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第四期--议论性阅读(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第四期--议论性阅读(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18 议论性阅读 一、【2018 年中考甘肃天水卷】阅读《傅雷家书》一则,完成第 11-15 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 9 月 22 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封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 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 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 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 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 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 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 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 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 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 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 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 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 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1.《傅雷家书》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 , 的问题。 12.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廓然无累 (2)刻骨铭心 13.从修辞的角度贫析“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句话。 2 14.有关选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封信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B.文中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表达强烈的感情——父母始终是儿子的坚实后盾。 C.文中提到克利斯朵夫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儿子像克利斯朵夫那样坚强、乐观,宠辱不惊,能从客观的 立场分析所面对的一切。 D.信中父亲鼓励儿子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至境。 15.这封家书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凝聚着父母对子女深切的期望。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谈 对你有哪些启发? 【答案】 11.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12.(1)文中指心胸广阔平静,不为生活、名利(世事)所累。 (2)文中指感触很深,难以忘记。 13.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告诉儿子凡事都要掌握分寸, 过与不及都不好。(指出比喻修辞得,结合内容分析得,共) 14.D 15.参考示例:我们的父母在平日里也像傅雷一样,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只不过我们习以 为常,没有觉察到。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结合自身实际得,观点正确) 【解析】 11.此题考查不仅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傅雷家书》整书的理解,该书就是教育子女如何 二、【2018 年中考甘肃天水卷】课外阅读与理解 ①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 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 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 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3 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 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 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 40 岁还 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 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 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反观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官吏,一心只追求一己之利, 在国 家危难之时,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何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 真欲立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 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 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 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 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 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 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 1917 年暑假, 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 900 多里,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此 外,他还先后多次去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 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 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并为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6.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第④段与第⑤段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28.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堂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4 29.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立志”的理解。 【答案】 25.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6.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 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7.不能调换因为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 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第⑤段第一句是过渡句,承接了第④段内容,引出了第⑤段的论述。 28.C 29.示例:立志应从小始,立志应立大志。立了志还要努力去拼搏去实现。 【解析】 25.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概括,中心论点可从文中直接找,也可概括,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立志对 29.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围绕中心,言之有理即可。 三、【2018 年中考广西贵港卷】议论文阅读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 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 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 “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 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 岁学戏,9 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 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 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5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 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 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 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 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 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 “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 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 学小品、科普读物 700 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 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 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 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 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 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 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 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 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 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 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冰炭不同炉———指互相对立,不能两者同存。 B.喜新厌旧———指求新去旧。 C.上乘内功———指底蕴深厚,境界高妙。 D.韬晦蓄锐———指沉淀积蓄,显露出逼人的锐气。 6.下列对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7.下列对“耐得寂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耐得寂寞是要专心求一,沉淀底蕴,孕育思想,磨炼意志。 B.耐得寂寞是要受得清冷,心无所求,心灵宁静,默默耕耘。6 C.耐得寂寞是要沉下心来,不断吸收,充实提升。 D.耐得寂寞是要坐得了冷板凳,即使环境、能力、机遇等受限也坚持不放弃。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提出主要观点“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 B.古今名人并举,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C.文章前部分论证“甘于寂寞”,后部分论证“不甘寂寞”。 D.选文的论述结构为: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⑥)———解决问题(⑦)。 【答案】 5.D 6.A 7.B 8.C 【解析】 5.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既要考虑其本义,也要考虑其引申、比喻等语境义。本题 四、【2018 年中考广西河池卷】议论文阅读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来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 年 7 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 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 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 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 石。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7 光明与黯淡同在。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上世纪 80 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 被骗 200 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 子集资 2.1 万元起家经过 20 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 500 强的名牌企业。这样的辉煌成 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信念磨砺 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掉倒, 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 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 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文/马祖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本文第④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D.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 B.第③段主要运用排比句式及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很多,不必担忧”。 D.本文观点鲜明,中心论点是: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答案】 9.B 10.D 【解析】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把握,平时牢记常用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 五、【2018 届中考广西贺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8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 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 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 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 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 23 岁时自题对联以明 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 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 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 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 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 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 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 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 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 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 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 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 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 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 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 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 信驶过万重山。 (2017 年 08 月 25 日 04 版《人民日报》) 7.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人生须立志。 B.人生立志须趁早。 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 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9 8.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第③④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第⑥⑦段是解决问题。 B.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更加 真挚细腻。 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 容易迷航。 【答案】7.B8.C9.D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掌握。仔细分析本文,文章的题目“人生立志须趁早”即中 心 六、【2018 年中考湖南长沙卷】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 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 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 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 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10 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心态 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 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 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 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 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 “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 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 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 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0.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 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 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如神助的境界。 21.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答案】 19.C 20.D 21.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的总结、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 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解析】11 19.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以及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以 【名师点睛】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 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 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 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 思维认识规律。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采用 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 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举例论证: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 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 B。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 为分析综合 C。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分析论据的类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分析论据的类 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1.本题既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又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时要 对每个概念(关键词)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 离段,词不离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本题考查“岁月熬人也树人”的含 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全文,分别找到“熬人”“树人”(或与“熬人”“树人”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 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熬人”的内容:艰苦修行,持久忍耐,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树人”的12 内容: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然后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归纳就可得出答案。这句话是对中心论点 的总结、升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 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 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意题”中出现的重要句子通常是这样一些语句: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对理解 文章有影响的语句;二是能体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如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 等;三是内涵丰富的语句,如哲理性语句等;四是使用特殊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语句。答题方法和技巧: 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意不能脱离文段和全篇孤立地分析,而是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 原则,联系上下文去品味和赏析。2.探寻言外之意。有些句子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句子中有意蕴丰富 的词语,因此只要解读出这些难懂的词语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含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3.揣摩 修饰语。理解句子的含意时,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一定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紧紧抓住修饰词、限 制语进行仔细揣摩,才能把句子的意思理解完整。 七、【2018 届中考湖南郴州卷】【议论性文章阅读】 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陈思炳 鲁迅一生谦虚谨慎。刘半农曾提议他参评诺贝尔奖,他却说自己不配,“还欠努力”;人们推崇他的作 品,他却认为那只是“时时随风而逝”的“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他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他作 传,因为他觉得自己一生太平凡……他敞开胸怀和读者交流思想情感,洞察社会也深刻剖析自己。在自我 贬抑与反思中,他的形象却伟岸起来。 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 越大,则分数的值越小。观察成就斐然之人,的确大多如此。A ;杨绛是著名学者、作家,但她在《杨 绛全集》的自序中,谦称“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才 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这也许正是其人生分数值不断增大的内在原因。 “器虚则受,实则不受”。谦逊之人往往能认识到自身不足,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B 骄矜之人 则妄自尊大,或因自我感觉良好而睥睨一切,或因取得微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对于“墙角的花” 来说,“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现实中有一些人,发了几篇文就自称“著名作家”,演了几场戏就 自诩“明星演员”,于是开始好面子、摆架子,在自夸自满自负中逐渐失去了前行的能力。尤其需要注意的 是,一些标榜着“公仆”身份的人,如果也对自己有着不切实际的认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罩上“优 秀”的外衣,其负面影响只会更甚。把自己看得很高,把别人看得很低,最终只会在华丽包装、自吹自擂 中把分母无限增大,使自己的分数值愈变愈小,甚至成为他人眼中“轻于鸿毛”的人。 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彭总在中南海》一书中曾讲述过这 样一件事:一天,彭德怀看到巴金在一篇文章中描写他“像长者对子弟讲话”,坐立不安,于是给他写信道: “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一些,使我有些害怕!”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曾面对女儿的13 疑问:“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 务的。”视自己为“渺小的人”,体现了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事实证 明,谁把人民看得最大、把自己看得最小,谁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就“重如泰山”。 有人说,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C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无论取 得何种的成绩,倘若能始终守之以让、守之以法、守之以谦,一个人才能为自己的成长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成就更有价值、更有境界的人生。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第 4 段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其作用是什么? 20.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 A.B.C 其中一处抽出来的,请将它放回原处,并说出理由。 牛顿曾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但他并不因此自矜,反而将成就归因于“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 【答案】 18.守之以谦,行之以实 (“才能突出却不恃才傲物,反而在自谦中矢志提升自我”也对) 19.列举彭德怀和廖俊波的事例表明他们的纯朴谦逊的性情品格,映照出“人民大如天”的敬民意识。 从而证明了“自谦渺小者未必渺小,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人往往把他看得很重”的观点。 20.A 【解析】 18.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 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 结尾。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的标题“守之以谦,行之以实”就是中心论点。 点睛: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把握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方法:①研究标题,探求中心论点。一般地讲, 议论文判断性句式的标题,是全文所要论述的中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②阅读开篇,捉住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开门见山,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③分析篇末,归纳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放在篇 末,与结论合并在一起。④理解内容,提炼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渗透在全篇论述中,把握中心 论点比较困难,只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19.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 八、【2018 届中考湖南益阳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 青春岁月一生只一次,恰如昙花一现,又如江流入海,奔涌向前。这是人生中最美好 且短暂的时14 光,更是不可复刻的璀璨年华,因此古人有“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之言。酌古论今,在民众的意识 观念中,“大器晚成”始终不及“初露锋芒”令人艳羡。“成名要早”“建功要快”的思想,不知从何时 起被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中。于现代青年人而言,似乎时刻都在忧虑,唯恐脚步稍慢,就会被这个 时代抛在身后。殊不知,“早和快”远不如“稳和静”来的稳妥心安。青春的座右铭的确应是步履不停地 向前奋进,但不急功近利、不功利为之的“静”,才应是青春中那抹最纯净的“底色”。 我们要始终坚信,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无论梦想如何绚烂,也要靠静下心来步一个脚印地去 追逐实现。 对于青年人而言,在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行 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守住自己的初心,将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 爱”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是当代青年人真正对自己的人生高度负责的体现。从社会层面来讲,摒弃“鸡 汤成功学”的灌输与引导,充分发挥社会职能,尽可能多地为青年人提供广阔而稳定良好的发展平台,才 是根本职责所在。 当然,“平心静气”并不等于消极懈怠、无所作为,而是要在奋进的过程中让心静下来去沉淀、去厚 积。在明白“时不待我”的紧迫性的同时,更要经历“宁静致远”的人生修炼。之于青年人而言,“驱车 策驽马”的驰骋前提,是懂得“悠悠涉长道”的心境,也只有在“静”的底色中,青春的拼搏与奋斗才会 越挫越勇,一往无前! (选自 2018 年 5 月 4 日《红网》,作者安星予,有删改) 18.文章认为,“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纯粹的理想主义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章 内容,概括出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19.请概述文章的写作思路。 20.为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可补充一些论据,下列材料中不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B.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C.画家齐白石幼年学木匠,之后学雕刻,57 岁以后才在画坛逐渐成名,他曾经“十载关  门”,大 胆突破,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66 岁到达绘画巅峰。 D.“大国工匠”高凤林 35 年做同一件事,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他用 35 年的坚守,成 就了一个航天匠人的梦想。 【答案】 18.守住自己的初心,将自己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爱”转化为社 会生产力。 19.文章首先指出“成名要早”“建功要快”的社会现象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自 己的观点: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的根基。然后从个人和社会的层面阐释观点,最后辩证说理,并号召大家 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20.B 【解析】15 1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讲的内容是否能证明中心论点。B 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告诫人们要珍 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脚踏实地是仰望星空 的根基”,所以 B 项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其余三项都能证明中心论点。故选 B。 九、【2018 届中考湖南湘西卷】阅读《谢绝的智慧》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 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 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 受名誉学位,等等。”克里克不无智慧的谢绝,虽然少了“人情味”,但却避免了无数麻烦,省去了许多无 意义的社交应酬,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 ②大概名人、要人、成功人士都会遇到类似的麻烦,都需要拿出谢绝的勇气与智慧。谢绝和拒绝还不 一样。谢绝,基本都是好事或善意,至少当事人是这样认为的;拒绝,只要把脸往下一拉,把头一摇就行 了。谢绝,则既要把事情回掉,还要感谢人家的“好意”;既要语言委婉,合乎情理,又要坚决而不妥协, 所以,如何措词,还要一番踌躇,需要点智慧。 ③钱钟书先生生性淡泊,最烦应酬,特别是晚年,几乎谢绝所有宴请、演讲、兼职和采访,尽管人家 都是好意。可钱先生不这样看,“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他这样谢绝那 些希望拜见他的读者,倒也不失幽默诙谐。而对于种种胡吃海喝的宴请,他又这样谢绝:不愿“花些不明 不白的钱,吃些不干不净的饭,见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似乎直接有余,巧妙不足,但更 见先生之清高狷介,也更有成效。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谁还好意思再上门相邀。 ④作家茅盾是个温和厚道的人,他的谢绝很客气,带有商量的味道。1958 年 3 月,茅盾给中国作家协 会办公室写了封信说:“现在写一点我个人的规划,可是规划是订下来了,能不能完成,要看有没有时间。 这就希望领导的帮助。一、帮助我解除文化部长的兼职和政协常委的兼职;二、帮助我解除《中国文学》 和《译文》的两个兼职;三、帮助我今年没有出国任务。如果照上面所说,一面挂名兼职这么多,一面又 不得不把每星期五分之二的时间用在开会、酒会、晚会等三种‘会’上,那么我就只能不写小说了……” 正是因为他的谢绝太过客气,不够决绝,当然还有“工作需要”,所以不大奏效,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泡在 开会、酒会、晚会上,写作计划基本落空,在他后半生的三十年里,没有一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16 ⑤与茅盾相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谈到其成功的最大诀窍,就是“善 于谢绝各种邀请和应酬,成功地关上了自己的门”。他一向谢绝采访,谢绝各种会议,谢绝入选名人辞典之 类,以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外国文学卷、《东欧国家文学史》、几种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辞典》,都 查不到他的名字。也正是因为他谢绝了几乎所有与写作无关的活动,才得以集中精力去从事他钟爱的文学 创作,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地耕耘了大半辈子,最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⑥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那么, 就请你适时关闭电话和电子信箱,以减少各种“热情”干扰。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充当“花瓶”的作秀, 五花八门的研讨会、颁奖会、演讲会,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名目繁多的大赛评委,能谢绝就坚决谢绝,这 里不妨学学钱钟书先生的幽默而决绝的精神,学学克里克先生的巧妙措词和不妥协态度。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A.名人要有谢绝的勇气 B.谢绝帮你节约时间 C.谢绝帮你集中精力做事情 D.谢绝既要委婉合情,又要坚决而不妥协 21.文章用一封谢绝书开头有什么作用? 22.有人认为去掉第⑤段不影响文章论述,能去掉吗?谈谈你的理解。 23.钱钟书说“说到一个鸡蛋觉得很好,就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20.D21.这样写,显得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篇点题,醒目而又重点突 出;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有力而自然地引出下文。 22.不能去掉。因为这是正面论证,它和开头的例子相互补充(开头是诺奖后谢绝,这是获诺奖前的 谢绝),阐述了“谢绝”态度的坚决所带来的重要作用,是文章论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去掉了,文章的论证 就弱了许多,所以不能去掉。 23.示例 1:这句话说得好。这是钱钟书谢绝应酬的幽默语言,委婉得体,显示了钱钟书的谦逊胸怀和 为人低调的生活态度。 示例 2:这句话值得商榷,为人就要有追根求源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美好的东西,这是“觉 得一个鸡蛋好”;为了让东西更加的美好,就要有探本求源,“有必要去见下蛋的母鸡”。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需要自己17 十、【2018 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如何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薛晓倩 ①评论当然是重要的。传统评论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概述原著和提炼观点。贝克在他的著作《你 和我》中认为:“思想史变革的主要动力是书评而不是书籍。”因为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所 有他们想要阅读的书籍,取而代之,有些时候便选择阅读书评。 ②除了书评的重要性,另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书评的影响力,包含两个问题:首先,书评是否有影响 力?其次,由书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③为了证明评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例子,包括那些你已经有了看法的事物,和那些你还不 了解的事物。“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是个不错的例子。这个栏目会发布书籍、电影、电视秀和展览的 介绍及评价,你可以收看节目,然后把认同或不认同的观点记录下来。重复几次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个 规律:对于你不喜欢的作品,如果有某些评论试图改变你的态度,那么,在你完全缺乏了解的领域,你会 倾向于接受评论者提供的意见。相较而言,如果评论涉及你已经有所了解的领域,你就没那么容易被说动。 节目里曾经讨论过一部我读过的小说,评论的观点和我对这部小说的认识大相径庭,令我很不以为然。同 样,我也不会因为某人的一家之言而厌烦一部电影。这证明了两点: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 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 ④评论人对某些作品不够公平的时候,评论就成为了艺术的敌人。另外,大量可能不尽正确的文学批 评影响了奖项评审,或许导致很多杰出的作品被低估。如果以往确实存在这种现象,那么近十五年来,随 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行业的冲击和重塑,数字时代的“评论家观点”还有价值吗? ⑤《数字批评家》一书给出了在网络时代对文学评论的意义的思考。相对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结构,18 网络世界有一些有趣的特性,比如免费的文章、作为职业的博客写作,等等。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发现是, 网络评论对文学评论传统造成了根本性的影响——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 ⑥网络时代的评论会像蔓草似的覆盖掉原始的文本,使其仅剩一个迷蒙的轮廓。当书评取代了书籍本 身,评论的波涛淹没了文本本身,导致的结果是,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这一切想起来 就令人沮丧——大量的文化交流是我们不可能追上而终将错过的。 ⑦显然,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希望字里行间都有爱,但是评 论家们漫步在故事、图像、声音和口味所建构的迷宫里,一边怀疑。一边追寻符合他们口味的最终价值, 我们应该喜欢这些吗?他们的文学评论深刻而准确吗? (据 2018 年 5 月 18 日《文汇报》同名文章改写) 16.阅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17.请指出第③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8.为什么作者要花一半的篇幅讨论传统的文学评论? 19.阅读第⑤⑥两段,概括网络文学评论的特点。 2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紧扣名人名言论证中心论点,行文简洁,视野开阔,论证严谨。 B.文章第①②段列举了部分评论家的观点及其争论的焦点,为第③段论证拓展了空间。 C.文章第⑥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指出了网络时代评论的负面影响。 D.本文引导读者正确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答案】 16.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有其内在价值,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我们要客观地看待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 17.使用了举例论证,以人们对待“周六观点”这个电视栏目的态度为例,论证了关于评论的影响力: “评论是否有效取决于其具体内容,评论也绝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的问题。”为下文引出中心论点 作铺垫。 18.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从传统文学评论中脱胎而来,传统文学评论中的问题数字时代的文学评论也 存在,从传统文学评论谈起,更加深入浅出,有利于读者接受;两者相互对应,有利于读者把握数字时代 的文学评论的特点、价值和影响,从而更好地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 19.①网络文学评论自下而上,完全开放;②网络文学评论快如迅雷,又极具吸引力;③网络文学评 论颠覆了传统文学评论的文本,出现了大量对当前观点进行总结的文章。20.B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中心论点的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19 20.试题分析:B 项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第一二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了部分评论家的观点及其 争论的焦点来提前出问题,如“书评是否有影响力?其次,由书评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 第三段主要是举例,用以解释以上问题。可分析第三段的“为了证明评论的影响力,我们需要搜集一些例 子”一句。也就是说,第一二自然段提出问题,第三段分析问题。谈不上“为第③段论证拓展了空间”。 十一、【2018 年中考江苏镇江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炫更须自制 桑林峰 ①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某艺术展上,一名留学生为了自拍自炫,不小心撞翻了一个展 柱,结果整排展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致使价值近 135 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被损坏。这是自炫的代价。 ②喜欢自拍自炫,喜欢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③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人们自炫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 我们处在一个沟通时代,人们对外交往、社会活动增多,展示自我、炫耀自我也是一种渴求交往的心理表 现。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炫表达心声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又处在一 个游子的时代,很多人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通过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来寻求一种心理慰藉。 ④自炫和表演彰显个人自信,调节生活味道,追求时代风尚,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自炫和表演 大伤风雅,让人很难接受。有些人喜欢搞直播,不是充满暴力,就是充满色情。有些人喜欢暴走,声势浩 大,不是走僻静处,而是走大马路,不仅不听劝说,还升级“装备”对峙公共秩序。有些人喜欢旅游,到 了景点,不是欣赏美景,而是爬上爬下,不惜登上“禁止之地”,甚至登上英烈雕像,为的是拍个照片发朋 友圈。20 ⑤诸如此类的“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炫时代如何自制。物质越丰裕,越需要精神的丰盈;社会 越开放,越需要个性的合理表达;生活越自由,越需要良好的秩序来保障。 ⑥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 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 ⑦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内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 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内涵式发展、 庄重式表演。 ⑧事实上,那些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学会自制,才 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就拿旅游来说,很多人并不知 道旅游是为了什么,只是把旅游当作一种跟风、一种炫耀。为什么旅游,唐朝的柳宗元早就告诉我们:“游 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仅把旅游 当作“炫耀”,无疑丧失了旅游的情趣和意义。 ⑨自制而后可以精彩、可以丰盈、可以厚重。学会自制,知道哪些能炫,哪些不能炫,哪些是底线, 哪些是应追求的高标准,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喝彩。 (2017 年光明日报)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如何才能做到自制?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15.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的论述层次。 16.仿照下面的句式,在第④段末尾,再补充一则事例。 有些人喜欢________,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__。 【答案】 13.自炫更须自制。 14.①要自尊、自爱,有底线;②自我控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首先从反面提出“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接着 从正面提出“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 最后通过举旅游的例子,并引柳宗元名句,对此进行论证。 16.(1)转发文章 (2)细心地品读 (3)只看标题,跑马观花,甚至谣言也转 【解析】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 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 篇阅读后再作答。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 析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 6 段的“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 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7 段的“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己21 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句分析整理即可。 15.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 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第 8 段首先从反面 提出错误的做法,接着从正面提出正确的观点,最后通过例证和引证对此进行论证。这样安排使整个论证 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点睛: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 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 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 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 十二、【2018 年中考辽宁丹东卷】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或相同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 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 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 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 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 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 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 化,家风对每一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 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 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 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隳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 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22 个社会的价值館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 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 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 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 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注重家风,既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家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良好家风 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 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27.请为选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写在答题卡上。 28.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2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0.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31.良好家风的形成离不开长辈的言传身教,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 长辈对你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你产生的影响。 【链接材料一】 傅雷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 因境不气馁。获大类不骄做: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 聪成长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链接材料二】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 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节选自胡适《我的母亲》 【答案】27.良好家风,需要“绿我涓滴” 28.文章开篇提出问题: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述这个问题:良好 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 泉;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 碧的清风雨露。 29.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文章以苏洵家的家风、习仲勋的家风为例,有力地证明了“良好家风是一 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这一观点;用习仲勋的家风和个别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正作对比,更强调了家风对 家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 30.不能颠倒。这部分内容是由小到大来阐述的,和第一段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保持 一致,这样显得有条理,结构严谨。 31.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家族对国家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苏轼一门父子三词客、 习近平身上承载的优良家风、傅聪胡适所受的家教无一不彰显着家风的重要性。我的父亲常常教育我要立23 志,要为人端正,要勤劳等,这样的家风促使我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对家族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析】 27.试题分析:拟写议论文的标题。议论文题目,应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不仅有提纲挈领之效,还有 31.试题分析:解此类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要紧密联系链接材料,还要结合实际谈感想 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态度要正确、鲜明,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如可结合原文的“苏轼”的例 子,链接材料的“傅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父母的教育来谈应如何树立良好家风的问题。 十三、【2018 年中考辽宁阜新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 20 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 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 斤、40 斤、50 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少干 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 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 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 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 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 是什么给了焦 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 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 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 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 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24 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 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 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 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 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 2018 年 4 月 24 日《人民日报》,作者孔子文涵,有改动)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0.选文第③段中的 A.B.C 三个画直线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1.选文第⑤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简析选文②~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9.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20.不能,A.B.C 三句分别举了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 热爱”照应,而且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 A.B.C 三句不能调换。 2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了孟子、林则徐、陆游、于谦有担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担当 的力量源自于传承”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22.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 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 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 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在第一自然段末尾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文章的结构安排。解答时需要先表态,一般是不能调换;然后分析这几个事实论据分别是25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 即可。第②段采用问句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担当的力量源自哪里”的思考,③④⑤段的首句是文章的分 论点,分别从爱、责任、传承三个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层次十分清晰。 十四、【2018 年中考山东菏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 厉彦林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 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要 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灵 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成草绿, 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的石径小路上, 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竹子靠窜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上世纪 60 年代末,山东等地南竹北移 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早园竹、淡竹、 斑竹等。 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皮被拱 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然已长到三 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它植物好像停止了生长。我问园丁 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 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枯死的原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 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26 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 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一下额 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就底气十足, 高过老竹子啦。” 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 16.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17.品析词句。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 ②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 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 18.文章以“出类拔萃的秘密”为题,有何妙处? 19.仿写:结合文章主题,选取事例,将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纵观古今,泱泱中华,具备竹之精神者不胜枚举。左思历经数载,终成《三都赋》,使洛阳纸贵;王羲 之习字墨池,创书法精品,成千古书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踏实务实,默默无闻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最终赢得了发展和成功。 17.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竹子的茂盛和它的顽强生命力。②“憋”字生动形象,以拟 人的手法写出了竹子在默默中成长,在默默中发展的韧劲和毅力。 18.以此为题,形象生动,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全文的展开叙述、描写的核心; 指明全文的中心所在,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启迪。 19.示例一:曹雪芹披阅十载,写文学巨著,成文学大家;示例二:徐霞客跋涉千里,览山川河流, 成游记鼻祖。 【解析】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可知像竹 子一样的人具有踏实的品质;从“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可知,只要坚持和努力,就一定会获 得成功。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 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①从“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竹子生命力的顽强。②“憋”的意思是“抑制或堵住不让出来”,把竹子人格化了,突 出了竹子成长的特殊性,努力但不被人们觉察。 【18 题详解】27 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 十五、【2018 年中考四川广安卷】议论文阅读 知止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 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 A(教 训、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 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 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 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 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 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 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 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 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 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 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 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 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 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 知识来随时 B (制衡、制约),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 “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28 20.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 AB 两处。AB 21.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2.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文中的“我”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知止”有不同的理解: 年幼时,“知止”就是不能“吃个不停”; 中年时,“知止”就是 ; 如今,“知止”就是 。 23.第(3)(4)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4.结合本文观点,补写一个自己生活实际的事实论据。 【答案】 20.①A 训诲②B 制衡 21.参考示例:一个人要懂得“知止”之道。 22.① 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② 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 23.举例论证(例证法)、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不懂“知止”之道的反面例子和 华盛頓“知止”功夫到家了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的观点 24.围绕文中“人要懂得‘知止’”这一观点,列举自己生活中正面、反面的例子均可, 做到语言 通顺、流畅。 【解析】 20.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 自然段讲的是如今对“知止”的理解,首句即是问题的答案。 23.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29 十六、【2018 年中考四川遂宁卷】阅读《想和做》,完成后面小题。 想和做 胡绳 ①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 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 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 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 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 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 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 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 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 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 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 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⑥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 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 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 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 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 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 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 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30 ⑦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⑧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 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 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 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 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 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 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 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 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 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⑨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 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6.请简要分析 1-5 段的论证思路。 1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案】 14.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5.举例论证。通过人学游泳的例子生动地证明了“想和做要连结起来”的观点。 16.文章开篇首先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阐明观点。进而提炼出论点。 17.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每个人都都要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把工作做好; 二者一定要相互结合,不可偏废,否则成绩上不去,事业也难成。 【解析】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 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 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31 16.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