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72分。)
1. 从夏朝开始,中国古代政治就形成“一姓王朝”,也就是君位由异姓接替即表示朝代的变更,如隋、宋王朝的建立和汉、唐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政政治的这一特点( )
A. 体现了政治体制的不断创新 B. 是封建王权专制的必然结果
C. 说明中国古代政局长期动荡 D. 是传统宗法观念影响的表现
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 )
A. 分封制→郡县制 B . 三公制→三省制
C. 世袭制→禅让制 D. 封国制→行省制
3.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4.“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机机要,主之议政处”。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
A.顺治年间 B.雍正年间 C.乾隆年间 D.道光年间
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知识分子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
A.等待朝廷察举 B.投笔从戎戍边
C.参加科举考试 D.投作官吏幕僚
6.《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
A.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B.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D.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7.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 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 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
A.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9.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④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 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说明中,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
A.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B.辛亥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制宪法
D.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认识到了袁世凯企图称帝的阴谋
11. 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
A.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C. 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2.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13.抗战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 )
A、蒋介石集团统治力量被削弱
B、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
C、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D、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
14.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 “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 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15、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转移”是指红军(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16. 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7. 1954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 )
A.新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 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
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 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
18、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并成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制度
19.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有两个万岁,一个是共产党万岁,另一个是民主党派万岁,资产阶级不要万岁,再有两三岁就行了。”“两个万岁”的提出意味着( )
A.中国共产党仍然摆脱不了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
B.中国共产党要与民主党派长期联合执政
C.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要共同消灭资产阶级
D.中国共产党要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20. 1980年8月,邓小平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扎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革’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 )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C.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21、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奉行不结盟政策
22. 20世纪末,我国第一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某报评论:“这是中国关于未来治国方略和政治走向上的一个公开宣示。”将这一治国方略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D.中共八大
23.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了重要的共识,通称“九二共识即 ( )
A.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C.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25.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去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 )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大多数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排斥中国政策的破产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26.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 )
A.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目标 B.加强联合国在其中的作用
C.旨在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 D.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27. 王斯德《大学世界史》中说,与东方早期的小国相比,蔚蓝色的地中海世界孕育出众多的希腊城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这种“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 ( )
①从小国分立走向中央集权 ②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
③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④城邦居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8.
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 )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29. 亚里士多德说:“梭伦的政体在三个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不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再就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第三则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据说,因此群众有了力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 )
A.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B.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C.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 D.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
30. “在国际关系中,同早期的私人关系一样,信义发挥着首要的作用,这一术语的含义广泛……它既可以涉及从属关系,也可以涉及平等关系……在同迦太基(非洲北海岸的国家)的第一个条约中,曾提到遵守公共信义的义务。”这说明古罗马法( )
A.依靠诚信来规范人际关系 B.鼓励私人发展对外贸易
C.把诚信上升为国际法律原则 D.保护不平等的人身隶属关系
31、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建立起( )
A、君主立宪制政体 B、民主共和制政体
C、贵族制政体 D、寡头制政体
32、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是指罗马法 ( )
A.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B.彻底摒弃了以前的习俗
C.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构建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33、 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于2010年大选获胜,他能上台执政的程序应该是( )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选举,获得多数议席 ④正式出任首相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34.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B.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C.英国国王的态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35. 托马斯·潘恩把美国宪法设计的这种新型政体,概括为代表制与民主制的“嫁接”,称赞它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性质上和实践上都是真正共和制的政府”。这种说法只触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787年最终形成的共和政体方案,基于政体混合的理念,对历史上各种政体的要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吸收,构建出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共和政体。材料内容认为这种新型的政体 ( )
A.是人类最完美的民主政体
B.是近代西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C.是一种既有吸收借鉴又具有创造性的新式政体
D.是历史上仅有的真正共和制政体
36.下图为“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其焦点表现在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维护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上
C.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37. 恩格斯说,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按照俾斯麦(普鲁士首相)身段剪裁成功的”。由此判断,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 )
A.议会两院各司其职且互相制衡 B.皇帝、首相是国家制度的中轴
C.首相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D.国家权力结构体现了三权分立
38.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引文中“不成熟的理论”是指( )
A.启蒙思想 B.马克思主义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市场经济理论
39.《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它( )
A.标志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转变到科学
B.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战斗纲领
C.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D.顺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
40.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法国巴黎公社的经验与俄国二月革命的教训对无产阶级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两者的共同启示是 ( )
A.工人阶级必须建立工农民主专政
B.应采取较为严厉的新闻政策
C.无产阶级可以发动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41.(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 “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 ( )
A.发动二月革命 B.发表《四月提纲》 C.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令攻占冬宫
42.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清晨,当俄国人民醒来,惊讶地在街头读到了这样一则布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经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这则布告的内容出自( )
A.《四月提纲》 B.《土地法令》
C.《和平法令》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44.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主义制度的存在。”为“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美国( )
A.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建立关贸总协定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行马歇尔计划
45.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的格局开始形成
C.不结盟运动正兴起 D.“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46.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47. 据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9月报道,安倍晋三第二次就任首相后积极推进“俯瞰地球仪的外交”,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该现象实质反映出当下日本 ( )
A.着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致力提升国家政治话语权的影响
C.成功独霸世界政坛的强权理念 D.顺应鲜明的全球化趋势推动地区发展
48. 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已形成了多个国际合作机制,代表性的有:“金砖国家”机制、中俄印三方会晤机制、“8+5”中的五国会晤机制、气候谈判中的“基础四国”机制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国际政治格局已转入发展中国家广泛参与的合作机制
B.世界多极化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C.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占据主动
D.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化和多极化的方向演进
二.非选择题(共计28分,其中第49题14分,第50题14分,)
材料一 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材料二
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系统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材料三 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密尔顿的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6)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4)
3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国际格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50 1953年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和1961 1975年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是二战后冷战(1947 1991年)下的两场“热战”。
朝鲜战争结束时,美国高层却充满了沮丧,联合国总司令克拉克上将自称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官”。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越南战争结束了美国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尽管美国自建国以来在绝大多数战争中都是获利的,但是越南战争却是美国人的滑铁卢。
——百度
材料三 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是权力分配的根本性调整,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加速于18世纪末;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可以表述为“他者的崛起”。
——[美 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形势产生的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出现了什么新形势?其结果说明了什么?(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者的崛起”的具体表现。并指出“他者崛起”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5分)
高一历史答案卷
一 选择题答案;
1 D 2 A 3 A 4 A 5 C 6 C 7C 8A 9 A 10 C 11 B
12 D 13 B 14 C 15 C 16 B 17. A 18 B 19 D 20 D
21 B 22 C 23 D 24 D 25 D 26 D 27 C 28 D 29 C 30 C 31 A 32 A 33 A 34 B 35 C 36 D 37 B 38 C 39 C 40 D 41 B 42 D 43 D 44 D 45 C 46 A 47 B 48 D
二:材料解析题:49.(14分)
(1)说明: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4分)
(2)体现: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二者互相制约。(6分)
(3)认识: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效率低下。(4分)
50(14分)
(1)形势:两极格局对峙。原因: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合作的基础;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5分)
(2)新形势:地区性(亚洲)热战。说明:美国霸权地位衰落。(4分)
(3)表现:欧共体、日本、中国、俄罗斯及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