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卷(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2017高二生物10月月考试卷(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 1.利用去掉尖端的燕麦幼苗,某研究人员所做的实验及结果如下图。该实验说明 A.琼脂能促进植物生长 B.幼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D.幼苗尖端下面是感光部位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科学家 实验 实验结论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该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由于单侧光的作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鲍森·‎ 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2.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确定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它在细胞内是由哪一物质合成的 A.丙酮酸 B.丙氨酸 C.甘氨酸 D.色氨酸 ‎【答案】D ‎【解析】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代谢而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3.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生长素是一种大分子有机物,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B.植物生长素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C.生长素类似物在植物不同生长时期使用,对植物的调节效果基本相同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处理时应去掉枝条上所有的芽和叶 ‎【答案】B 佳促进效果点。‎ ‎(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A′、B′、C′点对应的浓度,“低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小于A′、B′、C′点对应的浓度。‎ ‎(5)图中AA′、BB′、CC′段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变化特点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的作用特点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春季水稻种子播种前,可用含赤霉素的温水浸泡种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处理的目的是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 B.该处理有利于提高种子内合成淀粉的酶的活性 C.成熟种子内无赤霉素,故需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 D.处理过的种子堆内温度升高加快是由于细胞呼吸放热加快引起的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5.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2,4—D浓度(mol/L)‎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平均值(条)‎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是10-11 mol/L B.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 D.相同浓度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 ‎【答案】B ‎【解析】表格中的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表中所给数据生根数目加大没有体现最适浓度,A错误。由数据分析可知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正确。题中的浓度没有达到抑制的作用,C错误。题中所给浓度并没有核生长素溶液比较,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长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数据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植物激素相关的3个提示 ‎(1)实验中要运用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实验要体现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3)实验材料——胚芽鞘、去尖端的胚芽鞘、玻璃片和云母片阻断运输;不透明锡箔纸和盒子遮光;琼脂块运输或收集生长素;枝条上下端与极性运输关系。‎ ‎6.为研究脱落酸对果实内乙烯的生物合成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外源脱落酸(ABA)和脱落酸生物合成抑制剂(ABAI)分别处理桃果实,以ACC合成酶(乙烯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观测指标,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实验期间ABAI处理组的ACC合成酶活性最低 B.ABAI处理有利于桃果实的贮藏 C.ABA处理可延缓桃果实的成熟 D.前3天乙烯释放量随外源ABA浓度增大而增大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7.水葫芦置于不同磷含量的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叶腋内激素水平和统计单株平均分蘖数,绘制如下图。下列有关实验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随着培养液中外源激素配比的增大,水葫芦单株分蘖数减少 B.叶腋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时,水葫芦单株分蘖数较多 C.当培养液磷含量为6mg/L时,对水葫芦分蘖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D.高磷培养液既促进水葫芦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又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应用能力。‎ ‎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组织液、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主要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元、神经递质等 D.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D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内环境,A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B错误。内环境中没有糖原,糖原存在细胞内,C错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浆中,还可以在组织液,淋巴中,都属于内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内环境有关的3个易错点:(1)血液≠体液,血浆≠内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2)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3)细胞内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一切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9.下图表示某细胞代谢过程的示意图,其中GLUT2表示转运葡萄糖的载体,甲、乙表示细胞膜上的某些区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LUT2转运葡萄糖的过程需要消耗腺苷三磷酸 B.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分子 C.若该细胞为神经元细胞,Ca2+内流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主动转运 D.若该细胞为神经元细胞,乙处于反极化状态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0.研究发现,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前膜在静息状态下也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自发释放,引起突触后模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前膜 B.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C.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绝对值变小 D.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过少,不能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释放乙酰胆碱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突触间隙,A错误。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发突触后膜兴奋,此时钠离子会内流,B正确。因为引发的是微小的电位变化,所以自发释放的乙酰胆碱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绝对值变小,C正确。因为只是很微小的电位变化,所以不能在肌膜上引起动作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11.下列关于“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中受体基因是相同的 B.生长素不是蛋白质,起作用时不需与受体结合 C.一个效应B细胞带有只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D.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位于突触前膜上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受体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2.为验证与脊髓相连并分布到后肢的坐骨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又有传出神经,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左侧(或右侧)后肢趾部,两侧后肢都会出现屈腿反射;‎ 实验2:剪断左大腿背面已暴露的坐骨神经,待“脊蛙”平静后,用1%的硫酸溶液刺激“脊蛙”左侧(或右侧)后肢趾部,并观察记录现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1的屈腿反射中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B.实验1的结果证明坐骨神经只具有传入功能 C.实验2中后肢肌肉处于极化状态,对Na+的通透性增大 D.实验2中刺激左侧后肢趾部,右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 ‎【答案】D ‎【解析】实验1中因为两侧都会出现屈腿反射,在这个反射中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实验1的结果证明坐骨神经具有传入和传出的功能,B错误。处于极化状态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C错误。刺激左侧后肢趾部,因为左大腿的坐骨神经已经切断,所以右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出现反射现象。‎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3.下列由腺垂体分泌,并能对甲状腺的形态发育和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的激素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高等动物主要激素的分泌器官及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生理作用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下丘脑 刺激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 腺垂体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特别是促进骨骼的成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生长激素 垂体 刺激蛋白质合成和组织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 胰岛素 胰岛β细胞 降低血糖浓度,表现为: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②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α细胞 提高血糖浓度,表现为:①可促进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②促使脂肪分解 性激素 雄性激素 主要在睾丸 促进性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和维持正常性周期 雌性激素 主要在卵巢 ‎14.甲状腺激素是一种氨基酸类激素。在寒冷条件下,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据下图的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中接受寒冷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B.垂体细胞只具有TRH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缺碘导致的呆小症患者可口服甲状腺激素治愈 D.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引发机体增加产热量 ‎【答案】D ‎ 15.小明的手不小心被针刺,随即出现抬手动作,并对妈妈说手指疼。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⑤表示神经纤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兴奋传到②的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图中①是传入神经元,③④是传出神经元,在反射发生过程中,均能检测到神经纤维膜内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C.小明感觉疼痛,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①②⑤‎ D.小明对妈妈说手指疼,该过程中一定有大脑皮层言语区的韦尼克区参与调节 ‎【答案】C ‎ 16.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要低于非肥胖者 B.30min内胰岛素浓度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细胞需要的能量增多 C.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合成糖元的速率要比非肥胖者明显快 D.30min后引起血糖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肝糖元的水解受到抑制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17.以下左图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右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左图 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左图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 C.右图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D.右图②处 K+通道开放;④处 Na+通道开放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钾离子从A到B是主动运输,从B到A是协助扩散,所以A是细胞膜外侧,B是神经细胞膜内侧,A错误。载体具有特异性,通道蛋白乙不能运输钠离子,B错误。神经冲动没有衰减性,C错误。由图中②处要恢复静息,所以是 K+通道开放,④处要兴奋 Na+通道开放,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 a段——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外,K+外流。‎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Na+内流。‎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18.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如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不需要①提供ATP B.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肌肉痉挛 C.③与④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胆碱酯酶的作用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1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会感染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使人体 A.容易引发过敏反应 B.短期内发病死亡 C.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D.丧失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三种免疫失调疾病的概念与发病机理及相关问题:‎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的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20.下列哪一类细胞不参与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A.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皮肤表层死细胞 ‎【答案】B ‎【解析】巨噬细胞参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中性粒细胞参与细菌病毒的直接吞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1.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胃液对病原体的抵抗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由于细胞表面没有各种受体 C.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对外来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 D.记忆T淋巴细胞可直接攻击被病原体侵染的体细胞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接触病 原体之后获得 特点 无特异性 有特异性 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2.下列关于艾滋病病毒(HIV)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HIV只能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 B.H1V可以经蚊虫叮咬而传播 C.人体感染HIV后,一般短时间内就会发病 D.志愿者在接种HIV试验疫苗后,体内出现相应抗体 ‎【答案】D ‎【解析】HIV主要感染T细胞,A错误。HIV不会经蚊虫叮咬而传播,B错误。人体感染HIV后,会有潜伏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病,C错误。接种HIV试验疫苗后,出现体液免疫体内会出现相应抗体,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艾滋病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3.下列关于同一个体的B淋巴细胞和效应B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B淋巴细胞起源于胸腺中的淋巴干细胞 B.B淋巴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 C.效应B细胞和B淋巴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MHC分子标志 D.病毒(HIV)主要攻击效应B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4.研究表明,当番茄叶片受到害虫损伤后,番茄细胞会迅速产生蛋白酶抑制剂,使害虫不能消化蛋白质而死亡,从而起到保护自身的作用。番茄的这种自我保护方式与与下列人体内生理功能最相似的是 A.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5.科学家发现哺乳动物中有一种Toll基因,它编码的蛋白称为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能感知入侵的外来微生物以及机体内变异的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Toll样受体是一个大家族,迄今在哺乳动物及人类中已经发现的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有13个,可分布在20多种细胞上。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Toll样受体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参与 B.Toll样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C.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Toll样受体种类不同 D.Toll样受体的作用不同于白细胞介素-2‎ ‎【答案】D ‎【解析】受体的化学本质是对蛋白质,需要氨基酸的参与,A错误。因为哺乳动物中都有,所以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因为Toll受体是一个大家族,可分布在20多种细胞中,应是相同的,C错误。因为Toll受体是感知入侵的外来微生物及机体内变异的细胞而启动的免疫反应,白细胞介素-2相当于抗体,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26.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烈性传染病病毒之一,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非逆转录病毒),目前感染该病毒主要的渠道是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及其他体液,若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 A.可以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 B.与特定的抗体结合可失去致病能力 C.EBV增殖时需要宿主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埃博拉康复患者体内检测到的抗体由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分泌产生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7.下列关于一些免疫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对抗嵌有相应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 B.辅助性T淋巴细胞必须依赖自身MHC分子识别呈递的抗原 C.成熟B淋巴细胞的致敏必须有蛋白质类抗原与膜抗体结合 D.只有巨噬细胞才能呈递抗原-MHC复合体 ‎【答案】A ‎【解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的结合是特异性的,A正确。辅助T细胞必须依赖自身MHCII分子呈递抗原,B错误。成熟B淋巴细胞没有识别能力,C错误。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也能呈递抗原-MHC复合体,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各种免疫细胞在来源和功能上的不同点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抗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28.甲型流感病毒(H1N1)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细胞能特异性识别H1N1的宿主细胞 B.呈递给甲细胞的抗原是巨噬细胞重新合成的子代病毒外壳 C.甲细胞直接感受抗原刺激会产生白细胞介素-2作用于B细胞 D.对感染H1N1病毒的患者应注射疫苗实施主动免疫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9.(11分)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胰岛素作用机理及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的部分机理,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岛素与相应受体结合。‎ ‎(1)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 ,其中枢位于 。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促进胰岛β细胞的分泌,却不影响胰岛α细胞的分泌,原因是 。‎ ‎(2)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验证此现象的实验思路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 ,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 。‎ ‎(3)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构建一坐标图,并在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血浆中胰岛素浓度(μU·mL-1)变化趋势的曲线图。(4分)‎ 时间/min ‎0‎ ‎30‎ ‎60‎ ‎90‎ ‎120‎ ‎150‎ 血糖浓度/mg·mL-1‎ ‎0.75‎ ‎1.25‎ ‎1.10‎ ‎0.90‎ ‎0.75‎ ‎0.75‎ ‎(4)胰岛β细胞含有与某病毒相似的结构,若人体感染该病毒,自身免疫系统会产生 ‎(抗体1/抗体2)消灭病毒时可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Ⅰ型糖尿病,该病可通过 治疗。‎ ‎【答案】(11分)‎ ‎(1)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 胰岛α、β细胞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不同(或胰岛β细胞上没有与该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2)等体积(等量)生理盐水 胰高血糖素的浓度 ‎(3)坐标系2分(横坐标含义和单位1分,2个纵坐标含义和单位全写对1分,如果出现一个以上坐标,坐标系不给分),曲线2分(血糖曲线和标注1分,胰岛素曲线和标注1分)‎ ‎(4) 抗体1 注射胰岛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名师点睛】血糖调节模型 ‎30.(7分)研究人员在苹果开花后用各种不同溶液喷洒苹果花序,研究GA4/7(赤霉素)和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对苹果果实发育影响,实验结果如左图(CK为对照组)。右图表示花后一周各组果实细胞中G2+M期细胞所占比例。请分析回答:‎ ‎ ‎ ‎(1)由左图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具有 作用,且两者之间 (有/无)协同作用。(说明: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共同作用,其效果比每种物质单独起作用的效果之和还要大的现象。)‎ ‎(2)与各实验组相比,对照组(CK)的操作是 。对照组果实发育与各实验组基本同步,原因是 (部位)能产生多种激素促进果实发育。‎ ‎(3)要检测G2+M期细胞占全部细胞的百分比,需检测细胞中 含量且对各种细胞进行计数。由图2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对细胞分裂分别有 作用。据此可推测,赤霉素是通过 方式从而使果实长大。‎ ‎【答案】(7分)‎ ‎(1)促进果实发育 有 ‎(2)开花后用等量蒸馏水喷洒苹果花序 胚 ‎(3)DNA 抑制和促进 促进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生长或细胞伸长)‎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1.(8分)突触前抑制是指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递质释放减少,使其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图甲中A~D表示相应神经元,①~③构成突触;图乙表示相关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在神经元D上所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情况。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结构③称为________,结构②处的液体为________。‎ ‎(2)在图甲箭头处给予一次适宜的刺激,则刺激部位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此兴奋可传导到神经元D,但不能由神经元D传导到神经元C,这是因为__________。‎ ‎(3)从图乙可知,同时刺激神经元B和C比单独刺激神经元C在神经元D微电极处测得的膜内电位变化峰值低,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同时刺激A和C,在右框中绘制出微电极测得的电位变化曲线。‎ ‎【答案】(8分)‎ ‎(1)突触后膜 组织液 ‎(2)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元B兴奋,使神经元C兴奋性降低,递质释放减少 ‎(4)如下图:‎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32.(8分)已知皮肤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可导致皮肤脱落,且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加迅速、强烈,药物M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免疫水平(持续给药一周后出现显著效应)。现提供下列材料,并以皮肤移植为主要实验手段(具体手术方法不要求),来完成对上述结论的验证。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品系甲、品系乙克隆小鼠各若干、药物M制剂适量、注射器、手术器材、生理盐水、饲料等。‎ 步骤:‎ 第一步:取 ① 小鼠若干,随机、均等地分成两组,编号A1、A2;‎ 第二步:给A1、A2组小鼠背部分别移植取自于品系乙小鼠的皮肤,正常饲养,并 ② ,结果分别记为T1、T2;‎ 第三步:A1组小鼠继续正常饲养,A2组小鼠 ③ ,其他条件同A1组;‎ 第四步:一周后,给A1、A2组小鼠 ④ ,并按第二步的方法测得相应指标,结果分别记为T3、T4。‎ ‎(1)完善实验步骤:① ;② ;③ ;④ 。‎ ‎(2)设计A1组主要是为了验证 。‎ ‎(3)若 ,则药物M能将二次免疫的水平降低至低于初次免疫的水平。‎ ‎(4)若(3)成立,则在第四步后取A1、A2组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并计数,发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是 细胞。‎ ‎【答案】(8分)‎ ‎(1)①健康(免疫水平正常)、同龄的、品系甲 ②记录至皮肤脱落的时间,求平均值 ‎③每天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药物M制剂 ④再次移植取自于品系乙小鼠的皮肤 ‎(2)验证正常情况下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加迅速、强烈 ‎(3)T4>T2或T4>T1‎ ‎(4)T淋巴细胞 ‎(4)引起移植免疫排斥的主要是T细胞的数量,所以应坚持T淋巴细胞数量会存在较大差异。‎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3. (10分)给健康雄性小鼠一次灌喂1mL50%乙醇,禁食16h后处死小鼠,取出肝脏进行检测,发现肝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甘油三酯(TG)的含量都明显增加,分別为Xμg/mL、Ymmol/L。为研究小鼠每天灌喂护肝茶对一次灌喂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的影响,请依据提供的材料用具,以肝组织中GSH、TG的含最为检测指标,提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用具:符合实验要求的雄性小鼠若干只,高、中、低剂量的护肝茶,清水,50%乙醇,灌喂设备,检测设备等。‎ ‎(要求与说明:实验期间小鼠在适宜条件下饲养;30d后检测小鼠肝组织中GSH、TG的含量,检测方法和过程不作要求。)‎ 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 ‎(2)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护肝茶对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对TG增加的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在高剂量情况下测得TG含量为3/4Ymmol/L;对GSH增加的促进作用:只有在高剂量情况下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测得GSH含量为2Xμg/mL。请设计一个坐标系,用柱形图表示检测结果。‎ ‎(3)在对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时,可用_____________给肝组织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TG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1mL50%乙醇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内被染色区域_____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健康小鼠。‎ ‎【答案】(10分)‎ ‎(1)①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4组。(1分)‎ ‎②甲、乙、丙组分别每天灌喂适量且等量高、中、低剂量的护肝茶,丁组灌喂等量清水。(1分)‎ ‎③30d后一次灌喂1mL50%乙醇并禁食16 h,检测GSH、TG的含量,并记录。(1分)‎ ‎④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1分)‎ ‎(2)柱形图:‎ 轴的名称、数值单位(1分),标出X、Y的值(0.5分),图例(0.5分),GSH的4个柱(1分),TG的4个柱(1分)。(说明:TG浓度甲、乙、丙、丁需呈现出递增趋势, 小鼠肝组织中GSH、TG的含量 且甲组为3/4Y、丁组为Y; GSH浓度甲组为2X、丁组为X,且乙、丙、丁三组无显著差异。)‎ ‎(3)苏丹III /苏丹III染液(1分)大于(1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名师点睛】实验归纳:验证性实验的解题技法 ‎(1)明确目的——做什么 审题时抓关键句:“验证……”,“证明是……还是……”,如验证“硼元素……”。‎ ‎(2)弄清原理——为什么这样做 析题:为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如何利用材料,满足实验条件,如何才能观察到因变量的指标(即实验现象),如何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设计实验——怎么做 解题:三步曲:分组、对照、观察。‎ ‎(4)结果与结论——怎么样 验证性的结果在“预料之中”,是唯一的,注意结论与题目吻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