对比。
选文第二、三段,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现代文艺术手法和对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探讨能力: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形象
和突显主旨的写作目的,此题有相当的难度。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 年 10 月 17 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
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
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八、【2018 年中考湖北恩施卷】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23~27 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
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6
(1)不知其旨也 旨: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
(4)舍问,其奚决焉 舍:
24.请用“/”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
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2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2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
23.① (1)旨:甘美,美味,甘味② (2)反:反省③ (3)好:喜欢,喜爱④ (4)舍:放
弃,舍弃
24.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5.(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能好
学。(关键点:好,判断句)
26.【甲】教学相长也。【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27.(1)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2)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
行论证。
【解析】选自《礼记·学记》 作者:戴圣(相传) 年代:西汉
23.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
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
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
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至道、弗、善”几个词是赋分点;(2)
句中的“而、好”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7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
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
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作答时,在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
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本题要用原句作
答。【甲】文运用道理论证,层层递进论证,归纳出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是开篇就提出了论
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2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层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及
点睛: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
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
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参考译文:
【甲】尽管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尽管有最好的方法,不学,就不知道它的
好。因此学习了然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然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对自己提出
要求。知道困惑,然后能鞭策自己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
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
解决呢?
九、【2018 届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硯
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
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
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
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18
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
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
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致使)
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奔走)
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
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1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
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
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
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答案】10.D11.A12.C
13.(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2)我因而不会在
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A“致”:得到。B“走”:跑。C“规”:规劝。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19
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
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1.试题分析:A 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都是代词,“弗之怠”为宾语前置句。B 结构助词
“的”。
(一)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
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
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
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
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
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
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
睡觉:我的病稍稍好一点, 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
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
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 他就发
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
来不觉得自己疲累。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十、【2018 届中考湖南郴州卷】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
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①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20
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
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
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
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
即秦惠公。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
的前事。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妾私臣_____________ (2 地方千里____________
(3)性嗜鱼____________ (4)师随而伐之____________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14.请根据甲乙两文分别谈谈从两文中分别获得的启示。
【答案】
11.(1)偏爱,动词 (2)方圆 (3)特别喜爱 (4)讨伐
12.(1)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2)做君主的人如果贪婪,那么他就会失去他的
天下;做臣子的人贪婪,那么会丢掉他的性命。
13.【甲】文运用设喻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以自己的妻妾客人对自己有所求而偏爱自己说谎话为由,
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乙】文唐太宗以公仪休不贪人鱼而保住自己的禄位、蜀人贪金而招致国
亡的例子告诫君臣不要贪,贪则毁身。
14.【甲】为人要善于听从别人意见,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乙】做人不要贪婪,贪婪会让人利令智
昏,失去应有利益。
【解析】甲文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乙文选自《贞观政要》 作者:吴兢 年代:唐
参考译文:
(甲)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
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
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
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21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
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
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注意“私”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注意识记“方(方
圆)、嗜(特别喜爱)”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
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
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弊”,受蒙蔽;“主”,君主;“为”,做;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
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
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邹忌以妻妾和客人对自己有所求而偏爱自己为
由,来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这是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乙文唐太宗列举公仪休不贪人鱼而保住自己禄
位的例子和蜀人贪金而招致国亡的例子来告诫君臣不要贪,贪则毁身。
1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
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根据甲文中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劝谏齐王的故事可得出以下启示:善于听从
别人意见,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根据乙文唐太宗列举公仪休不贪人鱼和蜀人贪金的事例可得出以下启示:
做人不要贪婪,贪婪会让人利令智昏。
十一、【2018 届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22
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
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
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
12.B13.C
14.(1)(我)住在旅舍里,主人每天供应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啊!
15.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
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解析】甲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文选自《黄生借书说》 作者:袁枚 年代:清
参考译文:
(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
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23
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
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
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
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
(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
(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
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
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
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
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
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12.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
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
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甲文作者将自己和太学生的穿
着,以及生活的条件进行对比;乙文既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借书者与藏书
者对书的心理和态度的对比。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十二、【2018 届中考湖南湘西卷】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4
(《出师表》)
【乙】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
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公输》)
1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已持臣守圉之器(通“御”,抵御)B.不求闻达于诸侯(听说达到)
C.后值倾覆(失败)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力)
14.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杀臣,不能绝也
D.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甲】文中诸葛亮自述刘备来访可用成语 形容。【甲】【乙】两文中刘备与墨子
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其成功原因是什么?
【答案】13.B14.C
15.(1)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2)楚王说:“好,我不攻打宋国了。”
16.三顾茅庐 刘备能折节下交,遗昭托孤时,重用孔明,放心孔明,结孔明之心,使其死心为蜀汉
效力;墨子有丰富的劝说艺术,使公输与楚王理屈词穷;然后又展现出防御的实力,逼迫对方放弃进攻的
念头。
【解析】(甲)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
(乙)选自《墨子》 作者:墨翟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
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
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
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乙)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杀了我,宋国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
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25
也不能杀尽守卫宋国的人。”
楚王说:“好吧。我不去攻打宋国了。”
13.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
十三、【2018 届中考吉林长春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
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
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26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本文作者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2)悉以咨之(_________)
(3)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 (4)以彰其咎(_________)
4.参照示例,分析“诚”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示例:“诚宜开张圣听”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广开言路的必要性,引起刘禅的重
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是确实,的确的意思。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第⑥段中找出作者接受先帝“临崩”重托以后所做的事。
6.本文言词恳切,感人至深。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2.诸葛亮 3.(1)给予 (2)询问,商议,征求意见。 (3)保全。 (4)表明,
显扬
4.蜀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引起刘禅的重视。
5.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出师北伐。
6.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效忠汉室的真挚感情
【解析】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
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
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
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
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犯
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27
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
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
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
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
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
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
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
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
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
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
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
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
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
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
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
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
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注意多积28
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根据第六段“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概括作者接受先帝“临
崩”重托后所做的事为:深入不毛,平定南方;出师北伐。
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
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
文,文中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
之恩和效忠汉室的真挚感情。
十四、【2018 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
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
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
格贮之。
乙
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 ,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无
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既以缝
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
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选自《荀子·赋》,有删改)
【注释】 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②尾:线。③剽
(piao):针尖。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⑥尾收而事
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⑦簪以为父:簪,大针。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
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______)
(2)持就火炀之(______)
(3)则第二板已具(______)
(4)长其尾而锐其剽(______)
(5)以成文章(______)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9
(2)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
9.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上。
设置铁板→ __________ 放置铁范→ __________ →___________ →按平板面
10.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段“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
数目是活的。
B.乙段从多方面介绍针,尤其是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展示了小小缝衣针上下穿梭,默默无闻为人们赶
制衣裳的可爱特点。
C.“铁范置铁板上”和“上饰帝王”中的“上”意思不相同;“不用,则以纸帖之”和“不用则藏”
中的“不用”意思相同。
D.甲段语言平实,乙段语言华丽,但都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乙段多用四字句式,因而科学
严谨,表意清晰。
【答案】
7.(1)蒙,盖 (2)靠近火 (3)准备好 (4)使针尖变得锐利(5)花纹
8.(1)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2)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很大,但制作成
功后却很小。
9.(1)纸灰冒之 (2)密布字印 (3)持就火炀 10.D
【解析】
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
如“冒”:蒙,盖。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
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
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30
10.试题分析:D 项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乙段语言华丽”错。乙段语言的特点是句式
的结构整齐,但谈不上“华丽”。“多用四字句式,因而科学严谨,表意清晰”错。“多用四字句式”与“科
学严谨,表意清晰”没有因果关系。
(一)译 文: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
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
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
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
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
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
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
签,用木格储存它们。
(二)译文:
针,出产于山里,放置在屋子中。刚开始制作时很大,而制成后很小。它的尾巴很长而末端很尖,头
部锐利而尾巴绵长。(针)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要打洞而行。它一
往一来地活动,尾上打结就开始做事。尾巴打结工作就开始,尾巴再打结工作就停止。既能够缝衣服外层,
又能够补缀衣里;既能够合拢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它日夜
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
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
十五、【2018 年中考辽宁丹东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31
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
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
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
石知感。
一节选自《臣轨》
【注释】①盖:伞盖。②办:置备。③事:侍奉。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_)
(2)必以信(_____)
(3)将不言倦(_____)
(4)所恶者,死也(_____)
13.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
14.根据选文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1)【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乙】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
12.(1)参与 (2)守信 诚实 说真话 (3)疲倦 (4)厌恶
13.(1)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2)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
先士卒。
14.(1)取信于民 (2)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解析】
1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
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
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32
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试题分析:(1)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
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作战的先决条件可提取“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进行
分析作答。(2)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
要信息。如乙文得出的结论看提取原句“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作为答案。
(一)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
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
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
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
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
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
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二)译文:
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先士卒。天热不张开伞盖遮阳,天冷不盖厚被御寒。军队没到有井的地
方,将领不先说自己口渴。军队没布置好幕帐,将领不先说自己疲倦欲睡。当与麾下士兵一起奋战时,必
定站在飞箭与乱石之间,这么做的目的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人都是喜欢生存厌恶死亡的。乱石飞箭像雨一
样密集,闪亮的刀剑交相挥舞,在这样的情境下,士兵争先恐后与敌人厮杀,并不是将死亡看成一件随便
的事、将受伤看成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孩子,士兵就把将领看成自己的父亲。将领
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弟弟,士兵就把将领看成自己的哥哥。有一句老话说的好,不要与父子兄弟之军战斗。
因为他们相亲相爱、上下一条心。古代的将领最为可贵的是能得到士兵的心,用真感情来亲近士兵,如此
就是树木石头也会被感动的。
十六、【2018 年中考辽宁阜新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卫鞅①亡魏入秦,孝公②以为相。封之于商③,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④公平无私;罚不讳
⑤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⑥。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
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33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
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咨臣以当世之事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能谤讥于市朝 欲传于商君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赏不私亲近
8.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9.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10.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__________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
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__________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答案】
7.D8.(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把(他)任命为丞相。
9.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10.(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解析】
【7 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
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认为/拿、用;B:结构助词,“的”/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在/给;D:偏爱/偏爱。故选 D。
【8 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
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蔽”“亡”“为”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
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 题详解】34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
常用
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这是秦国实行商君新法以后取得的效果。
选自《战国策》 作者:刘向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甲: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
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
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
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得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
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
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
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
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
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
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
辞谢不受。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
十七、【2018 年中考辽宁锦州卷】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①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②之也。防民
之口,甚于防川;川雍③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35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④。
(《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节选)
【注释】①弭(mǐ):消除。②鄣:阻塞。③壅(yōng):堵塞。④彘(zhì):晋地名,在今山西省
霍县。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时时面间进 (____________) (2)期年之后 (____________)
(3)厉王虐 (____________) (4)国人谤王 (____________)
12.选出下列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能谤讥于市朝 受任于败军之际
B.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C.乃不敢言 若无兴德之言
D.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问今是何世
1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4.【甲】文中邹忌以家比国,劝谏齐威王;【乙】文中召公用“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
文语句作答)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5.【乙】文中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11.(1)偶尔 (2)满一年 (3)暴虐(残暴) (4)指责 12.A
13.(1)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朝见齐国。
(2)国都的人没有感说话的,在路上碰见只用眼神示意。
14.(1)防民之口, (2)甚于防川
15.参考示例: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36
点睛: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
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14.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根据所学所记,了解文章内容,抓住其中召公的话“是鄣之也。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从中提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可。这个成语可理
解为形象地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15.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所提问题“周厉王的做法,带给你什么启示”一句,从“启示”这个点来
分析,处理问题时应有什么样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给我们的启示不应该
只是一个广开言论这么简单;有句俗话叫只要有人就有是非,言论如水,多则必满,满则必溢,而因为有
人就有话,所以这满溢的过程又循循相息,更何况在 10 多亿人口的国度,不可能没有怨言;给民间永不干
涸的言论找到出口,从而变水患为水利才是这句古语的核心价值。
(一)译文: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
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
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
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二)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
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于
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
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
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
去了。37
十八、【2018 年中考山东菏泽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贞观政要》(节选)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①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 知
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②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 恒
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
【注】①物:众人,此处指百姓。②斯须:片刻。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_______)
②神弗福也(_______)
③彼竭我盈(_______)
④恒令腹饱(_______)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一战/不以物喜
B.登轼而望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公将鼓之/当思之在心
D.惧有伏焉/且焉置土石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林 深 则 鸟 栖 水 广 则 鱼 游 仁 义 积 则 物 自 归 之
8.结合《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请你谈谈对“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的理解。
材料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选自《孟子》)38
材料二: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 要
解决的问题……
(选自习近平《之江新语》)
【答案】
4.(1)①参与 (2)②赐福,保佑 (3)③充满 (4)④经常 5.C
6.①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
的士气就耗尽了。②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
7.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8.施惠于民,是为人君者首要考虑的事情,只有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国家的福利,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拥
戴和支持,也就是得民心;共产党现在所做的事就是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获得
民众的支持。反之,如果君主和政府只顾自己享受和逐利,不顾民众死活,那么民众就不会支持它。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
【5 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
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凭借/因为;B:表修饰/表顺承;C:音节
助词,不译/音节助词,不译;D:语气助词/哪里。故选 C。
【6 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
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
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鼓”“再”“畏”“生”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
常 用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材料,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从“得其心,斯得民矣”“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39
的事”可知,为政者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如果只考虑
自己的利益,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
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十九、【2018 年中考四川广安卷】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
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出自《万事莫贵于义》)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不若手足之贵也 (4)予子冠履
2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事莫贵于义也。
28.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5)2017 年 7 月 6 日,来自哈尔滨的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
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3)(4)(5)B.(1)(2)(3)
C.(2)(4)(5)D.(1)(2)(5)40
29.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
的观点。
【答案】
25.(1)“辟”同“避”,躲避。(2)假如,假使(3)不如,比不上(4)给
26.B
27.(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
丧失罢了。(2)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8.C
29.① 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② 万事莫贵于义
【解析】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墨子》 作者:墨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
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
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
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
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
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
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
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
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
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
下文来判断。“辟”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然后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予”在这里
是“给”的意思。
26.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
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这种/这种做法;B:比/比;C:所以
/原因,缘故;D: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给。故选 B。
2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41
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非”“是”“丧”“莫”“贵”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
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
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8.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了解“义”的内涵。所谓“义”就是正义,是
二十、【2018 年中考四川遂宁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2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_______________
(3)正患无隙以规之 _____________ (4)恐后贻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用“/”给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范 仲 淹 与 之 同 年 友 善 爱 其 才 恐 后 贻 祸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25.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42
22.(1)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2)没有 (3)规劝 ,劝诫 (4)遗留
23.范 仲 淹 与 之 同 年 / 友 善 / 爱 其 才/ 恐 后 贻 祸
24.(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
25.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思想境界: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
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解析】
2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
25.试题分析:一问,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
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可从规劝
和勉励滕子京的角度作答。二问,要求答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一句分析。首先要理解好这句话的大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用现在
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表达了作者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胸
怀,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一)译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
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
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
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道呢 ?
(二)译文: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
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是同榜考入的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
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
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43
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和思念好友了。
二十一、【2018 年中考云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百废具兴(_____)
(2)宠辱偕忘(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做简要分析。
街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7.本文“后天下之乐”中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1)“具”通“俱”,全,皆。 (2)荣
15.(1)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岸上的小草,颜色青翠。小洲
上的兰花,香气浓郁。
16.结合翻译赏析即可
17.相同点:二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適,却仍怀济世安民与
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
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立总更加深远。
【解析】
14.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44
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
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
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
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
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
(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
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