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随堂演练
1.(2017·德州中考)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把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高效转化新途径。即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汽油。被同行誉为“CO2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B.此技术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C.该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催化剂对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017·威海中考)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有关CO2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检验CO2是否收集满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气体中少量CO
C.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证明CO2溶于水显酸性
D.将呼出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4.(2016·黑龙江中考)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和石墨均属于碳的单质,所以二者性质完全相同
B.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都能还原氧化铜
C.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
D.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5.(2016·陕西中考)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性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下列关于CO2和CO的各项对比,有错误的是( )
选项
共性
差异性
A
均由分子构成
分子的种类不同
B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C
均能与水化合
化合时现象不同
D
常温下均是无色气体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不同
6.(2017·烟台中考节选)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及检验相关性质的装置图,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________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装置D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_____________(填序号,其中①②③可重复选用)。
①从f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5
③从e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D装置的广口瓶中
7.(2017·青岛中考)根据下列装置图填空:
(1)写出上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_______ ;② _______ 。
(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仪器后,应先 _____________ ,再添加药品。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 (填装置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
8.(2017·聊城中考)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___ 。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使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名称)。收集CO2不选用装置B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装置D收集氧气时,用 _____________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
(4)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___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选择A为发生装置。
9.甲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实验时,在点燃B处的酒精灯之前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管中的空气,然后继续实验。
①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____ 。
②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 ,D处点燃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__ (填序号)。
a.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B处酒精灯
b.C中增加的质量与B中减少的质量相等
5
c.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的目的是防止铜被氧化
④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7·济宁中考节选)某实验小组利用下面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请根据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二氧化碳与碱反应时,将装置A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装置D未出现浑浊,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将二氧化碳先通过装置 __ ,再通入装置D,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实验分两步进行:首先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试液浸泡的干燥纸花,再将二氧化碳通过石蕊试液浸泡的湿润纸花,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结合上面实验,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填序号)。
11.(2017·枣庄中考)实验室常用甲酸(H2CO2)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H2CO2H2O+CO↑,再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CO+CuOCu+CO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
(1)装置G中①的名称是 _____ ,装置B的作用是 __________ 。
(2)装置E是用来检验装置D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完全,该装置 ____ (填“能”或“不能”)达到目的;写出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应连接装置F和G,导管接口的顺序为a→ ___→ ____→e。
(4)反应过程中,装置C的烧瓶内氧化铜粉末处于“沸腾”状态(一氧化碳气流冲击所致),这样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瓶内固体物质的颜色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 。
5
(5)请你设计一个探究氧化铜是否反应完全的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7·威海中考)用化学方法改造物质——“二氧化碳变汽油”。二氧化碳是化石燃烧的产物,汽油(主要成分为含有5~11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是全球用量最大的液体燃料。如果有人告诉你“二氧化碳能变成汽油”,你相信吗?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通过如图Ⅰ、Ⅱ、Ⅲ三个环节,将二氧化碳成功转化为汽油。(图中a、b是两种起始反应物的分子结构模型,c、d是最终制得的汽油中所含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实现物质间的转化,往往需要有高效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编号)。
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2)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环节Ⅰ除生成CO外,还生成了一种化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二氧化碳中的部分氧元素被氢气夺去,二氧化碳发生了 ___反应。
(3)从物质类别的角度看,环节Ⅱ实现了 _________________的转化。
(4)认真观察c和d两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试写出c物质的分子式____ ,c和d的分子式是否相同? ____,二者是否为相同物质? ____ 。d物质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
(5)“二氧化碳变汽油”的研究成果,使我国成为此领域的世界领跑者,你认为该成果的现实意义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答出两条即可)。
5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C
6.(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 (3)④③①②③
7.(1)酒精灯 集气瓶
(2)检查装置气密性
(3)B 2HCl+CaCO3===CaCl2+CO2↑+H2O
(4)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8.(1)集气瓶
(2)大理石(或石灰石) 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3)带火星的木条 (4)能
9.CO+CuOCu+CO2 C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防止有毒气体CO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ac 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通入一段时间的CO
10.(1)CO2气体中混有HCl气体,在酸性溶液中CO2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HCl+NaHCO3===NaCl+H2O+CO2↑
(2)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ACDBE
11.(1)烧杯 干燥CO气体
(2)不能 CO2+2NaOH===Na2CO3+H2O
(3)d b
(4)CO与CuO充分接触,使CuO充分反应 由黑色变成红色
(5)取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12.(1)AB
(2)CO2+H2CO+H2O 还原
(3)无机物到有机物
(4)C8H10 相同 不是 48∶5
(5)减缓能源危机 缓解温室效应
5