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李晋玲 审题人:李艳芝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诸侯各国丢弃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2.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3.湖南里耶考古发掘了大量秦简。简牍字体属古篆书,字体繁简有别,姿态各异。内容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这反映了当时秦朝
A.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 B.书写字体由繁向简演变
C.经济发展受国家主导 D.统治范围最远到达湖南
4.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学,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 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 B.形成了训话考证的治学学风
C.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 D.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5.有学者借用数据库方法,统计了两汉时期反映社会观念的一些关键词在汉代代表性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取前七位,按从多到少顺序排列:西汉是“道”“义”“礼”“平”“利”“法”“孝”,东汉是“道”“平”“礼”“法”“义”“孝”“信”。这一现象说明两汉社会
A.伦理道德是社会准则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信仰
C.礼法并用,教化为重 D.公平观念导致功利思想消亡
6.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B.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
C.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 D.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7.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C.统治政策影响着文化科技发展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8.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科技的新应用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9.宋代绘画,发展出艺术精神看似对立的两种形式,一种达至写实巅峰,对自然物的描绘达到高度的工整,细微精致。另一种高度写意,借外在自然形象民表达内心情感,强调疏淡和精匀,不加修饰的草草逸笔,每笔可见禅机。这主要归功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政策的宽松 C.水墨技术的成熟 D.理学思想的影响
10.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的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的发展已经走向没落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11.《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是
A.传统儒家思想动摇 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12.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13.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邦而追随于洋鬼,然李鸿章认为他是当世所识英豪,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郭嵩焘)为最。这提示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
A.以历史亲历者标准来衡量 B.以社会需要标准来考察
C.置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 D.注重评判者的阶级立场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15.1894 年成立的兴中会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国家的根本是民族统一
16.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 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制思想已经被根除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17.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A.折射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B.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
C.标志着清末新政上升到新阶段 D.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特点
18.19 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19.1919年3月,北大学生发起讲演团活动,演讲的题目主要有“如何求幸福” 、“赌博之害”、“交友之益”、“家庭与社会”等。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C.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D.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20.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但是《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所发表的文章中专门讨论民主和科学的合计不超过10篇,而同时期《申报》等新闻媒体和保守派对《新青年》关注的焦点却多集中于文学革命。出现这一现象说明
A.国民并不关心民主科学的实质 B.新文学是传播民主科学的载体
C.新文化运动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21.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以及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A.提高民众素质,培养现代国民 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摒弃粗鄙陋俗,融人国际社会 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22.“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论述主要运用的是
A.文明史观 B.阶级斗争史观
C.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3.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都基于政治的需要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24.1930 年6月,共产国际在给中共的指示中强调,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据此可知
A.工农武装根据道路蓬勃发展 B.中国革命探索道路曲折
C.中共得到了苏联的全面援助 D.工农红军亟待发展壮大
25.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26.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南斯拉夫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以战争和革命为题材的电影风靡中国。对这种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中国宣传、文化部门的推动 B.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
C.当时中国的电影事业逐步走向低潮
D.这些影片与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国的苏联影片风格上基本不同
27.1978年12月中粮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达成协议,在华设厂装罐并销售可口可乐。原本计划在上海设厂,但上海出现了“卖国主义、打击民族工业”等声音,不得不改在北京烤鸭厂的厂房里。上述案例表明
A.引进外资是对民族工业的严重阻碍 B.旧的政治路线化依然阻碍着社会进步
C.改革开放需要思想解放 观念开放 D.社会生活巨变推动了经济文化发展
28.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和目标。2003 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这一过程可知,中国经济转型的最大特点是
A.不断深入且层层递进 B.具有渐进性与阶段性
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29.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展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30.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改制的先师;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当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这说明儒家思想的扬弃主要是
A.统治者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31.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32.在古希腊的服饰设计中,男女通用的“多利亚”
服饰,向外翻折的复式底边与穿着者的肚脐平齐,正好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女式服装“雅典娜”中腰带的设计凸显了上下身的比例关系。这些设计反映了当时希腊
A.平等自由理念 B.崇尚理性之美 C.开放包容精神 D.注重功利实用
33.但丁《神曲》中的主人公贝亚特里丝是一位银行家的女儿,她以“超凡人圣”的形象担当了引导但丁进入天堂的向导,取代了掌管天国钥匙的圣徒彼得的位置。薄伽丘的《十日谈》更是用“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表达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可见,二人的文学作品
A.已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
C.突出人文主义的思想主题 D.仍是中世纪神学影响下的文学
34.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这表明宗教改革
A.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B.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C.推动了人们自由观念的发展 D.结束了天主教会在西欧的统治
35.《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那么,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B.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D.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36.法国启蒙思想体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是指
A.它是18世纪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而后影响全世界
B.深刻体现了反特权、反宗教神学的需要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夺权的需要
D.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需要
37.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人阿尔贝·加缪(1913 -1960)的代表作是《局外人》、《西西弗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