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第四期--记叙性阅读(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第四期--记叙性阅读(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14 记叙性阅读 一、【2018 届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真情 蒋育亮 ①那年,爷爷病得不轻,喝水吃饭,都需送到床前。我当时正读初三,面临中考,周末都在学校紧张 复习,难得回家照看爷爷。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 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 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 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 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 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 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说来也怪,那晚我 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听到这句 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 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 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 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 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2 什么呢。 ⑨村后的状元山,虽不高,却很陡,少有人攀爬,山路长满了杂草,很难走。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 前面开路。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好几次滑倒在地,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前行。 ⑩那天我们虽然劳累,却欣赏到山顶的美景: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 朵不知名的野花绽放;远处,潺潺的溪水声,犹如动听的音乐,时高时低;偶有小松鼠,摇着尾巴,在好 奇地看着我们。爷爷说:“小新子,好风景在顶峰,继续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终于 爬到了顶峰。爷爷极为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 ⑪“这叫什么山?”爷爷突然问我。“状元山。”我脱口而出。爷爷一把抓住我的双手,高高地扬起, 用嘶哑的声音,对着群山叫喊:“我的小新子登上状元山山顶啦!”瞧着爷爷喜形于色的样子,我心里也 感到十分高兴。 ⑫没想到几天后,爷爷便溘然长逝。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心仪的大学,有了一 份不错的工作。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明白,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1 期,有删改。) 11.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1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13.文章最后提出“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请结合文 本解答这一疑问。 14.第⑦段末的省略号处省略了部分内容,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70 字左 右) 【答案】11.运用景物(环境)描写(视听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写山顶优美的 景物,烘托登山后愉快的心情(渲染喜悦的气氛)。 12.“爷爷”是一个疼爱“我”(善于教育鼓励“我”、对“我”寄予厚望)、关爱家人、勤劳(吃苦耐 劳、不怕困难)的人。文章多处写“爷爷”对“我”的疼爱(对“我”教育鼓励);“爷爷”长年去打柴赚 钱,体现他的勤劳(吃苦耐劳)和对家人的关爱:带“我”爬上状元山,体现他不怕困难及对“我”寄予 厚望。 13.①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②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③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 挪行;④登上状元山,能为小新子祈福:⑤登状元山,是对“我”的教育鼓励。 14.天黑时,爷爷又担着柴回来了。示例一:他说:“直倒霉,柴还是没卖出去。”奶奶问:“那豆 腐钱没还人家?”爷爷说:“还啦!”原来,爷爷将自己爱抽的烟丝卖掉,还了那两个油豆腐钱。示例二: 奶奶问:“豆腐钱还了吗?”爷爷说:“没呢,又带回两个。”奶奶满脸惊讶。爷爷说:“我跟卖豆腐的 说明情况后,他不但不收钱,反而送给两个油豆腐。”示例三:疲惫不堪,奶奶低声问:“怎么了,柴没 卖出去?豆腐钱……”爷爷答:“给了。”“今天,我在豆腐摊旁摆柴时,顺便给卖豆腐的当了一天的帮 工。” 【解析】3 【11 题详解】 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朵不知名的 野 【13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也是在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 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 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 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二、【2018 年中考广西河池卷】现代文阅读(二)(共 16 分) 父爱有多坚硬  ①这些年来,他很少和父亲说话,始终如陌生人一样保持距离。  ②5 岁时,他闹着做鸡毛毽子,追得满院子鸡飞狗跳的。父亲见了,在他的屁股上落下了大红指印; 上小学时,他偷偷地在教桌里放老鼠,吓得老师花容失色。回家后,他的屁股上多了几道鞭痕;中学时, 父亲教训他的话,他一脸不屑地顶回去。父亲急了,扬起手,却怔了怔,没落下来。那时的他已高出父亲 一个头。 ③高二的暑假,他宅在家里,整日沉迷于游戏中。一天,母亲说:“你爸腰疼病犯了,你和他一起出 工吧,搭把手。”他不情愿地答应了。父亲是维修工,只要有人打电话,他便立即出门。那天,是 6 楼的 露台排水口被垃圾堵死了,物业提出要扩建排水口,父亲满口应承下来。4 ④正值盛夏,太阳火辣辣的。穿着白色 T 恤、运动短裤的他像是出行的游者,磨磨蹭蹭地跟在父亲身 后上了露台。露台上毫无遮掩,阳光白花花一片。父亲躬身半跪,一只手做支撑,另一只手艰难地伸进排 水口掏垃圾。恶臭一阵阵袭来,他不由皱了皱眉,退后了一步。而父亲仍然半跪在那里清理着,发白的灰 色汗衫被汗水浸透,紧贴在后背。他看不见父亲的脸,只看见父亲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发出刺目的白光, 扎得他的眼生疼。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高大威猛的,健步如飞,声如洪钟。可是眼前的父亲却黝黑瘦削, 如霜后的茄子迅速地蔫了。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起来。忙碌半晌,终于清理干净了。父亲跌坐一旁,喘粗 气。看到不远处站立的儿子,愣了一下,努力地站了起来,腰却如弓似的牵扯着生疼,怎么也站不直。太 阳已经爬上半空,热浪一阵阵袭来,逼得他不敢抬头。 ⑤父亲躬着腰拿起电钻开始扩大排水口,电钻声尖锐地响起,火花四射,砂石飞溅,有的贴着父亲的 面颊飞过。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着他猛地上前一步,夺过父亲手里的电钻。这时,他才知道这是个不好驯 服的家伙,震动起来如一匹剽悍的野马,随时准备脱缰而去。没多久,他的掌心便磨出了水泡,钻心地疼。 父亲又将电钻夺了过去,只是安排他用铲子清理碎裂的砂石。阳光火焰般包围了他,有液体顺着他的脸颊 滑过,涩涩的,咸咸的。 ⑥当晚,他辗转难眠,起身去卫生间时,听到父母房里有细碎的说话声。他贴耳过去。“以后不要儿 子陪我出工了啊,他是拿笔杆子的料,哪做得来粗活。他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 我错了啊。能将他供上大学,也算是了了我的心愿……”那是父亲的声音,低沉而苍老,像一只无形的手 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他想起了 5 岁时,父亲将他顶在肩头去看露天电影。人群密密匝匝挡住了父亲的视 线,而他看得兴起;小学考试,他得了双百,父亲竟喝得满面通红;为了给他筹借高中的学费,一向不求 人的父亲却陪笑脸跟人说尽了好话……这些画面在他脑子里一一闪过,让他喉头发涩。 ⑦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虽然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却真挚朴实,无声地融入了他的生命里, 让他也慢慢变成了如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9.阅读③-⑦段,填写下表。(3 分) 记叙顺序 情节 “他”不情愿地答应陪父亲去扩建排水口。 (2) (3) 第⑥段运用了(1)的记叙 顺序。 “他”在父爱的浸润下,慢慢成为坚硬的男子。 【答案】 20.请结合本文,举一例简要分析前后照应的作用。(2 分) 21.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结合内容及主旨说说你的理由。(3 分) 2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的语句。(4 分) (1)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说说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液体”一词换为“汗水“好不好?为什么?5 23.分析“那一天,他一下子长大了”的原因,生活中也会有触动你情思让你成长的事例,请选取其 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触动的原因及感受。(4 分) 19.(1)插叙 (2)他看父亲在烈日下清理垃圾; (3)他拿起电钻帮助父亲扩大排水口 20.前后照应在本文有多处运用。最主要的是文章第②段写父亲对“他”的严厉管教,在第⑥段用“他 小时候我管得严,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看来是我错了啊。”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贯通;然后 又在结尾用“父亲给他的爱粗糙坚硬”照应,,既呼应了文章的题目,又增强文章的严谨性深化了文章的主 旨。 21.主人公是“他”。本文主要通过一次帮助父亲出门维修干活的事来反映“他”的成长历程,“他” 由一个不理解解父亲的人变成了理解父亲的艰辛和理解了父爱的人,他也变成了像父亲一样坚硬的男子。 所以说文章的主人公是“他”。 22.(1)划线句子,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对父亲的描写,表现父亲在工作时的艰难和天热所 带来的不适与痛苦。 (2)不好。这个“液体”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泪水。汗水是天热所致,泪水是因感动所致;换成了 “汗水”则表达不出“他”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所以不能去掉。 23.“他”长大的原因:他亲自体验生活的艰难,挣钱的不易,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更反思了自己 的缺点,有感于怀,“他”一下子长大了。 我的成长事例:一次去父亲打工所在地,看到父亲住在狭窄矮小潮湿的地下室内,吃着简单的便餐, 我深深地被触动了,我天天好吃好喝好玩,不懂得钱来之不易,花钱大手大脚,从那件事之后,我觉得我 了长大了。 【解析】 19.(1)考查的是记叙的顺序知识,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要弄清其叙述特点,就 三、【2018 届中考广西贺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上坡6 王广军 ①他的父亲在一个煤球厂做工,每天拉一辆板车挨家挨户地送煤球。马上就要高考了,父亲却累病了, 他不得不回到家里。 ②这天一早,母亲来到他屋里,几次欲言又止,但还是说了,你父亲感冒了,你就替他出一天工吧, 有两户人家等着用煤球。他没有说话,心里感到一阵刺痛,起身去了厂里。 ③他拉起板车,装上了 1000 块煤球,又从老板那里问了用户的地址和姓名,就上了路。地点在邻村, 也就五里多路,用不了半天就可以回来了。出村时,他始终低着头,担心会遇到村里的熟人。他甚至感觉 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④出了村,他长出了一口气。这时才感觉拉板车有点费力,路上坑坑洼洼,他需十分小心才行,因为 刚出厂的煤球不结实,如果颠一下,很容易破碎。父亲就是成年累月地干着这样的活儿,才挣出了自己的 学费,他突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⑤进了邻村,前面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坡,他犯起难来,自己能上去吗?如果万一上不去或者再倒 回来,煤球岂不全部要摔坏吗?他在坡前停了下来,张望着,很想求助路人推一下,但又不认识他们,如 果人家拒绝,该是多么难堪啊! 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有些焦急起来,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求人帮忙了。这时,从对面坡 上走来一位上年纪的老人。他心头一阵欣喜,有年纪的人都很善良的,就求他吧。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 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⑦来人是他的初中老师!他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很好,在读初三时,他曾一度失去信心,连学都不 想上了,正是老师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 ⑧他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已经来到了身边,尽管他低着头,肯定被老师认出了。但是,老师什么也没有 问,只是说:“上吧,我帮你推。”他只好站起身,冲老师笑了一下,心底充满了感激。他深深地吸了一 口气,把板车的拉带挂在肩上,运足了力气。有老师帮忙,他心里有底了。 ⑨上坡到一半的时候,他明显感到了吃力,每迈一步都很费劲,但他咬着牙,憋足了劲儿,一步步艰 难地爬行。他想,幸亏有老师给推着,靠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上不去的。 ⑩快到坡顶的时候,坡也陡了,都有些迈不动步了,甚至板车要停下来。就听老师喊,加油!用力! 拉带深深陷进他的肩膀,豆粒大的汗珠子不停地落下,他又俯低了身子,咬了咬牙,终于把坡上去了。 ⑪上坡后,他先是喘了一阵子气,才稳下心神。然后,他感激地道谢:“謝谢老师!”老师很平静地 对他说:“我根本没有帮你,是你自己拉上来的,我只是在车后跟着而已。”他吃惊地望着老师,老师冲 他摊开双手。果然,老师的两只手上居然连一点煤灰也没有。 ⑫“你能行,要相信自己!”老师对他说完这句话就走了。望着远去的背影,他反复咀嚼着老师的那 句话,不由得泪眼蒙眬起来。 (摘自《润·文摘》2017 年第 7 期) 19.文章围绕拉煤展开叙述,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母亲让儿子拉煤→__________→拉煤遇坡老师主动帮忙→__________7 20.品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1)可等那人走近了,他却猛地转过身并蹲下了身子,深深地埋下了头。 (2)他甚至感觉到有人想和他说话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自己,背上如针刺一般。 21.结合选文,分析标题“上坡”的含义。 22.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形象。 23.生活中,你也曾得到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请写出你的一次经历。(提示:不能抄选文语句,字数不 超过 75 字) 【答案】19.(1)儿子拉煤遇到一个坡 (2)原来是他自己拉煤上了坡 20.(1)“猛地”是“忽然”“突然”的意思,在这里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他”希望有人来帮忙,却 又不希望这人是他的老师的矛盾心理。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他内心的极度不自在和难堪。 21.表层含义:他拉车上坡;深层含义:要走好人生的上坡路,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只要相信 自己,不懈努力和坚持,就会收获成功。 22.(1)老师善良且善解人意,从老师主动帮助他可以看出。 (2)老师有责任心,关爱学生。从老师对他好,常鼓励他可以看出。 (3)老师是一个讲究教育方法策略的教育工作者,从老师有和独特的方法帮他,使他顺利拉车上坡可 以看出。 23.示例:在一次考试中,我失利了。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次失败 算什么,阳光总在风雨后。”听了老师的话,我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学习中去。 【解析】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第一空从“进了邻村,前 面8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 显,不难理解,深层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 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22.试题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要结合小说情节逐点概括。从老师主动帮助他可以看出老师善良 且善解人意;从老师对他好,常鼓励他可以看出老师有责任心,关爱学生;从老师有和独特的方法帮他, 使他顺利拉车上坡可以看出老师是一个讲究教育方法策略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题 目只要求简要分析,分三点列举即可。 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结合主题分析,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含义 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具有较深远影响的帮助和鼓励。从老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来 谈,不能选文语句,要求字数不超过 75 字。此题通过阅读佳作来训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讲求真情实感, 重视教育上的人格塑造功能。出题很精彩,教育有价值。此题是在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首先是要引导 学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没有思想,没有对生活的感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无论语言怎 样有文采,怎样的讲究形式和修辞,只能是没有血色的皮肤,不管白皙还是黑红,都不是健康的。 三、【2018 年中考湖北恩施卷】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1~15 题。 奶奶的玉簪子 王秋珍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 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 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 “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 灵了。” 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父亲回家了。 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没有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 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 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 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9 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 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说坏话,要宰相比干挖心来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 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骑上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 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 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 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 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 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了?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只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 家装上了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 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幛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 年第 7 期) 11.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不见簪子→爷爷寻找→ →(田垄上找→菜池里找→ )→找到簪子 12.文中划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内心世界? 13.“玉簪子”这一物品在小说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1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 15.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1.① 父亲寻找② 老屋里找 12.奶奶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慈爱,十分珍惜相见的时光,生怕儿子很快离开。 13.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10 14.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 家陪伴老人的主题。 15.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深化了小说主题;③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结构是 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④结尾“奶奶的精气神又回来了”照应前文。 11.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的情节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合并叙写同一内容 的语段,理清故事情节;找到答题的关键词句,然后概括作答即可。概括可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 方法或依据试题给出的答题格式。 12.试题分析: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主旨和语句分析作答。 小说叙述了奶奶“骗”父亲回家找玉簪子的故事,表现老人需要子女更多的关爱,子女应该常回家陪伴老 人的主题。而“我”的父亲却三年都没有回家了,作者通过对奶奶的神态描写,表现奶奶生怕儿子离开, 所以可推断出“奶奶不想让儿子离开”的心理。据此理解作答。 13.试题分析:考查线索在文章中的作用。线索:文章线索的可以是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 点睛:归纳文章的主旨,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可以利用一点小技巧:(l)紧扣文题。有许多文章,文 题就是文章的主旨。(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 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 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3)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 关。 15.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句段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文章中的语段能否删除,要根据文章的材料和主 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一般来说,不能删除,但不是都不能删除,有的是可以的。判断是否可以删除,要 结合主旨作综合的分析和考量。本题就可以创意性的表达,可采用“观点+理由”的方式作答。答案不唯一, 言之成理即可。 四、【2018 届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 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米。 当我听见“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我妈却仿佛捡了11 大便宜似的,仍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一个人也没有,他却制住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 膊,说,没事儿。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 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于是,我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我蹬起三轮就 走了。哪曾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说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扔了。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声。我 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 B 超,CT 等检查单拿蛤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我在办理住院手 续时不停地抱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用命令的语气对 妈说,你再好好想想那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克里摸来摸去。我妈突 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老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都是这两个字。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娟,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 后,她在我面前像个债务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佝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 果,拘训地站在我家门前。木等我开口,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连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悠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离开。 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去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回家做 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 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手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癀一拐地走向书来,准备蛤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 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赛博中学金银花李传鹏《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9.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 (1)冷淡 (2)_________(3)______(4)________ (5)纠结 2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12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1.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2.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 还钱吗?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9.(1)(2)焦急 (2)(3)埋怨(抱怨) (3)(4)愤怒(生气) 20.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21.①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线索作用,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 码条”,最后“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一步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刻画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 的展示,揭示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 德,发人深省。 22.(1)不会。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 这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 德的褒扬。 (2)会。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 亲”“人摊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 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论丧的忧虑与反思。 【解析】 19.试题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 五、【2018 年中考湖南长沙卷】记叙文阅读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 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 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 不是孤军作战。 13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 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 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 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 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 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 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 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 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 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 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 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 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 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 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 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 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 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2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共)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 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① ②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②14 考试 ④ 挥汗如雨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 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25.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 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 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 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答案】 22.①欣慰 ②割麦 ③ 歉意 ④肆意挥毫 2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 鼓励,“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同时也获得了深刻启示。 24.AC 25.(1)一个人的麦田: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 人生的高考。 (2)陪读现象之我见:能理解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不尽关爱。陪读在某种程度上能让孩子感受到近在咫 尺关怀与鼓励;但我更欣赏文中的“我”与“父亲”,父亲选择了另一种陪伴与鼓励的方式,那就是“身教”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都应在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挥洒,全力以赴,颗粒归仓,不负彼此的期 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2.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第一空从“对于我的火线回归,15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 合 C。 2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品味成功的修辞手法能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效果。在这个 句子中,由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可以分析出,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由“特 殊陪考”可以分析出,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最后一定要从情感角度,把 句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一一表述出来: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我得到启示。组织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也深深感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24.试题分析:本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 即可。A项““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应该是: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C 项“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 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正确的应该是:父子各自在自己的战场作战,相互用精神 鼓励,取得胜利。所以选 A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16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查,考查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 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设误点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 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通读全文,关注细节。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 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明确主旨,关注 手法。结合小说主旨和艺术技巧作出准确判断。 25.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含义义和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 吸引读者、新颖。 结合本文分析,小说情节围绕两个“战场”展开的,一个是麦田,一个是考场,这两个战场多么相似, 一个需要收获麦子,一个需要收获人生,且都需要奋力挥洒,全力以赴,否则会颗粒无收,饮恨沙场。所 以,本文的标题一语双关,在文中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 生的高考。 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陪读现象”,这篇小说可谓是对怎样合情合理陪读孩子最温馨的诠释。 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这是典型的对作品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型。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考点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 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 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面对这种类型的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 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能给读者以启发。其题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选择性:试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 答题者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根据文本中的有关信息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提出有个性的见解,得 出独立的判断。 二是开放性:观点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考生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没 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也就是说,这类题切入点比较多,答案多种多样,见仁见智。能否自圆 其说,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 三是联系性: 一个题目有时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答题者的思维引向深入。它一般由两个维度构 成。或依文本向内发展,看考生是否具备透过文章把握深远主旨的能力;或依考生的阅读视界向外发展, 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思维观照文本,借文本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六、【2018 届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日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爸爸领薪水。 我说它是好日子,因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亟待实现的愿望寄予今天。17 晌午,我和大哥都回来得早些,妈妈已经烧好满桌好菜等待爸爸。 一文不名却能端出满桌好菜,是妈妈的本事。当然,她并不是那种不会算计常使债台高筑的女人,她 今天能有魄力去赊欠一桌美餐,是因为她对于很快就可以还账有信心。 车铃响 3 声,是爸爸回家的信号。我抢着出去开门,大哥小心地替爸爸把车子推进来,小妹赶紧接过 爸爸的大皮包——今天我们对爸爸都特别殷勤! 吃饭的时候,我几次回头探望爸爸挂在墙壁钉子上的那件中山装,左上口袋好像鼓鼓的,又好像不鼓。 我希望那个钉子不牢,爸爸的衣服掉下来,那么我就可以赶快跑去拾起来,顺便看看那口袋里的实际情型。 现在我们闷闷地吃着饭,简直叫人沉不住气! 我相信沉不住气的一定不止我一个人,可是我们谁都不开口问爸爸关于薪水的事。 爸爸今天胃口真好,当盛第三碗饭的时候,沉不住气的妈妈终于开口了:“你看今天的牛舌烧得还不 错吧? “相当好!”爸爸咂咂嘴,点点头。 妈妈又说:“今天的牛舌才 15 块钱,不算贵。不过还没给钱呢!” 果然,爸爸仿佛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他立刻起身,从挂在钉丁子上的中山装的左上口袋里掏出那个 牛皮纸袋来,放在饭桌上妈妈的面前,说:“喏,薪水发了。” 我们的目光,立刻从红烧牛舌上转移到那个纸袋上。爸爸的薪水项目繁多,加到一起一共 376.56 元, 还是那个老行市!爸爸是荐任 6 级,官拜科长。 我们的家庭是最民主的。妈妈一面打开薪水袋,一面问大哥:“你说要买什么来着?”大哥一听,兴 奋得满脸发光,两只大巴掌搓着:“仪器一盒,大概 150 块;球鞋也该买了,36 块;还有……”大哥想不 起来了,急得直摸脑袋,“嗯,还有,头发该理了,三块五。” “你呢?”妈妈转向我。 “我?一支自来水笔,派克 21 的好了,只要 90 多块;天冷了学校规定做黑色外套, 大概要 70 块;还有,学校捐款劳军,起码 5 块。”我一口气说完了,静候发落。 妈妈听了没说什么,她把薪水袋一倒提溜,376.56 元全部倾泻出来。她做一次摊牌式的分配,一份一 份数着说:“这是还肉店的,这是电灯费,这是户税,这是……”眼看薪水去了一大半,结果她还是数了 3 张小票给大哥:“喏,理发的钱,拿去。”又抽出一张红票子给我:“这是你的学校捐款 5 块。” 妈妈见我和大哥的眼睛还盯住她手里的一小沓票子,又补了一句:“剩下要买的,等下个月再说吧!” 妈妈刚要把钱票收起来,忽然看见桌旁还坐着一个默默静观的小女孩“对了,还有你呢,你要买什 么?”妈妈问小妹。 小妹不慌不忙地伸出她的一个食指来,说:“一毛钱,妈妈,抽彩去!” 妈妈笑了,一个黄铜钱立刻递到小妹的手里——今天只有小妹实现了全部愿望。 就这样,我们的好日子又过去一个。 (选自青岛出版社《爸爸的花椒糖》,作者林海音,有删改) 21.请对文中加点词语“抢”“小心”“赶紧”作简要赏析。18 22.试揣摩妈妈分配完爸爸的工资后“我”的复杂心理。 2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妈妈”的形象。 24.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的句子都极富表现力,请说说它们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并具体分析其表达 效果。 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的书,那么厚厚的一 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足够分量!(林海音《窃读记》) 2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最深的感想或认识。 【答案】 21.文中运用动词“抢”、形容词“小心”和副词“赶紧”,写“我们”对爸爸“特别殷勤”的背后, 流露出“我们”对爸爸发工资、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愿望的急切期待;写出了人物的天真、纯朴、可爱, 同时与后文各自的愿望大都没有实现形成强烈反差(对比),使文章更有波澜。 22.对自己愿望不能实现的失望;对“妈妈”勤俭持家、计划用钱的理解;对未来好日子的期待。 23.要点:(1)能干,会持家。如:“一文不名却能端出满桌好菜”,能根据爸爸的微薄工资安排好 一家人的生活。(2)民主。如:分配工资时征询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意见。(3)富有爱心。如毫不犹豫地满 足“我”学校捐款的要求。(4)关爱家人,疼爱儿女。如每月安排“打牙祭”,尽可能满足儿女的合理要求。 (5)自信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6)性格温顺,富有智慧。 24.这两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文中划线句表现了“我”在 爸爸发工资后天真、好奇、忐忑的心情,很有孩子气,也表现了“我”希望实现自己愿望的迫切心情。《窃 读记》中的文字写“我”能再次“窃读”时的欣喜、庆幸、满足的心情,刻画了一个因买不起书而只能在 书店里怯怯地“窃读”的小女孩形象。 25.要点:(1)要体贴理解父母(辛劳、持家不易)。(2)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要将父母对 自己的爱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学好本领,回报家人和祖国。(4)要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解析】 21.本题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19 点睛: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 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 人物的思想性格。 2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 主题。分析这两段文字可知,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心理描写。文中画线句“希望那个钉子不牢,爸爸的衣 服掉下来”表现了“我”在爸爸发工资后好奇、忐忑的心情,很有孩子气。《窃读记》中的“啊!终于和你 相见!”表现了“我”能再次“窃读”时的欣喜、满足的心情,刻画了“窃读”的小女孩形象。 25.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 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 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结合文章内容,围绕“要体 贴理解父母,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将父母对自己的爱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学好本领,回报家人 和祖国”来回答即可。 七、【2018 届中考湖南湘西卷】阅读《34 个鸡蛋》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②李暖暖是跟她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马上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 地要求她身份显赫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③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一个小地方。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 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④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的行 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妈说,那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 我就拖着几大袋子的零食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 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⑤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得知我找李暖暖,他二话没20 说就把我连人带东西全放在毛驴车上。剩下下的那两公里路,他一直在跟我说李晚暖,恭敬地一口一个小 李老师。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镇,来到了李暖暖教书的学校。 ⑥下课了,许多孩子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进一间 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⑦女孩穿简单的黑色纯棉 T 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 看清了女孩的面容。我心疼了。我的堂妹李暖暖,她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她一直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⑧“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就抱住了我。身边那些孩子不明所以然,在我们 拥抱的时候,哄笑着围在了一起。等李暖暖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时,我看到她哭了。 ⑨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上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了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上最 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 虎咽地吃着。我说再要两个菜,却被她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 也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⑩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到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 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 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吧。”她摇头,很坚决地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 中!” ⑪李暖暖的班里有 32 个学生,从她上课的第一天起,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说是 她妈让拿的。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 不说话……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着拿鸡蛋给她。她以为鸡蛋都是大人让拿过来的,直到有一天,她收 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第二次给她鸡蛋,而男孩的奶奶找到了学校告状,说孙子 偷家里的鸡蛋。这时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那个男孩叫路生, 早早就没了父母,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⑫那天,她抱着那个脏兮兮的男孩放声大哭。在牛奶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隐藏在心底 23 年的爱心, 被 34 个鸡蛋瞬间唤醒了。 ⑬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一个给孩子分食 物的母亲。 ⑭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说:“越多越好,没 钱给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 20 万赎身。” ⑮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李暖暖,她认真了,她在认真地过着她现在的生活。我知道有一天, 李暖暖会离开那里,回到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回来的,已经不会再是曾经的李暖暖。她爸说,等到暖 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⑯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呵呵地笑,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24.文章在后部分才出现“34 个鸡蛋”,为什么用“34 个鸡蛋”为题? 25.李大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1 26.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7.谈谈你对文中第⑭段,第⑯段划线部分的理解。 28.湖南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变形记》,即将城市富家问题少年和农村贫困少年互换一星期,以达到 教育的目的。请结合第⑨段划线句子谈谈你对这种节目的看法。 【答案】 2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34 个鸡蛋”这一情节是主人公李暖暖思想感情发 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关键)情节,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5.①线索作用:通过李大强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李暖暖赌气出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②李大强的 所见所闻,见证了故事的发生发展,从而使故事真实而感人。 26.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 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作用:写出山村的贫困和教育的落后,衬托出李暖暖支教的勇气和爱心;反映出村民对教育的渴望和 对教师的尊重,为后文写学生们拿鸡蛋作铺垫。 27.“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 20 万赎身。”这是李暖暖在为教育筹资而出的策略,表明她态度的坚决 和爱心;“这老头,我原谅他了。”既照应了开头李暖暖找工作不成赌气出走,又暗示了她筹资的成功和 今后的工作有了着落,语言幽默风趣。 28.富家少年和贫困少年互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于意志坚强、拥有理想的人来说,这是成功的 人生体验,可以为今后的生活乃至事业打下基础;但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样做可能会摧毁他们的人生信念, 让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不利于今后的成长;做这样的节目,要因人而异,把握好度,要进行好心理疏导 和人生的正确引导。 【解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能力。对于分析题目作用的小题,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 点睛:解答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结构、艺术效果三个角度来考虑。内容:概括文章所叙述的事件; 点名文章的主旨;指处文章的主要人物。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等。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全文通过李大强的叙 述让读者了解到李暖暖赌气出走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所以“李大强”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此外,李大强 的所见所闻,见证了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故事真实而感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6.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22 八、【2018 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 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 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钉、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 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 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 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 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 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 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裹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悼地窒 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 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23 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 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 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 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 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 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 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 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 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 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 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 笑的人群。 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 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 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 年第 5 期梅绍武译,有删改) 1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1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⑩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1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1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 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 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 《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24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 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答案】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整个国家比作农田,把农田里的杂草比作敌人,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敌人对我们国家的侵略和危害;表现了老汉对敌人的仇恨,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为下文写老汉运 送“炮弹”的情节作铺垫。 12.第②段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老汉的脸色、皱纹和穿着,细腻地刻画出一个贫穷、勤劳的老农 的形象。第⑩段运用了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再现了老汉运送“炮弹”的过程,写出老汉对“炮 弹”的重视,小心谨慎,从而表现了他的朴素的爱国情怀。 13.文章的标题有多重含义:既指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也喻指老汉心中的桩桩不 称心的事;还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又暗含着除去“野 草”的决心,表现了老汉的爱国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思对即可) 14.示例:白求恩大夫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对中国革命满腔热忱;他创作的这篇小说取材于我国晋 察冀边区,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军民;把中国比作“沃田”,表现了对中国的热爱,把敌人 比作“沃田里的野草”,表现了他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15.B 【解析】 11.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作答。“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裹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明 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 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还要答出对下文的铺垫意义。25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题作用的把握。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作答。从内容上说,“沃 田里的野草”的字面意思: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深层意思:老汉心中的桩桩不称心的 事,也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可分析“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故人一般的杂草”一句。还要 答出标题对突出主题的意义。从结构上说,是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 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 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 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意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意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意注意结合文 章的主旨作答。 14.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归纳。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要理解好所给材料。原文是一篇记叙 九、【2018 年中考辽宁丹东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暖 李德霞 ①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 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②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 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 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④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 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 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⑤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 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 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26 ⑥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 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 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⑦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 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 块钱?啥人啊!”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⑧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 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 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⑨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 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 了水漂儿。” ⑩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 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⑪日子水一样流淌。转跟,一个月过去。 ⑫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 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 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 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里都说了些啥?” ⑬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⑭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 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 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 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 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 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 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⑮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15.请将下面的词语正确、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 安慰 犒劳 16.选文中马兰花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空。 (__________)——气愤的泪——(_________) 17.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插叙,有什么作用?27 18.马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9.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选文第 ⑭段详细地叙述了麻婶女儿来信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21.马兰花、麻婶两家的故事温馨感人,她们虽是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但她们身上却闪耀着 人性的光辉,请你用抒情的笔调赞美她们,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答案】 15.认真抄写即可 16.(1)委屈(或伤心)的泪 (2)高兴(或感激)的泪 17.交待麻婶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 18.大方善良,富有同情心。 诚恳老实,知恩图报; 坚强,不妥协。 19.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男人得知马兰花没向麻婶提借钱的事后愤怒生气的心理。 20.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 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也表现了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徳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 21.示例:马兰花像一株散发着幽香的兰花,高洁典雅而又超凡脱俗。 【解析】 15.试题分析:抄写汉字,要做到:准确,即不要抄错字;规范,即笔划要清楚;端正,即要写成方 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在格中的位置要正确;整洁,即不要涂改。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细节描写的个性化解读和分析能力。首先要在文中找到马兰花三次流 泪的细节描写。如一空,语境是“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 隐忍,所以流下的是委屈的泪。二空,语境是马兰花读着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信,所以此时流下的是 高兴的泪。这里面有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17.试题分析:考查插叙的作用。答此题必须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从内容上看:补充交待麻婶 的热心和马兰花的友谊;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马兰花不提借钱的事作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 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28 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 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 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9.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 十、【2018 年中考山东菏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节选) 他又沿着这个方向走了很长一段路,正想向左拐,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湿润的深坑:“不要这个坑有 点太可惜了,”他想,“可以在那里种桑麻。”于是他穿过深坑,在另一边挖了一个洞,然后才拐弯。帕 霍姆向远处的山丘望去,燥热的空气使他的视线有些模糊:山丘似乎在抖动不已,在热气的遮挡下几乎看 不到上面的人了。 “啊!”帕霍姆想,“我走得太远了,这次我必须缩短距离。”于是他加快步伐开始走第三条边。他 抬头望了一眼太阳:它已经走完了从天空正中央到西方地平线一半的距离,而他第三条边却还没有走完两 英里路。他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不,”他想,“尽管我的土地看上去不很对称,但我现在必须沿直线赶快往回赶。我走得够远的了, 我已经获得了不少土地。” 于是帕霍姆赶忙在地上挖了一个坑,然后转身径直向山丘奔去。他现在全身都湿透了,双脚被荆棘刺 得又疼又肿,双腿开始不听使唤。他渴望休息一会儿,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 去。太阳不等人,它现在离地平线越来越近了。 “上帝啊,”他心想,“如果我刚才不那样贪婪,该有多好啊!如果我迟到了可该怎么办!”他继续 向前走啊走啊,尽管双腿好像绑上了重重的铅块,他还是不断地加快速度。他疾步而行, 但离山丘还是很远。他开始跑起来,将外套、皮靴、水袋与帽子一件一件扔掉,只留下铁锨做拐杖。“我 可怎么办啊,”他又开始想,“我太贪心了,结果毁掉了一切。在太阳落山之前,我是赶不 到目的地了。”这种恐惧感更使他喘不上气来了。帕霍姆继续向前奔跑,被汗水浸透的衬衫与裤子紧 紧贴在身上。 由于干渴,他的双唇都干裂了。他的胸部急促地起伏着,就像铁匠的风箱,心跳如同铁匠手中的锤子,29 不停地抬起又落下。他的双腿也不听使唤,仿佛不属于自己似的。帕霍姆一想到自己可能会疲劳而死, 心中不禁充满了恐惧。尽管害怕死亡,他还是没有停住脚步。“我已经跑了这么远一段路,如果再停 下来,他们会说我是个傻瓜的。”他心里想。于是他继续跑下去。离山丘越来越近,而且已经听到巴什基 尔人的喊叫声。这喊声更灼疼了他的心。他拿出最后的力气向前跑去。太阳离地平线不远了。烟雾中的太 阳看上去大大的,红红的。残阳如血,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他离目标仅有咫尺之遥了。帕霍姆已经能够 看到山丘上的人们正在向他招手,敦促他加快速度。帕霍姆鼓起最后一点力气,向前疾跑。他弯着腰,以 免向后倒去。就在他到达山顶的一刹那,天空突然一下黑了下来。他又抬头看了看天空——太阳已经落山 了!他大喊一声:“我所有的努力都落空了。”他正准备停下脚步,却突然听到巴什基尔人仍在对着他呼 喊。他这才意识到:尽管从他所处的低处看去太阳似乎已经落山,但是山丘上的人们还能看到太阳。他深 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向山顶跑去。上面仍然很明亮。他来到山顶,看到了那顶帽子。在太阳落山之前, 那位头领两手叉着腰,大笑起来。帕霍姆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梦想,他大喊一声,双腿一软,身体向前一 扑,用手去拿帽子。 “啊,真是个男子汉!”头领感叹道,“他已经获得了很多土地!”帕霍姆的仆人跑过来想把他扶起 来,却发现他正在吐血。帕霍姆死了!巴什基尔人咂咂嘴,表示他们的同情。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 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 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9.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10.选文主要运用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帕霍姆?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作者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特地写到“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9.交待了时间,写出了此时帕霍姆极度的劳累状态和焦急的心理,同时也暗示帕霍姆不会成功,贪婪 将令他死在夕阳之下。 10.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帕霍姆是一贪得无厌却有着坚强毅力的人。 11.意在告诉人们,贪得无厌者最后将一无所有,就如帕霍姆一样最后所得到的只不过是埋葬自己的 六英尺那么一块小地罢了。 【解析】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 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 情节的发展。“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烘托出帕霍姆内心的焦急,“残阳如 血”暗示了他的结局。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辨析描写方法。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30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 防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 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 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十一、【2018 年中考山东淄博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18 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 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 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 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 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 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 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 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 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 脚步了。31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 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 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 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 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 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 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 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 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 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 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 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 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 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 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 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 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32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 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 年第 11 期,有删改) 14.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 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15.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 析。 16.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17.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 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18.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答案】 14.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15.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 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16.“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 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17.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 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18.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 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 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线索及小说三要素的概括。解答此题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即33 16.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 式等)。其次细读词语进行辨析,“掏空了身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村庄人去屋空的破败景象。 第三联系上下文语境,明确村庄的未来走势——被“飞机场”取代,人们将失去家园的前景,暗示作者此 刻低沉而无奈的心境。 1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其34 十二、【2018 年中考四川广安卷】记叙文阅读 一碗米粉 (1)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 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 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2)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 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 老小孩。 (3)车站的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 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 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4)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 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 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 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的窘态, 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 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5)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 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6)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 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7)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 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 24 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35 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8)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 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 可找到你了!”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9)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10)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 了钱。 (11)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老杨使劲地 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12)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 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 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 1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7.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18.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这样写 用意何在? 19.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得到的启发。 【答案】 15.父亲坚持要我陪他去桂林,几经找寻,如愿地偿还了十五年前的那碗米粉钱。 16.父亲是一个诚信、感恩、重情重义、执著的人。 17.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父亲找到老杨后的激动和喜悦(兴奋) 之情。 18.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9.参考示例一: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文中的父亲坚持去桂林偿还 15 年前的那 碗米粉钱,这种信守承诺、懂得感恩的精神感染了我。 参考示例二:我得到的启发是要做一个善良,善解人意的人。文中的老杨看出父亲丢失钱包的窘态, 不仅不收钱,还邀请父亲再来吃他的米粉。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 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全文围绕“一碗米粉”展开叙述,父亲想吃桂林的米 粉,“我”便带他去了。他要找到一家姓杨的店长,后来通过网络终于找到这位店主,并且为父亲做了一 碗米粉,父亲也按照当初的约定付了钱。可据此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36 16.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 止回答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 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 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17.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 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 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 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几经辗转终于找 到老杨时的激动。 18.此题考查学生对设置悬念作用的理解。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 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的一种写法。父亲不去西双版纳,坚持去桂林,让读者心里产生疑问,迫 切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就会很有兴趣读下去。 1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 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 即可。此题可以从“感恩”“诚信”“善良”等角度进行阐述,注意结合相关的故事情节。 十三、【2018 年中考云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刷子李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 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 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 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 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 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 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37 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 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这等传说,你说神不神! 这一年的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当徒弟的开头都是端茶、点烟、跟在屁股后边提东西。曹 小三当然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一直半信半疑,这回非要亲眼瞧瞧。 那天,头一次跟师傅出去干活,到英租界镇南道给李善人新造的洋房刷浆。到了那儿,刷子李跟管事 的人一谈,才知道师傅派头十足。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这洋楼大小九间屋,得刷九天。 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 就赛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一间屋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顶子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 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赛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 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 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 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 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刷子李干活还有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大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 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 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可是,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 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 去。但他怕师父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 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 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 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你以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 事吧!”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 2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3.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父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 (2)但他怕师傅难堪,既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柱还要扫一眼。 24.文章的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 25.刷子李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38 26.“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未准明白呢”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 么?请简要谈谈。 【答案】 22.(1)总领全文,通过写天津的世俗民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最;(2)为刷子李的出场做铺垫;(3) 设置悬念吸以读者的阅读兴趣。 23.(1)“搜索”的意思是仔细寻找,在文中写出了曹小三对刷子李高超技术的惊奇、佩服及对证明 刷子李墙神功是否属实的期待。(2)“扫一眼”写出曹小三发现师傅身上有一个白点,对师博手艺高超的 质疑,师傳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为下文“刷子李”最后掲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 成的!一波三祈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引人入胜的 艺术效果。 24.采用对比、烘托的手法,通过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 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25.(1)通过写刷子李刷墙时只穿黑衣黑裤,如果身上有白点就不收钱等写出刷子李的技艺 高超。(2)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心细如发。(3)和李管事谈事时的派头十足体现刷子李的 大胆自信。 26.明白了“打铁还靠本身硬”的道埋,手艺的高超不是吹出来的,要脚踏实地。 【解析】 22.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分析好文段的语句。如“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指的天津卫“码头” 的生存规则,这是经过长期社会选择而形成的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强者风光弱者受窘的规则。“地地道道” 强调的是这条规则所具有的广泛性、彻底性、毫无回旋的余地。这些都为人物预设一个极不寻常的背景。 同时文段为文章的开头,所以又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作用。 24.试题分析:考查文章次要人物的作用。本文用大量的笔墨来写曹小三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他来 对比烘托刷子李的超凡技艺。同时,从他眼里观察刷子李的“艺高胆大”,增强了事件的可信度,小说艺术 上的真实性就更突出了。 2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39 绝没有一个白点”等情节中即可概括出他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如对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的情节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