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10月月考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10月月考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 ‎ 傍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的街头。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引伸(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l、丁玲描述的区域处于区域发展的 阶段( )‎ A.高效益的综合发展 B.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C.工业化 D.高水平的开发 ‎ ‎2、该区域( )‎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B.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 D.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 ‎ ‎【答案】‎ ‎1.A ‎ ‎2.B ‎ ‎【考点定位】区域发展阶段 读“某产业在不同年代的区域分布图”(实线表示产业转移方向,虚线表示产品输出方向),完成下列问题。 ‎ ‎3、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 A.钢铁工业 B.制鞋业 ‎ C.石化工业 D.软件制造业 ‎ ‎4、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科 B.市场 C.技术 D.劳动力价格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西欧转移到日本再到中国东南沿海,而不是直接由西欧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劳动力价格 B.国家政策 C.交疆运输 D.技术 ‎【答案】‎ ‎3.B ‎4.D ‎5.B ‎【考点定位】产业转移 ‎【名师点睛】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影响因素:1.劳动力因素,2.内部交易成本,3.市场因素,4.国家政策的调整,5.原生产地用地紧张,6.地价昂贵,7.环境污染,8.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等。‎ 产生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太平笔,五指擎天飞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6、以上四句对联播写的分别是( )‎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 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 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7、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 C.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洞群 ‎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答案】‎ ‎6.B ‎7.B ‎ ‎8.C ‎【解析】‎ 试题分析:‎ ‎6.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 满山落叶松,到处冰雪,肥沃的土壤,靠近黑龙江,是黑龙江省;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草原上蒙古包,放养着马牛羊,这是内蒙古;③“琼海独具太平笔,五指擎天飞”‎ ‎ 琼是海南省的简称,五指山位于海南岛,这说明是海南省;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这是喀斯特地貌,位于云贵高原上,是云南省。选择B。‎ ‎【考点定位】我国地理特征 读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 ‎9. 图中反映出(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 ‎10. 依据图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 B.恢复天然植被 ‎ C.设置沙障固沙 ‎ D.小流域综合治理 ‎ ‎【答案】‎ ‎9.B ‎ ‎10.B ‎ ‎【考点定位】荒漠化防治 ‎【方法总结】地理图表的判断,首先要明确图中横坐标、纵坐标、曲线代表的地理要素的含义,其次注意分析地理因素数值的变化方面及其与相关地理因素的关系,注意两地理要素之间是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图中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风速和输沙率,曲线代表不同的植被覆盖率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以植被覆盖率的曲线20%-30%为例,可以看出曲线在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为正相关,也可以以风速相同为例,如风速10-11米/秒时,输沙率随植被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少,二者是负相关。‎ ‎1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 ‎①热量带 ②干湿区 ③我国三大自然区 ④文化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大同市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⑤⑥ D.①⑥‎ ‎【答案】‎ ‎11.A ‎ ‎12.D ‎ ‎【解析】‎ 试题分析:‎ ‎11.热量带的划分是依据不同区域热量差异划分的,以单一目标为划分依据。干湿区是以不同区域水分状况差异来划分的,以单一目标为划分依据。故①、②‎ 项正确。我国三大自然区是根据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而划分的,划分依据所包括的因素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可见,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并非以单一目标为依据。文化区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可见文化区的划分依据包括政治、社会或经济等因素,并非以单一目标为依据。故③、④项错误。由上分析可知。A为正确选项。‎ ‎12.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范围有大有小,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界线明确,而经济区域、自然区域界线模糊。故D正确。‎ ‎【考点定位】不同自然区域划分依据和标准、区域特征。‎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阴雨天少,晴天多,所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太阳辐射强,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4. 造成我国南北方楼房房间距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A.太阳高度 B.地形 C.降水 D.建筑材料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5.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同属于季风气候,‎ 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了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使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雨热同期。‎ ‎【考点定位】我国气候类型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6、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 ‎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不包括( )‎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 B.水资源的不台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02排放量增加 ‎【答案】‎ ‎16.B ‎17.A ‎【考点定位】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拓展】1.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 (2)成因:自然植被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2、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成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坡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嗓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噪声—无形杀手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人海洋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误湾事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有关图中从I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从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20. 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使观强 ‎【答案】‎ ‎18.C ‎19.D ‎20.C ‎【考点定位】地球环境的整体性 我国江南部分丘陵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业热带湿润的岩搭地区,土壤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乱垦溢伐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污染环境 ‎【答案】‎ ‎21.C ‎22.A ‎【解析】‎ 试题分析:‎ ‎21.南方部分丘陵山区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C正确。‎ ‎2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A正确。‎ ‎【考点定位】水土流失的原因 ‎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虑图回答下列各题。‎ ‎2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答案】‎ ‎23.D ‎24.C ‎24.乙地区有水灌溉形成绿洲,不合理漫灌会形成土壤盐碱化,形成绿洲萎缩,C对;土地荒漠化退化主要表现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紧实度上升,B错;沙尘暴频度增加,A错;生物生产能力下降,D错。‎ ‎【考点定位】土地荒漠化 ‎【知识拓展】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西北地区以荒漠化为主,黄土高原以水土流失为主,华北平原以旱涝、盐碱、风沙等为主,东北地区以黑土流失和湿地减少为主,云贵高原以石漠化为主,东南丘陵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下列问题。 ‎ ‎25. 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③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26. 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哪一阶段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答案】‎ ‎25.C ‎26.B ‎26.从全国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快,区域差异较大,仍处于图中的②阶段。‎ ‎【考点定位】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知识拓展】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下面的规律:区域发展初始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之后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直至成为区域主导产业,之后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至区域发展的成熟阶段后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读环渤海地区行业分工指数表(表格上数字为1997年,下数字为2001年),回答下列问题。‎ ‎27、与北京产业结构差异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山东 B.河北 C.天津 D.辽宁 ‎28、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A.内部竞争更加激烈 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 D.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答案】‎ ‎27.A ‎28.D ‎【考点定位】区域发展 读“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9. 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0. 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 B.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答案】‎ ‎29.C ‎30.D ‎【考点定位】区域经济发展 ‎ 读“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31. 关于A地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B.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32. 关于B地及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B地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要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C.发挥该地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力密集型工业 D.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生产基地 ‎【答案】‎ ‎31.A ‎32.B ‎【考点定位】区域差异,区域的开放性。 ‎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3. 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江南丘陵—红漠化 D.云贵高原—沙漠化 ‎34.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5.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 ‎【答案】‎ ‎33.C ‎34.B ‎35.D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拓展】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西北地区以荒漠化为主,黄土高原以水土流失为主,华北平原以旱涝、盐碱、风沙等为主,东北地区以黑土流失和湿地减少为主,云贵高原以石漠化为主,东南丘陵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6.下列关于图中县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河流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B.以湖泊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 C.以公路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D.以山脉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 ‎37.图示区域( ) ‎ A.水稻田的空间形态呈面状 B.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均呈线状 ‎ C.城镇呈线状,乡村呈点状 D.公路呈线状,高速公路呈网格状 ‎【答案】‎ ‎36.D ‎37.A ‎【考点定位】区域特征 ‎ 下图为“我国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8、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是( )‎ ‎①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 ‎②从乡村向城市转移 ‎③多靠近沿海地区 ‎ ‎④多靠近交通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 D.②③‎ ‎39、该地区转出的企业多为钢铁机械工业,则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 A.市区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 B.城市产业升级需要 C.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D.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答案】‎ ‎38.C ‎39.A ‎【考点定位】产业转移 ‎【名师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原来的乡村变成度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4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 ‎【答案】B ‎【考点定位】区域特征 ‎ 二、综合题(共2小题,2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二: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左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变化示意图,右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场高度变化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 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但从第3年开始, 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4分)‎ ‎(2)三种放牧强度中, 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2分)‎ ‎【答案】‎ ‎(l)增加或上升(1分)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2分)重牧(1分)‎ ‎(2)重牧(1分)轻牧(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l)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条曲线最初2年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增加或上升。图中显示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重牧曲线在从第3年开始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 ‎(2)从图中看出三种放牧强度中重牧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轻牧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 ‎【考点定位】草场资源的利用和过度放牧 ‎42、读“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 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 ‎ ‎ 的退化。(2分)‎ ‎(2)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4分)‎ ‎(3)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闷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答案】‎ ‎(1)土地生产力 土地 ‎(2)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考点定位】土地荒漠化 ‎【知识拓展】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沙漠化产生的根源是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过大造成的。因此沙漠化的治理应该从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载力,减缓和消除过重的人口压力的角度入手。我国在沙漠化防治方面采取的措施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