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二联赛
历史试题
命题人:蒋平 审题人:唐卓然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A.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儒学与墨学的融合
C.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D.中央集权渴求人才
2.“君子”一词习见于先秦典籍,然其涵义或指诸侯,或指国君之子或贵族,……多指社会地位而言。孔子则从道德立场赋“君子”一词以新义,以“君子”指德行高洁之士,鼓励学生修德以取位,成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这体现了孔子
A.重视学生道德培养 B.积极倡导社会等级的变动
C.开创文化的新格局 D.对文化传统的因袭与创造
3. 愤世疾俗的情怀表现为超世的孤傲独行,这种超世主义后来为不事权贵,不媚时俗的刚正不阿之士无数次效仿。材料评析的是先秦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 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孔子除了是位披着泥古服装的创新者外,还是他所处时代的孩子,但对于……令人尊敬的大哲人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却只能给予南辕北辙的解释。”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孔子是守旧派的代表 B.孔子某些思想违背了时代潮流
C.孔子思想具有创新性 D.孔子对时代的解释缺乏证据
5.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B.汉武帝从“无为”转向“有为”
C.“独尊儒术”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D.董仲舒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6.“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7.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8. 中国古代长期盛行“华夏中心论”。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进而他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诸文明“衰旺彼此迭相易”。这
A.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C.为推翻君主专制奠定了基础 D.旨在论证文明中心转移趋势
9. 古希腊有位哲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火光把影子投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他用囚徒和洞穴之喻来代表人类的现状,旨在强调
A. 关注人的世界 B.理性高于感觉
C. 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1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11.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意志民众自由精神 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12. 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天赋人权 B.法律至上 C.三权分立 D.社会契约
13.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价值不大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14. 下图为我国古代两项科技成就的图示,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都代表了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成就 B.都与月亮的圆缺存在密切的联系
C.都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指导作用 D.都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15.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发阶段和自觉阶
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6. 自北宋至明清,城市商业活跃,市民数量不断增加,为古代科技、文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下史实与这一社会背景无关的是
A.《清明上河图》 B.昆曲的流行 C.造纸术外传 D.话本的出现
17.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这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作用 B.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
C.提供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18. 下面是不同时期德、英、法、美等国获得诺贝尔奖数量变化表(单位:次),由此可知
年份
颁奖总数
主要国家
德
英
法
美
1901~1920年
61
19
8
10
2
1921~1940年
70
17
15
5
11
1941~1960年
88
6
15
0
42
1961~1980年
125
8
21
6
65
1981~2000年
127
14
7
4
72
A.现代西方物理学有显著进步 B.信息技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
C.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 D.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
19.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20. 康有为在评述改革时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在设立议院的问题上,康有为认为:“至会议之士,仍取上裁,不过达聪明目,集思广益,稍输下情……何有上权之损哉?”材料说明康有为
A.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 B.一定程度上赞同“中体西用”
C.思想实质上属于封建思想范畴 D.在政治上出现倒退和反动的倾向
21. 有一近代学者指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还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学者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严复 D. 陈独秀
22.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推动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 D.挽救民族危亡
23. 1916年8月,李大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