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训练(一) 文言文阅读
◇ 课标文言文阅读训练 ◇
第 1 篇 《论语》十二章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言志①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
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
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长者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于我/如浮云2
D.盍/各言尔志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 尔:
(2)与朋友共 共:
(3)敝之而无憾 敝:
(4)无施劳 劳: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言为心声”,乙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
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3
第 2 篇 陋室铭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子列子不受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②,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毋乃为不
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③。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④而拊⑤心
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子列子笑而
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亦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
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郑子阳:郑国叫子阳的丞相。②列御寇:即上文的列子。③秉:古代容量单位,十六斛为一秉。④望:
怨恨,埋怨。⑤拊:拍打。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三处)
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 遗:
(4)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 卒: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
(2)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4.甲文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列子不受郑相子阳之粟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分别用文中原句作答。
5.刘禹锡和列子有怎样共同的生活情趣?
第 3 篇 爱莲说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李
与桃齐名,同作花中领袖,然而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邦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邦无道,至死不
变,强哉矫!”自有此花以来,未闻稍易其色,始终一操,涅而不淄,是诚吾家物也。至有稍变其色,冒为一宗,
而此类不收,仍加一字以示别者,则郁李是也。李树较桃为耐久,逾三十年始老,枝虽枯而子仍不细,以得于5
天者独厚,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
而已矣。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枝虽枯而子仍不细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
(2)香远益清 益:
(3)未闻稍易其色 易:
(4)是诚吾家物也 诚: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若仙李之盘根,则又与灵椿比寿。
4.两文分别赞扬了哪两种植物的什么品质?
5.两文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做简要分析。
6
第 4 篇 河中石兽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
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
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
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陈述古辨盗
陈述古密直①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述古乃绐③之曰:“某庙有一钟能
辨盗至灵。”使人迎置后阁祠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
同职,祷钟甚肃。祭讫④,以帷围之。乃阴⑤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
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声,不敢摸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人名,宋庆历年间进士,字密直。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③绐(dài):
哄,欺骗,文中是“用假话诱骗”的意思。④讫:完毕。⑤阴:暗地里。
1.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7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2)摸之则无声 之:
(3)盖恐钟有声 恐: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
4.甲文中老河兵为什么认为石兽会出现在河上游?
5.结合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述古为抓住真正的盗贼做了哪些准备。
第 5 篇 三峡8
[2018·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
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
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 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
(2)色如人负刀牵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
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 6 篇 答谢中书书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避暑
余校勘秘籍,凡四至避暑山庄:丁未以冬,戊申以秋,己酉以夏,壬子以春,四时之胜胥览焉。每泛舟至文
津阁,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鸟一花,亦皆入画。其尤异者,细
草沿坡带谷,皆茸茸如绿罽,高不数寸,齐如裁剪,无一茎参差长短者,苑丁谓之规矩草。出宫墙才数步,即鬖
髿滋蔓矣。岂非天生嘉卉,以等宸游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10
B.晓雾将歇 歇:消散
C.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实在
D.其尤异者 异:骇异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声,都非尘境。
4.甲、乙两文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
5.比较甲、乙两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第 7 篇 记承天寺夜游
[2018·枣庄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1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是日更定矣 是: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相与步于中庭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更有痴似相公者12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
子的写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
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
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第 8 篇 富贵不能淫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①牧,挟书诵不
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②,始食盐酪③。13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衣食粗恶。
或遗之衣,见道殣④,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
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 ①樵:砍柴。②大祥: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③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这里指
正常的食物。④殣:饿死的人。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必敬必戒 戒:告诫
C.挟书诵不辍 辍:停止
D.或遗之衣 遗:给予,馈赠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4.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和礼。这在
罗伦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试举例分析。
14
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甲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
夫的理解。
第 9 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8·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告诉
2.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5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2018·南充]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
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 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3)至于鄙 鄙:
(4)卒得反国 卒: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喟然叹曰1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6.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7.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第 10 篇 桃花源记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和桃源诗序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
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
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文集》)
1.请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标两处)
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 阡陌:
(2)处处志之 志: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止:
(4)而寿益衰 衰:
3.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8
(2)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4.乙文中,作者认为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是什么?
5.两篇选文,都交代了再寻桃源之事,这样写各有什么好处?
第 11 篇 小石潭记
[2018·临沂]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
有老树,中空火出④,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
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19
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
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 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
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
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剌泼:
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乐:
(2)不可久居 居:
(3)不里许 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 分)
20
(2)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2 分)
4.下列六个句子分成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
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 12 篇 北冥有鱼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
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
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①,国中属②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21
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③,国
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
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④于碣石,暮宿于
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选自《汉书·艺文志》)
[注释] ①《下里》《巴人》:当地的民间俗曲。②属:聚集在一起。③商、羽、徵:古代五音中的三个。此
外还有宫和角。④鬐:鱼的背鳍。
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B.安知臣之所为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客有歌于郢中者
至于负者歌于途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2
(2)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B.甲文中鸟之所以要迁徙到南冥,是因为南冥是天然形成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
神的自由。
C.乙文中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刻板庞杂,国都中只有少数人愿意相和。
D.乙文中的凤和鲲眼界开阔、能力超凡,而 和鲵等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5.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一手法的作用。
第 13 篇 虽有嘉肴
[2018·齐齐哈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
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
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有删改)
[注释] 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23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不知其旨也 旨:
(2)负笈不远险阻 负: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3.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知/其旨也
B.观书有会/意者
C.然后/能自反也
D.常/以净衣易之
4.对以上两选文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
中的话加以论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24
第 14 篇 马说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乙]知士
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与鼓。夫士亦有千里,
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
(选自《吕氏春秋》)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三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虽有千里之能
C.醉能同其乐 D.曾益其所不能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5
(2)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
4.甲文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刻画出统治者怎样的形象?
5.比较甲、乙两文的内容,它们有什么共同的人才观?
第 15 篇 岳阳楼记
[2018·盐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
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
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
倏忽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潾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
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26
[注释] 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
详尽地阅览、观赏。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 景:
(2)心旷神怡 怡:
(3)悉成明霞 悉:
(4)得踏危石 得: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列论战》)
D.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忽跃起数千丈。
4.填空和解答。27
(1)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 ——晓起观海门日出。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第 16 篇 醉翁亭记
[2018·重庆 A]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
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
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琅琊也”,鄂教版写作“琅邪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8
(1)名之者谁 名: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3)觥筹交错 觥:
(4)树林阴翳 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
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
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
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
场景。
4.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①段,分析作者这样
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
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29
第 17 篇 湖心亭看雪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莲花洞
莲花洞①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②,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③形影,如落镜中。六桥④杨柳,一路
牵风引浪,萧疏⑤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
一派,皆石骨土肤⑥,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搜出者甚多。噫!
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尘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奇奥当何如哉?
(节选自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释] ①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旁。②轩豁可望:是说居然亭开畅,可以远眺。③须眉:男子,这里
指作者自己。④六桥:指西湖苏堤内,有六座桥相连。⑤萧疏:错落有致。⑥石骨土肤:仅表皮为土层,下面
是中空的石头(似太湖石,可以装饰园林)。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
B.净慈/之绝胜处也
C.又紫阳/宫石
D.安得/五丁神将30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余拏一小舟 拏:
(3)洞石玲珑若生 生:
(4)巧逾雕镂 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处也。
4.甲、乙两文的景物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
5.两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第 18 篇 鱼我所欲也
[2018·内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3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
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灾祸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这样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好处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得到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朝而往,暮而归
B.得之则生 或以钱币乞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好为《梁父吟》
D.所恶有甚于死者 求二石兽于水中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且富有
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
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32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
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即天性,天良。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
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第 19 篇 送东阳马生序
[2018·安顺]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
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
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 汤: 33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4)略无慕艳意 略无: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2018·黄冈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4
[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
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
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
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
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释] ①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室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
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敝:
(3)还次蒲州驿 次:
(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烨然若神人
②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①则天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8.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35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10.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
方面作者的态度是:
。
(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及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
发现张嘉贞 的特点。
第 20 篇 曹刿论战
[2018·绥化]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
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鄙 鄙:
(2)神弗福也 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6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2018·聊城]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
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
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
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 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5.解释加点的词语。37
(1)公将驰之 驰:
(2)彼竭我盈 盈:
(3)皆初气过锐 皆:
(4)渐就衰竭之故 故:
6.翻译句子。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此善于用气者也。
7.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8.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第 21 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38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
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晋文公欲伐卫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
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①者
矣。
[注释] ①鄙:这里指边境。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
A.臣之妻私臣
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
B.齐师伐我
引师而还
C.然顾视其妻
元方入门不顾
D.乃下令
公寤其言,乃止39
3.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4.邹忌和公子锄采取的劝说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5.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具备哪些人为因素?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第 22 篇 出师表
[2018·邵阳]阅读下面两文,回答问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40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
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
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
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
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 值:
(2)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3)静以修身 以:
(4)悲守穷庐 穷庐:
2.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1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
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
者望子成龙,愿其成为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
泊明志。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
的表达效果。
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
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第 23 篇 伯牙善鼓琴42
[2018·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
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
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
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卒逢暴雨 卒:
(2)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舍:
(3)皆宜远观 宜:
(4)悉是晚景 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3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技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
请简要分析。
44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笔记叙事类|
一、[2018·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乐时耶!”
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
课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
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
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释] 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②休舍:休息。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
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飞事亲至孝 事:
(2)饰名姝遗之 遗:
(3)皆重铠以习之 铠:
(4)秋毫无犯 犯: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5
(1)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4.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二、[2018·舟山]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青衣捕盗①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
指②。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
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
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
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
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
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
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46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
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
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释] 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
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B.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
D.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
4.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
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三、[2018·扬州改编]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47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
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
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
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
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记数千言 日:
(2)赵先生耻居其下 耻:
(3)诸生侍侧凛凛 侍:
(4)且遗一朴 遗: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
C.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
D.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
3.翻译句子。
(1)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8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山水游记类|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游九鲤湖日记(节选)
初至涧底,芳叔急于出峡,坐待峡口,不复入。余独缘涧石而进,踞潭边石上,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
覆如瓮口。旭日正在崖端,与颓波突浪,掩晕流辉。俯仰应接,不能舍去。//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
涧右之路已穷。左望,有木板飞架危矶断磴间,乱流而渡,可以攀跻。遂涉涧从左,则五漈之石门矣。两崖至
是,壁凑仅容一线,欲合不合,欲开不开,下涌奔泉,上碍云影。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阴风吹之,凛凛欲堕。
盖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选自《徐霞客游记》)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标三处)
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余独缘涧石而进 缘: 49
(2)踞潭边石上 踞:
(3)乱流而渡,可以攀跻 跻:
(4)人缘陟其间,如猕猿然 陟: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仰视双瀑从空夭矫,崖石上覆如瓮口。
(2)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
4.《游九鲤湖日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5.作者在上面文段中,采用什么顺序来记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 水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①岩,悬河注壑二十
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②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③之50
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④。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⑤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⑥,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
清泠洞观⑦,谓之清水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九》)
[注释] ①乘:凌越。②隍: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③结:聚集。禅栖:修禅隐居。④刹灵之图:有幡柱
的佛塔。图,即浮图,指佛塔。⑤神心:神灵之心。妙远:高远。⑥效深:同深,等深。⑦清泠:清凉。洞观:清
晰明澈。
1.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B.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C.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D.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
2.下列句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南流西南屈 屈:折道,转弯
B.上承诸陂散泉 承:承载
C.更为胜处也 胜:最好
D.其水历涧飞流 历:经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2)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51
4.通读选文,梳理行文脉络,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介绍清水的走向与险奇→ →
5.作者对清水总的评价是什么?(选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6.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蝴蝶泉
徐霞客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
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
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①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②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蛱蝶即其花所变,或言以花
形相似,故引类③而来,未知孰是。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 ①群:聚集,会合。②陆参戎:作者的友人。③引类:招引同类。
1.选出朗读时停顿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
①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
②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冽可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抵山麓 抵: 52
(2)过五月乃已 已:
(3)或言以花形相似 或:
(4)未知孰是 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2)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4.蝴蝶泉的“异”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5.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文章结尾处的“未知孰是”体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炉峰月①
张 岱53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②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③,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
成④少年曾趵⑤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⑥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⑦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
纵遇虎,亦命也。”
是日,月政望⑧,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⑨,半山
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 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
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
谢灵运开山临澥⑩,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 ,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
亦幸矣。
[选自《陶庵梦忆(卷五)》]
[注释] ①炉峰:江西九江的庐山香炉峰。张岱,号陶庵,晚明文学家,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
之中。②斗耸:陡峭高耸。“斗”同“陡”。③陬(zōu)牙横梧:形容山势犬牙交错。陬:山脚。梧:抵牾。④
王文成:即王守仁,明代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⑤趵:跳跃。⑥缒(zhuì):用绳悬人下坠。⑦搲:吴语“牵挽”
的意思。⑧政望:农历十五日。“政”同“正”。⑨武:半步,泛指脚步。⑩澥(xiè):海。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标两处)
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两石不相接者丈许 许:
(2)胜期难再得 胜:
(3)相与策杖而下 相与:
(4)昨晚更定 更定:
3.翻译句子。
(1)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54
(2)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4.这篇游记叙述了作者与友人炉峰绝顶看月的奇险经历,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5.结尾补写人们的传言,插叙谢灵运被误作山贼一事,有什么作用?
|讽喻劝谏类|
八、[2018·广东]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既出,又上表明导,
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
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
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顗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55
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使民富且寿
鲁哀公①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
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②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
富而父母贫者也。”
[注释] 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恺悌:和乐平易。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政有使民富且寿
B.无事则远罪
C.薄赋敛则民富
D.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寡人贫矣。56
(2)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孔子认为“使民富且寿”的措施有哪几点。
5.鲁哀公担心使民富会使自己贫穷,究竟是“会”还是“不会”?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③。”优莫④
曰:“君勉之,不及纣⑤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
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⑥?”优莫曰:“桀⑦、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
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⑧矣。”
[注释] 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病:疲惫。④优莫:人名,即侍者。⑤纣:商纣,
商代的亡国之君。⑥何待:等待什么。⑦桀:夏桀,夏代的亡国之君。⑧殆:危险。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三处)
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57
(1)邦: (2)焉:
3.翻译选文中画线句子。
(1)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2)桀、纣之亡也,遇汤、武。
4.赵襄子和优莫各有什么特点?
5.优莫的劝谏有什么特点?
|人物传记类|
十一、[2018·德州]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
矣!”58
孝文帝立。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
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
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
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
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
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句子与“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陋之有
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3.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4.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9
十二、[2018·武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
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
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
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
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
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
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 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60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61
参考答案
◇ 课标文言文阅读训练 ◇
第 1 篇 《论语》十二章
1.A
2.(1)代词,你 (2)共同享用 (3)弄坏,使……破旧
(4)功劳
3.B
4.(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这中间了。
(2)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5.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结合内容略。
[乙参考译文]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你们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
衣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子
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使老者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第 2 篇 陋室铭
1.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哉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现在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拜访并送粮给你,你又
不接受,岂不是命该这样吗?根据句意、句子陈述对象的变化、句式特点和句子结构可知分别在“今妻子有
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后面断句。
2.(1)博学的人 (2)使……劳累 (3)送给 (4)最终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2)两句中加点词为课内重点注释词语,要注意“劳”的特殊用
法,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3)(4)句中加点词语为课外词语,可结合上下文推断。62
3.(1)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2)列子出去见到使者,拜了两次辞谢不接受。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
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1)句中应注意“调”是“弹奏”
的意思,“素”是“不加装饰”的意思,“金经”是“佛经”的意思。(2)句中“再”是“两次”的意思。
4.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乙文: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夫以人言而粟我,至其罪我也,
亦且以人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在理解文章大体意思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找出相
关语句即可。
5.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人物品质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把握两文主题基础上进行比较。《陋室铭》
的主题是: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趣。《子列子不受粟》通
过列子拒受赠粟的故事,表现了列子洁身自好、知人识人的特点。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刘禹锡和列子两人身
上共同的生活情趣。
[乙参考译文]
列子贫困,面容有饥色。有人告诉郑子阳说:“列御寇是有道之士,住在你的国内而贫困,您莫非不爱贤士吗?”
郑子阳就派官员送几十秉粟给他。列子出去见到使者,拜了两次辞谢不接受。使者走了。列子进屋里,他的
妻子埋怨他而拍着心口说:“我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而我们现在面有饥色,相国派人拜
访并送粮给你,你又不接受,岂不是命该这样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并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听别人
说了才送来粟给我。现在因为别人的话而送粟给我,等到(将来)怪罪我(的时候),也会是因为别人的话。这
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最终,人民果然造反,杀了子阳。
第 3 篇 爱莲说
1.枝虽枯/而子仍不细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停顿。根据句子意思来划分,“而”表示转折,“枝虽枯”与“子仍不细”在意思
上有转折,故在“而”前停顿。
2.(1)多 (2)更加 (3)改变 (4)实在63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易”有“交换、替代、更改”等意思,根据原文可知“更改,改变”更适合,
在今天的成语“移风易俗”中也保留了古义“改变”。
3.(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相比了。
[解析] 第(1)句要注意“濯”“妖”两个关键词,第(2)句要注意“若”和“比寿”两个关键词。
4.甲文赞扬了莲的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挺直、芳香怡人的品质,乙文赞扬了李不变色、坚持操守、
耐久、甘淡守素、不以色媚人的美好品质。
[解析] 莲的品质自不必说,根据乙文的文题可知写的是“李”,“李”的特点是在与“桃”的对比中显现出
来的。可从开头、末尾的对比中找到有关词语。如开头“桃色可变,李色不可变也”,“始终一操,涅而不
淄”,可推知李不变色、坚持操守。末尾“李树较桃为耐久……又能甘淡守素,未尝以色媚人也”,直接赞
美了李的甘淡守素、不以色媚人的品质。
5.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莲与牡丹、菊进行对比,乙文将李与桃进行对比。都用了拟人手法,将莲和李
当成人来写,赋予其人格品质。
[解析] 两文的对比都比较明显。乙文对“李”的描写不吝笔墨进行赞扬,实际是把“李”当成了人来写,赋
予其人的精神品格。甲文是经典的咏物抒怀之作。
[乙参考译文]
李花和桃花齐名,都是花中的领袖,但是桃花的颜色可以变化,李花的颜色却不可以改变。“国家治理得好,
不改变困顿时的节操,这是真正的强硬;国家治理不好,到死也不改变节操,这也是真正的强硬!”自从有这
种花以来,就没听说花的颜色有一点改变,始终如一,严守节操,受到污染也不会变黑,这真是我们李家的成
员啊!至于颜色稍有一点变化,冒充是同一宗族,却没被这一家族接受,就给它加上一个字以示区别的,就是
郁李。李树比桃树更能耐久,年过三十才开始变老,即使树枝枯萎了,果实仍然很丰满。这是因为它得天独
厚,又能够甘于淡泊,没有用姿色取媚于人。像仙境中的李树一样盘根错节,就可以同有灵性的椿树的寿命
相比了。我想继承它的品质却做不到,只有通过写文章来使这些品质得以长久流传下去了。
第 4 篇 河中石兽
1.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64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某庙里有一口钟,能够辨认盗贼,非常灵验。明白了意思,再断
句就不难了。
2.(1)于是 (2)代词,指“钟” (3)恐怕、担心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2)句中的“之”根据语境“不是盗贼的,摸它就没有声音”,可知“之”
在这里是代词,指“钟”。(3)句中的“恐”可联系《出师表》“恐托付不效”的“恐”,解释为“恐怕,担
心”。
3.(1)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陈述古亲自带领县衙的官员们,十分严肃地向钟祈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1)句关键词语为
“棹”“曳”“迹”;(2)句关键词为“祷”(祷告、祈祷),“甚”(很)。
4.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方向的沙子冲
走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
逆流而上了。
[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提取题,作答时首先要锁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甲文第三段老河兵说的话中;其次要分
层分点进行概括。
5.首先是舆论准备,告诉嫌疑人有一口神钟,盗贼摸它就响,不是盗贼的人摸它就不响;其次,率众人向钟严
肃地祈祷;最后,用帷幕将钟围起,派人悄悄地在钟上涂上墨。(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概括能力。由“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可知是在做舆论准备,告诉人们“钟能
辨盗”的特性;“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是抓住盗贼的恐惧心理,让盗贼上当;“以帷围之”“乃阴使人
以墨涂钟”是为抓贼做最后的准备。
[乙参考译文]
陈述古任建州浦城县令时,有个人家中被盗,抓到了几个嫌疑人但是不知道究竟谁是盗贼。陈述古就骗
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够辨认盗贼,非常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后室供奉起来,把那些嫌
疑人带到钟前站好,对他们说如果不是盗贼,摸了钟,钟不会响;如果是盗贼,摸了钟,钟就会响。陈述古亲自
带领县衙的官员们,十分严肃地向钟祈祷。祭祀结束以后,用布幔将钟围起来,又暗地里派人用黑墨涂抹钟
壁。过了好一会儿,带来嫌疑人让他们逐一把手伸进帷幔里摸钟,出来以后便察验他们的手,(发现众嫌疑人65
手上)都有黑墨。只有一个嫌疑人手上没有,(于是)对这个嫌疑人进行审讯,(他)承认自己是盗贼。因为害
怕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去摸它。
第 5 篇 三峡
1.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
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D 项,“犹望见此物”应译为“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故“犹”译为“还、尚且”
更为妥当。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变化。C
项,“虽乘奔御风”和“虽途迳信宿”中的“虽”,都是“即使”的意思。A 项,“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
是“在”的意思,“自非亭午夜分”中的“自”是“如果”的意思。B 项,“绝 多生怪柏”中的“绝”是“极”
的意思,“既人迹所绝”中的“绝”是“断”或“少”的意思。D 项,“故渔者歌曰”中的“故”是“所以”
的意思,“三朝三暮,黄牛如故”中的“故”是“原来”的意思。
3.(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第(1)句中的“清荣峻茂”,含义丰富,“清”,为“水清”,“荣”,为“树
荣”,“峻”,为“山高”,“茂”,为“草盛”,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第(2)句中最关键的是需要注意“色”
是“形状”的意思,“负刀牵牛”是“背着刀牵着牛”。最后,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4.湍急 纡回 侧面
[解析] 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写法的理解,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前两个空,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较好分析,
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显然侧重写水流湍急,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则侧重写水的纡回。第
三空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涉及的是侧面描写。
5.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 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甲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则主要突出的是黄牛山之高。其实,两文都在表达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
之情。
[乙参考译文]66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
形状像是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其形象、颜色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
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
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
第 6 篇 答谢中书书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 朗读节奏的划分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自”是介词,“康乐”是人名,“未复有”是再也没有的意
思,“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能够欣赏这种美景的人。每部分的意思划分完整,节奏就会准确。
2.D [解析] 理解词语要结合上下文。作者对规矩草在宫墙内如裁剪、宫墙外鬖髿滋蔓的现象感到很奇怪,
所以“异”在这里是“奇怪”的意思。
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句的关键是理解“五色”,它是“各种色彩”的意思。(2)句
“容”“意”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翻译时修辞方法不变。
4.首先,两文中的景色都很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次,两文都突出景物像来自仙境,超凡脱俗。
[解析] 理解景物的特点,可以通过抓关键词理解。甲文用“高”写山峰,用“清”写水,文末的句子,表达了
作者的喜爱之情。乙文中用“容”和“意”写山水,用“入画”写花鸟,都突出了景物之美。甲文中的“仙
都”,乙文中的“非尘境”都写出了景色的超凡脱俗。
5.甲文借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表达不愿出仕做官的思想观点;乙文借对自然景物的奇怪之情,委婉地表达
想逃离皇宫的情感。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关键语句入手。甲文中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山
水的喜爱,乙文“岂非天生嘉卉,以等宸游哉”表达作者想逃离皇宫的念头。
[乙参考译文]67
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共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申年的秋天,己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四
季的风景都游赏过了。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
都不是尘世的境界。阴晴朝暮,千态万状,即使一只鸟一朵花,也可以写入画图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
坡连谷的细草,都是绿茸茸的像地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出来似的,没有一棵长短不齐的,园丁
称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庄围墙才几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
木,等待皇上来游玩吗?
第 7 篇 记承天寺夜游
1.(1)一起 (2)这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两个词语均为教材注释的重点词语,注意“是”古代指示代词“这”的特
殊用法。
2.(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要注意的是:语意与原句相吻合,翻译后的语句要通顺,重点的文言词
语要能够准确翻译。如第(1)句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
3.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B.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他三项均为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
置,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C.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D.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4.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
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
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
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
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
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68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言语句的表达作用。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选定赏析的角度,比如运用的修辞,分析
句子的作用,可以先分析其修辞,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解答时,可以仔细
分析本体和喻体;再结合“积水空明”来分析比喻的表达作用,最后要点明表达的思想情感。
5.横批:闲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
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拟写横批,并阐释理由。题干“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已经提示了拟写的横批内容。
两文的题眼分别为“闲”和“痴”。对拟写横批的阐释,可以结合两文抒发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甲文表
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
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乙文的一个“痴”
字,体现了赏雪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
“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第 8 篇 富贵不能淫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按朗读的音节、句子的意义或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此题
按朗读的音节及句子的意义划分,此句意为“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还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如
“是、为”等词语。
2.B [解析] “必敬必戒”中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3.(1)富贵不能使我迷惑,贫贱不能使我动摇,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2)道义所在,毅然去做,把富贵名利视若无物。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好直译,做到字字落实。(1)题中的“此之谓大丈夫”是判
断句。翻译时注意“淫”“移”“屈”“义”等词的含义。
4.“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突出了罗伦守礼的优秀品质。“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
粟,谢不受”“或遗之衣,见道殣,解以覆之”突出了罗伦的仁义美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通读选文,找出乙文中体现罗伦坚守仁义和礼的事例分析
作答。
5.心怀仁德,践行礼义;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69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感悟,属于拓展题。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原文,结合原文主要内容,联系孟子所说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来谈自己对大丈夫的理解。
[乙参考译文]
罗伦,字彝正,是吉安永丰人。五岁的时候曾经和母亲一起到园子里去,有果子落下来,众人争着去拿,
只有罗伦一个人等到园主人给才拿。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拿着书不停止诵读。等到成为诸生的时候,有
志于学习圣贤的学问。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送给他粮食,(罗伦)拒绝不接受。在父母逝世的时候,过了大
祥(两周年)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指正常的食物)。
罗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道义所在,毅然去做,把富贵名利视若无物。辞官返乡居住时提倡实行乡约,
乡民都遵从,没有人敢违背。穿的和吃的都很粗劣。有人曾经送了他衣服,(他)看到路边有饿死的人,就脱
下来给他盖上。早晨把客人留在家里喝酒,妻子和孩子向邻居家借粮,到中午才做饭,他也不在意。因为金
牛山人迹罕至,他建造屋子在里面写书,周围跟着他学习的人非常多。学者称他为一峰先生。
第 9 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D 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喻”意思是“明白、了
解”。
2.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D 项,“衡”,同“横”。意思是“梗塞、不顺”。
3.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开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
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4.(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边境(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理解能力的考查。第(1)题的“苦”是使动词,不要误解为形容词;第(2)题的“衡”
是通假字;第(3)题的“鄙”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理解为“低俗”“下流”等;第(4)题的“卒”是多义词,有
“死亡”和“最后”的意思,这里取后者。
5.C [解析] 本题是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考查。A 项,……的样子/代词,这样(即“然后”,这样以后);B
项,连词,表修饰/介词,因为;D 项,介词,从/表比较,比。只有 C 项的“而”,都是承接连词。
6.(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
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70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第(1)句中,“征”,征验、表现;“喻”,了解、明白。第(2)句
中,“闻”,使……听到;“是以”,因此。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句意,尽量遵循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7.“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和乙文中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就是本题答案。
[乙参考译文]
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
个不说:‘我们的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的君主长得英俊!’朝
廷内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
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第 10 篇 桃花源记
1.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则”常用在句首,其后可以停顿,“久矣”之前停顿。
2.(1)田间小路 (2)做记号 (3)同“只” (4)减短
3.(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2)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解析] 此题考查正确译句的能力。(1)句,注意重点词语“平旷”“俨然”“属”;(2)句,注意重点词语
“意”“若”“众”“独”。
4.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的能力。文中“道极险远……故寿”交代了老人村中人能长寿的原因。
5.甲文再寻桃源不可得,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乙文则来证明传说中的桃花源并非仙
境,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解析] 此题考查对选文主题的理解。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场景,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的寄托,寻而不得是作者对
理想的一份追求;乙文再寻桃源,则是说明社会多是名利场,这一方净土是不存在的。71
[乙参考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查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
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并非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
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有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
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
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桃花源应该也是这样的吧。假如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那里早就已经成为很多人
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第 11 篇 小石潭记
1.(1)以……为乐 (2)停留 (3)几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
的联系和变化。(1)“乐”是“以……为乐”的意思。(2)“居”是古今异义词,是“停留”的意思,不能翻
译为“居住”。(3)“里”这里解释为概数“几里”。
2.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的掌握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
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掌握来判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
化,判断各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一致。A 项,“其长尺许者”中的“其”是代词,代“朱鱼”;“其如土
石何”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B 项,“乃记之而去”中的“之”是代词,代小石潭
的风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 项,“或投饼于左”中的“于”翻译
为“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于”翻译为“比”。D 项的“以”都翻译为“因为”。
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这是一个省略句。在“斗折
蛇行”前面省略了溪水,还要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变化。“西南”“斗”“蛇”都是名词作状语,分别翻译
成“向西南”“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2)然而那些活泼跳跃剌泼有声,在水上面游戏的,都是几寸长的鱼。7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成“什
么是什么”。还要注意“然”字的用法,根据上下文的联系,表转折,翻译为“然而”。“剌泼”形容鱼在
水里跳跃的声音。
4.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写法分析与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通过“日影、游鱼”来间接描写潭水的
清澈;乙文通过写“文砾金沙、日影”来间接描写池水的清澈。所以②③④间接写水清,答案选择 B。
5.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幽静快乐的山水田园生活的喜爱
和赞美。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在理解作者所发感慨的意思基础上回答。甲文中“坐潭上,四面竹树
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周边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悲哀深沉的心境相
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乙文中写喷泉老树、游鱼池水,无不充斥着作者
对此间山水的喜爱和赞美。
[乙参考译文]
从香山俯身走下台阶行走在柳路上,没走几里,(见到)碧云寺在那里。古刹后有一股山泉,从山中石缝
中流出,喷吐(的泉水)如同冰雪(一样清凉清澈),水摇摆的样子具有幽深的韵味。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
喷火般激溅而出。泉水引流至寺庙,徘徊在寺庙轮廓下面,激烈地冲击石头的水道,往下面看,可以看到碎石
金沙。把水引入大殿的前面作为池塘,用石梁为界,下面深好几丈,却好像寸许。里面有朱鱼万尾,满池的鱼
欢快地游动,光芒耀眼。太阳照射这股清泉,影子照射在潭底,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时把饼放在左边,
鱼群游到左边,(放在)右边也是这样的,咀嚼咋咋有声,然而那些活泼跳跃剌泼有声,在水上面游戏的,都是
几寸大的鱼。长约一尺的,潜下去游到潭下,看见食物都不去吃,安乐闲逸宁静寂寥。难道沉静和躁动与(它
们的)老幼有关吗?
第 12 篇 北冥有鱼
1.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主/谓”停顿方式
进行断句。该句翻译成“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这(这样)。B 项,怎么、怎能。C 项,大风/气息。D 项,
唱歌。73
3.(1)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
(2)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话说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句“徙(迁徙)”“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
(盘旋飞翔)”“上(向上)”。(2)句“愿(希望)”“宽(宽恕)”“毕(完)”。
4.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宋玉认为《阳春》《白雪》属于高雅之曲。
5.甲文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大鹏状似
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乙文宋玉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楚襄王所说“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的问题,得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的结论。
[解析] 本题考查比喻手法的运用。从文中找出使用比喻的相关句子,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一手法的作
用,注意要联系两文的主旨作答。
[乙参考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世人百姓都这么不称誉你呢?”宋玉回答说:“嗯,
是的,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让我能把话说完。有个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唱《下里》《巴
人》,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有
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用商声,刻画
羽声,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聚集在一起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能
应和的人也就越少。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凤凰向上腾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苍天,两只脚搅乱浮
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篱笆下面的 雀,怎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远呢?鲲早晨从昆仑山脚下出发,
中午在碣石山上晒背鳍,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长深水塘里的小鲵鱼,怎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呢?
所以不光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鲲,士人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有高明的思想和美好的操行,超脱世事而独自
居处,一般的世人百姓又怎能知道臣的作为呢?”
第 13 篇 虽有嘉肴
1.(1)甘美 (2)背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
意思来判断。第(1)题“不知其旨也”中“旨”是“甘美”的意思。第(2)题“负笈不远险阻”中“负”是
“背”的意思。它与《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中“负”的意思一样。74
2.(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课内文言句子时,注意关键词要翻译到位,如:是故,连词,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清。
(2)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先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然后探究给出句子的上下文语境,推知
给出句子的大意。接着根据日常积累的文言常识,往细处推究该句的句意。若,如果。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成:成就。
3.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A 项,句意
是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其中“其”代指“嘉肴”,“其旨”指“嘉肴”的味道,“不知”是联系紧密的一
个词语,因此应该在“不知”与“其旨”之间断开。B 项,读书时一有心得。根据句义应在“有会意者”前
面断开。C 项,句意是: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根据句意应在“然后”后面断开。D 项,句意是:常用干净
的好衣服去换取他那记满心得的脏衣服。根据句意“以净衣易之”是个短语,应在这个短语前面断开。
4.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甲文是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最后一句“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意思
是勤奋好学的人,虽然人死了,也好像活着。那些不学无知的人,虽然活在世上,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强
调的是“勤奋好学”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示例:在自主学习中,我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优势,为小组增光添彩。在互助学习中,我在
教别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我们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需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回答。
[乙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他)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
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
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点燃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就写在他的衣服上,
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记满心得的脏衣服。(任末)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第 14 篇 马说75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解析] 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不要把意思划分零散。“奴隶人之手”“槽枥之间”“称也”都是独立的词
语,不能划分开。
2.B [解析] 例句中的“能”是“能够”的意思,只有 B 项中的“能”是“能力”的意思,与之不同。
3.(1)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是辱没在奴仆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现在这里有日行千里的骏马,但如果遇不到善于相马的人,仍然不会被当作千里马使用。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句注意“虽”“祗”“以”等词语的意思,“虽”译为“即
使”,“祗”译为“只是”,“以”译为“用”。(2)句中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今”译为“现在”,“良工”
译为“善于相马的人”,“弗取”译为“不被当作千里马”。
4.愚昧无知,自以为是。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语句,再归纳人物形象,最后用合适的语言加以归纳。先分别分
析:动作描写表现此人站在了千里马面前,语言描写表现此人自以为判断出了天下无马,暗含着他以为懂千
里马的意思;再统观全句,表现出此人其实不懂千里马。归纳概括出此人是一个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人。
5.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希望封建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
[解析] 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两文都认为千里马需要伯乐的赏识,这是它们对于人才的相同的观点,正
是本题的答案。
[乙参考译文]
如今有日行千里的骏马在这里,但如果遇不到善于相马的人,仍然不会被当作千里马使用。善于相马的人与
千里马,须互相依赖,然后才得以成名,就像鼓槌和鼓彼此相依一样。士人中也有超群出众的千里马。(他们)
气节高尚、为正义而献身,这就是士中的千里马。能够让这些像千里马的人才发挥才能的,大概只有贤人才
能做到吧。
第 15 篇 岳阳楼记
1.(1)日光 (2)愉快 (3)全,都 (4)能够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义。解释文言文词语,一定不能脱离语境,文言实词的释义一般情况下较固定,
义项不会很多,可以联系上下文,选择具体的释义,给出合理的解释。第(1)题考查古今义的区分,“景”古76
义:日光,今义:景色、景物。第(2)题“怡”是“和悦,愉快”。第(3)题“悉”表示“全、都”的意思。第
(4)题“得”本义:得到,获得。这里是助动词,“能、能够”。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
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文言文常用词语的掌握来判断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判断各项
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一致。A 项,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在”;B 项,两个加点词的意思都是“有时”;D 项,
两个加点词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只有 C 项,两个加点词的意思依次是“因为”“凭借”,故选 C。
3.(1)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
(2)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
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重点词:“光”,月光;“金”,金色;“影”月
影;“璧”,玉。同时注意句子中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2)句主要对“红晕”,红色的日光,“倏忽”,忽然
间;“数千丈”,几千丈等重点词语要准确翻译。
4.(1)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杪
[解析] 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题目要求根据乙文内容填空,仔细观察会发现,作者是按
照时间的顺序来写焦山景色的,分别写了观看吸江亭落日,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听从松树梢里传来诵经声,
早上起身到海门观看日出,根据题目的提示,在两处景色之间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2)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通读选文,甲选文中,“登斯楼也……喜洋洋者
矣”,可见作者写景是为表现登楼观景之人的愉悦心情做铺垫的;而乙文从“来焦山有四快事”可知,作者
是游历山水,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悦之情,文中作者以诗人的妙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焦山一带的美景,有
诗意之美,有画幅之趣。
[乙参考译文]
来到焦山游历有四件大快人心的事:观看吸江亭落日,青山落日在烟水苍茫之中,竟然有米家父子的书画风
格和意趣;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一片碧绿,万里长江,没有一点白云点缀;从松树梢里传来晚上的诵经77
声,让人悠然有离世隐居的想法;早上起身到海门观看日出,开始从远处的树林稍微露出红色的光晕,突然跃
起光芒数千,映射在江面上,都成了明亮霞光,荡漾不定。
《瘗鹤铭》撰写在雷轰石下,汹涌的波涛早晚冲激着。我是在冬月来游玩的,江水刚刚回落,于是才能
踏上埋没在潮汐中的危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实在有幸呀。
第 16 篇 醉翁亭记
1.(1)命名 (2)寄托 (3)酒杯 (4)遮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
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名之者谁”中“名”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是“命名”的意思。第(2)题“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寓”是古今异义词,“寄托”的意思。第(3)题“觥筹交错”中“觥”的古今意义相
差不大,是“酒杯”的意思。第(4)题“树林阴翳”中“翳”用作动词,是“遮盖”的意思。
2.(1)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与翻译。第(1)句的翻译,要注意“芳”(花)、“发”(开放)、“繁
阴”(浓密的绿荫)这几个字词的意思。第(2)句中的“乐其乐”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以……
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其”代词,指游人。
3.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意。B 项中,“颓然”在这里指倒下的样子,结合文章内容看,“凸显了作者政
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理解不准确。
4.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
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写作手法。题干要求联系第①段的内容阐释原因。细读所给的链接材料,材料中具体
描写了环绕滁州的四座山,从文章来看,文章主要写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与其他几座山联系不大,故课文中
用“环滁皆山也”显得简明扼要,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阐述即可。
第 17 篇 湖心亭看雪
1.D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A 句应在“莲花洞”之后停顿;B 句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应在“之”
后停顿;C 句“又”是一个独立词语,应在其后停顿;D 句“安得”是语气词,应在其后停顿。故选 D 项。78
2.(1)消失 (2)撑(船) (3)活,鲜活 (4)胜过,超过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根据课下注释解释“拏”字的含义,其他三个词语较为容易翻译。
3.(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2)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更有”和“晴雨烟月”的正确意思。
4.甲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景色的幽静清丽和游湖人的雅趣;乙文对自然美进行了独特的描
写,描写了湖水的清澈透明、杨柳的多姿迷人和洞石的玲珑若生。
[解析] 甲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雾、天、山、水等自然之景进行白描,二是对以“我”为首的游
湖人的雅趣进行了描写。乙文主要写自然之景,以写湖水与杨柳及洞石为主。
5.两文均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解析] 甲、乙两文同属于游记作品,均以记叙开篇。甲文结尾舟子的话属于议论,侧面表现了作者超然脱俗
的性格;乙文末也属于议论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
尘泥洗尽,使山下面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体现了作者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同时透露出作者对未知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乙参考译文]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亭开畅,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站在湖旁)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
里(,全部显现)。六桥的杨柳,一路上倒好像是牵引着风,引出了水中波浪,杨柳错落有致,非常迷人。晴朗
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风景各不相同,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好像活的一样,
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已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下面是石头,石头中间有孔,可以相
互贯通,且这种洞石越发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都是从这里搜索的。又如紫阳宫的石头,很多
是被孙内史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五丁大力神把钱塘江的水挑来,将山的表面尘泥洗尽,使山下面
石头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第 18 篇 鱼我所欲也
1.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D 句中的“得”同“德”,感恩、感激的意思。79
2.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转折连词,却/连词,表修饰;B.代词;C.介词,为了/动词,
唱;D.介词,比/介词,在。
3.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所给选项逐一从选文中找到段落或句子来分析判断。
选文第一段中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四句话,是论证有比“生”更重要的,那就是“义”,所以 C 项不正确。
4.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哪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根据上下文语境,同时抓住重点词语“如使”解释为“假如”,“则”解
释为“那么”,“于”解释为“比”,“得”解释为“能够”。
第 19 篇 送东阳马生序
1.(1)热水 (2)同“披” (3)破 (4)毫无,一点也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解答此题,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
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侍女拿来热
水给我洗手暖脚,“汤”,热水;(2)句意: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3)句意:我却穿
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敝”,破;(4)句意:我毫无羡慕的心思,“略无”,毫无,一点也不。
2.(1)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2)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课内阅读,翻译要力求精准。直译为主,抓住关键词(一般为通假字、活用、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1)句,俟:等到。欣悦:高兴。请:请教。(2)句,以:因为。口体之奉:吃
的穿的。若:如。
3.用同舍生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
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运用。“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而“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我”生活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我”以苦
为乐的学习态度。
4.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80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可根据题目要求,锁定有效信息区间为第①段,
根据关键词“余幼时即嗜学”“余因得遍观群书”以及“我”的勤学好问。
5.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
有毅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拓展能力。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克服了环境艰苦、生活贫穷等不利因素,
刻苦勤奋,虚心请教,克服了一切困难,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见解。
6.(1)同“披” (2)破 (3)停留,住宿 (4)咨询、询问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解释。“次”,可以联系《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
“次”来解释。“咨”可以联系《出师表》中的“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咨”。
7.D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A.①“烨然”的“然”,……的样子;②“信然”的
“然”,这样。B.①“而不知”的“而”表转折;②“登轼而望之”的“而”表顺承。C.①“莫之知”宾语
前置,“之”代词,代张嘉贞;②“行道之人”的“之”是结构助词,的。D.两个“异”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以……为异。
8.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划分的时候,应该以词语的意义为单位,表达一个意义的词语就不
能被划分开。题目中还做出了提示“断两处”。“循宪”是人名,他所做的事是“方复命”,因此第一处划
分为“循宪方复命”后面;“有……者”是一个固定搭配,后面应该停顿,这样即可划分出句子节奏。
9.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关键词“具”是“全,都”的意思,“对”是“回答”的意思。
10.(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立足于弄懂选文内容,然后能扣紧文中关键语句,按要求,可用原文语
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题目考查对作者的态度的分析,文中体现态度的语句是“余则缊袍敝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
(2)才能超群81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解答的时候,要看张嘉贞在这两件事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根据其
言行来分析性格特点。从“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可以感受到他才华出众的特点,扣住“才能”,用准
确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乙参考译文]
张嘉贞潦倒失意而胸怀大志,既不自认为与众不同,也不自卑于人。从平乡尉任上免官归乡,身为平民
住在四围土墙的屋子中,凄清冷落而怡然自得。当时人们并没有谁了解他。张循宪凭御史身份出巡,回来时
住蒲州驿站。循宪正要回报情况,出使的事情还有没有解决的,心中很是忧虑。(张循宪)问驿站的小吏
说:“这里有好的客人吗?”小吏把张嘉贞告诉了他。张循宪叫来(张嘉贞)和他相见,拿那些经过长时间没
有解决的事情询问,张嘉贞随着情况灵活应答,没有什么事情不通达。等到让(张嘉贞)写奏章,(那文辞条理)
更是出乎意料。他日,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他全按实情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位让给张嘉贞。
武则天说:“你能举荐贤能,是好事啊,我难道没有一个官位自己进用贤人吗?”于是在内殿召见(张嘉贞),
隔着帘子与他谈话。张嘉贞容貌高大英俊,神采出众,武则天认为他与众不同。第二天,(张嘉贞)被授官为
监察御史。
第 20 篇 曹刿论战
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赐福,保佑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鄙”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目光短浅”;“福”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赐
福,保佑”。
2.(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从句式上看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将主语“这”添上,同时要把关键词
“属”(类)、“可以”(可以凭借)翻译正确。语言完整流畅即可。
3.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辨析。D.“反”的古今义相同,均指返回。A.“狱”古今义分别
为:案件/监狱;B.“牺牲”古今义分别为: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C.“交通”
古今义分别为:交错相通/运输事业。
4.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
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82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先要明确观点,即赞赏曹刿的做法。面对“齐师伐我”的局
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的言论,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
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综上,扣住“爱国”或“责任感”组织
答案作答。
5.(1)驱车追赶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都
(4)缘故
6.(1)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2)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1)句中的“靡”“逐”的意思分别为“倒下”“追逐”。还要
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2)句的句式为“……也”,是典型的判断句,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7.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鲁庄公虽然是一个没有军事指挥才能的人,但他能及时采纳
曹刿的合理建议,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所以鲁庄公并不是昏君。
8.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两文对取胜都各有分析,甲文中写道:“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
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两句话交代了曹刿通过观察敌情,在确定齐国没有使诈后,抓住了战机最终获
胜。而乙文中的“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这句话则强调了“气”不可用尽是取胜的
关键。
[乙参考译文]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
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罢了。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
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
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
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第 21 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83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首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方式进行断句。
该句翻译成“我是笑我的邻居曾经送妻子回娘家时的事”。文言文断句一般把主语和谓语划开。
2.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偏爱/私家,即娘家。B 项,军队。C 项,回头看。D 项,
于是。
3.(1)大臣官吏以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的奖赏。
(2)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第(1)句中“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第(2)句中“至(到达,这
里指回到)”“伐(攻打)”“其(指代晋国)”“矣(句末语气词)”。
4.都采取了设喻类比的方法。甲文中邹忌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以自身
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乙文中的公子锄则故
意发笑引起晋文公注意,继而说出邻人的故事以此作比,暗示晋文公欲伐卫,同样有别国对晋国虎视眈眈,
从而打消了晋文公伐卫的念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从题干要求看,是比较邹忌和公子锄劝说方法的相似之处。邹忌由自己的
“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矣”,委婉劝说齐王;公子锄则用邻人的故事,暗示晋文公欲伐卫,
同样有别国对晋国虎视眈眈,从而让晋文公取消了伐卫的行动。
5.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邹忌进谏,使齐国出现安定昌盛的局面;公子锄劝说晋文公,使晋国免除一
场劫难。由此看来,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善于进谏、忠心爱国的臣子。齐威王和晋文公
能虚心接受臣子的建议,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安定团结,兴旺发达,需要有虚心纳谏、胸怀宽广的君王。
[乙参考译文]
晋文公(与诸侯会师)出兵,准备攻打卫国,公子锄(听说后)仰天大笑。晋文公问他为什么笑。(公子锄)说:“我
是笑我的邻居啊!当他送妻子回娘家时,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高兴地去(和采桑的妇女)搭讪。可是
当他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勾引着她。我正是为这件事而发笑。”晋文公(听了之后,)领
悟他所说的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还没回到晋国,就听说别国入侵晋国北方边境。
第 22 篇 出师表
1.(1)遇到 (2)奔走效力 (3)用来 (4)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84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词语的理解。(1)“值”联系句意可知是“遇到”;(2)“驱驰”是古今异义
词,“奔走效劳”的意思;(3)“以”联系句意可知是“用来”;(4)“穷庐”联系句意可知是“穷困潦倒之
人住的陋室”。
2.(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注意:于,在,际,……的时候。(2)句中注意:广,增长;成,
成就。
3.(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划分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1)
句“以”在这里用作介词,因此前面要断开。(2)句“则”为转折连词,根据句意前面应断开。
4.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
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据此,C 项,“表明作者望
子成龙,愿其成为达官显贵”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
5.“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
句分析作答。答题格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时光飞逝),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告
诫儿子)。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两个动词在描写和表达上的效果进行赏析。
6.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
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辨析事物的能力。概述诸葛亮的精神品质时可结合两篇文章内容
进行概括,还可以根据平时对诸葛亮的了解进行概括。他的品质主要有: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知恩图报、心系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冷静沉着、军纪严明、博览群书、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根
据了解的诸葛亮的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着修养、读书、忠诚、爱国等方面来谈启示。答案不唯
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85
第 23 篇 伯牙善鼓琴
1.(1)同“猝”,突然 (2)放弃(放下,丢开) (3)适宜 (4)全(都)
2.C [解析] 本题考查判断常见文言句读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语意来判断。一般情况下,还是有技法
可循的:①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②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
后难细分辨。③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④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这句话的翻译是:
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即可得知正确断句为 C。
3.(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
(2)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1)根据上下文语境,抓住重点词语“穷”,尽;“其”,代词;“辄”,
就。(2)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类”,像。
4.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
“近视”效果不同,再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本题有两问,分开答,避免混乱。其次,第一问中“什么写法”
应联想到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来表现伯牙琴技的高
妙,进而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
的道理。第二问:其实是问作者的写作思路,应先明确:“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按照这个思
路来加以概括总结即可。
[乙参考译文]
董源擅长绘画,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后
来建业僧人巨然效仿董源的画法。大体董源及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他们的用笔甚为潦草,靠近观看几乎
不像物体本身,远看则景物鲜明呈现,寄托幽远的情思,使人如目睹胜境奇观。如董源所画的《落照图》,近
看不见有什么功夫,远观则村落邈然深邃悠远,全是一派日落远山时的晚景,远方的峰顶宛然有落日返照的
霞光,这正是他的画作的奇妙之处。
◇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
笔记叙事类86
一、
1.(1)侍奉 (2)赠送 (3)穿上铠甲 (4)侵占(侵犯)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能力。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思
的联系和变化。第(1)题中的“事”是“侍奉”的意思。第(2)题中,“遗”是“馈赠”的意思。第(3)题中
的“铠”是名词作动词,解释为“穿着铠甲”。第(4)题中“犯”是“侵犯”的意思。
2.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本题中,应抓住“卒”“民”这两个名词。题目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纳,没有人敢进去”。再结合题干中的“限两处”的要求便可以得出答案。
3.(1)文臣不贪图钱财,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
(2)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可直译,对于句中重点词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第
(1)句,注意“惜死”的理解,“死”在这里动词活用为名词,在此基础上翻译为“吝惜生命”。第(2)句“每”
是“每次”的意思,“辞”是“推辞”的意思,“官”是“升官”的意思,“必”为“一定”的意思,“何功
之有”是宾语前置,故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什么功劳”。
4.岳家军训练严格;军纪严明;岳飞关爱体恤下属、百姓;清廉不贪;军事才能杰出;岳家军具有强大的战斗
力。(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原
因,可以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岳飞的为人和特点,理解他的言行举止,如“亲为调药”得出其体恤下属;“皆重
铠以习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可见其训练严格、军纪严明。
[参考译文]
岳飞侍奉父母极为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素来佩服岳飞,希望与他交好,把著名的美女打扮起来送
给他。岳飞说:“皇上天没亮就穿衣起床,天很晚才吃饭(整天勤于政事),难道现在是大将安心享乐的时候
吗?”推辞不接受。吴玠大为叹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图钱财,
武臣不吝惜生命,天下就太平了!”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让将士)都穿着沉
重的铠甲来训练。士兵假若拿百姓一缕麻来捆束牲口草料,立即斩首示众。士兵晚上宿营,百姓开门希望接
纳,没有人敢进去。军队的号令是“冻死也不拆(百姓的)房屋,饿死也不抢劫掠夺”。士兵生病,(岳飞)亲87
自为他们调药。将领们到远方戍守,岳飞的妻子便慰问犒劳他们的家人;为国而牺牲的,为之痛哭,并抚育他
们的遗孤。(皇上)有赏赐犒劳,都分给军中官吏,丝毫不侵占。凡是有军事行动,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
攻打哪儿都能获胜。因此敌人为此说:“撼动大山容易,撼动岳家军难。”每次调集军粮,一定皱着眉头
说:“东南百姓的财力用尽了!”(他)尊敬贤士,恭顺谦和得就像一介书生。(他)每次推辞升官,一定说:“将
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二、
1.C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现象。A 项中“诚”,第一个“诚”的意思是“诚心”,第二个“诚”的
意思是“确实”,第三个“诚”的意思是“确实”;B 项中“薄”,第一个意思是“迫近”,第二个“薄”意
思是“淡而无味”,第三个“薄”意思是“喷薄”;C 项中“足”都是“值得”的意思;D 项中的“异”,前
两个“异”都是“对……感到奇怪”的意思,第三个“异”的意思是“另外的”。故此选择 C。
2.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根据句子的含义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儿用手夺过去,弯曲了三四圈,
像揉软棉花一样扔在地上。很自然分成三句。当然其中的“之”也可以作为分句的标志。
3.(书儿)大笑说:“贼奴才只有这种本事吗?”
4.示例:《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
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
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
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选材的运用能力。文章选择材料主要的原则就是为中心服务。《木兰诗》主要塑造一
个孝顺父母、热爱生活等特点的木兰,而不是仅仅表现木兰骁勇善战,所以选材上不侧重战场厮杀;而本文
则是表现书儿武艺高强,所以选择与强盗厮杀的过程。从这个写作意图出发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有一个姓聂的人,因为人命案被诬陷了,大人为他昭雪,那个人就把自己的女儿书儿送给了大人为奴婢。大
人鉴于他的诚心,就收下了书儿。大人的夫人管理下人很严格,在外要会清扫院落,在屋内学习针线活。书
儿学不会,夫人就天天用竹板打(她),书儿总是低下头接受惩罚。88
后来大人受牵累被处分撤职,解甲归田。当时枣树林有强盗,头目叫“赛张青”刘标,大人很熟悉他,做好充
分的准备前行。时间已是傍晚,听见枣树林内响起了响箭的声音,大人大腿战栗,夫人吓得面色土灰。侍从
跟班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书儿从容进言说:“区区鼠辈,怎么敢冒犯大人的尊驾?如果他们不想活了,奴婢
亲手杀了他们便是!”要了大人一匹马,空着手上前。斥责盗贼说:“狗奴才,认得河南聂书儿吗?”盗贼笑
着说:“我们只要钱财,书对我们来说没什么用!”书儿愤怒地说:“你们的死期到了,还敢开玩笑!”盗贼也
生气了,突然就射出一个弹丸,书儿用右手的两个指头接住了;贼人又射出一颗,书儿用左手接住;第三颗弹
丸到了,书儿用嘴笑着迎上去,用牙齿咬住了,飞身跃起,从口中吐出弹丸,大声笑着说:“贼奴才只有这种本
事吗?”一个盗贼解下铁拐上前,书儿用手夺过去,弯曲了三四圈,像揉软棉花一样扔在地上。笑道:“你娘
灶下的烧火棍,也拿来吓唬人,真是笑死人了。”众贼人跪在书儿的马前请求饶命。书儿说:“你们不值得
弄脏我的手。”喝令他们离开了。
书儿从容骑马归来,禀告大人说:“托大人的洪福,我没有辱没使命。”大人和夫人都感到奇怪。而后问
她:“你有这等功夫,怎么不能做针线活?”书儿回答说:“长枪长剑,奴婢在十一二岁时,便使用惯了。一根
针在手里,不知道如何是好,因此学不会。”又问书儿:“用竹板打你怎么就接受?”回答说:“老父亲让奴
婢来报大人的恩德,我要是对大人有所不满,这就是以怨报德了,奴婢不敢。”
三、
1.(1)每天 (2)以……为耻 (3)陪从 (4)赠送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1)题根据“吾日三省吾身”可知,“日”为“每天”;(2)题根据“不耻
下问”可知,“耻”为“以……为耻”;(3)题根据“余立侍左右”可知,“侍”为“陪从”;(4)题“遗”在
此句中为“赠送”。
2.C [解析]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平时多注意积累。A 项,代词,他/结构助词,的。B 项,动词,担任/介
词,被。C 项,用。D 项,代词,它/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3.(1)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2)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3)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期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同时语句通顺。(1)中要注意“虽”的翻译,以及“骄纵甚”
的语序调整。(2)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若此:像这样;注意反问句式的体现。(3)此:这;诚:确实;秋:时候。89
4.①勤学,有上进心。②以身作则。③规矩严明。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中“为学官”后内容,分别概括三个方面即可。
山水游记类
四、
1.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需要断句处的内容:沿着山涧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
刀削般耸起,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山涧右边这条道路已经尽了。正确标点为:循涧复下,忽两峡削起,一
水斜回,涧右之路已穷。
2.(1)沿着,顺着 (2)蹲坐,蹲在 (3)登,上升 (4)登高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释实词含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现
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里可能含义不同,要依据句意来理解词义。
3.(1)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像瓮口一般。
(2)(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第(1)句中注意瀑,瀑布。夭矫,这里比喻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覆,覆
盖。第(2)句中注意深,深险。绝,断绝。幽峭,幽深险峭。极,极点。
4.①“我”独自进入涧中看到山崖间两条瀑布与阳光相映的美丽景象。
②“我”从山涧下看到两侧峡谷幽深险峭和泉流急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试题要求分别概括两个层次内容,要注意“概括”两个字,也就是对两个层
次的内容加以提炼,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为答案。
5.空间顺序。先上后下,移步换景,让瀑布的美丽和山崖的险峻逐渐呈现在眼前。
[解析] 本题考查游记的写作技巧。凡是游记都有一定的顺序,或是时间顺序,或是空间顺序。从文段内容看,
作者主要采用了空间顺序,先上后下,移步换景,让瀑布的美丽和山崖的险峻逐渐呈现在眼前。90
[参考译文]
刚到达山涧底下,芳叔急着离开峡谷,坐在峡口等待,不再进去。我独自沿着涧中的石头进入(峡中),蹲坐在
水潭边的石头上,仰头看见两条瀑布由空中(游龙般)奔落,山崖的石头向上覆盖,像瓮口一般。朝阳正悬在
山崖顶上,和向下奔流的水波、急速冲出的波浪相映,光晕掩映,光辉流动。(我时而)低头(时而)抬头观看(这
道美景),不能忍心离开。沿着山涧再向下走,忽然(见到)两侧峡谷如刀削般耸起,一道涧水斜着流淌回来,
山涧右边这条道路已经尽了。向左望去,有木板高架在危矶断裂石阶上面,涉水横渡过去,可以攀援而上。
于是(我)涉过山涧到了左边,(这里)就是五漈之石门了。两边的山崖到了这里,崖壁紧凑在一处,只留一线
(空隙),想要合拢却没有合拢,想要分开却不曾分开,(峭壁的)下面奔涌着急流的泉水,上方遮住了云的影子。
人攀援登上了这个地方,就像是猕猴野猿的样子,寒风吹过来,(使人)感到寒冷,几乎要掉下去了。自四漈过
来(这里),(沿途)山势深险,道路断绝,(风景)幽深险峭到了极点,只能听到泉声和鸟声而已。
五、
1.C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通晓句意;二要剖析句子的结构;
三要准确做出选择。
2.B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B
项中的“承”是“承接”之意。
3.(1)瀑布的水汽和溅起的水花在沟壑中混合,都看不到潭底。
(2)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称它为清水了。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较大。翻译第(1)句的时候,注意“隍”“合”“视”的意思;翻
译第(2)句的时候,注意“其”“历”“清泠”“洞观”“谓”的意思。
4.说明清水的出处(水源) 描写清水两岸的石壁 解释清水得名原因
[解析] 此题考查梳理文脉的能力。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参照给出项的内容和结构去补写横线处的内容。
5.胜处。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审题的力度,尤其是“评
价”一词,能够体现作者对清水总的评价的词语只有“胜处”一词。
6.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91
[解析] 此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要抓住选文中的关键词句,扣住“喜
爱”“赞美”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黑山在(河南修武)县的北方,白鹿山的东面,是清水的源头。(清水的)上游承接了诸多山坡的零散泉水,积
蓄的多了便成为河水。向西南方向流去弯曲纡回,瀑布从山岩上垂下,流下的河水填注沟壑,有二十多丈高,
水声像雷声一样,震动整个山谷。(清水)两侧的石壁层层叠叠极其幽深,连野兽都不能来到这里。瀑布的水
汽和溅起的水花在沟壑中混合,都看不到潭底。南面是山峰北面是山岭,大多是修行僧人的居住地;东面是
山岩西面是山谷,也是寺院佛塔所在之处。有碧竹松柏的胸怀,可以和神灵之心一样深奥悠远;有仁爱智慧
的本性,可以和这里的山水一样深,这更加是最好的地方了。这里的水经历了山涧飞流,水清凉又清澈,所以
称它为清水了。
六、
1.②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通晓语句的意义:(山麓
上)有一棵合抱的大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向东而去,泉水清澈如镜。
其次要结合上下文,确定连读的语句,“倚崖而耸立”不能读破,“东向漱根窍而出”不能读破。第三,准确
做出判断。
2.(1)到达 (2)停止,完毕 (3)有的人 (4)谁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一要增强语境意识,确定词语的语
境义;二要结合学过的课文分析。第(1)句中的“抵”较常见;第(2)句中的“已”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
过;第(3)句中的“或”在《马说》《陈涉世家》中均出现过;第(4)句中的“孰”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有释义。
3.(1)游人从这个月开始,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止。
(2)我在粤西的三里城时,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的奇特,到了这里却因为时候太早树木还没开花(而没有见
到奇特的景象)。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重点字词译对即可,同时注意语言的顺畅、连贯、简洁。
第(1)句注意“俱”“群”“观”“乃”“已”的意义。第(2)句注意“余”“即”“言”“以”的意义。92
4.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
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锁定语句“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中的“异”
字,然后去前面寻找“异”点。
5.由于作者到蝴蝶泉时花还没有开,没有亲眼看到蝴蝶泉的奇观,所以难以判断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这体现
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抓住徐霞客的身份和“未知孰是”的内涵
去分析。这样的反差体现了徐霞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译文]
(刚走了)半里,看见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向西边逆流而上,又半里,到达了山麓。(山麓上)有一棵合抱的大
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向东而去,泉水清澈如镜。稍微往东,又有一棵
小树,树下仍有一泓泉水,也自树的根部流出。这两泓泉水汇集成了一丈见方的池塘,就是刚才那条小溪的
源头。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
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须尾相衔,从树顶悬挂而下,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游人从这个月开始,都成群结队
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止。
我在粤西的三里城时,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的奇特,到了这里却因为时候太早树木还没开花(而没有见到
奇特的景象)。向当地人询问,有的人说蝴蝶就是花变来的;有的人说因为花的形状像蝴蝶,所以招来了真的
蝴蝶,(我)不知道谁说的对。
七、
1.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解析] 本题考查断句能力。断句时先大致翻译,注意句子意思的完整性,一般都有一个谓语。这三个句子的
谓语分别是“挟”“搲而上”“谓”。
2.(1)表约数,大约,左右 (2)美好 (3)共同,一起
(4)晚上八时左右
3.(1)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两三个朋友登临峰顶,看落日。93
(2)我们在这一夜不被当作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就很幸运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第(1)句“读书(于)天瓦庵”是倒装兼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重点词语
“落照(落日)”,句子意思的表述,要译成结构一致的句子。第(2)句补出省略成分“献(于)太守”,重点词
语“吾辈(我们)”“是夜(这一夜)”“缚(捆绑)”。
4.借赏月的奇险经历寻找生活的乐趣,隐逸山林,痴情故国。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联系作者生平和对本文的理解可推测出来。
5.使全文增添了几分幽默、风趣、传奇色彩,富有情趣。
[解析] 此题考查写法作用。次日的传言“把我们当作了强盗”,再联想到谢灵运一事,及“吾辈匿笑不之语”
可看出。
[参考译文]
庐山香炉峰顶,山峦起伏、曲折,陡峭高耸,山势犬牙交错,有两座山峰相隔一丈左右,俯身往下看,两脚
战战不敢迈步向前。王守仁少年时曾跳跃而过,人们都佩服他的胆识。我的叔叔尔蕴用毛毡裹着身子,沿着
绳子下坠,我带着两个樵夫从谷底牵挽而上,可以说是痴迷极了。
丁卯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同两三个朋友登临峰顶,看落日。一个朋友说:“再过一会儿,等到月亮升
起再离开。美好景致很难再遇到,即使遇到虎,也是我们命该如此。”
这一天是阴历十五,太阳落山,月亮升起,山中的草和树都发出奇异的光,不由得心生恐惧。月光皎洁道
路明亮,我们一起拿着山杖下山。还没走几步,听到半山中发出叫喊声,原来是姓余的奴仆带着七八个山僧,
拿着火燎、 刀、木棍赶来,怀疑我们遇到老虎迷了路,沿着山路呼唤我们。我应声回答,飞奔迎上,互相搀扶
着下山。
第二天,山上有人说:“昨晚八时左右,看见有几十把火炬,一百多个强盗,路过张公岭,不知出自哪里?”我
们偷笑不语。当年谢灵运临海开山,随从有几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认为是山贼,等知道是谢灵运,才心有所
安。我们在这一夜不被当作山贼绑着献给太守,也就很幸运了。
讽喻劝谏类
八、94
1.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 项,“敦之举兵也”的“举”为“发动”的意思,“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的“举”为“被选拔、任用”的意思;B 项,“直入不顾”的“直”为“直接、径直”的意
思,“直截了当”的“直”为“直爽、直截”的意思;C 项,“顗不与言”和“与坐谈”的“与”均为“和”
的意思;D 项,“南北之望”的“望”应为“有名望的人”的意思,“望尘莫及”的“望”应为“向远处看”
的意思。故选 C。
2.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阅读句子,判断其大意,本句意思为“周伯仁见到皇帝,说王导是个忠诚的
臣子,极力替他申辩冤屈并予以救助,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据此可以正确断句。
3.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顗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顗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顗尽力相救的真
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理解该语段的大意,了解事情的来龙去
脉。阅读语段可知,语段的前半部分说的是王敦起兵作乱后连累王导,王导跪在宫门前请罪时遇见周顗,想
请他为自己申辩冤屈,周顗在进去和出来后都没有理睬他,因此王导认为他没有为自己申冤,所以导致在王
敦得志后问王导时,他三次沉默不语,由“若不尔,正当诛尔”及“导又无言”可推断出,周顗的结局是被王
敦诛杀,而王导当时没有任何作为。王导在见到当初周顗上书皇帝极力为自己申辩的奏章时,才得知是自己
误会了他,他的沉默导致了周顗的被杀,因此他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梳理清楚语段中事件,加以概
括得出答案,表述清楚并语言简洁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王敦起兵作乱,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到宫殿门前请罪。恰好周顗
正要进宫,王导叫住周顗说:“伯仁(周顗的字),我们家这几百口人的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径直走进去,
没有回头。周顗见到皇帝后,说王导是个忠诚的臣子,极力替他申辩冤屈并予以救助,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等到他出来,王导仍然跪在宫门口,又喊周顗,周顗没有和他说话。出宫后,周顗又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
可杀,言辞极其恳切。王敦登上皇位之后,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南北有名望的人,应该做三司(司空、
司马、司寇)这样的大官,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吧?”王导不回答。王敦又说:“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
做尚书令、尚书仆射吧?”王导又不回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没95
有说话。后来王导在查检中书省文件时,看到周顗上表救自己,殷勤备至。王导拿着奏折痛哭流涕,悲伤到
不能克制自己。
九、
1.鲁哀公/问政/于孔子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过程中,我们一要凭借语感,二要分析语法结构。这个句子
的主语是“鲁哀公”,谓语部分是动补短语“问政于孔子”,应该在“问政”和“于孔子”之间停顿。
2.B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审视题干的基础上,采用排除
法。B 项中的“无事”的古义是“不扰民”,今有义项“没有变故”“没有事情”等。
3.(1)如果像这样那我就贫穷了。
(2)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就是人民的父母。
[解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重点字词译对即可,同时注意语言的顺畅、连贯、简洁。
第(1)句要译出“若是”“则”“寡人”“矣”。第(2)句要译出“恺悌”“之”,同时注意此句是判断句。
4.少征税、不扰民、减少百姓犯罪。
[解析] 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大。通过审题,我们可以框定答题区域“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
远罪,远罪则民寿”,然后对其进行提炼即可。
5.不会。孔子引用了《诗经》中的话,打了一个通俗形象化的比方,意思是人民富有了,领导人民的鲁哀公
自然就会富有的。
[解析] 此题考查评判能力,难度很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阐述理由的时候,我们要在
认真分析孔子最后一句话的基础上,剖析“恺悌君子,民之父母”的内涵,锁定其比喻义和引申义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有关政事的问题,(孔子)回答说:“政策能让百姓富裕而且长寿。”哀公说:“是什么?”孔
子说:“减轻赋税那百姓就富裕了,不扰民那就远离了犯罪,远离了犯罪百姓就长寿了。”哀公说:“如果像
这样那我就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就
是人民的父母。)’没见过孩子富了但父母穷的。”
十、96
1.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句中的虚词“而”“焉”。
2.(1)国家 (2)怎么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难度一般。解释“焉”要注意语境。
3.(1)您再努把力吧,同商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纣王连续喝了七天七夜,您才五天五夜。
(2)夏桀、商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遇到商汤、周武。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难度不大。翻译第(1)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
“君”“勉”“及”“耳”的意义;翻译第(2)句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亡”“遇”的意义。
4.示例:赵襄子对自己能够连续五天五夜喝酒自鸣得意,但听到优莫的“赞扬”之后,知道自己的不对,发展
下去会有亡国的危险。优莫面对赵襄子的喝酒与得意,感到这样发展下去有亡国的危险,他能够规劝,表现
出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解析] 此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言行。概述的语言要简洁、
连贯、得体。
5.示例:优莫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明明是劝说不要喝酒,但反而说要继续努力,赶上商纣的纪录。用商纣的
事例暗示饮酒作乐最终导致亡国的危险性。并在最后婉言说出,这样是很危险的。让赵襄子得到警醒。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分析优莫的言行,从中概括其
劝谏的特点。
[参考译文]
赵襄子喝酒,一连喝了五天五夜还没有停止。(他)对身旁的侍臣说:“我真是国中杰出的人才。连续喝了五
天五夜,竟毫无醉意。”侍臣优莫说道:“您再努把力吧,同商纣王相比,只差两天了。纣王连续喝了七天七
夜,您才五天五夜。”赵襄子(听了这话,)害怕起来,问优莫:“照你这样说,我的国家会不会灭亡呢?”优莫
答道:“不会亡国的。”赵襄子说:“只差两天就赶上纣王了,不亡国还等什么?”优莫说:“夏桀、商纣之
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遇到商汤、周武。当今天下都是夏桀,您是商纣式的人物。夏桀与商纣共存于当世,
怎么能够把对方灭了呢?但这也够危险的了。”97
人物传记类
十一、
1.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虚词“之”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例句和 B 项中的“之”,都是音节助词,不译。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之”用在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畔”为动词,其后的“之”为代词,代指“失道者”。D.“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即王勃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为动词,到、去。
2.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反问句等。此题主要考
查的是倒装句。例句和 B 项均为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例句正常
语序应为“陈孺子之为宰,善”。A.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C.定语后置,“修狭
者”应置于中心词“桃核”之前;D.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如果每件事都有负责人,那么,您负责什么事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苟”“主”,可翻译成“如果”“负责”,同时注意此句的疑问语
气。
4.勤奋好学,公正无私,胸有大志,精明能干。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作答时,要通过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概括其形象特征。从“少时家贫,好
读书”可见陈平的好学;从“分肉食甚均”可见陈平的公正无私;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可见陈
平胸怀大志;从陈平巧妙对答皇帝“决狱及钱谷出入”的问题,可见陈平的精明能干。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住在一起。哥哥平
时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陈平说:“哎
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孝文帝即位。过了一段时间,(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
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
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
的人是谁?”陈平说:“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98
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
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
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右丞相周勃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
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
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周勃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过了不久,绛侯周勃托
病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
十二、
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理解能力。解释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注意通假、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文言文中“适”有多种含义:①到……去。②出嫁;嫁。③适应;顺从。④
适宜;舒适。⑤享受。⑥恰好、正好。⑦适才;刚才。结合具体语境,本题 C 项中的“适”应解释为:恰好、
正好。
2.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有多种方法
和多个角度,本题根据句意确定停顿即可。本句大意如下: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
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根据对具体句意的理解可知 C 项正确。
3.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由“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
立终日”以及文章相关内容,可知关羽、张飞和刘备虽情同兄弟,但并非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故 B 项表述
欠准确。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
任平原相时,让关羽、张飞担任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睡觉则在同一床上,亲如兄弟。
但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跟随刘备投靠刘
表。刘表死后,曹操平定了荆州,刘备从樊城将要往南渡过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
曹操追到当阳县长坂坡,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孙权借兵给
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觉得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刘备占领了江南的几座城市,就封赏功劳大的人,
封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拜关羽为管理荆州的都督。关羽听
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
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可与翼德并驾99
齐驱争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超群出众。”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
看了书信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