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三第三次月考
化学科试题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O-16 Na-23 Al-27 Mn-55
第Ⅰ卷 (本卷共计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人称“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静置后的淘米水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这种淘米水具有胶体的性质
D.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可寻找锗、硅、硒等半导体材料
2.由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人工合成的第 112 号元素的正式名称为“Copemicium”,相应的元素
符号为“Cn”, 该元素的名称是为了纪念天文学家哥白尼而得名。该中心人工合成 Cn 的过程可表示为:70Zn+208Pb===277Cn+1n。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上述合成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得到C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7
C.C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是副族元素
D.277112Cn的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65
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和基础,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A.H2S 的电离方程式:H2S=2H++S2-
B.氯化铵的电子式:
C.HClO的结构式为:H-O-Cl
D. 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4.工业上可用甲苯合成苯甲醛: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苯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 B.反应①②③的反应类型相同
C.一氯甲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D.苯甲醇可与金属钠反应
5.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海水中得到粗盐主要是通过蒸发操作实现的
B.用澄清的石灰水可鉴别NaHCO3和Na2CO3
C.在步骤②中可通过直接加热的方法实现
D.在步骤④中,SO2水溶液吸收Br2后,溶液的pH增大
6.为了探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温加热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Fe(s)+4H2O(g) Fe3O4(s)+4H2(g)
B.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甲
C.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
D.实验后,可用铝粉在高温下还原玻璃管中的固体获得铁单质
7. 2018年11月在法国凡尔赛召开的国际计量大会(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CGPM)第26次会议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修改为“1摩尔包含6.02214076×1023
个基本单元,这常数被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单位为mol-1”。基于这一新定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不确定度被消除了。新定义将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2.4L(标准状况)氖气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B.0.4 moI NH3与0.6mo1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得到NO的分子数为0.4NA
C.27g铝中加入足量1mol·L-1的NaOH溶液,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D.常温常压下,水蒸气通过Na2O2使其增重2g时,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NA
8.已知A、B、C、D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的纯净物,A是单质,它们有如图反应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C、D是氧化物且会造成光化学污染。则D转化成C的反应化学方程为3NO2+H2O=2HNO3+NO
B.若A、B、C分别为C(s)、CO(g)和CO2(g),且通过与O2(g)反应实现图示的转化。在同温同压且消耗含碳物质均为1mol时,反应①、②、③的焓变依次为△H 1、△H 2、△H 3,则它们之间的关系为△H 2=△H 1+△H 3
C.若C为一元强碱且阴、阳离子所含的电子数相同,D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工业上用D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2Na2O(熔融)4Na+O2↑
D.若A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④反应用到A,②、⑤反应均用到同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实验室保存D溶液的方法是加入适量铁粉与适量盐酸
9.炭黑是雾霾中的重要颗粒物,研究发现它可以活化氧分子,生成活化氧活化过程的能量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二氧化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分子的活化包括O-O键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
B.每活化一个氧分子放出0.29eV的能量
C.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eV
D.炭黑颗粒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
10.R、X、Y、Z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是自然界中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
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倍。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M)是强电解质,向含Y元素的钠盐溶液中滴加M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R的氢化物可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Y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比R的强
C.常温常压下,Z的单质一定呈黄绿色
D.X和Z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11.下列实验不正确的是( )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向5mL0.1mol/LK2Cr2O7溶液中滴加5滴浓硫酸
探究反应物浓度增大对化
学平衡的影响
B
向盛有1mL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滴加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Na2S溶 液
说明一种沉淀能转化为另 一种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C
室温下,用pH计测定浓度为0.1mol·L−1NaClO
溶液和0.1mol·L−1CH3COONa溶液的pH
比较 HClO 和 CH3COOH 的 酸性强弱
D
室温下,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Na2S2O3溶液,再分别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2.向0.1mol/I.的NH4HCO3溶液中逐渐加入0.1mol/LNaOH溶液时,含氮、含碳粒子的分布情
况如图所示(纵坐标是各粒子的分布系数,即物质的量分数)。根据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开始阶段,HCO3-反而略有增加,可能是因为NH4HCO3溶液中存在H2CO3发生的主要
反应是H2CO3+OH-═HCO3-+H2O
B.当pH大于8.7以后,碳酸氢根离子和铵根离子同时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C.pH=9.5时,溶液中c(HCO3-)>c(NH3•H2O)>c(NH4+)>c(CO32-)
D.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首先发生的反应为2NH4HCO3+2NaOH═(NH4)2CO3+Na2CO3
13.常温下,几种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弱酸的电离常数如下表所示:
CaSO4
CaCO3
MgCO3
Mg(OH)2
CuS
BaSO4
H2S
H2CO3
Ksp或Ka
9.1×10﹣6
2.8×10﹣9
6.8×10﹣6
1.8×10﹣11
6.3×10﹣36
1.1×10﹣10
K1=1.3×10﹣7
K2=7.1×10﹣15
K1=4.4×10﹣7
K2=4.7×10﹣11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钠盐溶液的pH:Na2S>Na2CO3>NaHS>NaCl>NaHSO4
B.在NaHS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生成黑色沉淀:HS﹣+Cu2+=CuS↓+H+
C.除去锅炉中水垢时,通常先加入足量硫酸钠溶液,将碳酸钙转化成硫酸钙,然后再用酸液处理
D.在Mg(HCO3)2溶液中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g2++2HCO3﹣+2Ca2++4OH﹣=Mg(OH)2↓+2CaCO3↓+2H2O
14.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间接电处理法除去其中NO的装
置,如下图所示,它可以将NO转化为NH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连接电源的正极
B.Pt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4eˉ=O2↑+4H+
C.当NO吸收柱中产生1mol SO32ˉ时,理论上处理的NO气体的体积为8.96L(标准状况)
D.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15.某化学反应2A(g) B(g) + D(g)在四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浓度mol/L
实验
温度ºC
序号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1)中,反应在10~20 min内A的平均速率为0.013 mol/(L·min)
B. 在(2)中,A的初始浓度c2 υ1
D. 比较(1)和(4),可推测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第Ⅱ卷 (本卷共计55分)
二.填空题:(本题有5个小题,共计55分)
16.(9分)化合物A、B是中学常见的物质,其阴、阳离子只能从下表中选择。
阳离子
K+、Na+、Fe2+、Ba2+、NH4+ 、Ca2+
阴离子
OH–、NO3–、I–、HCO3–、AlO2–、HSO4–
(1)若A、B的水溶液均为无色,且A的水溶液呈强酸性,B的水溶液呈强碱性。混合后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及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①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气体电子式为
②A、B溶液混合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的水溶液呈浅绿色,B的水溶液无色且其焰色反应为黄色。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后溶液变黄,但A、B的水溶液混合亦无明显变化。
①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经分析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的原因可能有两种: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请用一简易方法证明上述溶液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9分)Ⅰ.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古代化学的研究成果。回答下面问题:
(1)我国最原始的陶瓷约出现在距今12000年前,制作瓷器所用的原料是高岭士,其晶体化学式是Al4[Si4O10](OH)8,用氧化物表示其组成为 。
(2)《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 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反应原理为:S+2KNO3+3CK2S+N2↑+3CO2↑,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___ ,反应转移4mol电子时,被S氧化的C有____mol。
(3)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新修本草》记载的药物有844种,其中有关“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瑁璃…烧之赤色…。”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适-金石类》 记载有加热青矾时的景象:“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载木不盛。”青矾就是绿矾( FeSO4·7H2O)。根据以上信息,写出“青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Ⅱ.“钢是虎,钒是翼,钢含钒犹如虎添翼”,钒是“现代工业的味精”。钒对稀酸是稳定的,但室温下能溶解于浓硝酸中生成VO2+。
(4)请写出金属钒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V2O5是两性氧化物,与强碱反应生成钒酸盐(阴离子为VO43-),溶于强酸生成含钒氧离子(VO2+)的盐。请写出V2O5分别与烧碱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 、 。
18.(11分)某实验小组研究溶液中AgNO3和Na2S的反应。
实验
试剂
现象
试管
滴管
0.1mol•L-1AgNO3溶液
(pH=4)
0.1mol•L-1Na2S溶液
(pH=9)
出现黑色沉淀
(1)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a2S溶液pH>7的原因: 。
(2)实验小组同学认为黑色沉淀中可能含有Ag2O、Ag2S或Ag,设计实验验证。
已知:i.浓硝酸能将Ag2S转化为Ag+和SO42-;
ii.Ag2O能溶解在浓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而Ag2S和Ag均不能。
①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Ag2S。
试剂1和试剂2分别是 、 。
现象1和现象2分别是 、 。
②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证实沉淀中不含有Ag2O,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步骤i
取少量银氨溶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ii
取少量洗涤后的黑色沉淀,
③经检验,沉淀不含有Ag。
(3)实验小组同学认为AgNO3溶液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氧化Na2S,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测得电压为a(a>0)。对AgNO3溶液中氧化S2-的物质进行推测:
假设1:0.1mol•L-1的AgNO3溶液中Ag+氧化了S2-;
假设2:0.1mol•L-1的AgNO3溶液中NO3-氧化了S2-。
利用上图装置继续研究(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①将0.1mol•L-1的AgNO3溶液替换为 溶液,记录电压为b(b>0)。
②上述实验证实了氧化S2-的物质中一定包含Ag+,其证据是 。
实验结论:AgNO3溶液与Na2S溶液的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有关。
19.(13分)氯化铵焙烧菱锰矿制备高纯度碳酸锰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菱锰矿的主要成分是MnCO3,还含少量Fe、Al、Ca、Mg等元素。
②相关金属离子[c0(Mn+)=0.1mol/L]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③常温下,CaF2、MgF2的溶度积分别为1.46×10-10、7.42×10-11。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分析下列图1,氯化铵焙烧菱锰矿的最佳条件是:焙烧温度为500℃。分析选择反应温度为500℃的原因 。
(2)浸出液“净化除杂”过程如下:首先加入MnO2将Fe2+氧化为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再调节溶液的pH将Al3+、Fe3+变为沉淀除去,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然后加入NH4F将Ca2+、Mg2+变为CaF2、MgF2沉淀除去,两种沉淀共存时溶液中=_________。
(3)碳化结晶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4)MnCO3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不同价态的锰的氧化物,其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300℃—770℃范围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0
A(300℃,75.65%)
B(770℃,66.38%)
C(900℃,61.74%)
200
400
600
800
1000
100
80
60
温度/℃
剩余固体的质量
原始固体的质量
(%)
D
20.(13分)缓冲和供氧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两个重要平衡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Ⅰ.人体血液中存在平衡:H2CO3 (aq)H+(aq)+HCO3-(aq) △H,该平衡可使血液的pH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1)已知:CO2(g)CO2(aq) △H1=akJ·mol-l;
CO2(aq)+H2O(l)H2CO3 (aq) △H2=bkJ • mol-1;
HCO3-(aq)H+(aq)+CO32-(aq) △H3=ckJ • mol-1;
CO2(g)+H2O(l)2H+(aq)+CO32-(aq) △H4=dkJ • mol-1。
则上述电离方程式中△H = (用含a、b、c、d的代数式表示)。
(2)若某人血液中c(HCO3-):c(H2CO3) = 20:1,pKa1(H2CO3)=6.1,则该人血液的pH为 。(lg2=0.3)若pH升高,则=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当有少量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变化不大,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上述现象: 。
Ⅱ.肌细胞石储存氧气和分配氧气时存在如下平衡:Mb(aq)+O2(g)MbO2(aq)。
肌红蛋白 氧合肌红蛋白
(4)经测定动物体温升高,氧气的结合度[α(MbO2),氧合肌红蛋白的浓度占肌红蛋白初始浓度的百分数]降低,则该反应的△H (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