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陕西咸阳乾县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陕西咸阳乾县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度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一中高二期末模拟卷 政治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抗战阅兵,既是一次成就展,也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A.各种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C.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D.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 ‎2.某省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③必须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的发展 ‎④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题文)2017年12月1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正式发布(见下图)。两者都以中国汉字“冬”字为设计创意核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体现出以运动员为中心和冬季运动拼搏疾驰的形象。这一设计理念 ‎①说明了汉字是可以承载多种文化因素的 ‎②反映了汉字和中国书法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③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④彰显了“冬梦”与“飞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告诉我们,文化自信 ‎①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 ‎②是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成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基础 ‎④寓于中华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之中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充分肯定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 ‎③对发展自身文化持坚定信念 ‎④以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近期在多地开展的“我是公民”主题活动引起了广泛反响。开展这项活动旨在唤醒每个人的公民意识。“践行责任,拷问良知”。这项活动的开展是 A.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形式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7.2017年年底,遵义市撤地设市20年发展成就展令人瞩目,集中展示了遵义发展的累累硕果,各县(市、区)呈现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精神”,将进一步激励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遵义精神” 表明 ‎①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能够带动地区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8.近年来,某省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和全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民阅读五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着力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此举有利于 ‎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坚持我国文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方向 ‎③巩固我国作为世界文化强国的地位 ‎④发挥优秀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也是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力量之源。下列能够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有 ‎①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③明公灭私,天下为公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2017年,我又收到很多群众来信,其中有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的乡亲们,有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鸟兰牧骑的队员们……·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主席的这段贺词,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越是普通人越能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计较个人利益与个人得失 ‎④走出自我狭隘天地,努力奉献的人,才会拥有幸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7年央视春晚四大分会场的寓意分别是西昌的“火”、哈尔滨的“冰”、广西桂林的“自然山水”、上海的“国际大都市范儿”。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求同存异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③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 ④我国不同地区文化有区域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钱钟书先生所著《管锥编》一书,近130万字,考证和诠释《周易》、《左传》、《史记》、《老子》等古代典籍,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涉猎英、法、德、拉丁、意大利、西班牙等外文书籍二千余种。其中议论,兼及文、史、哲、社会、政治、心理、语言、考古、民俗等十余门学科。由上可见,《管锥编》‎ ‎①可对读者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有所启示 ‎②是厚古非今、中西合璧、打通文史的杰作 ‎③是汲取多国家多民族文化成果的学术著作 ‎④标志着文化多样性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国家形象文化符号之一。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面对中医药文化式微、中医药学科被边缘化,专家建议应从校园教育着手,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这一建议的依据在于 ‎①教育是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决定着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 )‎ A.区域性 B.民族性 C.开放性 D.先进性 ‎15.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更是跨越时空,化为每个人内心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 ‎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④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写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是我国“梆子腔”的鼻祖。”这说明 A.中华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 B.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D.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17.吴桥杂技自成一派,别具风格。一招一式几乎都是经师承传递,表演起来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吴桥人重交流,被誉为“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在俄罗斯学习“空中飞人”、穆文庆学习东洋戏法等故事,皆是吴桥杂技史上的美谈。这说明()‎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近年来,互联网上恶搞、恶毒攻击、诋毁、丑化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以及歪曲、编造历史事实的现象时有出现。为了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英雄烈土保护法》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实施 ‎①有利于弘扬受国主义精神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加强了对英雄烈士的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③有利于弘扬英烈高尚品格,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 ‎④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修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出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大事。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0.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曾参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行诸文字。如果不是他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这说明( )‎ 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 C.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 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21.2017年9月18日晚,作为戏曲进校园活动首秀,川剧《灰阑记》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上演。我市还将编印《重庆市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等,采取艺术课堂、名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持续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到2020年,实现戏曲进校园普及化、常态化。戏曲进校园旨在 ‎①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②增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播、继承、创新中的作用 ‎④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被俗称为“好人法”的这一规定( )‎ ‎①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③将会推动良好风尚的发展 ④将会提高对救助人的道德要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第二批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申报时间截止至2017年5月10日,最后经过专家考察评审通过,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教育厅命牌。这说明了( )‎ ‎①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③我们应该全力继承传统文化 ④教育具有选择及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在一场名为“中华文化及其活力”的研讨会上,人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古典诗学如“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B.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在于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展示中国智慧 C.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只是模仿其外在形迹,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 D.中华文化更适合与传统相联系,而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现代,两种文化各具特色 ‎25.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螟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字是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密码。作为世界上产生较早的文字,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栽体。‎ ‎2018年1月13日,作为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的重要项目,舞台剧《汉字时间》在北京成功上演。该剧以中华汉字为核心元素,把汉字的故事和其蕴藏的智慧思想搬上舞台,再现了上古“仓颉造字”的传奇,通过“人言”为“信”、“止戈”为“武”的汉字智慧,诠释了中华民族对和平与信义的人文追求,探索在现代化背景下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传承创新模式。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还成立“一带一路”与汉字国际研修交流专项课题,促进文字互识、语言互通,助力国际文化交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是如何做到文化自觉的。‎ ‎(2)结合材料,请为中华汉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7.《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感动中国人物”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简要说明国家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依据。‎ ‎(2)上述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何道德启示?‎ ‎28.2017年11月3日,首届网络文学江苏发展论坛暨江苏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以下观点摘自研讨会中的精彩论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白烨谈到,现在的网络文学是虚构文学一家独大,在弘扬中国精神上还有差距。那些玄幻、仙侠的故事固然吸引人,但看完后让人感觉困惑;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在哪儿?作者的人文关怀又在哪儿?‎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指出,当网络作家讲述中国故事时,不能只是对一些陈旧概念的翻新演绎。中国故事更应是当代的中国故事,讲故事要有世界眼光和当代意识。‎ 鲁迅文学院研究员王祥、欧阳友权等专家强调,网络作家应该有高远的艺术追求,有对文学的敬畏与尊重,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具高远境界的作品。‎ 结合材料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回答如何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学。‎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表述错误,文化有优劣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B符合题意,抗战阅兵精神能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明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C不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文化的力量。D表述错误,文化不是决定性因素。故选B。‎ ‎【点睛】‎ 文化的实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D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某省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致力于建设文化强省,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文化创新,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①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3.B ‎【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冬梦”和 “飞跃”都以中国汉字“冬”字为设计创意核心,通过汉字和书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说明了汉字是可以承载多种文化因素的,也彰显了“冬梦”与“飞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③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4.A ‎【解析】文化自信并不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①不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②不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说明文化自信成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基础,③正确;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说明文化自信寓于中华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之中,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A。‎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5.C ‎【解析】承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错误,①不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这启示我们要充分肯定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启示我们对发展自身文化要持坚定信念,②③正确;以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观点不正确,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批判继承。因为传统文化也有糟粕,所以承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必须被继承,全面继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6.B ‎【解析】多地开展的“我是公民”主题活动引起了广泛反响,这项活动的开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形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B项符合题意;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A项说法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公民,C项说法错误;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点睛】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7.C ‎【解析】‎ ‎【详解】‎ ‎“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精神”,将进一步激励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这表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能够带动地区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向前发展;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故本题答案为C。‎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知识。建立和完善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体现,这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故题肢①④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故排除。题肢③说法不符合事实,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9.B ‎【解析】‎ ‎【详解】‎ 自强不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①④选项均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②选项体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③选项体现了大公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选B。‎ ‎10.C ‎【解析】①错误,不一定是普通人能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故②符合题意;③错误,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因此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国家也要维护个人的合法利益;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表明要在奉献社会的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奉献的人,才会拥有幸福,故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11.C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 ‎【详解】‎ 央视春晚的四个分会场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区域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②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时间久远,更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求同存异,①项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强调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特点,③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点睛】‎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1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交流、文化创新的知识。根据材料“涉猎英、法、德、拉丁、意大利、西班牙等外文书籍二千余种”可以判断题肢①③正确;题肢②说法错误,这部著作没有“厚古非今”,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3.D ‎【解析】‎ ‎【详解】‎ 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①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不起决定作用,故②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专家建议应从校园教育着手,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故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 教育的重要性:‎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 ‎(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4.A ‎【解析】‎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这反映出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具有区域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各有不同,民族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出我国饮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C、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5.A ‎【解析】‎ ‎【详解】‎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记载了中华文化的的发展,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④错误,中华文学艺术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写照,而非“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文字的作用:‎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 传承中华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 A文学艺术 B科学技术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①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③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6.B ‎【解析】本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是我国“梆子腔”的鼻祖。”这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B正确且符合题意;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A说法错误;C D都与题意不符,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7.C ‎【解析】‎ ‎【详解】‎ ‎①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吴桥杂技的创新。②符合题意,目前的表演依旧保持了古朴之风,体现了继承传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在俄罗斯学习等故事,体现了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故选C。④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注入时代精神。‎ ‎【点睛】‎ 文化创新的途径有: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基本途径)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 ‎18.A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英雄烈土保护法》的实施有利于弘扬受国主义精神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了对英雄烈士的保护,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故①②正确;③④夸大了《英雄烈士保护法》的作用,错误。故选A。‎ ‎19.A ‎【解析】‎ ‎【详解】‎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孝”文化使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③项符合题意;文化对人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20.C ‎【解析】‎ ‎【详解】‎ 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将孔子的思想行诸文字的重要意义,没有提到其言论的作用。B表述错误,很多文明都曾中断与消亡。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孔子弟子将孔子的思想记录下来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字的作用。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故选C。‎ ‎21.C ‎【解析】戏曲进校园并不是为了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①不选;戏曲进校园旨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认同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坚定文化自信,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④正确;戏曲进校园旨在发挥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C。‎ ‎【点睛】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4)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5)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A ‎【解析】材料中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弘扬诚信、友善等价值准则,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正确;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②正确;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助人为乐等良好社会风尚的发展,③正确;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没有提高对救助人的道德要求,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23.B ‎【解析】‎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教育厅积极建设中小学优秀传统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这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表明教育具有选择及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②④正确;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是手段,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24.D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不合理的:A. 中国的古典诗学如“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有利于中华活力延续;B.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在于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展示中国智慧,合理;‎ C. 如果无法觉察古人如何与他们的时代积极互动,只是模仿其外在形迹,我们并没有真正掌握文化传统的精髓,强调要深入把握符合题意;D. 中华文化更适合与传统相联系,而西方文化则更侧重于现代,两种文化各具特色,强调中外文化的差异与活力无关。所以答案选择D。‎ ‎25.A ‎【解析】‎ ‎【详解】‎ ‎①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题目中,由马螟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这表明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②③选项入选。选A。‎ ‎26.(1)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认识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密码,是对汉字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把汉字智慧搬上舞台,将汉字传承和新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自觉遵循了汉字的发展规律;成立汉字国际交流课题,积极探索汉字传承创新模式,主动担当传承汉字的历史责任。‎ ‎(2)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创新汉字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汉字文化特点和当地客观实际情况。‎ ‎【解析】本题以作为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的重要项目的舞台剧《汉字时间》在北京成功上演为背景,以汉字的传播为话题,从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设题考查,主要考查的是汉字的作用、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 ‎(1)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汉字文化传播工程是如何做到文化自觉的,属于如何做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紧紧扣住文化自觉这个关键词,然后从文化自觉的内涵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为中华汉字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属于措施建议类解答题,比较开放。考生所提建议一定要围绕着“汉字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这个主题,同时必须是方法论。‎ ‎【点睛】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内涵 ‎(1)文化自觉:‎ 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 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要求:‎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7.(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对于培育“四有”公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①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解析】‎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分析】‎ 本题以中央电视台打造《感动中国》节目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 ‎(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简要说明国家举办“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的依据。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故可以从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与培育“四有”公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分析上述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何道德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本题中可以从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改造主观世界以及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国家和公民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具体包括:(1)国家角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2)公民角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内…………○…………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外…………○…………装…………○…………订…………○…………线…………○…………‎ ‎28.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文学创作导向,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网络文学,以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②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增强网络文学的生命力。‎ ‎③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抓住主心骨、奏响主旋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命题透析本题以首届网络文学江苏发展论坛为情景,综合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的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知识。‎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回答如何发展我国的网络文学。学生作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论述,可以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文学创作导向,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角度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睛】推动网络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文化价值。‎ ‎①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与经济相互交融,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推动了网络文学创作产业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地推动网络文学的创作的繁荣。③优秀的网络作品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网络文学汲取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国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和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第29页 共22页 ◎ 第30页 共22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