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能演练提升
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爆发的时间为( )
A.1856年 B.1857年
C.1858年 D.1860年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发动这次战争的借口是( )
A.“亚罗号事件” B.“马神甫事件”
C.虎门销烟 D.闭关锁国
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通商口岸太少
C.清政府不听话 D.鸦片输入受阻
4.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下列哪一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黄埔条约》 D.《北京条约》
5.1860年,在北京的居民有可能看到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 )
A.乾隆帝 B.康熙帝
C.道光帝 D.咸丰帝
6.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军人巴特力尔写信给雨果,炫耀“这次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雨果回信谴责“这次远征”是“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巴特力尔和雨果往来信件中讨论的事件是( )
A.英军占领天津
B.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7.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牟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俄国
8.电影《傲蕾·一兰》歌颂了达斡尔族人民抗击沙俄侵略的英勇事迹,揭露了沙俄对我国领土的侵略行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侵吞了中国东北地区大片领土,其中包括( )
A.巴尔喀什湖东南地区 B.库页岛
C.辽东半岛 D.伊犁地区
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在于( )
4
A.中国的资源被掠夺
B.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0.阅读改错题:
小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贴吧里发现了如下两篇有错误的帖子,请改正过来。
不骄不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烧毁我国的圆明园,成为中国的罪人。
一马平川: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本充当调停人的角色,趁机割占我国西北、东北大片领土,成为获益最大的国家。
(1)错误一: ;改正: 。
(2)错误二: ;改正: 。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觉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英]《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854年)
(1)“自从条约缔结以来”的“条约”指什么条约?该条约是何时缔结的?
(2)英国为什么提出“修约”的要求?
(3)英国为达到“修约”目的最终采取了什么手段?中国因此遭受了什么劫难?
4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材料二
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
(1)材料一中的“夏宫”指的是什么地方?“两个强盗”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2)材料一所描述的强盗的暴行是指什么事情?
4
(3)面对材料二这“残垣断壁”你最想说什么?
答案:
1.A 2.A
3.B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由此可判断B项正确。
4.B 5.D
6.C 根据“雨果”“是‘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可知巴特力尔和雨果往来信件中讨论的事件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7.D
8.B 本题通过电影导入来考查对重要地理位置的掌握情况。其中巴尔喀什湖东南地区、伊犁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方,辽东半岛并未割让给俄国。故选B项。
9.B 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更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故B项符合题意。
10.参考答案 (1)八国联军 英法联军
(2)日本 俄国
11.参考答案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丧失大量主权;圆明园被劫掠、焚毁;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12.参考答案 (1)圆明园。英国和法国。
(2)火烧圆明园。
(3)圆明园是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丽的皇家园林,现在只剩下矗立在那里的石柱,向人们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它警示中国人——勿忘国耻,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图强,振兴中华。(言之有理即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