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是一种混合物,各部分性质相同
B.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通过蒸发溶剂或加溶质的方法都可以达到饱和状态
D.20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则20 ℃时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氯化钠36 g
2.(2017山东威海中考)小龙同学在工具书中查到NaOH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见表)。通过分析她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20 ℃
40 ℃
水
109 g
129 g
酒精
17.3 g
40 g
A.温度和溶剂种类对NaOH的溶解度都有影响
7
B.NaOH易溶于水,也易溶于酒精
C.40 ℃,40 g NaOH溶解在100 g酒精中达到饱和
D.将等质量40 ℃的饱和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 ℃,析出的晶体前者比后者多
3.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 ℃降到t1 ℃,析出甲的质量大
C.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D.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4.在2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5.5 g,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8 g,现将30 g氯化铵和30 g碳酸氢钠同时加入到20 ℃时的100 g水中,充分搅拌,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20 ℃时,两种物质相比,碳酸氢钠的溶解能力较小
B.未溶解的固体一定是碳酸氢钠
C.形成的溶液是20 ℃时氯化铵的饱和溶液
D.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5.右图是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 ℃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
B.t2 ℃时,KNO3和NH4Cl的溶解度相等
7
C.t3 ℃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除去NH4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KNO3
D.NH4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于KNO3
6.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 。
(2)50 ℃时,乙的溶解度为 。
(3)60 ℃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4)影响硝酸钾溶解度的因素是 。
A.温度 B.压强 C.水的量
7.下图是一瓶开启后的“××牌”碳酸饮料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7
(1)饮料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选填一种物质编号)。
(2)开启时,大量的气泡从罐内冒出,该现象说明 的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3)开启后可以闻到香味,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该现象: 。
★8.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时,物质A和C的溶解度相等。
(2)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从t2 ℃降温到t1 ℃,仍为饱和溶液的是 。
(3)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 g。t2 ℃时,小丽向100 g的水中加入50 g A物质,意外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A物质的晶体析出,小丽认为“全部溶解”的原因是
。
探究创新
9.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7
(1)70 ℃时,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硝酸钾固体,所形成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上述溶液降温到10 ℃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g。
(3)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晶体中的主要物质是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既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既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答案:1.D
2.D 由题表格信息可知,NaOH在不同温度下和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大小都不同,因而温度和溶剂的种类是影响NaOH溶解度的因素,A项正确;在20 ℃时,NaOH在水中和酒精中的溶解度都大于10 g,因而NaOH在水中和酒精中都属于易溶物质,B项正确;在40 ℃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为40 g,其含义为在40 ℃时,100 g酒精中最多能溶解40 g NaOH固体,C项正确;根据题表格信息可知,40 ℃时每229 g饱和的NaOH水溶液降温至20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分数为×100%≈8.7%,40 ℃时每140 g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分数为×100%≈16.2%,因而等质量的40 ℃的饱和的NaOH水溶液和饱和NaOH酒精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D项错误。
3.D A项未指明温度,不能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错误;B项未指明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比较两溶液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故错误;C项中,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2 ℃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不能采取降温的方法,故错误;D项中,因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即此温度下,质量相等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也必然相等,故D正确。
4.C 在2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5.5 g,即此温度下,在100 g水中需加入35.5 g氯化铵才能达到饱和,而现在只加入30 g氯化铵,故此时氯化铵溶液未达到饱和。
5.B 从图中看出,t1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A不正确;t2 ℃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说明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正确;t3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冷却含少量氯化铵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结晶析出,达到提纯硝酸钾的目的,但要除去氯化铵中混有的少量硝酸钾,需要蒸发结晶,使氯化铵结晶析出,故C不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比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斜率大,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D不正确。
7
6.解析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故甲可以表示其溶解度曲线。(2)从乙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50 ℃时,乙的溶解度是40 g。(3)从溶解度曲线看出,60 ℃时,甲、乙的溶解度都大于40 g,丙的溶解度小于40 g,故将40 g三种固体分别加入100 g水中时,甲、乙均不饱和,只有丙达到饱和,且有固体剩余。(4)固体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与溶剂的量没有关系,与压强关系不大。
答案 (1)甲
(2)40 g
(3)丙
(4)A
7.解析 (1)在题图所示的四种物质中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氧化物。(2)开启时,罐内压强减小,大量气泡冒出,说明压强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减小。(3)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
答案 (1)①或③
(2)压强
(3)分子在不断运动
8.解析 (1)物质A和C的溶解度相等的点是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为t1 ℃。(2)饱和溶液降温时,A和B有晶体析出,仍为饱和溶液,而C变成不饱和溶液。(3)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45 g,但50 g能够全都溶解,说明溶解度增大了,而溶解度一般来说只与温度有关,说明A物质溶解时放热,使得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一段时间后又有晶体析出,说明温度降低,溶解度又变小了。
答案 (1)t1
(2)AB
(3)45 A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故A的溶解度增大,50 g A全部溶解,当温度降低后,溶解度又减小,又有A析出
9.解析 (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7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140 g,故在100 g水中加入110 g硝酸钾时,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2)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10 g-20 g=90 g。(3)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因而将两者的热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的晶体主要是硝酸钾;因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两者的饱和溶液。
答案 (1)不饱和
(2)90
(3)①硝酸钾 ②C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