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专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专题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基础小题 1.【2018 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夸父逐日》)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爱莲说》) 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醉翁亭记》) 【答案】C 2.【2018 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_____)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 A.yūB.yù 【答案】(1)(1)B (2)(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 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 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未复有能与其寄 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 yù。 3.【2018 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将军宜枉驾顾之 B.河曲智臾亡以应 今亡亦死 C.陶后鲜有闻 鲜妍明媚 D.邹忌修八尺有余 讲信修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 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 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 A 项,意思都是“拜访”。其他 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C:很少/有光彩的。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2 4.【2018 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 (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①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答案】(1)①居:经过 (2)②将:带领 (3)③策:用鞭子打 (4)④ 食:通“饲”,喂 (5)⑤作:振作 (6)⑥再:第二次 5.【2018 年中考浙江义乌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居①数月,其马将②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2)策③之不以其道,食④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一鼓作⑤气,再⑥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①居:____ ②将:____ ③策:____ ④食:____ ⑤作:____ ⑥再:____ 【答案】(1)①居:经过②将:带领(2)③策:用鞭子打④食:通“饲”,喂(3)⑤ 作:振作 ⑥再:第二次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 识记、积累,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查“居”“将”“策”“食”“作”“再”的意 思,其中“将”和“策”是名词作动词;“食”是通假字;“再”是古今异义词,要注意识 记与积累。 6.【2018 年中考浙江宁波卷】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司马相如《喻巴蜀檄》)( ) A.少。例 陶后鲜有闻 B.新鲜。例 芳草鲜美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 ) A.苟且。例 故不为苟得也 B.如果。例 苟富贵,无相忘 (3)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寄诸弟》)( ) A.仔细。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谁。例吾孰与徐公美 (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中庸》)( ) A.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有时。例或置酒而招之 【答案】(1)A(2)B(3)B (4)A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3 子的意思,根 7.【2018 年中考浙江湖州卷】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城。(【战国】《荀子》)(______) ②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汉】张衡《应问》)(______) ③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小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_____) (2)由上面三句话推断“君子”的内涵,下面没有提到的一项是(_____) A.诚实守信 B.重德修身 C.内敛含蓄 D.轻财重义 【答案】(1)(1)①善:好, (2)②患:担心,忧虑。 (3)③为:当作,作 为。 (4)(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 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 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患:担心,忧虑。 8.【2018 年中考广州卷】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答案】(1)颠倒,错乱(2)消失(3)案件(4)以为……有利(5)屡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词 语用法的积累,同时要认真读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去理解词语的意思。(1)根据句意“沿着 河边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可知“颠”是通假字,通“癫”疯狂。(2)根据句意“空荡 的山谷中传来(猿声)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可知“绝”是“消失”的意思。(3) 根据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查明了的)一定按实情处理”可知“狱” 是“案件”的意思。(4)根据句意“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可知“利”是词类活用, 属于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以…为利”的意思。(5)根据句意“扶苏因为屡次上谏 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边带兵”可知“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4 9.【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下面文段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古代称皇帝死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秋天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懈:松懈 D.欲报之于陛下也 报:报答 【答案】B 二、【2018 年中考安徽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 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编 (3)必以信 (4)必以情断之 (5)智虽弗及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是则可矣。 17.【甲】【乙】两段文字刻两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 了________。5 18.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答案】 15.(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实情 (4)代指案件、案情 (5) 够,达到 16.(1)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这就能(开)战了。 17.(1)对话(语言); (2)对比 18.①鲁庄公任人唯贤 ②曹刿的远见卓识。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秋明 年代:春秋时期 15.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如通假字、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 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的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两篇文章都使用了人物对话 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甲】文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技法。把曹刿与“乡人”进 行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把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以 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据此理解,概括填写作答即可。 18.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在整体感知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 作答。作答时,可从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身上的优点来分析。鲁庄公虽愚,但他最终能明 白“取信于民”的道理,也能做到任人唯贤。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通过对话表现出他的远 见卓识,在作战中又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这些是长勺之战最终取胜的原因。据此理解概括 作答。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 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 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6 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 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 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 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 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长勺之战,曹刿向鲁庄公问(与齐国)作战依靠的是什么。庄公说:“我处理诉 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查,一定凭实情裁决。”曹刿回答说:“这就能战了.如能衷心地 为人民利益考虑,智能即使有不够的地方,也必定将达到目的。” 三、【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 文中举例并解释。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 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7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6.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 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 “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 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 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17.(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19.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把握,针对这种类 型 , 考 生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 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 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 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 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 没有压迫,人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四、【2018 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8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横无际涯 受任于败军之际 B.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 C.去国怀乡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 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 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 接极 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 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1.C9 12.(1)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2)如果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道呢? 13.C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 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 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 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 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 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观赏 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 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 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 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 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 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 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 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 合句意来10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 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涉及的考点有对内容的把握、表达方式和理解文章语言。 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的表述,注意判断即可。C.本文写景不是为了抒情, 而是为了议论,强调要向古仁人那样有胸怀抱负,所以“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不正确。故 选 C。 五、【2018 年中考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 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11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___) (3)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 (4)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 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 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 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 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 “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 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 【答案】 9.(1)遇到,正好碰到 (2)比喻奔走效力 (3)用来 (4)穷困之人居住 的房屋 10.(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译 对“受任”“于”两个核心词给 1 分;译对“奉命”“危难”两个核心词给 1 分)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11.(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C 13.“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 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12 14.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 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诸葛 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 【解析】选自《三国志》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选自《艺文类聚》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如通假字、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 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 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 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 句读。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诫子书》内容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 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 理。据此,C 项,“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 13.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 下文和具13 参考译文: 【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 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 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 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 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 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 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 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 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 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 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了。 【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 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 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 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 多 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六、【2018 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 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 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 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 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4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 不注意,不重视。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2)空乏其身 空乏: (3)衡于虑 衡: (4)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所欲有甚于生者 B.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故知创业之难 温故而知新 D.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10.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标两处) 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 11.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7.(1)举:任用、选拔,这里指被选拔的意思。(2)空乏:资财缺乏。这里 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3)衡:通“横”,梗塞、不顺。(4)孰:哪一个,哪一样 8.B 9.(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 10.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 11.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认为在富贵中易滋生 骄奢,在疏忽中易产生祸乱,这与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是相 似的。 【解析】(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迁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 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 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 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 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15 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 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 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 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 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 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 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 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 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 根据句子的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 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0.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 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 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 中失去天下”,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 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 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 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 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16 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 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七、【2018 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 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0.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荆州)此用武之国 B.等死,死国可乎 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11.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答案】 10.C11.淡泊名利 正面:面对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他能够独善其身, 保持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反面:他的思想消极避世、知难而退、不思进 取,对社会发展有不利的方面。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的“国” 是 “ 国 都 ” ; A 参考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 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17 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 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 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 我吗?” 八、【2018 年中考山东聊城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 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 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 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 ying 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 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 一支.④遽:迅速. 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公将驰之(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 ③皆初气过锐(_____) ④渐就衰竭之故(_____) 7.翻译句子 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8.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9.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答案】 6.(1)①驱车(追赶) (2)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③都 (4)18 ④原因,缘故 7.①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②这是善于利用士 气作战(的人)。8.B 9.【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 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解析】甲文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乙文选自:《挺经》 作者:曾国藩 年代:清 甲文译文: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 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 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 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 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 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 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文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 (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 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 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 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 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 再解释词语,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19 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 项理解不正 确,战争开始后,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不计较两人身份的 差异,体现出鲁庄公礼贤 下士。在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请教战争的有关问题,体现出他善于思考、不耻下问的 特点。在长勺战争中,鲁庄公任用之前并不出名的曹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体现出鲁庄公 的知人善任。由此可知他的身上也有可取之处。 9.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 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 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 九、【2018 年中考山东威海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述,不复得路。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渔人甚异之 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C.①此中人语云 ②卒中往往语 D.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答案】 7.A 8.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0 9.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 能实现。 【解析】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年代:东晋 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中的“异”都是意动用法,“以…… 为 异 ” ; B 项 中 其积极意义。但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 是一种空想。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 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 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 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 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 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 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 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 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 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 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21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 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 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十、【2018 年中考山东枣庄卷】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 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 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 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 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 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是日更定矣。 10.翻译下列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相与步于中庭。B.独往湖心亭看雪。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D.更有痴似相公者。 12.【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 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1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 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 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22 【答案】9.(1)一起。 (2)这。 10.(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的闲人罢了。(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11.B 12.角度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 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 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 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 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 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 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3.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 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 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解析】甲文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 年代:明 甲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 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 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文译 文: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 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 影罢了。23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 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 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 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 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 再解释词语,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 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掌握。根据平时对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知道,文言文的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B 项句 式不同,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式。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 达的情感。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以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 合,动静结合。 13.本题考查对联,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 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 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横批: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 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十一、【2018 年中考四川巴中卷】阅读下面【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 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 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 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 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24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 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_ (2)如有所语 _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战战 __________________ 16.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17.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8.【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 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 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19.【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 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 1 呢? (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答案】15.(1)靠近 (2)说话 (3)大腿 16.C 17.(1)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18.(1)空间 (2)侧面(间接) 19.示例:①宣传倡导,全民参与。②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或:建议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 【解析】甲文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 年代:明25 乙文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 年代:清 甲文译文: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 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 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 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 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 好像在 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 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 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 ——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 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 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 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 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乙文译文: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 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 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 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 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 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 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 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 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 然后再解释词26 B:极、非常/消失。D:大约/可以。 1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 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 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容:神情。寂:平静。若:好像。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 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8.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 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甲文采用空间顺序,乙文运用侧 面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19.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 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 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 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可以提出建议:宣传倡导,全民参与。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 区)活动。 十二、【2018 年中考四川成都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搂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丙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27 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而或长烟一空 空:空中 B.野芳发而幽香 发:开放 C.而乐亦无穷也 穷:穷尽 D.于时冰皮始解 解:融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喜洋洋者矣 其真无马耶 B.朝而往 面山而居 C.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 D.山峦为晴雪所洗 不足为外人道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A.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暗 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B.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花朵开放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由昏 暗变得明亮的景象,就是山间的甲晨和晚上。 C.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问的花朵开放了,烟云归来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 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D.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和洞穴就显得昏暗,(这)明暗交 替变化的景缘,就是山间的早晨和晚上。 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段短文都围绕春天而写。甲文描绘生机盎然的湖上春色,乙文描绘山水相映的山 间春景,丙文描绘万物复苏的田野春光。 B.三段短文都通过人的活动表现景色之美。甲文的渔歌互答,乙文的朝往暮归,丙文 的如鹄出笼,都侧面写出景色的美好。 C.三段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甲文抒发心旷神怡的喜悦,乙文表现乐意无穷 的欢愉,丙文则有自由舒畅的兴奋。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浮”“跃”,写出月下湖面的动态;乙文用 “开”“暝”,写出早晚景象的变化;丙文用“微”“始”等,写出大地初醒的状态。 【答案】 5.A 6.B 7.D 8.A 【解析】甲: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乙: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丙: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作者:袁宏道 年代:明28 参考译文: 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 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 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 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 (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 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 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 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 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丙: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 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 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 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 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 再解释词语,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 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A 项有误,乙文段描写29 了山间的四季之景,其中的“水落而石出”描写的是秋天的山景,所以选项中的“乙文描绘 山水相映的山间春景”有误。 十三、【2018 年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 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 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 反国。 (选自)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苦其心志 苦: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_______ (3)至于鄙 鄙:_______ (4)卒得反国 卒:_______ 2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24.请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5.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答案】 22.(1)使……痛苦 (2)通“横”,梗塞、不顺 (3)边境 (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 23.C 24.(1)从脸色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2)朝 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25.“谄谀者众”; 无“法家拂士” 【解析】30 2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 如 通 假 字 、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 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概括 作答。从“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可以看出朝廷中缺少“法家 拂士”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之一。从“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 也”可以看出“谄谀者众”也是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之一。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 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 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 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 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 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甲】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边境(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 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 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 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31 十四、【2018 年中考天津卷】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告诉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 9.D 10.D 11.B 【解析】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 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32 或声旁)。 11.试题分析:B 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对选文的理解分析 不正确。此句说法过于绝对。这六个人的经历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型例子。论证 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 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 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 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 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 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 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十五、【2018 年中考浙江宁波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知识连结,更懂“记”】 15.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醉翁亭记》④《满井游记》⑤《小石潭记》 A.①③/④⑤/②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④⑤/②③/① 16.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 【与材料连结,更懂“人”】 17.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 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①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33 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②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砦,同“寨”。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A.丰富,充足 B.供给,供养 (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 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答案】 15.A16.(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示例 1】有对世人的感叹, 有对朋友的感叹,也有对自己的感叹。【示例 2】当今世上志同道合的人何其少啊!老朋友 啊,让我们一起努力,追寻古仁人的脚步! 17.【任务一】D【任务二】(1)B(2)B【任务三】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 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以国 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为了边境安宁,主动请缨,抵御外敌等;这些都是他“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体现。 【解析】 选自《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 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岳阳楼记》是“修造记”;《核舟记》是“器物记”; 《醉翁亭记》是“修造记”;《满井游记》《小石潭记》都是“游览记”。据此,答案为 A。 16.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 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 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微、斯、与、 归”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背景和主题分析作答。这 句话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 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据此理解作答。34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 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 句读。 参考译文: (1)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 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 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 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 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参考译文(材料): (1)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 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 (2)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 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3)延州很多防御工事失守,范仲淹就亲自向(皇帝)请求抵御外敌,迁任户部郎中 并做延州的知州。 十六、基础小题 1.【2018 年中考山西卷】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君问归期未有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5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 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 项中两个加点字都读 jiàn;B 项第一个加点字读 qī,第 二个加点字读 jī;C 项第一个加点字读 sù,第二个加点字读 shuò;D 项第一个加点字读 hòu,第二个加点字读 hóu。故选 A。 2.【2018 年中考山西卷】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斯,这,指河水。 (《论语》12 章)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湖心亭看雪》张岱)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生气。 (《庄子》一则)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桃花源记》陶潜) 【答案】C 3.【2018 年中考山西卷】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一则)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杂说(四)》韩愈)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C.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周敦颐) 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欧阳修) 树阴里,到处是鸟雀在鸣叫,游人去了树林,鸟雀们就更快乐了。 【答案】D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 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 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D 项的翻译不正确。“阴 翳”形容枝叶茂密遮盖成阴,“去”的意思是“离开”,应翻译为: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 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36 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十七、【2018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甲】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乙】先 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 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丙】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 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 灵。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 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 计日 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 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 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 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11.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_____)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品行 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 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37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 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 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12.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 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 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 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 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②[征]魏征,唐初政治家。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⑤[嗣]随后,接下来。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 ⑦ [虞]优處,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答案】10.C11.乙 1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为报先帝遗愿,已经评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 除奸雄,回复汉朝基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话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 理,体现他心系国家命运,对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神。在《旧唐书·魏 征传》中提到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 200 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 心负责。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把 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 【解析】 译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 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 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 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38 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 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 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 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 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 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 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 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 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 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 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 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 (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 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 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10.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 益:好处、益处/更加,计:计算;B 达:显达/懂得, 是:代词/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D 雅:正确/文雅,涕:眼泪/鼻涕;C 忧:忧愁焦虑,竭: 竭尽。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39 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 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链 接材料一中“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 诚奉国,何能若是”,写出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 200 余则,可 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材料二中“当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 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写出岳飞则是表达 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可见岳飞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 十七、【2018 年中考广东深圳卷】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 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 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 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 (3)王数封我矣(_______) (4)而子辞(_______) 8.翻译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9.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 【答案】7.(1)发:起,指被任用 (2)衡:通“横”,梗塞、不顺 (3)数:40 多次 (4)辞:推辞,谢绝 8.(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懂 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9.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 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 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 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 【解析】 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 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 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发”::起,指被任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辞”在 现代汉语中也有“推辞”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 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 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 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 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 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 (一)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 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 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 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 他所不具备的能力。41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 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 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 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二)翻译: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 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 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 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 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 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 十八、【2018 年贵阳安顺卷】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 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 (4)略无慕艳意(___)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42 15.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16.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 12.(1)汤:热水。 (2)被,通“披”,穿着。 (3)敝:破旧 (4)略无: 毫无 13.(1)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 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14.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在读书时获得的巨大乐趣。 15.(1)刻苦好学(2)博览群书(3)虚心请教。 16.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解析】 1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 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 “俟”“请”“以”“足”“口体之奉”“若”等字词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 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 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 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 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贵,与我的“缊 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也体现了我的不慕荣利。同时也写出了我求学 条件之艰苦,体现了我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从而来教育晚辈们。 15.试题分析:首先,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一点“余幼时即嗜学”,可以看出宋濂很热爱学 习。其次,宋43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 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 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 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 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 陪侍在他左右,提 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 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 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 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 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 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 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十九、【2018 年中考海南卷】阅读《三峡》,完成后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zhàng)44 B.不见曦月(xī) C.乘奔御风(yù) D.林寒涧肃(jiān)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沿溯阻绝(_____) (2)飞漱其间(_____) (3)晴初霜旦(_____) (4)属引凄异(_____)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画线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 8.D 9.(1)顺流而下 (2)冲荡 (3)早晨 (4)延长 10.答案示例:(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或:两岸群山连绵, 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给分点:连略无阙)(2)空荡的山谷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 时间才消失。 11.写出了三峡的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解析】 8.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D 项有 误 。 改 为 :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45 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 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 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 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 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 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 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十、【2018 年中考海南卷】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míng) B.苔痕上阶绿(héng) C.草色入帘青(lián) D.南阳诸葛庐(lú)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___ __) (2)谈笑有鸿儒(_____) (3)可以调素琴(_____) (4)孔子云(_____)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 12.B13.(1)出名 (2)博学的人 (3)弹奏 (4)说 14.(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是简陋的 屋子,只是(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没46 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15.写出了陋室 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为了衬托陋室的不陋。 【解析】 12.试题分析: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 查字典。B 项错误。改为:苔痕上阶绿(hén)。此题主要是在考查学生对声母的记忆。 13.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 的 趋 势 , 二十一、【2018 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岳阳楼记》,回答后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47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大观(_______)(2)景(_______) 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 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8.(1)雄伟景象 (2)日光 9.(1)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0.有。“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没有因 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解析】 8.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 对文言常用词的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跃金”“沉 璧”“先”“后”等字词的翻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省略句的翻译。48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 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0.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 通 文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 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 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 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 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 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 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 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 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 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 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 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 担忧。既 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49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二十二、【2018 年中考湖北荆州卷】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 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 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释: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②且焉置土石 B.①曾不若孀妻弱子/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②吾义固不杀人 D.①河曲智叟亡以应/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9.《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50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10.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11.用“/”给《愚公移 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答案】 7.B 8.C 9.D 10.C 11.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 石头怎么样? 【解析】 7.试题分析:B 项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都是“竟”之意。A 前者“将”,后者“况 且”。C 前者“顽固”,后者“坚决”。D 前者通“无”,后者“逃亡”。 8.试题分析:C 项句子中“之”与其它几项的用法不同。属于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 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它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 9.试题分析:D 项“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说法不正确。“其妻” 其实是支持愚公的,只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所以献疑。但也不能说“坚定立 场和决心”。 10.试题分析: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说 法 绝 对 。51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 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 知道文 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 意“甚”“惠”“曾”等字词的翻译。“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句的翻译。“其如土石 何”固定句式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 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 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 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 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 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 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 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 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 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 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52 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 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二)译文:无。 二十三、【2018 年中考湖北襄阳卷】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 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说: (_____) ②有一人徙之 之:(_____)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 样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 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 12.(1)通“悦”,愉快。 (2)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1)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2)“讲信” 53 16.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 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解析】 1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 来 判 断 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 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 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 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 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的目的可从 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甲文中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可提取“讲信”作答。 16.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 容 , 这 是54 (二)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 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 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 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 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 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 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二十四、【2018 年中考湖北孝感卷】文言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 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 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1)饮酒者游。旬朔(2)之 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3)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4), 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5)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6)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7)。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8)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 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9)为若干卷, 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10)以此补之。 (秦观《序》有删改) 【注释】(1)滑稽,比喻能言善辩。(2)旬朔,十天或一个月。(3)比:近来。(4)惩 艾:惩治,惩戒。(5)曩:从前。(6)寻绎:推求探索。(7)省:记。(8)孙搴,人名。 (9)勒:此处译为编辑。(10)庶几:或许,差不多。 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55 A.主人日再食 子墨子起,再拜 B.烨然若神人 吴广以为然 C.久而乃和 而聪明衰耗 D.然负此自放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 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 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作对比,表现 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 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14.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0.A 11.C 12.(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年长后容易忘记,也 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13.D 14..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 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解析】甲文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文选自:《序》 作者:秦观 年代:宋 甲文译文: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 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56 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 板每天提供两顿伙食,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 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 是像这个样子啊! 乙文译文: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 文 的 内 容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57 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 目 的 要 求 二十五、【2018 年中考湖南怀化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 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 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 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 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 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牺牲玉帛(________)58 (2)肉食者鄙(________) (3)门官歼焉(________) (4)公伤股(________) 1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 16.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 12.(1)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被杀死 (4)大腿 13.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4.(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 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5.(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既济而未成列) 16.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 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 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甲: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 乙: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 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 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 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 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59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 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 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 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 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 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 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 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 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 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 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 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采才去进攻 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死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 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 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 根 据 句 子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 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 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60 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 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鼓”“衰”“竭”“既”是 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 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的意思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是曹刿请 见的原因。“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的意思是“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 (合理裁决)”,曹刿认为这样做到了取信于民,可以凭借这一点来打一仗。“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的意思是“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 攻击他们”,由此可知,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 16.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 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 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鲁庄公在战前做到了取信于民,长勺之战中曹刿巧用战术,造成士气 的彼消我长,并能够审时度势,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泓之战中宋公恪守“君子”和古人规则, 不听劝告,丧失有利战机,以致战败。 二十六、【2018 年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 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_____)(2)委而去之(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4)天下顺之(_____)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_____)(6)使者未说(_____) 19.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61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21.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 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 硬,不容置辩。 【答案】 18.(1)外城; (2)离开 (3)限制; (4)归顺,顺从; (5)派, 派遣; (6)说,通“悦”,偷快 19.(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20.(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 人就少。(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21.(1)以民为本 (2)排比 (3)对偶 (4)问(答“反问”亦可) 【解析】 18.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 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 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郭”:外城。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是作答的关键。 19.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 , 一 般62 (一)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采用四面包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 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 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 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 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 取得胜利。 (二)译文: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 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 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 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 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 的道理?” 二十七、【2018 年中考吉林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63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本文作者范仲淹是____(朝代)文学家。 6.与“把酒临风”中的“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B.东临碣石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临溪而渔 7.“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衔”“吞”二字有何妙处? 8.本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境界? 9.请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本文的理解或感悟。(每联不少于 5 字) 上联:____ 下联:____ 【答案】 5.宋代或北宋 6.A 7.从比拟(拟人)修辞角度,或词语运用角度,表现洞庭湖气势磅礴回答即可。 8.围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胸襟博大、吃苦在前享乐在 后、有远大政治抱负、奋发有为”等任意一方面回答即可。 9.(1)上联:洞庭湖水天一色 (2)下联:岳阳楼风月无边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 代人的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 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 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 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 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 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 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64 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 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 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 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 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 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5.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识记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学习中, 注 意 多 积 二十八、【2018 年中考江苏淮安卷】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缀成,磨 薄令如蝉翼, 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 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 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间饰龙凤,以65 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 《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 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 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 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 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 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处) 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为宫室 (_____) ②罔不因势象形 (_____) ③或六角 (_____) ④高可三四丈 (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贻余核舟一。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③每灯过处,绵亘 数里,光耀如昼。 10.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11.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答案】7.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8.(1)刻成,雕刻成。 (2)根据 (3)有的 (4)大约 9.①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②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 ③每种灯 火经过时,(前后)绵延数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 10.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 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11.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 感慨。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66 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 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 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8.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 今异义词,如“或”:有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为”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 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文言词语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词语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 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 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词语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 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 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 译 讲 究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 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二)译文:无。 二十九、【2018 年中考山东滨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67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 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 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1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 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__描写。 1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0.D11.C 1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13.(1)湍急 (2)迂回(深) (3)侧面 68 1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两文均选自《《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年代:北魏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 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 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 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 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 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 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 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 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 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 最 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 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 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天的航程,也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 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 一样 。”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 节 , 这 就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 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69 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的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湍急。“朝发黄牛, 暮宿黄牛”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从侧面写出了水的迂回。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 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甲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 的山和水的特点,乙文写出了长江黄牛滩水道迂 回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这两篇文章都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十、【2018 年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 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 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 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 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了解 D.及鲁肃过寻阳 过:拜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潦注焉 A.复到舅家问焉 B.且焉置土石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可远观面不可亵玩 焉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0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答案】 4.D 5.C 6.A 7.和一个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8.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 【解析】甲文选自《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孔子家语》 作者:孔子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 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 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 (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 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 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孔子对伯鱼说:“孔鲤啊!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厌倦的,大概只有学习吧! 那个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说,可是他最 终能够有好的名声,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这 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因此君子不 能不学习,容貌不能够不修饰。不修饰就是不礼貌,不礼貌就会失去别人的亲近,就没有了 别人对你的忠诚,没有了忠诚也就没有了礼,失去了礼也就不能自立。能够使人在远处就发 出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走近看起来更加耀眼的,是学习的成效。譬如污水池,小水坑的 水流到它那儿,苇子长在那里,即使有人看到它,谁又知道它的源头呢?”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 节 , 这 就 要71 6.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A.有误,《资治通鉴》 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故选 A。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 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 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更”, 重新;“见事”,认清事物。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 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 顿;谓宾之间要 三十一、【2018 年中考新疆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72 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乃入见 (_____)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答案】11.(1)(1)于是、就 (2)(2)通“遍”遍及、普遍 (3)(3)虚报 (4)(4)赐福、保佑 12.(1)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 必参与呢?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1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 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 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徧:通“遍”遍及、普遍。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 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 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间:参与。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 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73 三十二、【2018 年中考乌鲁木齐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 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 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 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 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 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2.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A11.(1)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 视我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2.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解析】 选自《战国策》 编者:刘向 年代:西汉 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中“于”都是“介词,从”;B 项中的74 “ 亡 ” 的 意 思 分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 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 下文综合分析作答。从文章内容来看,唐雎当时是处在秦王恐吓的情况之下,唐雎说这几个 人行刺的故事,既是对秦王的有力反击,也向秦王表明自己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 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 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 (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 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况 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把安 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 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看不起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 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 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 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 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 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 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 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 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75 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 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 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 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 啊!” 三十三、【2018 年中考重庆 A 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 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琅琊也”,教版写作“琅邪也”。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名之者谁(__________)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__) (3)觥筹交错(___________) (4)树林阴翳(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 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76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 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 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醉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 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 第①段,分析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 【答案】 9.(1)题名 (2)寄托 (3)古代的一种酒器 (4)遮蔽 10.(1)野花开了,有—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生长茂盛,形成浓郁的绿荫。 (2)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1.B 12.课文“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 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课文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解析】 9.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 言常用词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 合,以直译77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 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 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 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 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 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 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 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 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 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 和 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 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 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 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 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 修吧。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