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怀化市2018-2019学年度期中新博览联考试卷
高 三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做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题卷共6页,如有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从维护统治的角度看,宗法分封的制度设计有其巧妙之处,但也有先天弊病。据下图, “先天弊病”是指
A.代远情疏 B.贵族专权 C.等级森严 D.尊卑有秩
2.《汉书》记载:“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史记》记载:“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这反映汉代
A.传统农牧业十分发达 B.私营畜牧业规模大
C.土地经营方式多样化 D.边患影响生产方式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A.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D.三省制名存实亡
4.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反映了宋代的冗官现象 B.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C.反映了分权的治国理念 D.意在强化监察职能
5.羁縻政策源自战国时期,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完善,为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有利于扩大中原王朝的统治区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有利于缓和边地与中央的矛盾 D.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6.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最能说明
A.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 B.追逐政治权力成为商人首要目标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传统观念对商人阶层有一定影响
7.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B.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D.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地方督抚与列强达成谅解的“东南互保”协议。这表明
A.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B.清朝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与列强利益一致 D.清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9. 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促进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飞跃的事件应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五四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0.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强调:“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C.国民党欲强化一党专政 D.国民政府为抗战做准备
11.有学者认为:建国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与“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密切相关的是
A.公私合营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 改革开放
12.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A.自由权利受限 B.缺乏真正民主
C.强调城邦至上 D.法律意识淡薄
13.为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十二铜表法》第四条规定:若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相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第九条规定: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这种规定
A.保护了平民权利 B.限制贵族逃避司法
C.体现了程序公正 D.保证审判顺利进行
14.读下表,说法合理的是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地区 时间
1400
1500
1600
1700
1750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工业革命使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人口地区分布
15.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得到的回答是:“他们在曼切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 这主要说明
A.中国土布在市场上仍然具有竞争优势 B.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C.传统手工生产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D.中国的土布生产技术十分高超
16.1867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推动议会改革,主张扩大选举权。他被指责为“自己阶级利益的叛徒”“在激烈斗争中丧失原则的机会主义者”。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A.封建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B.反对由上而下推动改革
C.民主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D.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艰难
17.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说明
A.各州之间矛盾重重 B.国家认同推动宪法通过
C.联邦宪法并不完美 D.宪法颁布消弭各州矛盾
18.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君主派
A.想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改变法国国体
C.和法国共和派的利益一致 D.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19.1878年俾斯麦颁布“非常法”,查禁一切主张社会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组织,并先后颁布4项社会保险法(疾病、意外工伤、老年及残疾保险法),由政府和雇主承担主要资金,以改善工人处境,消除社会民主运动的基础。这一措施客观上
A.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B.维持了专制保守的统治局面
C.消除了社会民主运动的潜在威胁 D.改善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
20.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一场通货紧缩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其实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以下不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新政措施是
A.向减耕减产的农民发放补贴 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
C.规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 D.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
21.列宁时期,实行民族平等政策,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1935—1937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A.少数民族语言不利于国家建设 B.苏联形成新的国家体制
C.苏联重视防范外来文化的入侵 D.苏联的民族矛盾已消失
22.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美国此举旨在
A.遏制苏联扩张 B.确立世界霸权
C.扩大美国出口 D.推动欧美合作
23.葡萄牙前总理苏亚雷斯谈及加入欧共体时说:“如果九国拒绝葡萄牙的请求,其后果将是严重的。我们只能孤立的全部依靠美国;要么就沦为某种形式的欧洲古巴。”1986年,葡萄牙加入欧共体。这说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欧盟有强大的吸引力
C.冷战推动了西欧联合 D.葡萄牙希望保持中立
24.恩格斯曾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恩格斯的话前后矛盾 B.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
C.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 D.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的内涵是丰富的
第 Ⅱ 卷(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
——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健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族主义。
——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内涵的不同。(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说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联系,并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13分)
26.(12分)读下表:
必修一、必修二部分单元目录
关键词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
的扩展
专制集权—民主法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农耕经济—工业文明
上表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部分单元目录。根据表格内容,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联系或比较,提出观点,并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变以后,下诏废各省学校,然民间私立者,尚纷纷可见,亦由民智已开,不可遏制。”梁启超将教育制度改革提到变法的根本高度,也不能不说是维新派的远见卓识。早期革命派通过集合演讲、文字宣传等“社会教育”的形式向属于“下等社会”和“中等社会”的广大人民宣传其革命思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旧教育进行改革,并从7月开始重新规划学校系统。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清末的教育宗旨中,“忠君”与共和不符,“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应予以废除,代之以“培养公民道德”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教育宗旨。9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至此,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初步确立。
——摘编自李韧青《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至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2018年下期新博览期中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ACBDB 6—10:DCBBC 11—15:CADDA 16—20:DBAAD
21—24:BCCD
25.
不同:
25.政治上,西欧民族主义重视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则侧重反对列强侵略,建立平等关系;(4分)
经济上,西欧民族主义主张自由贸易,扩大市场;中国则主张提高关税,保护民族经济;(4分)
文化上,西欧民族主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论;中国则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4分)
联系:西欧民族主义推动列强向全世界扩张,侵略中国不断加深,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分)
影响: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9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6. 示例1:
观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发达的农耕经济配套(相适应)。(3分)
阐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的经济基础。(归纳史实,7分)。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阐释原理,2分)
示例2:
观点: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达制约了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迈进。(3分)
阐述: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之时,中国依然在封建主义的道路上徘徊。(归纳史实,5分)农耕的发达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在明清时期严重制约了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迈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分析原因影响,4分)
示例3: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西方民主政体的建立和发展。(3分)
阐述:(结合目录史实,参考示例1)
示例4:
观点:农耕经济的封闭性与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形成鲜明对比。(3分)
阐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主要形态,这使得古代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趋于保守,至明清时期还出现闭关锁国状态。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以世界为舞台,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现了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和古代中国对比鲜明。(9分)
27.发展趋势:从传统封建教育向近代资产阶级教育过渡。(2分)
特点:民间力量与政府共同推动;教育改革逐步法制化;实质是建立资产阶级教育体系。(任答二点4分)
意义:重新定位教育性质,建立了将广大人民作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倡导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9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