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第一次模考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43分)
1.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荀子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 未果,寻病终
D.安石德其助己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
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24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
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蓝炮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
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6小题,共23分)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前,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浮燥,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B.电视剧播出前,剧组为聚人气而做密集宣传,虽无可厚非,也应把握尺度;低俗的噱头或许能暂时搏得关注,但终究不会提升电视剧本本身的价值
C.史铁生、霍金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拔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D.影片《荒野猎人》中,“小李子”扮演的不再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潇洒绅士,而是蓬头垢面,茹毛饮血,与自然鏖战的拓荒英雄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A.A B.B C.C D.D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D.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再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10.下面是两副春联的上联,请分别对出下联。
(1)爆竹声声脆, 。
(2)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
11.在高中毕业晚会后,学校校报编辑向你约稿,要你为校报“青春寄语”栏目就高中毕业写一段话,鼓励同学们开拓崭新的生活。请你以“青春是……”开头写一段含有激情的话,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要求语言准确、连贯、得体,不超过100个字。
六、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社区要选一句名言作为一次宣传活动的宣传语。有三句候选名言:
①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②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为
③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这三句中,你认为哪句更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三(上)第一次模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43分)
1.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屈原《离骚》)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内外之分, 辩护荣辱之境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4)《荀子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封狼居胥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赢得仓皇北顾 。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
【解答】(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重点字:迷、蹄)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重点字:太、掩、涕)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辩护荣辱之境(重点字:沮、辩)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字:埃)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胥、赢、仓)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怀古咏史诗.
【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写和意境分析.注意结合注释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典故的运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结合文章和注释可知,诗人有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感.
【解答】(1)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2)诗中运用了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答案:
(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渍、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②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参考译文: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 / 未果,寻病终
D.安石德其助己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C A.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知:主持,管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知:知道.
B.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田:名词作动词,种田/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名词,田地.
C.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寻:不久/没有结果,不久病死了.
D.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德:感激/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德:品德.
(2)B “他境”作“窜”的宾语,在“他境”后断句,排除C、D;“移书”的意思是发布文书,是动词,前面的“物”为名词,作“亡”的宾语,所以在“物”后面停顿,排除A,选B.
(3)C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更多的是强调各部门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后来泛指相关部门的官吏.选项中“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说法错误
(4)C 根据文中信息: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可见曾公亮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禁止.故C项错.
(5)①锡:通“赐”,赏赐;虔:恭敬;亲:亲自.句子翻译为: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尝:曾经;从容:严肃;固:结实,牢靠,这里活用为动词,义同“持”,句子翻译为: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端,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答案:
(1)C
(2)B
(3)C
(4)C
(5)①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②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端,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练文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盗取银子不判死刑.起初,东州人大多因此法被处死刑,从这以后就没有死刑了.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人告
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神宗即皇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为宣靖,配享英宗庙庭.到下葬时,神宗亲自篆写了碑首叫作“两朝顾命定策亚勋之碑”.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的待遇.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6小题,共24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
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上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①审题划重点,②通读标段号,③定位划重点,④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
【解答】(1)D 过于肯定,原文第二段为“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
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2)B项犯扩大化错误:原文第四段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3)B项错误是,原文第三段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答案:
(1)D
(2)B
(3)B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
蓝炮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
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考点】传记阅读.
【分析】(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标志性年份”可结合陈忠实在1985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有了“剥离”意识;精神上开始突破旧社会的束缚.
(2)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3)本题考查关键词语分析.首先理解“剥离”“寻找”的意义,回归文本,重点理解“寻找”和“剥离”的辩证关系,能根据文章理解到陈忠实想“剥离”什么,又“寻找”到什么. 第一处提到“剥离”,是文章第三段“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第二处提到“剥离”,是文章第三段“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第三处提到“剥离”,是文章第五段“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最好要结合文章主旨“寻找自己的句子”进行升华,超越自我.
答案:
(1)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2)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3)“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6小题,共23分)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前,文艺创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浮燥,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B.电视剧播出前,剧组为聚人气而做密集宣传,虽无可厚非,也应把握尺度;低俗的噱头或许能暂时搏得关注,但终究不会提升电视剧本本身的价值
C.史铁生、霍金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拔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D.影片《荒野猎人》中,“小李子”扮演的不再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潇洒绅士,而是蓬头垢面,茹毛饮血,与自然鏖战的拓荒英雄
【考点】字形.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答】本题考查字形中的形近字的误写.
A项“浮燥”应为“浮躁”;
B项“搏得”应为“博得”;
C项“飞扬拔扈”应为“飞扬跋扈”.
答案:D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A.A B.B C.C D.D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词语(熟语)使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关联词的辨析,考生在答题前可以将给出的语段通读一遍,思索上下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关联词表达的意义,选出正确的选项;此外,还考查了程度副词和代词的应用.
【解答】第①组为程度副词的辨析.最好:表示最理想的选择;最大的希望;一定:表示坚决、必然、确切无疑;尽量:表示尽最大的努力达到最大的可能.
第②组“这”为代词,可代指前面提到的内容;当然,应当这样;表示肯定,强调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也,表示两个事物中并列的关系.
第③④⑤⑥组为关联词:“如果”表示假设条件,与“那么”连用,“一旦”表示某事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发生导致一定的结果,常与“就”连用;“因为”和“所以”连用,表示因果.
“而且”表示并列关系,强调“而且”句子中提到的事物;“并且”表示并列关系;“进而”表示递进关系.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结合原句,这一段话作者是在表达自己对“初学文言文时不要依赖原文”的看法.结合全文,可知是对“不依赖译文”这种观点进行肯定的阐述,对这种观点进行补充说明﹣﹣并不是说不能看译文,可以看看,有时候可以对照起来揣摩学习.
第③处如果用“一旦”,后面应有结果,而原文并没有“结果”,故排除③;如果用“因为”,则变成了必然的条件,后面也要有“结果”,原句没有表示“结果”的句子,因而排除D.
关联词“如果”与“那么”连用,不与“因此”连用,因此排除C.
故答案为A.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B.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C.虽然最初并不相信自己涉嫌犯罪,但由于电话那头的骗子言之凿凿,加上所谓最高检的“全国通缉公告”,信息闭塞的受害人最终成了骗子的猎物
D.在媒体的长枪短炮前,明星们也许悟出了言多必失的道理,鲜有人会再聚光灯前竹筒倒豆子,少说、不说成了他们自我保护的明智选择
【考点】字义、词义辨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解答】A.不合语境,甘之如饴,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听交响乐不能说成“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B.正确,亦庄亦谐,形容既严肃又风趣;
C.正确,言之凿凿,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D.正确,竹筒倒豆子,比喻坦诚﹐无保留;
故选:A.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考点】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解答】A.搭配不当,“西红门创业大街”和“启动”搭配不当;
B.没有语病;
C.偷换主语,一方面,提取主干可知,”实时性“和”传播“不能搭配,没有”传播实时性“一说,另一方面,后一句说的性质属于”新媒体“,而非”实时性“.结合以上两个原因,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新媒体”,句子可以修改为“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新媒体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句式杂糅,“受…共同影响下形成”杂糅,“受…影响”和“在…影响下”杂糅.也就是,可以说“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也可以说“又兼有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故选:B.
10.下面是两副春联的上联,请分别对出下联。
(1)爆竹声声脆, 祖国日日新 。
(2)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
【考点】对联.
【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不能忽视题干上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写春联内容须体现春节喜庆色彩,其次根据对联的格律要求进行仿写.
【解答】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句式结构特点,第一副上联名词“爆竹”,叠词“声声”,形容词“脆”,对下联时也要采用“名词+叠词+形容词”这种形式;第二副上联名词“东风”,动词“送暖”, 名词短语“大江南北”表地点,名词“春光”,形容词“好”,下联也应保持一致.从表现的主题看,既然是春联,要吉利喜庆,消灾送福.
答案示例:
(1)祖国日日新
(2)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11.在高中毕业晚会后,学校校报编辑向你约稿,要你为校报“青春寄语”栏目就高中毕业写一段话,鼓励同学们开拓崭新的生活。请你以“青春是……”开头写一段含有激情的话,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要求语言准确、连贯、得体,不超过100个字。
【考点】综合读写.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清题目的基本意思以及反映出的核心要素,本体的核心要素就是:要你为校报“青春寄语”栏目就高中毕业写一段话,鼓励同学们开拓崭新的生活.请你以“青春是…”开头写一段含有激情的话,送给即将毕业的同学.那么在解答时要注意格式,所写出的内容要注意充满鼓励性、表达出不舍之情,同时还要充满一种正能量.注意语言表达要具体、通顺.
【解答】参考答案:
青春是打开了就合不上的书,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头的路.我有那无比绚烂的青春,于是我有了生机盎然的世界.青春如一片丰收恬淡的庄园,硕大的希望与幸福等待着我的一闪而过而采撷满怀.青春中没有等待的果实,只有昂扬的斗志去收获,青春里的我们虽没有指点江山的豪迈壮举但也不乏为了薄发而厚积的深沉.
六、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社区要选一句名言作为一次宣传活动的宣传语。有三句候选名言:
①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②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为
③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华盛顿
这三句中,你认为哪句更好?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材料作文.
【分析】文题有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是讲“和谐就是美”;第二段的意思是“每个人都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处于一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就好比是大同社会”;第三则材料是讲“言必行”“人要遵守自己的诺言”.根据题目要求“这三句中,你认为哪句更好”,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
根据三则材料可以有如下立意:
(1)和谐就是美;
(2)社会需要平等、友爱;
(3)人要遵守诺言;社会需要诚信
【解答】言必行,行必果 诚信,可以使人很好的立足于社会,成为受欢迎的人.
诚信,可以树立信誉.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着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诚信,可以获得成功.
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诚信是金,但比金子耀眼:诚信是火,但比火种温暖;诚信是风,但比风儿柔和.诚信教给人们做人之本,教给人们人生的智慧!
2017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