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1、2、3,选修一;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 )
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 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 D.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
2.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该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界( )
A.缺乏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B.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大行其道
C.寻求新的治世之道成为共识 D.出现了各家学说融合的趋势
3.明代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B.手工业技术的巨变
C.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D.世界市场的需要
4.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
5.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
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6.古罗马的法律谚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一法律谚语主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遵循( )
A.证据法则 B.民主法则 C.程序法则 D.自然法则
7.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
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 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8.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
A.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D.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9.有学者研究发现,关于白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唐朝人与明朝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唐朝人认为铜钱重要,白银一无是处;明朝人却认为只有白银能够充当货币。导致这种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B.与世界联系程度不同
C.政府商业政策的不同 D.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10.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
( )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
A .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
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
12.1875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备的宪法,未提及国家预算,没有规定公民权利,也没有单独规定司法权及地方政府的权力。但它却是法国唯一能持久的宪法,从1875年到1940年,共维持了65年。这主要是因为该宪法( )
A.是各政党相互妥协的产物 B.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
C.注重协调了各阶层的利益 D.实行联邦制共和政体
13.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西欧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14.“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
15.下表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据此可以推论出( )
时间
社会经济状况
1760~1830年
水渠长度增加了3倍
1850年
英国修建大约9 654
千米的铁路
1852年
英国生产的铁总量约为300万吨
1800~1850年
伦敦的人口增长了236%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C.工业革命改变英国社会风貌 D.英国工业革命从重工业开始
16.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情况统计表。(注:当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是商品输出的5倍左右)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 )
年份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商品输出(单位:万金镑)
199.6
263.5
430.4
资本输出(单位:万金镑)
51.2
101.3
207.1
A.经济指导思想的转变 B.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C.经济扩张方式的调整 D.世界工厂地位的动摇
17.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18.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
A.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19.1953年至1955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的形式是“四马分肥”,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
,资本家红利占20.5%。这一措施表明( )
A.国家对私营企业实行代购代销制度 B.工人阶级获得对企业的民主管理权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完成 D.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社会主义性质
20.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这一规定( )
A.提高了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
C.根本上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D.改善了农业生产布局
21.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纠正人民公社体制弊端 B.改变农村经济粗放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经济组织 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23.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通过宣言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1989年第九次首脑会议,与会各国提出了开启南北对话以改善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加强南南合作等主张。这一变化表明( )
A.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B.多极化趋势加强使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C.第三世界根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战略目标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24.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 )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 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
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 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1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年
2.6
一
※
37.4
一
58.3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
,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6分)
山东省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出现“士大夫”的称谓,其含义也发生变化,说明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
2.【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缺少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与材料中“‘兼儒墨,合名法’而编撰成《吕氏春秋》”不符,故A项错误;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盛行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不符,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为寻求新的治国之道,但与材料“兼儒墨,合名法”“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不符,故C项错误;从“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可知在思想界出现了融合统一各派学说的趋势,故D项正确。
3.【答案】C。【解析】材料“农民……迁业……由种田转向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反映了当时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技术的巨变,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需要,故D错误。故选C。
4.【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突出军机处是否避免大臣专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以看出其地位逐渐上升,逐步成为中枢机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其与内阁地位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军机处仍然具有绝密特性,故D项错误。
5.【答案】D。【解析】材料中“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不等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故A项错误;雅典的民主制与人文主义密切相关, 深受束缚与材料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不符,故B项错误;特色鲜明,与材料中“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符,故C项错误;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相符,故D项正确。
6.【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可知强调的不是证据,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说“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并未提到处理事情的程序,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适用于一切人”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体现了自然法则,故D项正确。
7.【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关于刺史权力的内容看,多是用来解决地方问题的,如由解决“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到解决“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再到解决“流民”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可以体现当时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故选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被削弱,故排除C;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D。
8.【答案】A。【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而封建与血缘关系密不可分,这说明血缘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有反复,故B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都酿成了祸乱,排除C项;封建宗室并不能强化皇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皇权面临新挑战,故D项错误。
9.【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白银在唐朝和明朝的地位大有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唐朝,从民间商品贸易中兴起的白银逐渐充当主要货币,A项正确。唐朝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不能以与世界联系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唐朝人与明朝人对待白银的态度,B、D两项错误;唐朝与明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
10.【答案】A。【解析】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说明英国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责任内阁制度完善,故C错误。故选D。
11.【答案】A。【解析】材料中“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表明普鲁士国王并未取得凌驾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国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很明显是一种联邦制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
12.【答案】A。【解析】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一票共和”的产物,协调了两大派别的利益,故A项正确;总统权力较大与宪法持久无必然关联,故B项错误;宪法协调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的利益,而非各阶层,故C项错误;宪法规定政体为议会制共和制,故D项错误。
13【答案】C。【解析】工业资产阶级这个概念是工业革命后对资产阶级的称呼,与新航路开辟在时间上不符,A错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错误;由题中“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可知在商业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经营方式,C正确;社会阶级结构是生产关系范畴,与题干材料无关,D错误。
14.【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A项错误;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是在工业革命后,故B项错误;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是在打败法国之后,故C项错误;“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表明此次战争是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荷兰殖民霸权逐渐丧失,故D项正确。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从表格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英国水渠长度、铁路、铁产量和城市人口都有大幅增长,这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社会的风貌,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6.【答案】C。【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经济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扩张的两种方式,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故D项错误。
17.【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不是国民革命时期,故A错误;土地革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B错误;抗战时期主要任务不是反抗国民党政府,故C错误;根据地政权三三制的原则有利于团结各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D正确。故选D。
18.【答案】A。【解析】清政府拨款、借款、减税等政策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早期工业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举措有利于缓解官商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无法反映出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故D项错误。
19.【答案】D【解析】从企业分配利润时资本家红利只占20.5%,而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来看,企业利润绝大部分被国家和集体获得,表明这类企业已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企业利润的分配,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对企业的管理,排除B项;到1956年底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C项。
20.【答案】A。【解析】把义务交售制改变为购买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正确;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了农业集体化,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材料主要是改变了产品分配制度并没有改变生产布局,D错误。
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85年5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星火计划”的提出是为了改变农村经济粗放经营的状况,故B项正确;A项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排除;C项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的,排除;D项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
22.【答案】B。【解析】“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可知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初瓦解,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23.【答案】C。【解析】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霸权主义,但并没有解除霸权主义威胁,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还在加大并不是不断缩小,故D项错误。
24.【答案】A。【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美国进入,使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体现。
25.答案 (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6分,任答三点)
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评述: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3分)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3分)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3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且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由材料“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再次降低税率”“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而入超达2 840万海关两”综合信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从中国和西方答出政治、经济的原因即可。第(2)问应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积极:据材料“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逐渐提高到27%左右”“华商”“进口”“关税”“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局限性:由材料“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总结得出。
26.答案 示例一
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
阐述: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
示例二
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阐述:1873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可以得出“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依据所学从1873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角度分析回答。
27.答案 (1)特点: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答到四点即可)
(2)背景:19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行,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