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
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12月(总第四次)模块诊断
生 物 试 题
考试时间:80分钟 考查范围:必修三第四章—第五章前三节
一、单选题(每个1.5分,共计54分)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草本花卉组成一个种群B.一个蜂巢里所有的蜂组成一个种群
C.一罐鲜酵母培养液组成一个群落 D.健康人的一滴鲜血组成一个群落
2.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
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
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
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
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4.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5.花蜜是植物提供给访花者最重要的报酬之一,也是影响访花者访花行为的重要性状。而密林熊蜂会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花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6.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λ=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A. 甲种群在t1~t2段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B. 乙种群在t1~t2段的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C. 乙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7.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独立生长
8.下图表示某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图1)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图2)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1中A点和B点时的增长率相等
B. 图2中D点时的增长速率最快
C. 防治蝗灾最好在图2中E点对应的时刻进行
D. 水葫芦入侵云南滇池的开始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可用图1表示
9.如图为A、B两个地区的人中年龄组成示意图。设A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a,B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b,那么a与b的数量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判断
1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位空间中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为丰富度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C.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D.当某一动物种群个体数量达到K值时,则表明这种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保持不变
11.豚草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5
豚草
0.3
0.6
1.1
2.3
狗尾草
10.0
9.2
8
5.5
龙葵
3.0
2.0
0.4
0
A.豚草在空间上的分布体现了其空间特征
B.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曲线增长
C.可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
D.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1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垂直结构可提高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群落的物种组成随季节、气候的变化可出现差异
C.群落的演替速度与方向可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D.群落中所有生物含有的全部基因可构成一个基因库
13.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于红圆蚧体内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新物种岭南蚜小蜂后,十年间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14.下图中的曲线1—4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有害废物积累;Y—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无害物质积累;Z—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
15.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的两个种群(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D.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16.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群落水平结构而森林生态系统没有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
17.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单位:株/m2)。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1
5
10
2
0
0
物种2
1
2
5
3
3
物种3
0
1
3
8
6
A.第1-20年,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若物种1和2为单子叶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不能用样方法
C.第1-5年,物种1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D.第10-15年,物种1逐渐消失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弱光环境
18.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其中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
B.水库中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C.利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结果比实际种群密度偏大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1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B.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某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0.科技人员对某风景区内的植物进行丰富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样地
海拔
(m)
土壤含水量(%)
光照(%)
物种数目
灌木
草本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Ⅰ
1050
29.8
20.9
3.1
3
5
16
Ⅱ
1140
34.1
34.6
5.9
2
17
6
Ⅲ
1160
7.9
28.3
15.8
1
9
20
Ⅳ
1160
9.4
15.4
0.5
2
3
6
A.调査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
B.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C.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D.在样地Ⅰ和样地Ⅱ中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可以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21.右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灰喜鹊和蜘蛛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灰喜鹊、狐狸
C.大量猎捕松毛虫会导致狐狸的数量大幅下降
D.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
22.下列哪一项不会造成食物链缩短
A.稻田养鱼 B.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C.砍伐森林 D.造单纯林
23.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生态系统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C.使用粪便作肥料,其中的能量可以流向农作物,从而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24.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25.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26.使用DDT农药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
A.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B.DDT是挥发性物质,能沿大气环流到达南极
C.这种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的农田里生活过D.上述说法都不对
27.在某养分充足的湖泊中,绿藻数量较多,已不适合人们的消遣、娱乐。使用下列哪种方法可在短期内大量减少绿藻的数量
A.减少草食性鱼类 B.增加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C.减少或清除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D.消灭肉食性鱼类
28.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间环节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
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
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每种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来自于不同营养级
29.动物为保证食物等生存资源而占据的空间叫领域。如图表示各种鸟类的领域面积与体重、食性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示中三种鸟类组成一条食物链
B.体重决定领域的大小
C.植食性鸟类能量同化效率高于主要食虫的鸟类
D.体重相等的鸟类领域面积越大,可能其营养级越高
30.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农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系统能量的多级利用
C.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产量,是因为促进了该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防治农业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
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
32.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B.a、c、d过程中碳的存在形式均为有机物
C.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D.缓解温室效应只有通过大力植树造林
33.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
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
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
34.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如下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
②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
③当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A.①③ B.①②C.②③ D.①②③
35.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作用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B.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大量消耗
C.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是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D.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36.夏日荷塘,荷叶有上下跳跃的青蛙捕食昆虫,水中有青蛙的幼体蝌蚪啃食植物嫩芽,当密度过大时,蝌蚪会释放毒素提高自身死亡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青蛙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都相同
B.若蛇被大量捕杀,将增大该河塘青蛙的环境容纳量
C.蝌蚪分泌毒素提高死亡率属于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D.青蛙的成体和幼体在荷塘中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共计46分)
37.(15分)图1表示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图2表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其中B-F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G代表物质。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B→C的种群密度平均变化速率为株/(100m2•a)(以“+”代表增加,以“-”代表减少,a表示年)。以此平均变化速率估计,到2000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株/100m2。
(2)导致红松种群密度发生图1所示的变化,其原因可能是(多选)。
A.虫害、鼠害 B.温室效应 C.滥砍滥伐 D.分解者的作用增强
(3)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常用丰富度来衡量,丰富度是指。调查红松林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4)图2中G代表,它是所产生的。
(5)图2中C、D、E所代表的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2分)。
(6)如果初级肉食动物发生瘟疫,大量死亡,C将发生的变化是(2分)。
(7)若只研究图2中的B、C、D构成的食物链B→C→D。且D变化不大时,C数量与B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假设D总量为M,若C因某种因素全部死亡,则B当年产量增加的幅度为(2分)。
(8)若农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则鱼最多能获得蚕同化量的%(2分)。
38.(15分,每空1分)图1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2是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1 图2
(1)图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_____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____只。 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和。
(2)作为生态系统,图2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3)在图1所研究的1890 ~ 1935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千只左右。从图中任意一时段可看出,当雪兔种群达到K值后,猞猁种群的K值变化是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通常寄生在雪兔身上的跳蚤对雪兔种群数量的影响(填“大于,小于、等于”)猞猁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猞猁会导致雪兔种内斗争(填“增强、不变、减弱”)。
(4)影响图2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5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5)如果图2中草能提供2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 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 KJ和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6)若图2鼠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_____。
A.a×8n-1 B.a×8n+1 C.a×8n D.a×8n-2
39. (16分)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有条食物链,能构成群落的是(填字母)(2分)。
(2)图1中A代表,其中的碳以形式通过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返还无机环境的途径除图中所示的过程(填图中序号)外还有。
(3)图2中B表示的能量,C表示的能量。
(4)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分)。
(5)如果图2表示的是一定时间内的能量流动关系,那么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少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主要原因是初级消费者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热量、及。
(6)在向鱼塘中投放鱼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时,不仅要考虑群落的空间结构,以提高
群落利用的能力,还要注意不宜超过该生态系统的。
山西大学附中
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12月(总第四次)模块诊断
生 物 试 题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B
C
C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D
B
D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C
C
A
C
D
D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C
C
C
D
A
A
二、非选择题
37
(1)-0.4 1
(2)AC(2分)
(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取样器取样法
(4)CO2 生物的呼吸作用
(5)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对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答全2分,只答“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给1分)
(6)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稳定(1分)
(7)25M—100M(2分)
(8)0(2分)
38
(1)A 140千或140000 食物增加(或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急剧)减少
(2)分解者
(3)晚于 小于 增强
(4)捕食和竞争 920 偏高
(5)20 800 增加
(6)C
39. 出标注外,每空1分,共16分
(1)1 B、C、D、E、F(缺一不可)(2分)
(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O2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①②④ 化石燃料的燃烧
(3) 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用于初级消费者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4) B/M(2分)
(5) 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6) 环境资源(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如:阳光等环境资源)环境容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