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蚌埠二中2017年8月初月考新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8题,计48分)‎ ‎1.2016年首都博物馆举行“殷墟妇好考古发掘特展”,妇好作为商王的正妻之一,生前深得信任和宠爱,死后得以厚葬。某观众据自己的观展记录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观展记录 结论 A.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 商朝时女性地位很高 B.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甲骨卜辞 这些卜辞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C.妇好墓中有大型的青铜盛酒器 商朝时中国开始有了酒 D.墓内发掘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 现在中国的南海地区当时由商王直接管辖 ‎2.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3.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制约力量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主要职责仅是编检史书 ‎4.“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它比起东方各国发展缓慢 B. 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其政治制度 C. 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民主政治 D. 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5.据估计,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全部人口大约有31万人,享有民主权利的大约只有5万人左右,即约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一些穷苦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为生活所困,无暇去参加公民大会,更不可能担任公职。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公民真正享有民主 B.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C.政治民主化不充分 D.民主发展到鼎峰期 ‎6.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 ‎7.2009年4月,英国民众2万多人在网上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布朗下台。布朗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 ‎ A.布朗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 C.议会对布朗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8.美国著名政治家麦迪逊曾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以下1787年宪法内容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参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产生 B.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任职 C.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白人计算南方人口 D.各州和联邦在不同范围内分别行使统治权 ‎9.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10.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及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11. 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宣告了中国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成立 B.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C.标志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的诞生 ‎12.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13. 下列哪一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平型关大捷 ‎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15. ‎ ‎1917年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策略。这个文件在刚提出时,并没有被全党立即接受,但是很快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下列“四月提纲”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当时俄国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是 ‎ A. 不再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C. 所有官员由选举产生 D. 取消军队、警察 ‎16. 某部论著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 A.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C.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 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17.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8.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9. 中国政府评价一次会议时说:“这个会议的召开,反映了最近时期以来在世界的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亚非各国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同时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坚强的愿望。”这个会议是指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0. 右图‎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21.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的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这场危机” ‎ A. 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B. 体现了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 C. 由美国发起以苏联妥协告终 D. 是局部热战的一个典型表现 ‎22. 尼克松在1972年接受专访时说:“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尼克松的观点表明 ‎ A. 两极格局没有存在的必要 B. 美国已经放弃霸权主义 C. 势力均衡一定会带来和平 D. 多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 ‎23. 1992年在西欧各国的电视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画面:一名瘦小的法国拳击手,被美国橄榄球队员和日本相扑选手打得狼狈不堪,这时,11个穿着欧洲各国传统服装的小伙子跑来帮他,把美国、日本两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打得抱头鼠窜。由材料可知 ‎ A. 欧盟实力超越美国和日本 B. 欧洲因联合而实力增强 C. 美、日、欧三足鼎立瓦解 D. 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24. 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 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 ‎25.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26.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7.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28.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29.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欧洲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大量香料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30. 19 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 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31.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反映的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 A、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化趋势明显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32.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33.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分馆。其创建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 B、民族工业的产生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戊戌变法允许民间办报 ‎34.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 ‎ A、新经济政策 B、人民公社化 C、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5. 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36.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了“推拉理论”,其含义是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 A、东南沿海受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37.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鸦片战争前后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8.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90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代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不包括(  )‎ A.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B.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的出现 C.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D.城市交通系统获得前所未有发展 ‎39. 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的最早创办者是 ‎ A、外国传教士 B、清政府 C、维新派 D、革命派 ‎40.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41. 20世纪80年代,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实行以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工商业的管制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造就了美国经济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里根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瓦解 B.“滞胀”使美国经济发展衰退 C.资本主义经济三足鼎立之势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守势 ‎42. 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43. ‎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 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C.加快农业集体化 D.加强经济建设的计划性 ‎44. 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这些措施 A.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埋下了苏联解体的隐患 C.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 D.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45. 某个国际组织的文件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运输、使用等全部法令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国内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 A、目的在于减少贸易壁垒 B、不利于实现贸易自由化 C、最早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 D、对所有的国家都是有利无害的 ‎46. 下图所呈现出的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构建更公正的制度框架 B、寻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 C、利用更广泛的资源条件 D、创造更民主的政治环境 ‎47. 下列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排序正确的是(  )‎ A.欧洲共同体 煤钢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元使用 B.煤钢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洲共同体 欧元使用 C.煤钢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元使用 D.煤钢共同体 欧元使用 欧洲共同体 欧盟成立 ‎48.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思想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当大部分人还沉浸在全球化带来的种种便利时,“去全球化”浪潮也悄然来袭。几个重要的贸易国已悄悄关上了贸易大门,为了应对愈加严重的金融危机,新兴的金融保护主义也应运而生。由此可以判断(  )‎ A.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大国经济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发生逆转 D.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曲折 二、非选择题(共3题,49题14分,50题20分,51题18分,共计52分)‎ ‎49.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的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社会的全球扩张。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有哪些?(8分)‎ ‎(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6分)‎ ‎50.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 ‎ 场景一:“前所未有”‎ 时间 代表团团长 出访地区 ‎1978年3月2日‎-‎‎3月23日 李一氓(中联部副部长)‎ 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1978年3月28日‎-‎‎4月22日 林乎加(上海市委书记)‎ 日本 ‎1978年4月10日‎-‎‎5月6日 段云(计委副主任)‎ 香港、澳门 ‎1978年5月2日‎-‎‎6月6日 谷牧(国务院副总理)‎ 西欧五国 场景二:“大开眼界”‎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日本普通工人家庭一般有四五十平方米的住宅,全国平均每两户有一辆汽车,95﹪以上的人家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连农民都穿毛料子。”‎ 场景三:“如此大方”‎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一来就提出25亿美元的贷款”‎ 西德:北威州州长在欢迎宴会上说:“贷款50亿美元,现在就签,贷款200亿,宴会后谈判一小时签字”。‎ ‎——以上材料摘摘选自刘艳《改革开放出的高层出国考察》、刘妍《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等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此次出国考察热的背景及特点(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此大方”背后的经济因素(8分)‎ ‎51. 材料 ‎ ‎1492年,就在西班牙的统一刚刚完成的时候,历史给西班牙送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从当时已经普遍传播的地圆学说中,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能很快将欧洲人带到东方……‎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的命令。向西,再向西,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陆地!”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这一刻诞生了!哥伦布和他的船员看到的陆地,就是今天位于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 ‎——节选自央视《大国崛起》解说词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2)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8分)‎ 参考答案(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8题,计48分)‎ ‎1-5 BABBC 6-10 CCDBC 11-15 DDAAA 16-20 DBDBA 21-25 BDBBA 26-30 DBCBC 31-35 BCCCC 36-40 CBCAB ‎ ‎41-45 BBBCA 46-48 ACD 二、非选择题(共3题,49题14分,50题20分,51题18分,共计52分)‎ ‎49.(14分)‎ ‎(1)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圈地运动导致了大批可供雇佣的劳动力的出现,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随着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急剧扩大,工场手工业的成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技术的积累,是机器的发明成为可能。(8分)‎ ‎(2)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交叉进行。(6分)‎ ‎50.(20分)‎ ‎(1)背景:文革结束,百废待兴;经济落后,渴望摆脱困境;思想束缚趋于宽松;外交关系的改善。(8分)‎ 特点:规格高,受重视;时间长,范围广;考察对象主要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以及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6分)‎ ‎(2)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陷入“滞涨”;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国是巨大的新兴市场(6分)‎ ‎51.(18分)‎ ‎(1)本问按层次给分。‎ 第一层:观点:偶然的。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承诺三天之后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三天之后适时地发现陆地(4分)‎ 第二层:观点:必然的。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如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王权的强大和支持;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6分)‎ 第三层: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能用史实论证观点,史实正确,逻辑清楚。(10分)‎ ‎(2)立场:以欧洲为中心。(2分)‎ 合理性: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美洲大陆和美洲的原住民人早已存在,根本无需“发现”;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6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