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联考试卷(新人教版安徽淮南潘集区)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次联考试卷(新人教版安徽淮南潘集区)》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试题 一 ‎(24分)‎ 二 三 ‎(35分)‎ 卷面分 ‎(3分)‎ 总分 ‎(一)‎ ‎(11分))‎ ‎(二)‎ ‎(14分)‎ ‎(三)‎ ‎(13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6分)‎ ‎(1)微君之故, 。(《诗经·式微》)‎ ‎(2)青青子衿, 。(《诗经·子衿》)‎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6)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到(4)题。(9分)‎ 乡村的夏夜,是一首玲珑可人的小令。‎ 以平阔的房顶为床,以缀满星星的夜空为被,手执蒲扇轻轻摇——你就躺在诗的意境里了。天河在很近的地方“哗哗”流淌,波光闪闪,似乎还有活泼的锦鳞遨游浅底。‎ 斑鸠声声敲打着静谧的夜色。‎ 可爱的蛙们用宋词的韵律,唱着农人千年的梦歌。‎ 还有那薄薄的虫鸣之声,如一把小提琴在朗星下轻轻地鸣奏,如一支洞箫在湖波上悠悠地独奏,如一股清泉从溪石间汩汩流过……‎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 缀满( ) 静mì( ) 汩汩(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分)‎ ‎(3)“玲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三个义项。请根据语境,为文中加点的词“玲珑”选择正确的义项。( )(2分) A、形容玉相撞击的声音 B、精巧细致 C、灵活敏捷 ‎(4)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方法。(2分)‎ ‎3、名著知识积累。(2分)‎ 8‎ ‎《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 以及 两大问题。‎ ‎4、班级正在开展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7分)‎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 ‎(2)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则材料。(2分)‎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中一朵经久不衰的奇芭。【A】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B】比较著名的流行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潮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域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对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却知之甚少。‎ ‎①【A】处画线句子中语义重复,请修改: (1分)‎ ‎②【B】处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修改: (1分)‎ ‎(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参与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3分)‎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社戏》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1分)‎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8‎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5、【甲】【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2分)‎ ‎【甲】 【乙】 ‎ ‎6、【甲】段的景物描写从哪些角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3分)‎ ‎7、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8、【乙】段中渔夫的喝彩这一情节可以删去吗?为什么?(2分)‎ ‎(二)乡村里的年味(14分)‎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8‎ 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9岁。然后到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在城市的时间早已经超过乡村了。但是,每当年临近了,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朋友,自己要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要带回家的东西,给老人的点心、给大哥的烟酒、给孩子们的新衣服和书籍、给儿时同伴的纪念品等等,统统买回家,放在一起,总会担心到时候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 在城市生活20多年,我只在城市过了两次年。第一个年是爱人怀了孩子不方便坐长途车;第二次是次年因为孩子太小,后来就再也没有在城市里过年。但就是因为过了这两次,我就再也不愿意过城市里的年了。就像平日一样起床看电视,朋友们互相打个电话问候,吃一顿平时常吃的水饺,同平时的生活哪里有什么两样呢?‎ 可是,在乡村里,那是怎样的情景啊!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市里鞭炮声响个不停,牛羊市里公单捉对抵架。女人们都会聚集在服装市里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都在牛羊市和鞭炮市里凑热闹。孩子会买下一挂一挂的鞭炮回家。下午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好看。‎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两三点钟,成串的鞭炮声在各个家庭的院子里响起来了,这是吃水饺前必须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我们村这些年仅仅高考走出来的学生就有一百多人,大家分布在全国各地,过年的时候基本都会回来,我们这些人自然成为村里的风景。到了每个家庭,给长辈拜年以后,说说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谈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那种殷殷的关切,溢满情怀。‎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直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是,在我带他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他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还没有进腊月,就开始盼望着返乡过年的日子了。‎ ‎9、仔细阅读第一段画线部分的文字,说说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10、作者在城市里读书工作已经26年了,早已超过在乡村生活的时间,但每当年临近了时,为什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回故乡过年?(2分)‎ ‎11、“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昧了”,请你说说这里的“年味”表现在什么地方。(3分)‎ 8‎ ‎12、文中最后一段为什么特别写到“我的孩子尽管出生在都市”,但却对乡村的年“一往情深”?(3分)‎ ‎13、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乡村的年味”?(3分)‎ ‎(三)《桃花源记》(节选)阅读(13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 ‎(3)便扶向路( ) (4)寻向所志(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17、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三、作文写作(35分)。‎ 8‎ 题目:_____,牵动我的情思。 ‎ 看到这个题目,丰富多彩的生活会撩拨你刻骨铭心的记忆,牵动你感情的神经。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字数600-700之间。‎ 8‎ 潘集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三次联考参考答案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4分)‎ ‎1、(1)胡为乎中露 (2)悠悠我心 (3)天涯若比邻 (4)气蒸云梦泽 (5)落英缤纷 (6)蒙络摇缀(每题一分,错字、漏字、添字、别字均不得分。)‎ ‎2、(1)zhuì 谧 gǔ (各一分) (2)熬游 遨游(每空一分) (3)B (2分) (4)比喻、排比(每空一分)‎ ‎3、如何做人 如何对待生活(每空一分)‎ ‎4、(1)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2分,意思对即可)‎ ‎(2)①删除“约”或者“左右” ②删除“……”或者“等等”(2分,每空一分)‎ ‎(3)示例:多渠道的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3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社戏》选段,回答下列问题。(11分)‎ ‎5、夏夜行船 月夜归航(2分,每空一分)‎ ‎6、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我”想要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3分)‎ ‎7、(1)“踊跃”一词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2分)‎ ‎(2)“蹿”从正面写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展现了孩子们看戏归来的愉快场景。(2分)‎ ‎8、不可以。这一情节从侧面写出了归航速度之快,也说明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2分)‎ ‎(二)乡村里的年味(13分)‎ ‎9、作者运用比喻的侈辞手法,把过年比作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过年的喜欢、爱恋和盼望。 ‎ ‎10、因为在城市里过年与平常生活没有什么两样,而在乡村过年则热闹非凡,到人家去给长辈拜年,充满人情味;回乡的大学生们畅谈自己所在城市的事情以及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充满着关切的情怀。 ‎ ‎11、在乡村,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集镇上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声响个不停,公羊捉对抵架。女人们选过年的新衣服,青年人和孩子们凑热闹。集散的时候,从集镇到一个个村子的小路上,无数的鞭炮声就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 ‎ ‎12、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乡村年味的浓烈、热闹、吸引人,乡村过年的那份热闹和乡情感染了孩子们,连出生在城里的孩子都向往它、喜爱它。(意对即可)‎ 8‎ ‎13、略。‎ ‎(三)《桃花源记》(节选)阅读(13分)‎ ‎14、(1)交错相通(2)“要”通“邀”,邀请(3)沿着、顺着(4)标记、做的标记(4分,每题一分)‎ ‎15、(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2分)‎ ‎(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16、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7、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三、作文:参考中考语文评分标准(略)。‎ ‎ ‎ ‎ ‎ 8‎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